——聽,歷史的迴響,美麗而令人哀傷。我看歷史的輪迴,諸君且坐下聽我述說
談起夸父,大家腦海中想到的必定是夸父逐日的傳說和夸父的巨人形象。如果小編還繼續寫這些的話,那就太老生常談了。所以今天我們來結合山海經分析一下夸父在神話前期的各種奇葩形象和夸父逐日神話中所蘊含的內涵吧。
夸父在《山海經》中千變萬化的形象
一、一隻有四個翅膀一隻眼睛狗一樣的尾巴,還可以吃來止痛的怪鳥被認為很像夸父。
「又北三百五十裡,曰梁渠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有鳥焉,其狀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囂,其音如鵲,食之已腹痛,可以止痛。」——《山海經》《北次二經》
二、一群生活在山中,手臂上有紋身,尾巴像豹尾一樣,長得很像猴子一樣的異獸。
西次三山之首,曰崇吾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文臂,豹虎(學者袁珂:虎疑尾字之訛)而善投,名曰舉父。(學者郭璞注云:「或作夸父」)——《山海經》《西次三經》禺:猴子
三、夸父山,其上有檀香木,竹林,動物有牛、羬羊、赤鷩,還具有很多礦產,如玉鐵等,有桃林。
「又西九十裡,曰夸父之山,其木多棕枬(又作栴,意為檀香,即棕色的檀香木)多竹箭(竹林),其獸多牜乍牛羬羊,其鳥多赤鷩,其陽多玉,其陰多鐵。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廣員三百裡,其中多馬。湖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河,其中多珚玉。」——《中山經》
四、為我們熟識的夸父形象。一個巨人,身材魁梧,猜測身高超過3米,耳朵上帶有兩條蛇的耳環,雙手上纏繞著兩條蛇,左手操青蛇,右手擦黃蛇,其手中拿著一把桃木製的法杖。

關於夸父在同一部作品《山海經》中有如此之多的形象的原因,小編認為可能原因有兩個:其一為山海經這個作品的作者。山海經其實不為一人所為,眾多作者難以達成一致,彼此設定不一致很正常。其二為山海經中夸父的形象有一個發展過程。從猴子的原始形象,到後來的巨人夸父有一個形象的發展過程。
夸父逐日神話中的所包含的內涵
夸父不自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大荒北經》)
根據上訴古文所說,夸父不自量力,在逐日時口渴而死,可之後又說應龍殺蚩尤和夸父,簡直就犯了前後矛盾的錯誤。那麼這就又引出了追日的夸父與被應龍所殺的夸父是否是同一人的問題。顯然,最合理的猜測就是,他們不是同一個人。

若不是一個人,那又該如何解釋呢?我們再來看看夸父的名字都解釋,誇,巨大的意思,父,美男子,可知夸父意為巨大的美男子。那麼我們可以這樣猜測,即夸父指代正是一大類體型巨大的人,甚至他們都為一族,夸父族。
那麼這樣就可以解釋,當夸父族中一位偉大的人做出決定,要為百姓的幸福而追到太陽,卻死在荒野的同時,應龍能殺死幫助蚩尤的另一位夸父。
我們都知道想像源於實際,那麼夸父逐日這個神話的產生也必定源於一個現實事件。首先在山海經的原文中我們就能找出疑點,夸父若要逐日一定是向西而行,可是夸父飲水卻是在向北方的大澤前行,並最終死在北上的路上,可以知道這是古人為了迎合當時發生的事件而做出,夸父飲河渭而不足,就可以猜測當時河渭必發生了嚴重的乾旱,而夸父逐日正反應了古人想徵服太陽的想法,徵服太陽也就能解決乾旱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夸父,一個一心為民造福卻死在奮鬥路上的悲情英雄。但他並沒有就此銷聲匿跡,相反他將自己重新打扮了一番就又在後世的神話中出場了。
後代的樸父(有妻,守護百川)、誇娥氏(其二子幫愚公移山)、巨靈神正是夸父在後世的重生。也許他沒能成功地為百姓做出貢獻,(甚至被安上不自量力的頭銜)但民間的傳說最公正,偉大的英雄總會得到他應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