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錄成:中國畫要與時代共振
看當下的中國畫,無論是山水還是花鳥,在傳統上出新的作品非常少。大部分作品呈現的還是古人的筆墨程式、古人的表現方法、古人筆墨情趣,乍一看,竟看不出是出自今人之手,更看不出和現實生活沒有什麼關係。
為什麼中國畫發展到今天,仍然在古人的一畝三分地裡耕種,而無法突破創新?
這一積習難改的問題誠然有許多成因,但我想,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在於——中國畫的學習方法。
黃胄先生曾講他學習中國畫的體會,說他開始學畫時也是像大多數人一樣,依著老師的指點照摹古人的筆墨。但臨摹了一段時間後,他發現自己仍不過是照貓畫虎,一點都不了解一幅山水畫為什麼要如此畫。直到後來才知道,古人畫中的筆法墨法,都是古代畫家們在與現實生活的接觸中摸索總結而出的,於是他便轉而到現實生活中寫生,去生活中「鬧」。
黃胄先生的這個「鬧」字用的極為生動,它並非形容一蹴而就地獲得,而是表現出一個藝術家在現實生活中非要通過反覆地探索、琢磨、尋覓……才可能豁然找到自己的學習方法,得到自己創作的靈妙之處。
在面對現實社會的過程中,黃胄先生每天堅持畫大量地速寫,邊觀察生活,邊根據創作需要去學習傳統中有用的東西,最終找到了用速寫的方法畫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技巧,使他的畫既呈現出了水墨畫的歷史淵源,亦在傳統的基礎之上創造出了新的中國畫。
今天很多人學習中國畫,依然以臨摹古人開始,認為把古人的東西學像了就是成功,或者只是在古人的水墨基礎上施以淡彩,加以濃墨,就把古人的東西變成了自己的作品。這樣的方法的確極易上手,快速便捷,但卻會禁錮我們的想像與創作,使我們始終踏著前人的腳印亦步亦趨,而無法展開新的思考,創造新的表現。
所謂創新,並不是與過去割裂開,完全放棄學習前人的東西,關鍵在於學習的角度。
正如黃胄先生並沒有一板一眼地臨摹古人,而是選擇面對現實生活,在現實生活中探索真實感受,從實踐中獲得內心共鳴,在沒有路的地方尋找自己的道路,然後,在尋找的過程中去吸收古人技法中精粹的東西。
比「師古人之跡」更重要的,是「師古人之心」。
既要有敢於在生活中「鬧」的膽識,又要有能在艱苦生活中積累的恆心。像石濤一般,用半生時間走進傳統,然後再「搜遍奇峰打草稿」,從傳統中走出來。
作者簡介:
有一種遼闊來自大漠,有一種氣魄來自漢唐,有一種悲壯成就絲路。
張錄成,絲路文化學者,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公共關係協會中國絲綢之路文化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絲路大寫意畫的開拓者,中國畫壇極富個性色彩的藝術家,被譽為「在傳統繪畫筆墨語言、繪畫境界、繪畫美學三個方面有突破的畫家」。張錄成深入持久地研究絲路文化四十多年,探索出表現絲綢之路蒼茫、博大、雄渾、悲壯的筆墨語言,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絲路繪畫風格。#藝惠藏#
「藝惠藏」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薛永年對大寫意畫家張錄成的學術評價
「藝惠藏」王鏞、徐寒評張錄成的畫具有蒼茫之美,及博大的意境
「藝惠藏」目前在世的藝術家,範曾能不能稱得上畫壇第一人?
藝惠藏範曾和書畫家潘文良詩書畫無一不通,你更喜歡誰的作品
「藝惠藏」範曾和啟功先生是可以載入書法史的書法大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