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擔心,那些在成長過程中散失不見的集郵冊,留到今天也未必能換北上廣深的一平方米。
文|劉喜
不少80後都有類似的「家庭藏寶」記憶:
父母臥室裡某不起眼但上了鎖的柜子/抽屜,裝滿了一家人最貴重的家當:存摺、保險單、重要的證件、首飾、還沒來得及定存的現金……以及厚厚幾本集郵冊。
集郵可能是第一種風靡全國的收藏愛好,它一度為官方大力支持,甚至有學校編寫了「集郵教材」。
但集郵也從來不單純是一種愛好,在那十幾年裡,人人皆知「集郵致富」的傳說。郵票被視為一種有效的保值乃至升值工具,因此,家家戶戶的集郵冊多是與貴重物品鎖在一起,很少拿出來觀賞。
三十年過去了,那些80年代的集郵冊保存至今,能在哪換到一套房嗎?
答案恐怕是:哪都不能。
打開購物網站,會發現所有八九十年代發行的郵票現在都可以買到,1984年之後的郵票年冊,定價多在一兩百塊錢左右。最便宜的1993年北方冊只要105塊,線下的實際成交價格比這個還要低。
如果不要1980年猴票,最多花不到兩萬塊錢,你就可以買齊1980年到2000年,二十年的珍貴回憶——別說一套房,這個價格,在很多大城市連一平方米都買不起。
老郵票是怎麼淪落得這麼不值錢的?
暴漲的郵票只是極少數
我們常見的郵票,包括普通郵票和「紀、特郵票」兩種。普通郵票作為最常見的郵資憑證,在任何郵局都可以買到;紀念郵票和特種郵票則和重大事件、主題相關,是郵票收藏的重點。
從1949年到1967年,是中國郵票的老「紀、特」時期,票面上會標註「紀、特」信息;1967年到1970年,則發行了4年帶「文」字的文革郵票。
這兩個時期,是後來集郵界珍郵輩出的「黃金年代」:老紀特時期的典型珍郵,比如1962年發行的《梅蘭芳舞臺藝術》小型張,發行量只有2萬枚,品相好的可以賣到15到20萬元。
文革郵票的代表,則是價格在世界集郵市場也能排得上名的《全國山河一片紅》。
這張1968年發行、俗稱「小一片紅」的郵票幾經易稿,又因為國界線問題,在預售時就被緊急停售,只有兩三千張流入了市場。2018年的嘉德春拍上,這枚郵票拍到了115萬的高價。
它的「難兄難弟」,在易稿過程中被放棄的「大一片紅」,在同年秋拍上以1200萬的價格成交。
· 從未發行的「大一片紅」和撤銷發行的「小一片紅」,可以看到,票面上的多處國界線與官方國界線不同,且未畫出南海諸島
和這些高攀不起的郵票相比,中國人最熟悉的「郵票漲價」例子還是1980年的庚申年猴票。
「庚申猴」是中國發行的第一張生肖郵票,原圖由黃永玉繪製,採用影寫版與雕刻版混合套印的方式印刷。由於站在集郵浪潮的風口,加上發行量較大(大概400到500萬套),不少家庭都曾經擁有過這枚郵票。
這張面值8分的郵票,現價約12000元一枚。如果是整版或者好品相,價格還能更高。
「猴票致富」是坊間津津樂道的都市傳說。據回憶,1984年的四方連猴票就可以換回一臺單筒洗衣機;馬未都也講過一個買郵票發財的故事:
湖北武漢郵局有一位先生,當年為完成任務被迫自個兒花96元買了15版1980年的猴票,到了90年代,逛市場偶然發現這一版值十多萬,又過了10多年,大兒子要結婚,拿出一版賣了20多萬,小兒子要結婚,又拿出一版,賣個30多萬,也給買一套房子,後來又低賣了3版,還剩10套在手上。2011年在蘇州的郵票專場拍賣上,1980版猴票80枚大全120萬成交,這10版值1200萬元,這還是幾年前的事了。
不過,在這些暴富故事的背後,則是大部分郵票賣不起價的現實,1985年之後發行的郵票更是如此:
90年代最值錢的郵票、1995年發行的「桂花無齒」,發行當天就漲到了200元一枚,現在的市場價也只是三百多元。
價格其次的,是同年發售的「世乒賽」小全張,發行時會員售價7元,現價40元左右。
· 「桂花無齒」
而更多郵票則根本沒有升值,1997年,為了香港回歸而精心準備的金箔小型張,目前價格也只在其面值50元上下徘徊。
比不升值更慘的是破發。2013年發行的《桃花》是中國郵政發行的首套香味郵票,全套郵票面值13.9元,如今的收購價已經跌破面值;同年的《景泰藍》《小蝌蚪找媽媽》《海洋石油》等郵票,也跌破了發行價。
破發的慘況,在2000年後發行的新票中十分常見。根據郵評人周鳳遲在2018年底的統計,2017年和2018年發行的小型張,全部破發,無一倖免。
· 精心製作、卻未能逃離破發命運的《桃花》
郵市狂熱與衰退
對集郵的熱情,與改革開放同步展開。
與經濟體制鬆綁同步進行的,是價格方面的改革: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農產品收購價格大幅上調,糧食收購價提高了30.5%,棉花提高25%,油脂油料則提高38.7%。這直接導致了副食生產銷售的嚴重虧損:他們收購農產品的成本大大增加,卻要保持住之前的低廉售價。
這種價格「一環套一環」的情形時有發生,直到1984年,國務院發文確立了「生產資料價格雙軌制」,確定國家計劃超產和企業自銷部分的生產資料,企業可以自行定價。
對於普通人來說,這意味著物價的「起飛」:1984年到1985年,零售物價指數從2.8%躍升到了8.8%,1988年則上升到了19.3%。
雖然存款利率也在走高,但顯然跟不上物價上漲和人民幣貶值的速度。哪怕是對經濟學一竅不通的人,也模模糊糊地意識到:錢存起來是不行了,必須尋找更保值的途徑。
· 1988年9月,湖北省武漢市青山友誼商店後院,人們搶購黃金首飾
股票市場尚未成型,樓市也還不火熱,那是一個什麼都可以炒的年代。吉林能把一盆君子蘭的價格叫到10萬以上,郵票,當然也順理成章的成為可以炒的「文化藏品」。
猴票「神話」正起始於這個年代。1984年到1986年,面值8分的猴票從3元左右飆升到了30元,1991年時賣到了150元。後來,民間有「一枚『猴票』一輛車,一版『猴票』一套房」的說法。
金猴帶來的信心,再加上電視、報刊和1980年重新出版的《集郵》雜誌上不斷登載的利好信息,越來越多人進入炒郵票的迷局。
· 1984年7月,北京市首次群眾郵票交換日,吸引了眾多集郵愛好者
· 1989年12月,《北京日報》的報導
1990年到1991年,央行連續3次降低了存款利息,集郵總公司也調高了郵票價格,平均上調140%。這直接帶來了「九一瘋潮」:大家都把存款從銀行取出來,尋找別的投資渠道,郵票市場因此火熱。
看自行車的老頭,把攢了一輩子的辛苦錢投入了郵市;外地的施工隊長,請集郵者幫著把積蓄都換成了郵票。位於北京市月壇公園的集郵品市場,是當時的中國第一郵市。有人說「月壇郵市滿地都是錢,前面的耙子摟過去,後面又鋪滿了。」
紀實文學《中國郵市憂思錄——91郵市瘋潮紀實》中用大量的筆墨,描寫了這一時期的瘋狂:郵票按盒賣,3個小時倒手6次,獲利33510元;倒爺、工人、商人,都放下手中的營生,一頭扎入更來錢的郵票倒賣中。
社會陰暗不斷滋長,欺詐、賭博、甚至幫派火拼,都圍繞著郵票發生。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地的郵市都有「保鏢」出沒,「郵老闆」們藉此來應對八九月間不斷增長的刑事案件數量。
· 1991年1月,北京市民在和平門南區郵電局外等待購買生肖郵票
然而,「九一瘋潮」並沒有持續太久:1991年6月才迎來第一波大漲,9月底就開始暴跌。標誌性的「銅車馬」郵票從一盒2350元的高點跌到了1800元,最低甚至跌到了1000元。
郵票市場上流言四起:「上海市場『出事』了」「大郵老闆跑路了」甚至「國家要採取行動整治郵票市場」。月壇郵市在11月停辦,更給這些流言提供了論據。
· 月壇郵市停辦的聲明
不過,這次迅速破裂的泡沫並沒有擊退人們的集郵熱情,郵票仍被廣泛視為保值良品,並且在1997年再度迎來又一輪狂潮。這次郵潮和六年前如出一轍,唯一的區別在於參與的人更多、成分更複雜,也都更有錢了。
在巔峰之時,上海盧工郵幣卡交易市場人頭攢動,來晚了根本擠不進去。現在,還有當事人興致勃勃地回憶起當年盛景:「賺了錢的郵商們人手一支手機,但誰也別想撥出去——人實在太多了,信號搶不過來!」為了防盜而「頭頂二三十萬現金」,也是盧工的獨特風景線。
97年的行情,讓許多集郵多年的老玩家都直呼看不懂;小型張最受青睞,只要是小型張,什麼「垃圾票」都能漲。就連「希望工程」郵資明信片,都能從一毛錢漲到十塊,翻了整整100倍。
但接續而來的暴跌也與六年前幾近一致,老郵民們將其稱為「黑色九七」:當無人接盤,郵價的暴跌抹掉了行情帶來的大部分利潤,囤積郵票的郵商們有些甚至資產「一夜歸零」。就連傳奇的猴票也告失靈,價格從2000元一張跌到了800塊。
郵民們甚至對香港回歸的大好局面都無動於衷:前文提到的《香港回歸祖國》於1997年7月發行,其中面值50元的金箔版小型張因為製作特別、意義特殊,市場價一度從120元炒到了600元甚至上千元,但後來很快跌破了發行價。直到現在,其價格還在發行價附近徘徊。
· 同這張郵票一同在發行價附近徘徊的還有1999年的《澳門回歸祖國》金箔小型張
誰讓郵票不值錢
1991年之後,中國郵市就陷入了「短漲長跌」,一個個轉瞬即逝的泡沫身後,留下的是長期的慘澹和低迷。
是誰讓中國郵市疲廢不堪?集郵愛好者人數不漲反跌、年齡結構老化,郵票的使用場景少、消耗量不斷降低,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原因。大量逐利遊資的存在,也是加劇郵票市場混亂的因素之一。
但問題的關鍵,還在於這場遊戲中唯一的大贏家——獲利甚豐的中國郵政系統。
在民眾集郵熱情爆發伊始,郵政系統就敏銳的注意到了這波浪潮。他們順勢而動的辦法是增加發行量。
前文提到,猴票因為較大的發行量而成為高價郵票中最「親民」的一枚。但其實,猴票的發行量和後來的生肖票一比是「小巫見大巫」:猴票大約發行500萬套,雞票的發行量是猴票的兩倍,狗票就達到了三倍。發行最多的1986年虎票,印了一億兩千多套。
90年代濫發更甚,1992年的猴票發了兩億零四百萬張,是12年前猴票的40多倍。現價則是1980年猴票的0.029%——在2.5-3.5元之間。
· 1992年猴票,一套兩枚(整版)
《香港回歸祖國》的低迷,也和濫發有關:面值50元的鄧小平金箔小型張溢價發行價120元,受到了集郵者們的歡迎,排隊、一個人限買兩張,郵票價格被炒到千元。郵政於是加大印刷力度,最終發行了2000萬枚以上,單這一張票,就從市場上「吸」走了20個億。
不僅量大,發行品類也多。有集郵者吐槽:「現在一年要發布25套郵票,發行量動輒就一兩個億,根本就是圈錢。」
此外,製作粗糙也是新郵票的一大槽點,生肖郵票發行了三輪,集郵者普遍認為後面兩次的猴票,製作工藝還趕不上80年代。
· 圖為2016年猴票
印了這麼多郵票,市場消化不了,怎麼辦?
郵政公司的妙計是:打折賣給郵票經銷商,或者作為人情,送給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領導幹部。對於郵政公司來說,多印郵票的成本低的可以不計,無論打折賣了、還是送個順水人情,都沒什麼負擔。
這種操作導致了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的打折票。很多集郵者買到新票沒幾天,就發現市場上出現了大量半價、甚至更低的同款郵票,製作、印刷都是絕對的正品。打折票的泛濫,進一步壓低了郵票的價格。
2018年,中國郵政集團公司董事長劉愛力在「世界郵政日」致辭中表示,集團公司收入規模位列世界郵政第2位,利潤規模連續4年居世界郵政首位,公司在2018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排行榜」中位列第113位。這樣煊赫的營收數字,也有郵票銷售的一份貢獻。
與這個漂亮數字相關的,是眾多頭髮花白、眼睛老花的老年集郵者們多年的收藏熱情,他們很多人都已經搞不懂現在買新票「線上預約」的方法。但他們更搞不懂的東西還在不斷出現。新一代炒郵者,已經脫離了申購、等待和實物交易的繁瑣,擁抱二級市場。借著文交所快速發展的東風,「郵幣卡電子盤」閃亮登場。
在這個充滿了欲望和欺詐的新世界,暴利和虧損都只是轉瞬間的事情而已。
主要參考文獻:
[1]陳伯君, 胡文忠. (1992). 中國郵市憂思錄——91郵市瘋潮紀實.
[2]侯莎莎. (2019-06-13). 集郵熱:一代人的記憶. 北京日報.
[3]楊帆. (2006-08-12). 價格魔杖:中國1980年代的兩次通貨膨脹. 21世紀經濟報導.
點擊徽章,進入大象公會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