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浦東醫院 採訪對象供圖
新型頸動脈內膜剝離切割裝置的臨床使用,讓76歲的腦卒中患者沈老伯的手術進行得又快又好,創傷更小;新型脛骨平臺後外側、後內側解剖型鎖定鋼板,讓83歲的陳阿婆在手術風險極大的情況下快速恢復。不僅僅是生物醫藥的臨床轉化,新型蛋白的使用、基因檢測、智能醫療機器人的臨床應用……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裡,復旦大學附屬浦東醫院用醫教研騰飛的技術,為患者帶來實實在在的感受。
昨天,一場科技賦能醫療的區-校、院-所、院-企籤約,一批專業技術服務平臺、臨床研究中心、臨床轉化聯合實驗室、5G時代智慧醫療項目揭牌集中在浦東醫院舉行。會上,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浦東)科研教學大樓揭牌。
2012年,浦東醫院在上海醫院中首次提出「科創中心」的理念,將1500平方米的行政後勤樓進行改造,籌建醫學科研與創新中心,並培育出了一批重量級科研項目與成果。浦東醫院院長餘波介紹,浦東新區衛生健康委於2016年啟動浦東醫院科研教學大樓工程。浦東醫院得益於區校共建的民生工程,在國家戰略引領和全院職工的共同努力下,浦東醫院與時逐進,從一家區域醫療中心走向國際化大醫院。新的科研教學大樓未來的發展將藉助科技創新產業在浦東醫院的融合,尤其是中國(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為大浦東開發開放提供了堅定力量。
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上海醫學院院長桂永浩表示,新的科研教學大樓冠名「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浦東)科研教學大樓」,根據規劃,將依託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藥物臨床研究(浦東)中心、上海市科委靈長類模式動物專業技術服務平臺、復旦大學大動物實驗中心等基礎,聯合籤約單位重點聚焦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的精準防治,通過新藥研究、生物材料研發、大數據臨床應用、人工智慧等領域的基礎、轉化和臨床研究,為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建設亞洲醫學城市提供科技動能。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