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一不移的樊錦詩

2020-12-07 新民晚報

對樊錦詩,我是充滿了敬意的。一個北大歷史系的畢業生,1963年畢業後,甘願充當「莫高窟的守護人」,一做就是57年。她把生命的華彩和價值完全付與敦煌的千佛洞,留下了自己的光影。我和樊錦詩年齡相近,同一年上大學,心相通,情相近。早在1985年,我到敦煌拜訪過她,還請她到上海戲劇學院為老師們作過報告,加之滬劇《敦煌女兒》看過多遍,因此我自以為很了解她。

日前收到一本書:《我心歸處是敦煌》。這是樊錦詩口述的自傳,由北大教授顧春芳撰寫。我一口氣讀完,在我面前呈現了一位立體的、真切的、活生生的樊錦詩。這本書加深了我對這位「敦煌女兒」的認識。因是自述體,加上顧春芳文情並茂的寫作,讀來特別親切感人。這本口述自傳內容真實而豐富,最令我感動的是在她的背後有一位偉大的男人支撐著她。樊錦詩和彭金章用一生的行動實現了自己的諾言:「相識未名湖,相愛珞珈山,相守莫高窟。」在分居18年後,彭金章為了樊錦詩,為了家庭,毅然放下自己對於商周考古的教學和研究,1986年從武漢大學來到敦煌,從零開始,在敦煌北區石窟的考古中做出了填補空白的重大貢獻,經過10多年的發掘和研究,撰寫了考古報告,並正式出版了《敦煌莫高窟北區石窟》三卷本,找到了自己生命的第二春。

樊錦詩在敦煌遇到的困苦,真是不堪言。天寒地凍,飲用水是苦的,冬天要破冰取水,住的是土坯房,吃的是「老三片」:土豆片、蘿蔔片和白菜片。樊錦詩在自述中,曾坦言自己有幾次想離開敦煌,但最後還是選擇留下。這樣的自述是坦誠的。她剛到敦煌,只要回想起上海、北大的生活,就有一種失落感。這種失落感差點把她拖下抑鬱的深淵。為了抗拒深淵,她說「我必須學會遺忘」。她把姐姐送給她的小鏡子藏起來,不再天天照鏡子,直到現在也不願意照鏡子。她在敦煌生下第一個兒子,因丈夫不在身邊,帶了一些碎布到醫院,兒子出生好幾天,還光著屁股包在她的棉襖裡。兒子長到七個月,她去上班,仍把寶寶捆綁在床上。有一天,她下班回到宿舍,發現兒子跌落在煤堆上,臉上沾滿了煤渣。因為敦煌的四月天氣還比較冷,屋裡還需要生火爐。沒想到孩子滾到了煤堆裡,幸虧沒有滾到爐子上。我終於發現,在「敦煌女兒」耀眼光環的背後,竟有如此多令人落淚的辛酸。

有人問樊錦詩:幸福是什麼?她回答:「一個人找到了自己活著的理由,有意義活著的理由,以及促成他所有愛好行為來源的那個根本性的力量。正是這種力量,可以讓他面對所有困難,讓他最終可以坦然地面對時間,面對生活,面對死亡。」這段話,可以幫助人們理解,樊錦詩為什麼願意一輩子留在敦煌。因為她還說過:「我是敦煌這棵大樹上的枝條,我離不開敦煌,敦煌也需要我。」這句話,也為樊錦詩的幸福觀作了具體的詮釋。

在敦煌研究院的一面牆上,寫著一句話:「歷史是脆弱的,因為它被寫在紙上,畫在了牆上;歷史又是堅強的,因為總有一批人願意守護歷史的真實,希望它永不磨滅。」樊錦詩就是這批堅強的人中的一個傑出代表。

樊錦詩是一個高尚的人。她捐出了自己所有個人獲得的獎金,用於敦煌的保護。她從來不留戀美食和華服,她穿衣服只求舒適便可,一件結婚時置辦的外套穿了40多年,裡子全磨壞了,也捨不得扔;吃飯必須餐餐光碟,不僅要求自己,也要求所有和她一起吃飯的人;酸奶喝完了,用清水把酸奶瓶子洗乾淨,回去當藥瓶子用……有人問她:「你為什麼這樣節省?」她回答道:「我經歷過困難的日子,現在日子好過了,也不應當鋪張浪費。」我看到這些細節,不禁為之動容和共鳴。

《我心歸處是敦煌》的書名起得好,一言總結了樊錦詩在莫高窟堅守一輩子,全身心與敦煌融合,不可分離。全書有40多萬字,寫了樊錦詩平凡而偉大的一生,總結了石窟的保護與管理、石窟考古的研究以及近期數碼敦煌的成果,還有樊錦詩的年表。這是研究樊錦詩的第一手的寶貴材料,更展現了樊錦詩和幾代莫高窟人的精神之光。(戴平)

相關焦點

  • 樊錦詩為領導幹部講解「莫高精神」
    樊錦詩為領導幹部講解「莫高精神」 2019-09-20 20: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守一不移 科學報國——萬名學子同上科學大師學風課
    新華社北京11月21日電 題:守一不移 科學報國——萬名學子同上科學大師學風課新華社記者陳芳、彭韻佳20日,北京新清華學堂迎來了兩位雪鬢霜鬟的老先生。他們是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在「2020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傳月」啟動儀式上,面對莘莘學子和一線科研工作者,兩位先生用質樸的言語,飽含對科學的熱愛與敬意,將自己為之奮鬥一生的事業娓娓道來。全國各地設立1000餘個視頻分會場,數萬師生同上一堂學風課。
  • 樊錦詩:能為敦煌做點事 無怨無悔
    曾有報告文學以「敦煌的女兒」來稱呼樊錦詩。1963年,剛剛大學畢業的她踏上了西去的列車,抱著「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志願」這樣的信念,紮根戈壁沙漠,開啟了在敦煌莫高窟近56年的研究工作。  11月20日,2020年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暨宣傳月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樊錦詩作題為《守一不移 奉獻敦煌》的報告
  • 樊錦詩先生守護敦煌56年,守一不移,有幸聆聽,受益良多
    年逾八旬的樊錦詩,是1958年北京大學歷史系新生。1963年,這位江南水鄉的姑娘,去了戈壁沙漠中的敦煌文物研究所。從此,她致力於敦煌石窟的保護和研究,一生堅守大漠。住土房、吃雜糧、缺水斷電…青絲到白髮,她無怨無悔。「我天天圍著敦煌石窟轉,不覺遺憾,因為它值得。」致敬!
  • 樊錦詩:科研就要腳踏實地,甘坐「冷板凳」
    11月20日,2020年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傳月啟動儀式在清華大學舉辦,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在活動現場以「守一不移,奉獻敦煌」為題做報告,為青年學子們上了動人的一課。樊錦詩在做報告(主辦方供圖)擇一事,終一生「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志願,這是一代大學生的共同志願。」
  • 樊錦詩:此生命定,我就是個莫高窟的守護人
    第一位出場的「感動人物」叫樊錦詩,她近些年來多次出現在媒體的視野中,被譽為「敦煌的女兒」。正巧這段時間看了一本她的自傳,名字叫《我心歸處是敦煌》,這本書介紹了她與敦煌半生的故事。一提到敦煌,腦子裡首先想到的是乾燥的氣候和到處是一片荒蕪的大沙漠,而這本書讓我對敦煌有了新的嚮往,因為那裡有敦煌莫高窟。
  • 人物專訪|樊錦詩扮演者茅善玉:帶著《敦煌女兒》走向國際舞臺 向...
    9月3日晚,以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長樊錦詩與敦煌的不解之緣為創作藍本,由著名滬劇表演藝術家、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傾情演繹的滬劇《敦煌女兒》首次亮相金城,茅善玉在接受本網記者專訪時
  • 七年打磨《敦煌女兒》茅善玉:為樊錦詩先生的美麗人生而堅持
    左起:茅善玉、樊錦詩 未明 攝中新網北京11月15日電 (記者 高凱)「7年之中,我們這個戲光原稿就改了幾十遍,不斷深入挖掘,我們確實很執著,因為樊錦詩先生的『美麗人生』實在值得書寫和呈現。」為獻禮改革開放40周年,由上海滬劇院攜手當代中國戲曲界金牌創作團隊歷時7年打造的原創大型滬劇《敦煌女兒》將參加「慶祝北京大學建校120周年特邀演出」和「全國優秀現實題材舞臺藝術作品展演」,15日,樊錦詩先生本人與執導該劇的著名導演張曼君、擔任該劇文學顧問的著名編劇劉錦雲、主演茅善玉一同出現在樊錦詩的母校北京大學,為這部現實主義題材新戲進行了導賞。
  • 理想·信念·青春——樊錦詩在敦煌研究院作「莫高精神」故事分享會
    「莫高窟已經成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樊錦詩簡單樸素的一句話,卻牽動了在場兩百餘位聽眾的心。12月10日,「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文物有效保護的探索者」改革先鋒稱號獲得者、「最美奮鬥者」稱號獲得者、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先生在數字展示中心,為敦煌研究院新一代莫高窟人作「莫高精神」故事分享會。
  • 「讀書筆記」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
    《》讀書筆記《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這兩日,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的口述自傳《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在口述中,不止談到了個人經歷,也把敦煌保護的始末、幾代敦煌人的奮鬥都談到了。因此,這本書不僅是樊錦詩個人的傳記,書的內容涉及對幾代敦煌人的回憶,這既是樊錦詩個人的奮鬥史,也照應著敦煌研究院的發展史,是守望莫高窟的一份歷史見證。
  • 《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入選中國好書10月榜單
    12月2日,中國圖書評論學會發布「中國好書10月榜單」,由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先生口述,顧春芳整理撰寫的《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入選其中。此書講述了樊錦詩先生近半個世紀以來與敦煌研究院共同經歷的光輝歷程,是「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的最佳寫照。
  • 堅守敦煌57年,夫妻分居19年,樊錦詩如何做到?
    他們經歷最艱難困苦的歲月,心無旁騖,守一不移,他們一輩子心中只想一件事——畫畫、研究。1,樊錦詩籍貫浙江杭州,1948年出生於北京,生長於上海,至今樊錦詩仍然有濃鬱的吳越口音。從小樊錦詩就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長大。高中畢業,喜歡古典文化的樊錦詩填志願,第一志願即填了北大歷史系,第二志願仍然是北大,第三志願是華東師範。最終,她以第一志願被錄取。
  • 樊錦詩簡介
    樊錦詩資料圖漢族,女,1938年7月出生於北平,在上海長大。現任敦煌文物研究院院長。樊錦詩1963年7月從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後,面對北京與上海的選擇,樊錦詩毅然選擇了千裡之外的西部小鎮,一來敦煌就再也沒有離開。被譽為「敦煌女兒」。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學保護和管理。48年來,樊錦詩潛心於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她運用考古類型學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斷代,成為學術界公認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
  • 樊錦詩自傳責編講述樊錦詩與湖南留守女孩通信細節
    北青-北京頭條記者了解到,7月31日,樊錦詩和其自傳作者、北京大學教授顧春芳一起,通過自傳出版方譯林出版社寄去了《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一書,並隨書送上了樊錦詩的信,在信中鼓勵鍾芳蓉「不忘初心,堅守自己的理想,靜下心來好好念書。」
  • 樊錦詩事跡簡介
    樊錦詩  樊錦詩事跡簡介  樊錦詩,女,漢族,80歲,現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敦煌研究院推薦)  1963年7月,剛剛大學畢業的樊錦詩懷著保護祖國優秀文化遺產的夢想,千裡迢迢來到了戈壁大漠深處的敦煌莫高窟,一待就是半個多世紀。55年來,樊錦詩紮根大漠,把自己的生命與敦煌融為一體,被譽為「敦煌女兒」。  樊錦詩為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弘揚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 「莫高精神」樊錦詩
    樊錦詩,一位紮根戈壁大漠深處敦煌莫高窟半個多世紀的文博工作者,她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敦煌,奉獻給了我國文化、文物保護事業,被人們親切尊稱為「敦煌女兒」。上世紀60年代初,樊錦詩在北京大學考古系學習,曾在敦煌實習,面對那裡艱苦的生活條件,也曾經讓她動搖過,「我不想再回來了」,但是,畢業後她還是選擇了敦煌莫高窟,是命運的安排,還是與敦煌難捨難離的情緣?當生活與工作面臨抉擇時,她也曾猶豫,也曾彷徨。
  • 樊錦詩:也無風雨也無晴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資料圖)央視網消息(記者 謝博韜):1938年7月9日,樊錦詩在北平出生,之後不久她全家便遷往南方謀生,在上海度過了她的童年和少年。因為先天體質較弱,樊錦詩最初的夢想是當醫生,她當時大概怎麼也想不到,日後會與千裡之外的敦煌結下不解之緣,兜兜轉轉,一呆就是近六十年。
  • 樊錦詩、鍾芳蓉、彭金章與愛
    幸好,有人一直在守護敦煌,常書鴻、段文杰、樊錦詩,等等。這些名字,最被大眾熟悉的,可能是樊錦詩。她曾獲得2019年「感動中國人物」的稱號,也被稱為「敦煌的女兒」。2020年的8月,她再次走進大眾的視野,與一個叫鍾芳蓉的女生有關。
  • 樊錦詩、鍾芳蓉、彭金章,與愛
    幸好,有人一直在守護敦煌,常書鴻、段文杰、樊錦詩,等等。這些名字,最被大眾熟悉的,可能是樊錦詩。她曾獲得2019年「感動中國人物」的稱號,也被稱為「敦煌的女兒」。2020年的8月,她再次走進大眾的視野,與一個叫鍾芳蓉的女生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