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鑼山下,明月湖畔,一座智慧之城雛形初顯,這裡是兩江協同創新區,已有20餘所科研院校落戶於此,中科院計算所西部高等技術研究院(下簡稱「西研院」)就是最早入駐的院校之一。
如今,西研院在旅遊信息化領域、產業網際網路領域都與本地代表性企業開展了項目合作。
「回顧起中科院計算所落戶這裡的初衷,我們沒有選錯城市。」西研院副院長段勃這樣評價重慶和兩江新區。
中科院計算所西部唯一分所
中科院計算所創建於1956年,是中國第一個專門從事計算機科學技術綜合性研究的學術機構,我國近現代最著名的數學家之一華羅庚院士曾領導計算所的籌備工作。
目前,中科院計算所在全國有十多個分所,而西研院目前是其在中國西部地區唯一的分所。
「落戶重慶兩江新區,一方面是這裡深厚的製造業根基比較吸引我們,另一方面也能感受到重慶對於大數據智能化產業的迫切需求。」 段勃回顧落戶兩江新區之初的情景。
2018年7月,中科院計算所與兩江新區籤訂合作協議,將在兩江新區合作建立西研院。
2018年12月,西研院正式獲得事業單位註冊。
2019年10月24日,經過數月的籌備運行,西研院在重慶兩江新區召開落地發布儀式。
當前,西研院正以智能超算、生命信息科學、產業網際網路研究為切入點,逐步完善雲計算、大數據、晶片、邊緣計算、人工智慧等研究方向,開展關鍵性應用技術研發,目前已承擔省部級科研項目4項,市區級項目1項,和企業合作立項研發項目20餘項,是重慶市「新型高端研發平臺」。未來將打造成為我國西部地區具有引領示範作用的創新、開放的產業技術研發平臺。
科研產業化助力智慧之城建設
西研院在兩江新區落戶後,經常往返於京渝兩地就成為了段勃和團隊同事們的日常。
在北京,中科院計算所匯聚了行業最前沿的科研方向、研究成果。在重慶,這些科研成果可以與產業結合,形成落地應用。
在環保領域,西研院研發的「危險廢棄物全生命周期管理平臺」「工業網際網路智能超算中心建設項目」入選了重慶市經信委2020年第一批工業網際網路試點示範項目。
據悉,在相關領域的落地應用方面,西研院即將與合作夥伴推出「危廢智慧雲」和「危廢釘釘系統」兩個產品,其中,「危廢智慧雲」依託其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架構,可與政府共建危廢大數據,提升本地危廢治理水平、治理安全、治理效率。「危廢釘釘」可通過業務小助手、環保大管家等工具賦能企業和從業人員,提升其技術能力、工作和管理效率。
在智能製造領域,西研院正在與合作夥伴一起將精益管理思想和先進的智能工廠建設思想相結合,推出了「智能製造成熟度標準及運營管理能力評估指數」的評估體系,並打造「智能製造能力雲測評平臺」,通過系統化及雲服務平臺的方式,幫助企業便捷、快速地評估自身的智能製造成熟度和運營管理能力,發現管理問題,掌握自己的短板和優勢,有針對性地在企業內進行精益化、數位化、智能化的轉型升級建設,幫助企業、政府、平臺開發商和運營商更精準地建設適合區域製造業發展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
在項目研發及落地應用的推動下,西研院的科研隊伍一步步壯大。
「目前我們已經構建了50人左右的團隊,其中16人由中科院計算所派駐過來,另外30餘人為重慶本地招聘及人才引進。」段勃介紹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兩江協同創新區,高校聚集落戶正形成新的創新生態。據了解,西研院與西北工業大學科創中心、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等高校保持密切的聯繫。
「在兩江新區的組織下,我們和兩江協同創新區其他入駐高校一起形成了定期討論溝通的機制,共同推進產業鏈上下遊的生態創新。」段勃表示。
如今,在兩江協同創新區,到處是一派繁忙建設景象,一所所科研院校正拔地而起,在這片希望的熱土上,大數據智能化科研成果正落地為實際應用,為重慶及兩江新區產業發展賦能。
(記者 劉溪涵 設計 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