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原來司馬徽還說了4字,道破劉備失敗玄機

2020-12-19 騰訊網

在三國中, 有一位超級牛人,他的名字叫司馬徽。

司馬徽綽號水鏡先生,是潁川陽翟人,他一生精通兵法、經學、道術等多門學問,他還收了諸葛亮、龐統和徐庶三位超級徒弟,他如同鬼谷子一樣,自己不出山,但天下盡在他掌控和預料之中,因此,他便成了三國最神秘最厲害的隱士。

司馬徽之所以天下聞名,其實只因他說了兩句話。

第一句話是宣傳他的兩大弟子的廣告詞,10個字: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也正是因為司馬懿的這句宣傳語,引得求賢若渴的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下山,後來在赤壁之戰時又成功將龐統招於麾下,從而向川蜀進軍,成就了霸業。

事實證明,司馬徽的精準寓言,以及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天下大勢,他才是三國幕後最牛的操盤手,一直掌控著三分天下的格局。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三國之初,司馬徽並沒有讓他手下諸葛亮、龐統、徐庶這三大弟子都追隨劉備。他想讓三大得意弟子分別效力於曹操、劉備、孫權麾下,讓他們自由競爭,看哪位弟子誰能笑到最後,成為最厲害的弟子。同時,他也想派三大弟子就能夠將這天下攪得天翻地覆,讓曹劉孫三方勢力彼此爭鬥消耗,從而證明他這個幕後操手的軟實力和硬實力。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形勢最初朝著他的預期發展,手下三大弟子各事其主,徐庶雖然最早投靠劉備,但很快被曹操以挖牆角的方式給挖過去了,而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鳳雛龐統已經選擇追隨東吳雄主孫權去了。至此,三大弟子,徐庶跟隨曹操,龐統跟隨孫權,諸葛亮跟隨劉備,果然形成了各司其主的目的。然而,司馬徽夢想著三大弟子左右曹劉孫三大梟雄的格局並沒有形成,原因很簡單,計劃趕不上變化。除了劉備格外重用諸葛亮外,徐庶到了曹營後便成了「花瓶」,徐庶因為其母的慘死,寧肯埋沒自己的滿腹才幹,也發誓做到:不獻一計一謀。與徐庶的主動「不作為」相比,龐統更為可憐,儘管他積極「想作為」,但孫權並不看好長相醜陋的龐統,而是重用玉樹臨風的周瑜,沒有給他作為的機會。

也正是因為這樣,司馬徽在洞觀天下局勢,以及知曉徐庶和龐統兩大弟子的處境後,在劉備請諸葛亮下山時,才會對劉備了這樣一句經典預言,12個字:孔明雖得其主,而不得其時也。

可以說司馬徽的10字推薦語和12字經典預言是其成名之曠世奇言,道破了劉備最終沒能統一天下的真正原因。

說到這裡,大家就有疑問了,司馬徽的推薦語並不精準啊,既然「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什麼劉備得到了兩個卻只能三分天下,而並沒有「安天下」呢?

其實,這並不是司馬徽浮誇了兩大弟子的能力,而是有其他原因的。很多人認為司馬徽的原話後面還有一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子初」就是劉巴,他原是劉璋手下的參謀,劉備入川時,劉巴選擇了歸順劉備。劉巴善於後勤及財政管理,是一位管理能力突出的才人。「孝直」就是劉備最為倚重的謀士法正,法正善於用兵,多次立下奇功,是諸葛亮的得力助手。在定軍山戰役中,法正逼殺曹軍將領夏侯淵,讓吳魏心驚膽顫。

結果劉巴和法正都是福大命不大之人,都上演了「英年早逝」的悲慘一幕。很多人也認為,這正是劉備得到了諸葛亮和龐統這兩位天下超級謀士,卻仍沒有平定天下的真正原因。

事實並不是我們理所當然的這樣,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劉備得「龍鳳」兩人仍沒得天下,其實司馬徽的「孔明雖得其主,而不得其時也」的這12個字經典預言已經道破箇中玄機。

司馬徽之所以說劉備不得其時,是有原因的。司馬徽說的「時」其實就是指「天時」,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劉備在得到臥龍時沒有「天時」。要知道那時北方已被曹操平定,整中原之地都成了曹操的盤中菜,其綜合實力已強大到了幾乎無法戰勝的地步了。同時,劉備過於仁慈,他沒有在劉表死後乘機奪取荊襄九郡,在戰略上再失良機,天時已被曹操牢牢佔領了。就算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也難以逆天而行,力挽狂瀾。

其次,劉備在得到龐統時也沒有「天時」。還是因為劉備的仁慈,赤壁之戰後,劉備沒有在佔領荊州之地的基礎上繼續鞏固戰果,沒有及時除去雄霸川蜀之地的同是劉氏宗親的劉璋,結果幾番糾纏,等形勢惡化到不能再惡化時,劉備才揮師進軍川蜀之地,最終,複雜的亂戰中,導致大意的龐統在落鳳坡慘死。龐統的突然夭折,使得劉備失去了一臂,劉備又回到了「得一」的原始局面,真是時不我待啊。

最後,諸葛亮在伐魏時更沒有「天時」。劉備成蜀中之主後,卻為報關羽之仇,舉全國之兵伐吳,一舉打破了吳蜀聯盟的政策,最終夷陵之敗後,劉備病逝白帝城,致使諸葛亮時運不濟,孤掌難鳴,「平天下」到時實際上已是痴人說夢了。雖然最後諸葛亮在明知不可為的情況下,六出祁山強行伐魏,但那時漢朝已經被曹丕取代,大漢名存實亡,蜀漢也只是繼承了「漢」這個字而已,民心已不在漢,再加上後主劉禪昏庸無道,只靠諸葛亮苦苦支撐,北伐非但註定不會成功,而且註定蜀國遲早要被魏國滅亡。

總之,司馬徽在諸葛亮出山時,用「不得其時」4個字道破了其悲慘結局,成功地預料到了劉備最終不能一統天下,令人嘆服。

相關焦點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後面還有一句?劉備得二為什麼還失敗了?
    在《三國演義》中,皇叔劉備曾偶遇名士司馬徽,兩人在草堂促膝長談,司馬徽見劉備有志向卻一事無成,便向劉皇叔推薦了兩個人,即諸葛亮和龐統。書中第35回記載:水鏡曰:「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司馬徽在書中第37回,隱士司馬徽又出現了,這回他主動來拜訪劉備,並向他再次推薦了臥龍諸葛亮。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劉備沒能一統天下?其實後面還有一句
    臥龍、鳳雛者得一可安天下, 其實後面還有一句, 劉備聽了估計會大哭眾所周知,適逢亂世國家就會出現一種「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的慘狀,更有甚者人們為了能夠在亂世生存下去就會違背最基本的倫理道德而「易子而食,析骸而爨」。
  • 此人對劉備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可更重要的一句劉備沒在意
    》中更邪乎,在裡面描寫的水鏡先生比諸葛亮還牛,他曾經給劉備說過: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後來,徐庶母親被曹操擒獲,徐庶被逼無奈投奔曹操,臨行前舉薦了諸葛亮,然後他就走了,這時候司馬徽來探訪徐庶,可是他到這的時候,徐庶已經走了,然後司馬徽就來了,而且他成功的預言了,徐庶不回去,其母不會死,一到曹操那,母親必亡,結果果然如他所說。
  • 臥龍鳳雛得一便可安天下,為何劉備沒有得天下?
    問得好,臥龍鳳雛得一便可安天下。請一定要注意這個安字。換句話說,臥龍諸葛亮和送出龐統都是守天下之臣,而非得天下之臣。為什麼這麼說呢?臥龍和鳳雛都是上馬可管軍,下馬可管臣,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全才。而這樣的全才劉備有兩個。按理說劉備一定會得到天下。因為諸葛亮,龐統他們守成的優勢要遠大於創業的優勢,因為創業需要進取,而守成則需要平衡關係。
  • 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劉備曲解了一個字的含義,註定劉備必亡
    在荊州地界上的謀士中,臥龍諸葛孔明,鳳雛龐統可謂極具盛名。名士司馬徽讚譽道:"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頗為出名。但打臉的事情很快便發生了:劉備儘管得到了臥龍、鳳雛兩位大才,但他依舊沒辦法安定天下。這其中,究竟有何隱情呢?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兩者兼得為何仍失敗?他忘記了後半句
    在這東漢末年的亂世裡,劉備從最底層慢慢爬起,一路有了諸多名將良臣相伴,任何一個單獨拿出來都是數一數二的人物。但是,他卻是三國時期第一個失敗的陣營,英雄也好,智者也罷,最終全都化成了空。一番細細交談後,那句至今依然十分有名的話語應運而生:「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在水鏡先生的心中,「臥龍」諸葛孔明和「鳳雛」龐統絕對是當世首屈一指的大才。而在後來的發展裡,劉備也確實得到了他們二位的鼎力相助,但為何最終還是失敗了呢?只因為,司馬徽的話還有後半句。
  • 司馬徽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卻滿了劉備一句話,因此三分天下
    在《三國演義》之中有這麼一個橋段,說的就是劉備在被蔡瑁等人追殺之後逃到了一個隱士的家裡,在這裡他遇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司馬徽一眼就瞧出了劉備如今的窘迫是因為沒有一個謀士給他做長遠的規劃,劉備本人深以為然並想請司馬徽出山。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劉備全得卻敗了?其實後面還有一句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劉備全得卻敗了?其實後面還有一句大家都清楚三國中有一個非常什麼的老者,那就是水鏡先生司馬徽,他教出了許多徒弟,並且都是人中龍鳳,而最出名的三個徒弟就是諸葛亮、龐統、徐庶,而這三人中,諸葛亮與龐統更是被人們稱為臥龍鳳雛。並且世人還說: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可是為何劉備全得卻敗了?其實是因水鏡先生還有一句話沒說完。
  • 「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被後人忽略的下句,更還原歷史
    漢末隱士「水鏡先生」司馬徽就曾說「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從此臥龍鳳雛之名家喻戶曉,可現在的我們都忽略了下半句,其實下半句也同樣關鍵。我們先說說水鏡先生其人,為何他能夠提前數十年洞察先機。司馬徽(?-208年),字德操,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
  • 世人皆知「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卻不知其實後面還有一句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是誇讚三國時期的臥龍鳳雛二人的,此二人的才學堪稱顛絕,被世人稱之為三國時期的最牛的二人。「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其實後面其實還有一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諸葛亮,字孔明,道號臥龍。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司馬徽故意漏掉兩人,一個鬼才一個冢虎
    三國司馬徽似乎漏掉了兩個人,除了臥龍鳳雛外,得此兩人亦可安天下眾所周知,通過羅貫中老師的《三國演義》,我們了解到三國是一個群雄逐鹿、英雄輩出的亂世;是一個謀臣、將士都可以指點江山、匡扶社稷的亂世,是一個匯聚了曹操、劉備以及孫權等梟雄的亂世。
  • 三國有句話叫:「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但下一句卻鮮為人知!
    三國有句話叫:「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但下一句卻鮮為人知!《三國演義》的知名度很高,基本上人人都看過,有的人甚至會看上十幾遍,因為它寫的非常好,並且很有文學價值,裡面的人物描述的非常仔細,就像真實存在的一樣。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兩個都得卻敗了,原來還有後半句
    當中最讓讀者津津樂道的便是三分天下,三足鼎立的局勢。期待著誰能最後完成一統天下的偉業,而這其中,支持者最多的無疑就是蜀國。巔峰的蜀國武有五虎將、謀有臥龍鳳雛。然後最終結局卻沒有朝人們希望的方向發展,蜀國不但沒有統一天下,反而被滅國了。
  • 臥龍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驚世之才鳳雛的隕落
    龐統,字士元,號鳳雛。龐統才智與諸葛亮齊名,但不幸的是龐統和郭嘉一般都是英年早逝,都有這較為高的才華,卻為天所不容。龐統的才華,計策,謀略智慧都是當時數一數二的,也可以說是當世才華人物的真實縮影,但是卻因為命運多舛而不為人知。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後面還有更重要的一句,卻一直被忽略!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後面還有更重要的一句,卻一直被忽略!水鏡先生司馬徽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時候曾說,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意思是得到諸葛亮和龐統一個就可以平定天下,成就霸業。其中臥龍指的就是諸葛亮,而鳳雛就是龐統。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當時的評論家卻說:龐統只算半個英雄
    龐統,字士元,漢末荊州襄陽人,其家族為荊州當地的六大家族之一。龐統有個著名的伯父,名叫龐德公,是漢末荊州大名士,他稱自己的侄兒為「鳳雛」,而稱當地另一位大才子諸葛亮為「臥龍」。這兩個詞的意思:雖然二人現在還沒有發跡,但將來一定會成為人上之人。
  • 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其實還有後半句,但卻被忽視了
    放眼看三國時期的謀士,最厲害的,應該諸葛亮和龐統兩人,當時的三國,甚至流傳這樣一句話「臥龍鳳雛 得一人可安天下」,這裡的臥龍,指的是諸葛亮,鳳雛則是龐統。但很多人卻不知道,這句話的其實還有下半句,那後半句是什麼呢?意思又為何?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其實下半句才是經典,世人往往不知
    此時水鏡先生就指點劉備,「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聽了這話之後很高興,想要具體詢問水鏡先生,臥龍和鳳雛究竟為何人時,沒想到水鏡先生卻故弄玄虛岔開了話題。在小說當中對水鏡先生的這兩次描述,成功將他塑造為一位世外高人,他曾說的話也成了至理名言。劉備聽從水鏡先生的指點,轉而開始去隆中草廬三請諸葛亮,後來他還得到了被稱為鳳雛的龐統。劉備曾經一度認為,得到二人之後自己從此便可以安得天下,沒想到蜀漢最終也沒有逃脫滅亡的命運。
  • 蜀漢軍師聯盟: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三國演義》第三十五回寫劉備被蔡瑁追殺,幸虧所騎的盧馬才得以逃脫,誤打誤撞跑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莊上。兩人聊天時水鏡先生對劉備說:「今天下之奇才,盡在於此,公當往求之。」玄德急問曰:「奇才安在?果系何人?」水鏡曰:「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水鏡先生名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人(今河南禹州)人。
  • 臥龍、冢虎、鳳雛、幼麟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得了3個為何仍贏不了
    傳說中,劉備在著手締造蜀漢時,遇到了一個隱士,即水鏡先生司馬徽,司馬徽對他說「臥龍、鳳雛、冢虎、幼麟得一可安天下。」司馬徽是東漢末年著名的道家隱士,精通奇門兵法,學識淵博有知人之明,劉備聽了他的建議後,一直牢記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