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王智量:在普希金的世界裡雕刻自己的人生軌跡

2020-12-04 中國青年網

託爾斯泰說:「人生的價值,並不是用時間,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然而,創造人生的價值需要時間的長度,有時候這種正相關的關係還非常密切。因此,第二季《朗讀者》在尋求創新和突破的同時,依然堅持用經典的文學作品滋養觀眾的精神世界,用朗讀者充滿情感的聲音引發觀眾聆聽自己的內心。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選擇嘉賓的時候,節目依然邀請了一些人生閱歷豐富、深藏若虛的老人作為重量級嘉賓,從翻譯家許淵衝、古典文學研究者葉嘉瑩、作家黃永玉到翻譯家王智量,他們在節目裡動情地哭,淋漓地笑,他們用聲音,將對歲月的感悟和一顆顆赤子之心朗讀了出來。而這幾位「90後」文學名家無一不與人民文學出版社有著不解之緣,他們用皺紋將時間沉澱為智慧,用文字將生活鐫刻成永恆。

 與《葉甫蓋尼·奧涅金》結緣

1928年6月19日,祖籍江蘇江寧的王智量出生於陝西漢中。1947年,他考入北京大學,1949年春被送到哈爾濱學習俄語。在那裡,王智量買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本《葉甫蓋尼·奧涅金》。羅蘭·巴特說:「寫作也是為了被愛,被遙遠的人所愛。」如此說來,普希金是幸運的,因為他被遙遠時空的王智量所愛。隨著俄語水平的逐漸提高,王智量漸漸迷上了這部詩體小說,由此開啟了他與《葉甫蓋尼·奧涅金》的一世緣。

還沒畢業,王智量就已經可以熟背400多詩節的《葉甫蓋尼·奧涅金》。因此,1954年,王智量到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後,按照時任所長何其芳的要求,開始著手翻譯《葉甫蓋尼·奧涅金》。沒想到,一翻就是一輩子。

詩歌翻譯的難度是常人難以想像的,《葉甫蓋尼·奧涅金》的體裁是詩體小說,而且被譽為「俄羅斯生活的百科全書和最富有人民性的作品」,翻譯它更上是難上加難。為了追求信、達、雅,交出一份形神兼備的譯文,王智量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也不降低一絲要求。他這樣解釋翻譯的艱辛:「這就像是希臘神話中的魔鬼之床,有個魔鬼抓一個人放到床上去,比床短就把他腿拉長,結果他死了;如果他比這床長就截掉腿,結果人又死了。」從遇到障礙到解決問題,他在備受煎熬和心花怒放中反反覆覆。

為了追求盡善盡美,王智量在自虐的道路上沒完沒了。花10年心血翻譯的初稿,他又花了20年反覆打磨。每一次再版,他都不斷重讀原著,反覆推敲細節,在書頁留下N多「補丁」。他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名著名譯插圖本版《葉甫蓋尼·奧涅金》序言中對「親愛的讀者朋友」說:「我期望得到你的批評意見,讓我在今後再做的校改中,把譯文質量進一步提高。」在王智量的翻譯觀裡,質量只有更好,沒有最好。在完成了自由體譯本後,他又不負恩師的期待完成了古典體譯本。

在普希金的世界裡,在奧涅金的人物形象裡,王智量雕刻著自己的人生軌跡。

 中國再現「奧涅金詩節」第一人

《葉甫蓋尼·奧涅金》中有一句話:「操勞的白晝固然美好,黑暗的來臨也很美妙!」這句話可以概括王智量幾十年間的「雙重世界」。

正如加西亞·馬爾克思所言:「人不是從娘胎裡出來就一成不變的,相反,生活會逼迫他一次又一次地脫胎換骨。」1958年春,《葉甫蓋尼·奧涅金》的一稿翻譯進行到第二章的時候,王智量被劃為右派。痛哭一場的王智量,帶上原版《葉甫蓋尼·奧涅金》和試譯草稿,下鄉去接受勞動改造。太行山下,白天,王智量在雙腳踩土壓稻種的節奏中揣摩俄語四音步輕重格詩行的韻律和對應的翻譯;晚上,昏暗的油燈下,在到處收集的糊牆紙上、廢棄煙盒上、馬糞紙上,王智量用鉛筆或原子筆記錄下白天在心中想好的譯文。這些花花綠綠的、寫得密密麻麻的碎紙片,就是《葉甫蓋尼·奧涅金》的初譯稿。

待到1960年因病返回上海,王智量還是要「兩班倒」:白天掃大街、扛鐵片、修防空洞,晚上約會「葉甫蓋尼·奧涅金」。苦悶的時候,他會去汾陽路的嶽陽路口,與普希金銅像「聊一聊」。他是那樣勤勉拼命地工作,甚至「每天只睡幾個小時,4點半起床,一分鐘都不浪費」。

1962年,身為臨時工的王智量完成了《葉甫蓋尼·奧涅金》的翻譯初稿。在接下來近20年間,他反覆閱讀原文,斟酌遣詞用句,推敲格律韻腳,前前後後修改了不下十遍。1982年,王智量的《葉甫蓋尼·奧涅金》譯稿終於走進了新中國文學出版事業開始的地方——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讀者第一次從他的譯文中,原汁原味地領略了「奧涅金詩節」的韻腳、韻味和節奏。

簡·奧斯汀說,這世上除了心理上的失敗,實際上並不存在什麼失敗。30年中,王智量將自己定格為「中國嘗試再現『奧涅金詩節』的第一人」。這人生失意嗎?這人生痛苦嗎?這人生,恐怕是幸福的。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

在20世紀的中國,像王智量一樣迷戀於俄羅斯文學的文學家和翻譯家可以列出一個很長很長的名單,魯迅、巴金、茅盾到王蒙、莫言、餘華,普通讀者更不可勝數。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在短文《童年讀書》中回憶說:「我沉浸在書裡,頭髮被燈火燒焦也不知道。保爾和冬妮婭,骯髒的燒鍋爐小工與穿著水兵服的林務官的女兒的迷人的初戀,實在是讓我夢繞魂牽,跟得了相思病差不多。多少年過去了,那些當年活現在我腦海裡的情景還歷歷在目。保爾在水邊釣魚,冬妮婭坐在水邊樹杈上讀書……她讀的什麼書?是託爾斯泰的還是屠格涅夫的?」

為什麼俄國的發展如此吸引中國人?康有為回答,因為俄國是「大地之中,變法而驟強者」。為什麼瞿秋白說俄羅斯文學「成了中國文學家的目標」?魯迅回答:「因為它更新,和我們的世界更接近」。俄羅斯文學關注的新議題,俄羅斯文學開出的「藥方」,俄羅斯文學散發的「土腥氣」,完全契合了中國人的家國情懷。1949年後,有上千位俄羅斯作家的作品進入了中國,其中的優秀作品大多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人民文學出版社在外國文學出版領域始終是公認的翹楚。以王智量譯《葉甫蓋尼·奧涅金》為例,數十年間共有五個版本問世。

人民文學出版社有強大的俄文編輯力量。曾經的外國文學編輯室主任盧永福,擔任了第一版《葉甫蓋尼·奧涅金》的責任編輯。盧永福老師是著名的俄語文學翻譯家、編輯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他還主編了七卷本的《普希金文集》,編輯了《馬雅可夫斯基選集》等。1999年,俄羅斯政府為盧永福老師頒發了俄國大詩人普希金紀念章。

《朗讀者》獨具慧眼,用飽滿的閱讀熱情和對文學的敬重與情懷,為億萬觀眾朗讀著一部部觸動心弦的俄蘇文學經典,用苦難激發大愛,用悲歡高歌人道。可還記得,人的一生不能「因虛度年華而悔恨」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鼓舞了凍土專家張魯新;維和部隊官兵堅定地誦出西蒙諾夫的《等著我吧……》,將堅定的背影留在家人和祖國的心中;高爾基的《海燕》陪伴航海愛好者翟墨戰勝孤獨和挑戰;還有青年作家雙雪濤寄託對故鄉和朋友想念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巨作《卡拉馬佐夫兄弟》……楊絳先生說:「世態人情,可作書讀,可當戲看。」中國讀者在俄羅斯文學作品中,看到了大千世界,看到了人間百態。那不僅是別人的戲,也是自己的日子。

從「因詩獲罪」到「因詩得福」,王智量覺得自己的人生「沒有白走的路」。回首往日苦難,他恐怕比常人更理解屠格涅夫在《散文詩》中的一句話:「你想要幸福嗎?先得學會吃苦。」這不僅是他對翻譯的總結,也是對人生的概括。

除了《葉甫蓋尼·奧涅金》,王智量翻譯的《曼德爾斯坦詩選》《屠格涅夫散文詩》等,都加入了人民文學出版社。這一部部劃時代的經典作品和王智量等翻譯家們畢生的奉獻,以及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們的努力耕耘分不開。王智量的翻譯作品,和巴金的屠格涅夫、草嬰的肖洛霍夫、耿濟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梅益的奧斯特洛夫斯基、汝龍的契訶夫、王嘎的帕斯捷爾納克……共同建構了人文社俄蘇文學出版重鎮的精品版圖,他們在錘鍊文字的同時,讚美著人性,歌頌著生命,禮讚著生活。一套套的「外國文學名著叢書」「名著名譯」「中國翻譯家譯叢」,彰顯了人民文學出版社對譯作和對翻譯家們的尊重。如今,67年過去了,這版圖依然常新不衰。

《朗讀者》自2017年與人民文學出版社合作以來,強強聯手,處處從讀者的興趣、需求出發,不僅引入高科技手段,更將擦亮《朗讀者》節目的品牌為己任;不僅在做一本圖書,更在做一項事業。始終致力於引領全民通過朗讀愛上閱讀,致力於為讀者提供更好版本的作品。《朗讀者》和人民文學出版社為讀者精挑細選出一篇篇直入心田的文章,一行行扣問人生的文字。卡夫卡說:「無論什麼人,只要你在活著的時候應付不了生活,就應該用一隻手擋開點籠罩著你的生活的絕望。同時,你可以用另一隻手,草草記下你在廢墟中看到的一切。因為你和別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了。」在《朗讀者》的舞臺上,你會看到更多。

(來源:中華讀書報)

相關焦點

  • 《朗讀者》王智量、譚元元、寧浩、俞敏洪、孫雪梅在「痛」中成長
    痛定思痛,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感悟和收穫。本周《朗讀者》第二季第十期主題——【痛】,先跟小藝一起卿聽朗讀者——翻譯家王智量、芭蕾舞演員譚元元、導演寧浩、新東方教育集團創始人俞敏洪、女童保護志願者孫雪梅那些關於「痛」的故事吧!
  • 王智量和他的《葉甫蓋尼·奧涅金》
    何先生時任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他把辦刊的具體工作交給文學所裡三位年輕人來做,王智量正是其中之一。  何先生是一位學術大家,在文學界地位也很高,把文學事業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他還是一位詩人,做人、處事、工作都帶有很濃厚的感情色彩。雖然何先生不是專門學外語的,但對世界詩歌史非常熟悉,尤其喜歡俄羅斯詩歌,喜歡普希金,喜歡《葉甫蓋尼·奧涅金》。
  • 王智量捐贈《奧涅金》譯文手稿 耗時26年翻譯
    ,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的中文譯本甚至超過了十種。國內最早譯本之一、曾獲俄國政府頒發的普希金紀念章和感謝狀的人民文學出版社《葉甫蓋尼·奧涅金》手稿昨天正式「入駐」華東師大檔案館,手稿主人、知名翻譯家王智量先生此次捐贈了家中所存全部手稿。  何其芳囑託譯詩:「你能翻!」
  •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
    近日,已是鮐背之年的翻譯家王智量做客央視《朗讀者》節目,用他的經歷告訴後輩——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它考驗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品格和智慧。只有經受住考驗的人,才能夠享受到由痛苦轉換而成的幸福。△ 《Do You》Yiruma摘選自王智量回憶錄《往事與懷念》一本書,幾個人,幾十年間——我與《葉甫蓋尼·奧涅金》從我學習俄語說起。
  • 《朗讀者》上的老頑童讓董卿淚崩:一生歷盡苦難卻是個快樂翻譯家
    而這本《奧涅金》在他的精神世界裡燒了一把火回到北大後當時學校組建西語系俄語組系主任是朱光潛20歲左右的小夥子正是青春激揚時忽然間,他萬念俱灰的世界裡有了一線光明「還有人對我抱著希望,要我繼續翻譯下去」在太行山麓小米峪山村外他一邊踩著剛剛撒下稻種的田壟
  • 浙江文藝出版社推出全新版《普希金全集》
    浙江日報9月15日訊 在快餐文化當道的今天,人們對於文學經典的認識似乎已經淡漠,但浙江文藝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普希金全集》,卻勾連起中老年讀者對「俄國文學之父」普希金的集體回憶,更讓年輕讀者重新認識到,何謂真正意義上的文學經典。
  • 上海市民詩歌節「詩歌盛典」舉行,翻譯家王智量獲傑出貢獻獎
    經過評委會評選,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91歲高齡的王智量榮獲上海市民詩歌節首屆「終身成就獎」,王智量精通英語俄語,旁涉法語德語日語等,他翻譯的《葉甫蓋尼·奧涅金》《上尉的女兒》《安娜·卡列寧娜》等俄國文學作品至今廣受歡迎。「我喜歡詩,但我自己不會寫,所以才喜歡翻譯,用別人的靈感來抒發感情。翻譯的時候,就覺得它在替我說話。」王智量曾這樣說。
  • 被遺忘在翻譯的世界裡
    不少由於用原子筆雙面書寫,字跡已經模糊,經年累月,連他自己都辨認不清了。    手稿找不到,但他卻能全文背誦400多個十四行詩節的《葉甫蓋尼·奧涅金》。這部他最負盛名的翻譯作品,一翻就是32年。上世紀80年代後期,在慕尼黑參加世界比較文學大會,王智量旁邊坐著一位法國巴黎的大學教授。當女教授得知王就是《奧涅金》的中文譯者,立刻站起來,開始用俄文大聲背誦《奧涅金》。
  • 用詩歌、拉赫瑪尼諾夫和柴科夫斯基,在上海致敬普希金
    180年前的這一天,也就是1837年2月10日,在決鬥中身負重傷的普希金於下午2點45分在聖彼得堡去世。聖彼得堡和上海兩地的時差是5小時,上海這臺演出開場的時間,幾乎恰好就是普希金180年前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刻。普希金自畫像在上海致敬普希金,這一文化舉動有著深刻的內在邏輯性。
  • 從溫總理也是"普希金詩歌愛好者"談開去
    溫總理在參觀時回憶道:他小時候就讀過普希金的《皇村回憶》,至今仍記得其中詩句:「這,不是皇村花園,她是美麗的北國天堂」。溫總理說:「我也是普希金詩歌的愛好者」;「文化的交流是心靈的溝通。今天我走在皇村花園裡,冷風撲面而來,但詩意沁人心脾。」  讀了刊登在11月9日《中國教育報》上的這篇題為《「我也是普希金詩歌的愛好者」——溫家寶總理參觀皇村中學側記》的報導。筆者頗多感慨。
  • 時間是一把人生的雕刻刀
    在我們人生的刻度上,有多少個十年,屈指可數;而在歷史的長河裡,十年只是滄海一粟。蘇軾曾經寫下「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那是時間對愛情的一份追憶;曹雪芹在窮困潦倒的時候,堅持著書,才有了《紅樓夢》後來「字字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那是時間對藝術的饋贈;路遙在《平凡的世界》以十年為跨度抒寫了命運跟隨時代的變遷,那是時間對社會的洗禮······這是我在觀看綜藝節目《朗讀者》第二季時,有一期的主題詞是「十年」,聽到的來自董卿的這段朗讀
  • 《世界名著大師課》解讀俄羅斯的文學魅力所在
    在俄國文學作品中我讀得最多的大概也是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契訶夫是俄國19世紀末期最後一位批判現實主義藝術大師,與莫泊桑和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在《契訶夫短篇小說集》中不僅能看到凡俗生活隱藏下的悲劇,也能看到含淚的微笑之後的亮光;不僅能看到極具質感的小情節和情節之下的生活真相,也能看到隱藏於真相之下的雄闊的歷史軌跡和現實走向。
  • 夜讀|普希金與「莫斯科的精靈」
    普希金生前曾多次到莫斯科來,但他在市裡卻沒有自己固定的住宅,常常下榻在旅館或者是朋友的家裡。只有一次他在莫斯科租用了幾個月的房子作為家用,這幢房子就在阿爾巴特街上的53號,一座普通的有著淡藍色牆體的兩層小樓。具有特別意義的是,普希金的婚禮就是在這幢小樓二層的一套居室內舉行的。在此之前, 他照例在這裡為朋友們舉辦了婚前宴——一種同單身漢生活告別的儀式性晚會。
  • 《世界名著大師課俄羅斯卷》:帶你走進大師雲集的俄羅斯文學世界
    「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雲……」及至現在,當年教室裡同學們齊聲朗讀的聲音依然在耳邊迴蕩。曾幾何時,「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成為同學們爭相朗誦的經典語錄。我沉浸在憶裡,頭髮被燈火燒也不知道。」多年前,我在閱讀《鋼鐵是怎麼樣煉成的》這部文學作品時,也曾與莫言老師一樣被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筆下保爾和冬妮婭的故事深深吸引。只不過,莫言老師深刻地體會到「一個高貴的人並不意識到自己的高貴才是真正的高貴,一個高貴的人能因自己的過失向比自己低賤的人道歉是多麼可貴。」而我沒有。
  • 央視《朗讀者》首播 董卿再品美文
    央視《朗讀者》首播 董卿再品美文 2017-02-19 20:03此番,董卿以製作人、主持人雙重身份推出的《朗讀者》,在「熱身」階段便引發關注。  董卿曾介紹稱,《朗讀者》不是朗誦節目,不是語言節目,而是人生節目和情感節目,這裡不僅有在各領域推動社會進步的人,而且有很多普通人。
  • 濮存昕《朗讀者》教你老舍念老舍(shè)
    《中國詩詞大會》之後,董卿以製作人、主持人雙重身份推出的文化類節目《朗讀者》在央視一套黃金檔開播。嘉賓們念詩,讀散文和家書,分享曾經打動過、甚至改變過自己生命軌跡的文字。首期節目以「遇見」為主題,有知名演員濮存昕、企業家柳傳志、世界小姐張梓琳、96歲高齡的翻譯家許淵衝,也有從四川成都鮮花山谷裡走來的普通夫婦等。
  • 《朗讀者》第三季:在「一平方米」裡聽到世界的回聲
    導讀:「一平方米」中有詩歌和故事,也有社會與世界。文 | 黎河王阿婆失明多年,晚期白內障、幾乎90度的駝背,腹部有大腫物,生命已經進入倒計時……就在北京朝陽醫院眼科主任醫師陶勇遲疑是否做手術時,王阿婆說了一句話:想親手給自己做一件壽衣,這樣「去了那邊才能見到她的親人」。
  • 人生在世不得志?你該看看普希金、尼克胡哲的故事
    人生不得志,這是一種常態。一切順心如意,倒是不常見。不如意事常八九,七猜八錯尋常事,事與願違也是很平常。人生不得志,是方法不對還是功夫不夠?古人云,人生不得志,唯有修己以待天命。在人生歷程中,個人能力×人生際遇=個人成就。個人能力≠個人成就,必須再×人生際遇才能等於個人成就。
  • 《朗讀者》第三季啟動 濮存昕倡議「人人都是朗讀者」
    10月16日,在《朗讀者》第三季啟動儀式上,濮存昕發出「人人都是朗讀者」活動倡議:一直往下讀,讀出聲來,用生命來體悟學習經歷;一直走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生命的自由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