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集過的郵票,現在能換一套房嗎?|大象公會

2020-11-22 騰訊網

不用擔心,那些在成長過程中散失不見的集郵冊,留到今天也未必能換北上廣深的一平方米。

文|劉喜

不少80後都有類似的「家庭藏寶」記憶:

父母臥室裡某不起眼但上了鎖的柜子/抽屜,裝滿了一家人最貴重的家當:存摺、保險單、重要的證件、首飾、還沒來得及定存的現金……以及厚厚幾本集郵冊。

集郵可能是第一種風靡全國的收藏愛好,它一度為官方大力支持,甚至有學校編寫了「集郵教材」。

但集郵也從來不單純是一種愛好,在那十幾年裡,人人皆知「集郵致富」的傳說。郵票被視為一種有效的保值乃至升值工具,因此,家家戶戶的集郵冊多是與貴重物品鎖在一起,很少拿出來觀賞。

三十年過去了,那些80年代的集郵冊保存至今,能在哪換到一套房嗎?

答案恐怕是:哪都不能。

打開購物網站,會發現所有八九十年代發行的郵票現在都可以買到,1984年之後的郵票年冊,定價多在一兩百塊錢左右。最便宜的1993年北方冊只要105塊,線下的實際成交價格比這個還要低。

如果不要1980年猴票,最多花不到兩萬塊錢,你就可以買齊1980年到2000年,二十年的珍貴回憶——別說一套房,這個價格,在很多大城市連一平方米都買不起。

老郵票是怎麼淪落得這麼不值錢的?

暴漲的郵票只是極少數

我們常見的郵票,包括普通郵票和「紀、特郵票」兩種。普通郵票作為最常見的郵資憑證,在任何郵局都可以買到;紀念郵票和特種郵票則和重大事件、主題相關,是郵票收藏的重點。

從1949年到1967年,是中國郵票的老「紀、特」時期,票面上會標註「紀、特」信息;1967年到1970年,則發行了4年帶「文」字的文革郵票。

這兩個時期,是後來集郵界珍郵輩出的「黃金年代」:老紀特時期的典型珍郵,比如1962年發行的《梅蘭芳舞臺藝術》小型張,發行量只有2萬枚,品相好的可以賣到15到20萬元。

文革郵票的代表,則是價格在世界集郵市場也能排得上名的《全國山河一片紅》。

這張1968年發行、俗稱「小一片紅」的郵票幾經易稿,又因為國界線問題,在預售時就被緊急停售,只有兩三千張流入了市場。2018年的嘉德春拍上,這枚郵票拍到了115萬的高價。

它的「難兄難弟」,在易稿過程中被放棄的「大一片紅」,在同年秋拍上以1200萬的價格成交。

· 從未發行的「大一片紅」和撤銷發行的「小一片紅」,可以看到,票面上的多處國界線與官方國界線不同,且未畫出南海諸島

和這些高攀不起的郵票相比,中國人最熟悉的「郵票漲價」例子還是1980年的庚申年猴票。

「庚申猴」是中國發行的第一張生肖郵票,原圖由黃永玉繪製,採用影寫版與雕刻版混合套印的方式印刷。由於站在集郵浪潮的風口,加上發行量較大(大概400到500萬套),不少家庭都曾經擁有過這枚郵票。

這張面值8分的郵票,現價約12000元一枚。如果是整版或者好品相,價格還能更高。

「猴票致富」是坊間津津樂道的都市傳說。據回憶,1984年的四方連猴票就可以換回一臺單筒洗衣機;馬未都也講過一個買郵票發財的故事:

湖北武漢郵局有一位先生,當年為完成任務被迫自個兒花96元買了15版1980年的猴票,到了90年代,逛市場偶然發現這一版值十多萬,又過了10多年,大兒子要結婚,拿出一版賣了20多萬,小兒子要結婚,又拿出一版,賣個30多萬,也給買一套房子,後來又低賣了3版,還剩10套在手上。2011年在蘇州的郵票專場拍賣上,1980版猴票80枚大全120萬成交,這10版值1200萬元,這還是幾年前的事了。

不過,在這些暴富故事的背後,則是大部分郵票賣不起價的現實,1985年之後發行的郵票更是如此:

90年代最值錢的郵票、1995年發行的「桂花無齒」,發行當天就漲到了200元一枚,現在的市場價也只是三百多元。

價格其次的,是同年發售的「世乒賽」小全張,發行時會員售價7元,現價40元左右。

· 「桂花無齒」

而更多郵票則根本沒有升值,1997年,為了香港回歸而精心準備的金箔小型張,目前價格也只在其面值50元上下徘徊。

比不升值更慘的是破發。2013年發行的《桃花》是中國郵政發行的首套香味郵票,全套郵票面值13.9元,如今的收購價已經跌破面值;同年的《景泰藍》《小蝌蚪找媽媽》《海洋石油》等郵票,也跌破了發行價。

破發的慘況,在2000年後發行的新票中十分常見。根據郵評人周鳳遲在2018年底的統計,2017年和2018年發行的小型張,全部破發,無一倖免。

· 精心製作、卻未能逃離破發命運的《桃花》

郵市狂熱與衰退

對集郵的熱情,與改革開放同步展開。

與經濟體制鬆綁同步進行的,是價格方面的改革: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農產品收購價格大幅上調,糧食收購價提高了30.5%,棉花提高25%,油脂油料則提高38.7%。這直接導致了副食生產銷售的嚴重虧損:他們收購農產品的成本大大增加,卻要保持住之前的低廉售價。

這種價格「一環套一環」的情形時有發生,直到1984年,國務院發文確立了「生產資料價格雙軌制」,確定國家計劃超產和企業自銷部分的生產資料,企業可以自行定價。

對於普通人來說,這意味著物價的「起飛」:1984年到1985年,零售物價指數從2.8%躍升到了8.8%,1988年則上升到了19.3%。

雖然存款利率也在走高,但顯然跟不上物價上漲和人民幣貶值的速度。哪怕是對經濟學一竅不通的人,也模模糊糊地意識到:錢存起來是不行了,必須尋找更保值的途徑。

· 1988年9月,湖北省武漢市青山友誼商店後院,人們搶購黃金首飾

股票市場尚未成型,樓市也還不火熱,那是一個什麼都可以炒的年代。吉林能把一盆君子蘭的價格叫到10萬以上,郵票,當然也順理成章的成為可以炒的「文化藏品」。

猴票「神話」正起始於這個年代。1984年到1986年,面值8分的猴票從3元左右飆升到了30元,1991年時賣到了150元。後來,民間有「一枚『猴票』一輛車,一版『猴票』一套房」的說法。

金猴帶來的信心,再加上電視、報刊和1980年重新出版的《集郵》雜誌上不斷登載的利好信息,越來越多人進入炒郵票的迷局。

· 1984年7月,北京市首次群眾郵票交換日,吸引了眾多集郵愛好者

· 1989年12月,《北京日報》的報導

1990年到1991年,央行連續3次降低了存款利息,集郵總公司也調高了郵票價格,平均上調140%。這直接帶來了「九一瘋潮」:大家都把存款從銀行取出來,尋找別的投資渠道,郵票市場因此火熱。

看自行車的老頭,把攢了一輩子的辛苦錢投入了郵市;外地的施工隊長,請集郵者幫著把積蓄都換成了郵票。位於北京市月壇公園的集郵品市場,是當時的中國第一郵市。有人說「月壇郵市滿地都是錢,前面的耙子摟過去,後面又鋪滿了。」

紀實文學《中國郵市憂思錄——91郵市瘋潮紀實》中用大量的筆墨,描寫了這一時期的瘋狂:郵票按盒賣,3個小時倒手6次,獲利33510元;倒爺、工人、商人,都放下手中的營生,一頭扎入更來錢的郵票倒賣中。

社會陰暗不斷滋長,欺詐、賭博、甚至幫派火拼,都圍繞著郵票發生。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地的郵市都有「保鏢」出沒,「郵老闆」們藉此來應對八九月間不斷增長的刑事案件數量。

· 1991年1月,北京市民在和平門南區郵電局外等待購買生肖郵票

然而,「九一瘋潮」並沒有持續太久:1991年6月才迎來第一波大漲,9月底就開始暴跌。標誌性的「銅車馬」郵票從一盒2350元的高點跌到了1800元,最低甚至跌到了1000元。

郵票市場上流言四起:「上海市場『出事』了」「大郵老闆跑路了」甚至「國家要採取行動整治郵票市場」。月壇郵市在11月停辦,更給這些流言提供了論據。

· 月壇郵市停辦的聲明

不過,這次迅速破裂的泡沫並沒有擊退人們的集郵熱情,郵票仍被廣泛視為保值良品,並且在1997年再度迎來又一輪狂潮。這次郵潮和六年前如出一轍,唯一的區別在於參與的人更多、成分更複雜,也都更有錢了。

在巔峰之時,上海盧工郵幣卡交易市場人頭攢動,來晚了根本擠不進去。現在,還有當事人興致勃勃地回憶起當年盛景:「賺了錢的郵商們人手一支手機,但誰也別想撥出去——人實在太多了,信號搶不過來!」為了防盜而「頭頂二三十萬現金」,也是盧工的獨特風景線。

97年的行情,讓許多集郵多年的老玩家都直呼看不懂;小型張最受青睞,只要是小型張,什麼「垃圾票」都能漲。就連「希望工程」郵資明信片,都能從一毛錢漲到十塊,翻了整整100倍。

但接續而來的暴跌也與六年前幾近一致,老郵民們將其稱為「黑色九七」:當無人接盤,郵價的暴跌抹掉了行情帶來的大部分利潤,囤積郵票的郵商們有些甚至資產「一夜歸零」。就連傳奇的猴票也告失靈,價格從2000元一張跌到了800塊。

郵民們甚至對香港回歸的大好局面都無動於衷:前文提到的《香港回歸祖國》於1997年7月發行,其中面值50元的金箔版小型張因為製作特別、意義特殊,市場價一度從120元炒到了600元甚至上千元,但後來很快跌破了發行價。直到現在,其價格還在發行價附近徘徊。

· 同這張郵票一同在發行價附近徘徊的還有1999年的《澳門回歸祖國》金箔小型張

誰讓郵票不值錢

1991年之後,中國郵市就陷入了「短漲長跌」,一個個轉瞬即逝的泡沫身後,留下的是長期的慘澹和低迷。

是誰讓中國郵市疲廢不堪?集郵愛好者人數不漲反跌、年齡結構老化,郵票的使用場景少、消耗量不斷降低,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原因。大量逐利遊資的存在,也是加劇郵票市場混亂的因素之一。

但問題的關鍵,還在於這場遊戲中唯一的大贏家——獲利甚豐的中國郵政系統。

在民眾集郵熱情爆發伊始,郵政系統就敏銳的注意到了這波浪潮。他們順勢而動的辦法是增加發行量。

前文提到,猴票因為較大的發行量而成為高價郵票中最「親民」的一枚。但其實,猴票的發行量和後來的生肖票一比是「小巫見大巫」:猴票大約發行500萬套,雞票的發行量是猴票的兩倍,狗票就達到了三倍。發行最多的1986年虎票,印了一億兩千多套。

90年代濫發更甚,1992年的猴票發了兩億零四百萬張,是12年前猴票的40多倍。現價則是1980年猴票的0.029%——在2.5-3.5元之間。

· 1992年猴票,一套兩枚(整版)

《香港回歸祖國》的低迷,也和濫發有關:面值50元的鄧小平金箔小型張溢價發行價120元,受到了集郵者們的歡迎,排隊、一個人限買兩張,郵票價格被炒到千元。郵政於是加大印刷力度,最終發行了2000萬枚以上,單這一張票,就從市場上「吸」走了20個億。

不僅量大,發行品類也多。有集郵者吐槽:「現在一年要發布25套郵票,發行量動輒就一兩個億,根本就是圈錢。」

此外,製作粗糙也是新郵票的一大槽點,生肖郵票發行了三輪,集郵者普遍認為後面兩次的猴票,製作工藝還趕不上80年代。

· 圖為2016年猴票

印了這麼多郵票,市場消化不了,怎麼辦?

郵政公司的妙計是:打折賣給郵票經銷商,或者作為人情,送給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領導幹部。對於郵政公司來說,多印郵票的成本低的可以不計,無論打折賣了、還是送個順水人情,都沒什麼負擔。

這種操作導致了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的打折票。很多集郵者買到新票沒幾天,就發現市場上出現了大量半價、甚至更低的同款郵票,製作、印刷都是絕對的正品。打折票的泛濫,進一步壓低了郵票的價格。

2018年,中國郵政集團公司董事長劉愛力在「世界郵政日」致辭中表示,集團公司收入規模位列世界郵政第2位,利潤規模連續4年居世界郵政首位,公司在2018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排行榜」中位列第113位。這樣煊赫的營收數字,也有郵票銷售的一份貢獻。

與這個漂亮數字相關的,是眾多頭髮花白、眼睛老花的老年集郵者們多年的收藏熱情,他們很多人都已經搞不懂現在買新票「線上預約」的方法。但他們更搞不懂的東西還在不斷出現。新一代炒郵者,已經脫離了申購、等待和實物交易的繁瑣,擁抱二級市場。借著文交所快速發展的東風,「郵幣卡電子盤」閃亮登場。

在這個充滿了欲望和欺詐的新世界,暴利和虧損都只是轉瞬間的事情而已。

主要參考文獻:

[1]陳伯君, 胡文忠. (1992). 中國郵市憂思錄——91郵市瘋潮紀實.

[2]侯莎莎. (2019-06-13). 集郵熱:一代人的記憶. 北京日報.

[3]楊帆. (2006-08-12). 價格魔杖:中國1980年代的兩次通貨膨脹. 21世紀經濟報導.

點擊徽章,進入大象公會小程序

相關焦點

  • 中國第一張生肖郵票,一連能換一臺車,一版能換一套房?
    今天小編來跟大家聊一聊這樣的一枚郵票,它只有將近40年的歷史,不算是老郵票,時至今日這枚小小的郵票竟然能夠有一連能換一臺車,一版能換一套房的價值,它「出生」於1980年2月15日,也就是庚申年猴年,它就是由中國郵票總公司發行的第一套生肖郵票,也是中國第一次以生肖為主題發行的郵票,也是從那一年開始,生肖郵票開始逐年發行。
  • 「80後」猴票處歷史高位 一版猴票能換一套房
    近日,兔年生肖郵票一上市就吸引了不少市民早早到郵局排隊搶購,由於春節前送禮需求的增加,生肖郵票再次受到熱捧,而1980年的人民幣和生肖郵票價格都處於歷史高位。  1980年猴票能換一套房  「一版1980年(庚申年)的猴票現在可以換一套房子了。當年8分錢一張,整版一共6毛多,但現在升到81萬了!」
  • 上海郵票市場遭遇炒作 部分郵票一版價值一套房
    在上海眼下的郵票市場裡,郵票價格高漲,行情越來越熱,有些郵票一整版就能換一套上海的商品房。2010年11月9日央視《經濟信息聯播》播出《瘋漲的郵票一版就能換套房》,以下是節目實錄:  歡迎收看《經濟信息聯播》,接下來我們要關注市場上一些消費品和物資價格上漲的行情,今年以來,多種物資,如黃金、玉石、紅木、錢幣,都在演繹著價格暴漲的行情,這幾天來,《經濟信息聯播》播出了瘋狂的黃龍玉,暴漲的湖南黑茶等調查,今天我們要關注的是上海的郵票市場,想知道一張大家熟悉的猴票,現在在炒作的資金面前價值多少錢嗎
  • 郵票市場沒落了?一郵換一房「夢碎」!為何還有藏友排隊買郵票?
    一開始,不少藏友就是圖個緬懷歷史,喜歡收藏東西罷了。而這些市場上較常見的郵票,其實也沒什麼收藏價值。讓集郵市場變成投資領域的關鍵,就是那些記錄著特殊歷史時期、或者存世量較少的特種郵票,開始被廣大藏友「搶購」。「錯版郵票值千萬,有一張變土豪」,這是在郵票市場中經常聽到的一句話。錯版郵票是郵票收藏的一個珍稀品類,一度被拍出過驚天的高價。
  • 小時候那些浪費的錢,那些集過的卡片
    記得一天放學回家看見家裡柱子上貼了一個哪吒圖畫,不用說肯定是淘氣的弟弟幹的,叫來就是一頓訓:「不知道小本上還沒有這個嗎,怎麼可以浪費它貼到柱子上等等」。弟弟委屈的小眼神瞅著我然後從兜裡掏出一個哪吒說姐我這還有一個給你留著呢。我立馬換了張臉開心的說,要是兌獎了電腦先給你玩。可是直到現在小本本裡也沒有貼滿,現在想想那時候是太天真了。
  • 郵票能換兩套房 錯貪品相80版猴票被賤賣
    (宜賓新聞網 王喻 攝)  「一版80年的猴票,相當於一套房子」,這已經成為時下郵市的一句名言。今年股市低迷、樓市調控,大量資金湧入郵市帶動了多種題材郵票價格上漲。其中,作為郵市風向標的1980年版「庚申猴」郵票更是在日前創下一版130萬元的天價,這個價格,足以在我所在的城市買兩套房子。
  • 鑽石真的是營銷騙局嗎|大象公會
    原標題:鑽石真的是營銷騙局嗎|大象公會鑽石很貴,貴到男性不敢輕易悔婚。文|大象公會一個故事,根據解讀角度不同,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講法。同一件事,改變講述的方式,你可能會看到完全不同的事實——哪怕看上去老生常談的敘事,也有令人吃驚的另一種可能。
  • 一枚郵票換一套房已經不是神話故事
    一時間,收藏成了良莠不齊的投資領域。造假之風一浪高過一浪,防不勝防;鑑定、品玩之中誰也不服誰;共識少,分歧多。令一大批初入門者或想入門大跌眼鏡、者灰頭鼠腦、面面相覷,不知所措;感嘆水太深,開始逃離情趣高雅的收藏界。然而,國際上的收藏領域仍舊是有條不紊、風生水起。郵票的收藏、投資由來已久。當今許多政要、名人也都是鐵桿郵迷。他們堅持了數十年集郵,至今仍不減當年情趣。
  • 一張小紙片為何能買下一套房,那些因失誤而價值不菲的郵票
    就這張小紙片其價格高到足以買下一套房,而這張稅票就是被人們稱為「中華郵票之王」的「紅印花小字當一元」。可能有很多朋友會和我一樣非常困惑為什麼「中華郵王」會是一張稅票,而它為什麼可以那麼貴?今天咱們就來扒一扒那些因為各種陰差陽錯而變成天價珍品的郵票!
  • 馬未都:這玩意在100年前能換兩套房,如今卻被當垃圾
    收藏專家馬未都曾做客《百家講壇》時表示,早在100年前,一小塊玻璃就能夠換兩套房,沒想到現在,人們都把它當垃圾扔了。很多人可能覺得不可思議,認為馬未都在誇大其詞。玻璃真的能換兩套房嗎?「一小塊玻璃就能夠換兩套房」這個結論就是他自己查史料、學習而得出來的結果。那麼,玻璃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 這條270萬的錦鯉被中國土豪搶下 能換上海一套房
    原標題:這條270萬的錦鯉被中國土豪搶下 能換上海一套房【270萬一條!能換上海一套房的錦鯉,被中國土豪搶下!】作為社交網紅、史上最吉祥的寵物,錦鯉已成為土豪爭相出手的愛寵!一條270萬軟妹幣的日本進口錦鯉,被中國神秘土豪輕鬆包養!貧窮限制了你我的想像力!
  • 夫妻一人一套房算二套房嗎夫妻一人一套房能提公積金嗎
    夫妻一人一套房算二套房嗎,夫妻一人一套房要交房產稅嗎,夫妻一人一套房能提公積金嗎?家庭唯一住房認定標準是看房產證上戶主的家庭是否擁有超過一套的住房,而家庭成員範圍包括購房人、配偶以及未成年子女,夫妻雙方一人一套算兩套,也屬於徵稅範圍。一、夫妻一人一套房算二套房嗎夫妻一人一套房算二套房嗎?
  • 變異郵票"一片紅"抵一套房 集郵高手可玩"變異"
    「變異」郵票因其與眾不同成了藏界的新寵。8月7日至10日在東莞舉行的2008廣東省集郵展上,一組名為「一片藍」的紀念郵資明信片(《香港中銀大廈落成紀念郵資明信片》一亮相吸引了眾多集郵愛好者的目光。目前,「一片藍」正常新片的市價約為1500元/片,超前實寄或變異「一片藍」價位更高,一片至少5000元,如果兩者兼備則收藏價值更高。
  • 當年「一角錢」今能買輛車 第一套人民幣能換套房
    許多人疑問:我國真的發行過三元紙幣嗎?  記者近日走訪郵幣卡市場了解到,這種三元紙幣確實是第二套人民幣中的一種,被稱為「蘇三幣」,現在一張的價值已經飆漲到三萬至五萬元了。不過,業內人士稱,三元紙幣雖少見,但並不是紙幣收藏中最為稀奇的,舊版人民幣中的「背綠一角」、「大黑十」以及全套第一套人民幣都已經價值驚人了。
  • 老家有一套房,老公前年又在崑山買了一套房,現在後悔嗎?
    我跟老公相識於2003年,經過幾年打拼以及全家人的努力,2007年我們在老家買了第一套房,作為我們的婚房。老家是座5-6線小城市,那時的房價很便宜,而且我們買的是小產權房,房價才700元左右一平米,房子加裝修花了總共不到20W。這種小產權房的弊端就是,我們至今都拿不到房產證。
  • 一枚古錢幣能換一套房?到底誰在說謊?
    現在對於很多藏友來說,真實的一個價格已經滿足不了他們的欲望,同樣一件東西,別人的能賣五百萬,為什麼我的只能賣五十萬?不滿足、不了解、不研究、不接受!這是很多誤入歧途的人最大原因。一枚古錢幣,能換一套房!
  • 半枚郵票也能輕鬆換套房
    隨著收藏大軍的大增,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收藏紙幣、郵票的群體周年來。喜歡收藏的童鞋都知道:手中的藏品能不能賣起價來,有沒有收藏價值,除藏品本身的因素外,藏品的品相十分重要,毋庸置疑,品相是決定藏品價值的關鍵因素。
  • 中國第1張郵票:最大面值僅5分,如今3張能換北京10套房
    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1年後,擔任清朝正三品大員的英國人羅伯特·赫德,針對中國的弊病寫下《局外旁觀論》一文,建議朝廷效仿西法,以圖自強。《局外旁觀論》在朝廷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清朝統治階級結合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慘敗,終於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
  • 自媒體大象公會再推新書《一個觀點,不一定對》
    自媒體「大象公會」的新書《一個觀點,不一定對》正是為了給生活中最值得好奇的問題,提供相對靠譜、有力的解釋。書中很多問題早已埋藏在讀者的心中,卻在看過無數個令人失望的回答之後,被默認為不可能得到準確而精練的答案,因而不值得認真深入的追問。  這種想法也許並非完全錯誤。在本書中回答的諸多問題,都來自生活中極易觀察到的現象,因而也早就有很多幾乎經不住反覆琢磨的解釋。
  • 辛巴威欠債 把大象抵給中國 那委內瑞拉能換美女嗎?
    據美媒12月28日報導,辛巴威近日將35頭幼象、8頭獅子、12隻鬣狗和一頭長頸鹿裝上一架波音747貨機送給中國一家野生動物園,以還清為剛果民主共和國軍隊購買軍備用品所欠款項,而經常黑我們的英媒《泰晤士報》報導稱,這種,強迫幼象和象群分開是「殘酷的瘋狂舉動」。不過,辛巴威解釋了,抓捕大象並將其送至國外,除了還債外,還能夠幫助「超負荷運作」的國家公園減輕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