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媒為何質疑「阿拉伯之春」?
近日美國公共廣播電臺雲,「阿拉伯之春」給埃及觸及的任何國家都帶來可怕的大屠殺。它帶來的政治變化是否利大於弊令人質疑,生活水平下降、犯罪增加、死亡數字上升、不確定性和不滿加劇。如果過去對「阿拉伯之春」成功與否尚有疑問,現在疑問蕩然無存(見環球時報2013-08-19)。這是埃及出現新一輪動蕩摩擦和有近900人死亡之後,美國媒體用如此尖銳的語言評判「阿拉伯之春」。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三十期:為什麼「阿拉伯之春」變成「阿拉伯...
8月12日,在東方衛視政論節目《這就是中國》第30期節目中,節目主講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講解了什麼叫「阿拉伯之春」?為什麼美國支持「阿拉伯之春」?以及為什麼「阿拉伯之春」必然會變成「阿拉伯之冬」? 觀察者網整理演講部分,以饗讀者。
-
人生中的偶然和必然
多年的不見的兩個人在偶然的機會成為了合作夥伴,相隔千裡、相互陌生的兩個人走到了一起結成了夫妻。上學時不起眼的同學做了了大公司的老闆,高大英俊的帥小夥偏偏娶了又矮又醜的媳婦,世上的事情充滿了奇妙。其實人一生的軌跡中充滿著變化,有偶然、有必然,兩者之間看似沒有關係實則不然,它們代表了兩種不同的發展方向。必然性是人思想意志堅定、目標明確的走向,偶然性是思想意志薄弱、思維混亂的表現。哲學上偶然和必然是一個從屬關係,必然性起主導作用處於支配地位。
-
劉中民:「阿拉伯之春」十年,留下多少教訓
至今年年底,「阿拉伯之春」已經延宕整整10年,回望過去,需要總結和反思的內容實在太多。對於「阿拉伯之春」的性質,時至今日仍然眾說紛紜。在筆者看來,「阿拉伯之春」是一場席捲阿拉伯世界的地區性政治與社會運動,增強民主、改善民生構成其主要政治訴求,民眾和政治反對派以推翻現政權為目標的政治抗議浪潮構成其典型表現形式。
-
「阿拉伯之春」三年記:潘多拉魔盒後果褒貶難評
由於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核心地位和超級分量,「一·二五革命」幾乎是突尼西亞事變驚雷引發的一場雪崩,它宣告「阿拉伯之春」的來臨。此後,從北非到西亞,從共和國到君主國,這場社會變革的運動在中東決堤奔流、摧枯拉朽、泥沙俱下,引發廣泛而深刻的地緣關係裂變,重構政治版圖。 3年後,回首這片被罕見政治大洪荒洗刷的阿拉伯土地,竟然讓人發現,「阿拉伯之春」的後果既無法簡單褒貶,也難以一言名狀。
-
「阿拉伯之春」十年,歐洲終被反噬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丁楠】 如果不特意提醒,恐怕很多人都忘了今年是「阿拉伯之春」在突尼西亞爆發十周年紀念。 一晃十年過去了。當時,埃及首位民選總統穆爾西已被軍方領導的「二次革命」趕下臺數月有餘,西方世界普遍將這場大眾廣泛支持的「政變」看做「阿拉伯之春」在埃及、乃至整個地區的終結。
-
俄刊:「阿拉伯之春」為何沒完沒了?
在1970~2010年的40年裡,阿拉伯國家人口增長了近兩倍:從1.28億增加到3.59億。文章稱,人口猛增的原因是上世紀70年代生活質量的顯著改善。高油價和蘇美兩國的技術援助起到了作用。但人口增長超過了這些國家經濟體系的承載能力。在蘇聯突然解體之後,阿拉伯國家在經濟多元化方面失去了部分援助。當權者自我寬慰說,我們還有足夠的石油。
-
「阿拉伯之春」十年,當事國反思
【環球時報記者 黃培昭 景玥 李瀟】2010年的12月17日,突尼西亞小販布瓦齊齊的自焚引發了一場「茉莉花革命」,隨即又點燃埃及、利比亞、敘利亞、葉門等阿拉伯國家持續動蕩的導火索。「阿拉伯之春」十年後,相關國家有的政權頻頻更替,有的陷入常年內戰,還有的經濟發展緩慢、安全形勢難以恢復正常。
-
「阿拉伯之春」:淪為「美式民主」試驗品的悲劇十年
這場由國家發展不平衡和執法人員粗暴執法所引發的騷亂,立即被美西方國家冠以「阿拉伯之春」的「美稱」,並迅速席捲了整個阿拉伯世界。 如今十年過去了,阿拉伯民眾對於美西方當時所描繪的美好圖景徹底失望。經過十年動蕩,只有突尼西亞建立了所謂的「民主國家」;埃及爆發了兩次革命,人民生活水平直線下滑,恐怖襲擊事件層出不窮;敘利亞、利比亞和葉門陷入長期內戰。
-
央視解讀穆斯林反美浪潮:根本沒有阿拉伯之春
專家觀點:這場危機源於伊斯蘭復闢浪潮 特約評論員 尹卓: 我們講一個邏輯,就是實際上原伊斯蘭所謂阿拉伯之春,根本沒有阿拉伯之春,就是伊斯蘭勢力的復闢,我是這樣形容這次阿拉伯世界的動亂,因為美國現在面臨恐怖主義,背後是伊斯蘭的原教旨主義和極端勢力,這些伊斯蘭原教主和極端勢力是阿拉伯民族和伊斯蘭世界蘊藏很久反美情緒
-
「阿拉伯之春」為何變「冬」?可用這個成語解釋
在8月12日播出的《這就是中國》節目中,主講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就為什麼「阿拉伯之春」變成「阿拉伯之冬」展開了主題演講。對於「阿拉伯之春」變成「阿拉伯之冬」,張教授用了「水土不服」這樣一個成語。「水土不服」最早出自於《三國志》中的《周瑜傳》的「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水土兩個字的用法非常精當,可以成為中國本土政治話語的一部分。
-
美專家欲為「阿拉伯之春」更名 或難掩美式偏見
當注意力被戰爭形勢的不斷變化拖著走,一些人似乎已經忘記,這場慘劇在其開局之時,被認為是鼓舞人心的「阿拉伯之春」的延續。大馬士革的炮火硝煙,也讓突尼西亞、利比亞、埃及等國艱難時局淡出一些人的視線。那裡,曾經是「阿拉伯之春」的主場。 當盲動情緒讓位於理性觀察思考,「阿拉伯之春」演進脈絡將變得更清晰,對形勢走向的把握也會更為精準。
-
埃裡克·德納塞:「美國之春」來了,「阿拉伯之春」裡它又做過什麼?
被內戰困擾的這兩國的另一相似之處是,反抗者打出了「新型復古」的旗幟,作為與現行制度決裂的象徵。 在這場通常被稱為「阿拉伯之春」的運動中,民眾遊行示威主要由網絡反對派中的年輕人引領和組織,他們熱衷於新科技。反對派的年輕化是「阿拉伯之春」與塞爾維亞、喬治亞、烏克蘭、吉爾吉斯斯坦和伊朗的反政府運動的共同點。與表面現象相反,這些「革命」不具任何自發性。
-
「阿拉伯之春」事件十年之殤 丨國破山河敗 城春血淚深
圖:2016年8月,一名五歲敘利亞男孩經歷空襲後在救護車上滿臉灰土血跡,成為敘利亞內戰經典照片\美聯社 2010年12月17日,突尼西亞一名年輕大學生小販因為不滿執法人員不法對待而自焚,在西方國家推波助瀾之下,西亞北非國家的政權相繼出現了「多米諾骨牌」效應,這場運動被媒體捧為「阿拉伯之春
-
「阿拉伯之春」:淪為「美式民主」試驗品的悲劇十年_新聞中心_中國網
阿拉伯國家地區話語權式微12月7日,阿拉伯聯盟秘書長蓋特在開羅大學的一次演講中說,2011年席捲該地區的抗議活動削弱了阿拉伯國家的綜合國力,阿拉伯人的民族認同逐步喪失。他認為,2011年發生的一系列「革命」以及所謂的「阿拉伯之春」是一場徹底的悲劇,阿拉伯國家的許多資源被浪費或侵佔,如利比亞的損失已高達5000億美元。
-
《紅樓夢》中,秦鐘的悲劇是偶然,還是必然?
他的悲劇是偶然還是必然,和寶玉有沒有關係呢?下文我們來詳細分析。秦鐘的悲劇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從《紅樓夢》第八回我們就可以知道,秦鍾家比較貧寒。雖然說秦鐘的父親也有官職在身,但是年紀將近七十,也恐怕只是頂這個虛職而已。因此連秦鍾入賈府私塾的二十四兩銀子的束脩,也是東拼西湊才湊出來的。
-
《紅樓夢》中,秦鐘的悲劇是偶然,還是必然
他的悲劇是偶然還是必然,和寶玉有沒有關係呢?下文我們來詳細分析。在秦鍾一入賈府私塾,作者就寫到,因為秦鍾長得好看,又羞羞怯怯的,像個女孩子,所以私塾中好多人盯上了他,但礙於寶玉的原因,也都不敢輕舉妄動。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來說,是寶玉保護了秦鍾。
-
一般平衡論的生死觀——必然與偶然
認為,人之「生」是偶然之偶然,人之「死」則是必然之偶然。從宇宙萬物看,地球生命似「無」,況且你我?從奇點玄子講,宇宙萬物皆「空」,何況人生?時常想到一個「死」字,內心悟到一個「空」字,也就無放不下之事。所有生命不過是大自然玄之又玄的一次偶然。
-
回望「阿拉伯之春」 應該反思什麼
在歷史的長河中,七年時間或許只是一瞬。但對一個民族而言,七年既可以用來謀求獨立與發展,也可能使國家陷於動蕩與混亂。回望七年前的中東,西方的描述是「形勢一片大好」。驟起於突尼西亞的自焚事件,如蝴蝶效應般在整個阿拉伯世界引起連鎖反應。
-
圖說阿拉伯之春五國現狀:惡之花盛開的地方
「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法國大革命期間 羅蘭夫人臨刑前留下這句名言當葉門總統哈迪被驅逐出葉門逃往沙特,中國艦隊則正在炮火紛飛中,帶著各國僑民撤離這個憂患重重的國家。那時「阿拉伯之春」正孕育著充盈的希望,卷過北非與中東這片動蕩的熱土。這場始於2010年的政治颶風先後在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葉門和敘利亞登陸,還撼動了其他阿拉伯國家。人們懷著對民主的熱望走上街頭,目睹著頻仍的政權更換。舊政府是被推翻了,但革命勝利了嗎?但如今,動蕩更多,暴力愈烈,自由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