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新聞10月16日電 海派紫韻——海上工藝大師巡禮暨上海工藝美術海派紫砂精品展16日在上海市工藝品珠寶首飾進出口有限公司拉開帷幕。
展覽由虹口區委宣傳部、上海工藝美術行業協會、上海工藝美術學會指導,上海市工藝品珠寶首飾進出口有限公司、上海工藝美術學會紫砂專業委員會、上海浦東新區新聯會共同主辦,將免費向市民觀眾開放至11月13日。
海派紫韻——海上工藝大師巡禮暨上海工藝美術海派紫砂精品展開幕。 /官方供圖
海派文化——國家級大師新作亮相
此次展覽匯聚了40多位橫跨百年的紫砂藝術家近200件作品,國家級工藝大師蔣國興和葛軍的作品也將齊集亮相。
蔣國興,字田申,別名王惠春,號惠山,1964年10月12日生,江蘇宜興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上海市中國陶瓷藝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陶藝專業委員會會員。其突破紫砂壺這一特定的藝術表現門類,將陶瓷藝術應用於空間布置、景觀設計等更為廣泛的領域,致力於研究各種新型的藝術陶瓷景觀取得成績。
葛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四個「國大師」稱號的傑出陶藝人才,中國陶瓷文化研究所紫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國際著名陶瓷文化藝術大師,宜興市陶人葛紫砂陶藝研究所所長。其潛心於紫砂的科研、開發、設計,獨創「色飾法」裝飾技法,使紫砂藝術實現了由傳統走向現代的突破。
除了國家級工藝大師,其他參展藝術家還有費春霞、周瑾、項峻、夏洪林、談曙君、秦志全、鮑曙巖、秦小仙、徐蘭君、秦疆、朝輝、張永千、王思達、蔣韻傑、蔣玲玲、聞正榮、蔣天元、蔣藝華、邵小琴、許斌、雷建法、許志鋼、蔣興宜,盡顯江南紫韻。
海派紫韻——海上工藝大師巡禮暨上海工藝美術海派紫砂精品展。 /官方供圖
紅色文化——多倫路的滄海桑田
時值新中國成立70周年,展覽選址在歷經百年滄桑的虹口區多倫路文化名人街。
「一條多倫路,百年上海灘」。多倫路,原名竇樂安路,是虹口四川北路北端一條L形的小街。短短不到500米的多倫路匯聚了荷蘭、西班牙、法國新古典主義、阿拉伯等多種建築風格,沿路隨處可見復古小洋樓和人物雕塑。這個20萬平方米的街區內,名人故居、海上舊裡、文博街市、休閒社區四大功能互相支持,從側面集中展示了上海一百多年來城市發展的縮影,是海派文化百年滄桑的「活化石」。
不僅是建築樣式多,曾經穿梭其中的名人多是如雷貫耳的文壇巨匠——魯迅、茅盾、郭沫若、葉聖陶……此外,左翼作家丁玲、柔石等也在多倫路上留下歷史足跡。
1998年,虹口區政府本著「修舊如初」的原則,對多倫路進行了保護和開發,建成了多倫路文化名人街。
海派紫韻——海上工藝大師巡禮暨上海工藝美術海派紫砂精品展。 /官方供圖
江南文化——全景式海派紫砂發展流脈
此次展覽以海派紫砂的傳承與發展歷程為線索,從不同側面展現了上海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
回望海派紫砂的發展,明清時期,近代制陶業的雛形就在上海、杭州、天津等沿海城市發展起來。上海得江南文化先天的滋養,清末便湧現出一批制壺名家,其中翹楚有瞿應紹,清嘉慶至道光年間上海人。他多才多藝,詩詞、書畫、篆刻、賞鑑無一不工,更擅梅蘭竹,制壺而鋟於壺上,時人稱為「三絕壺」。
20世紀初,一批經營紫砂的商號和紫砂藝術的鑑賞家、收藏家也紛紛湧現。較著名的商戶有鐵畫軒、吳德盛、陳鼎和、利永公司、葛德和等,他們不僅赴宜興訂貨,還延攬了幾乎所有頂尖的宜興藝人至滬,一方面收藏明清名家名壺,一方面組織仿製明清名壺,並在此基礎上推陳出新。在初現雛形的商業運作下,海派紫砂藝術家群亮相滬上,如後來蜚聲中外的王寅春、朱可心、顧景舟、蔣蓉等,都篳路藍縷,開海派紫砂藝術之先河。(完)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王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