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這是順治皇帝在五臺山出家時,深思的一個人類最重要的哲學問題:我是誰?
中國人重視飲水思源,不忘祖宗先人。千年來,人們把祖宗的世系和事跡記錄下來傳給子孫,以此證明家族的存在——這就是家譜。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通過家譜,可以查證自己的血統,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間血緣關係的親疏遠近。「親我者,我親之。」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系血緣,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長輩。
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冬至等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逐漸復興,也體現了中國人不忘根本的初衷,渴求家族的團結。
2.尋根留本,承前啟後
古人曰:「譜諜身之本也。」意思是說家譜才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有了譜書你就能夠追根溯源。
一個人,無論他漂泊有多遠,總是忘不了他的家鄉,因為那裡有曾經養育他的親人,那裡埋葬有他的祖先。因此,家譜就是「根」的代名詞,是中國人尊宗敬祖的一種信仰,是一個人根本意義上的「身份證」。
3.傳承歷史,問祖憑證
隨著祖國經濟強盛,許多海外華裔熱心回國尋根問祖,造福鄉梓,對於他們的父輩甚至祖輩,遠在異國他鄉,唯一能和祖先起著維繫作用的,就是一本家譜。家譜就是他們與祖籍、族人溝通的橋梁,是他們思鄉念祖的精神象徵。
因此,家譜不但是家族歷史的記錄,也是天涯遊子落葉歸根的精神寄託和尋根依據。
1.姓氏源流
中國姓氏在經過歷史不斷演變,如:戰亂,遷移,改朝換代,以及避諱改姓、避難改姓、複姓改為單姓等,姓氏變得更為複雜,其真正的出處、源頭就更需要詳細考證了,《家譜》中有詳細記載。從一姓到一國一家,每套《家譜》都詳細介紹了自己家族的姓氏源流。
2.世系表
「世系表」,簡而言之,就是說明一個家族成員,如:父子、兄弟間的相互關係,寫清楚祖先後代每一個家族成員名字的圖表。
3.家訓
家譜中記錄了許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例如曾國藩家訓中對於讀書要求「不二」:「一書未點完,斷不看他書」在今天看來仍有積極意義。顏氏家訓、章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仍膾炙人口。
4.家傳
家傳一般分為:列傳、內傳和外傳等。列傳是記錄家族中有功績男子的傳記;內傳是記錄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傳記;外傳是記錄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傳記。
5.家譜圖像
一張好的圖片能將時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質傳達出來。所以不少人將畫像、照片納入家譜。一張祖先的畫像或者老照片,加上祖上的祠堂圖、故居圖,都能讓後世觀這本家譜時,有更強烈的歸屬感。
現今國運昌盛,經濟迅猛發展,人民安居樂業,許多人想要開始重新修譜或者追根溯源,這正是傳統文化開始復甦的體現,願這盛世之中,每戶大家都能修得一譜而得世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