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瀋陽9月19日電(記者張非非、孫仁斌、丁非白)坐落於遼寧丹東的抗美援朝紀念館19日重新對外開放。新增加的千餘件館藏文物,為觀眾詳述崢嶸歲月的壯烈故事。
燈光照射下,一塊被玻璃罩住的高約0.95米、寬約0.33米的石碑引人注目,上面寫著「抗美援朝志願軍連長楊根思之墓」。墓碑右側,兩行小字簡介楊根思生平;墓碑下方,刻著「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二十軍全體指戰員立」,日期是1952年10月15日。
1950年11月,楊根思在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分割圍殲敵軍戰鬥中,率領全排頑強抗擊,以「人在陣地在」的英雄氣概,接連擊退敵軍8次進攻。在40多名敵人爬近山頂陣地的危急關頭,他抱起僅有的一包炸藥,拉燃導火索,縱身衝向敵群,與敵人同歸於盡。
「楊根思犧牲後,最早安葬在朝鮮,1952年遷回國內安葬在丹東市元寶區抗美援朝烈士陵園,1953年遷往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安葬。」抗美援朝紀念館文物保管科科長齊紅說,這塊墓碑是安葬在丹東市元寶區的楊根思烈士的墓碑,當年英雄骸骨遷走後,墓碑保留了下來。
一張白底紅邊、1952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部、政治部頒發的獎狀,述說著英雄的赫赫戰功:「牟敦康同志在戰鬥中英勇機智、戰績卓著,經評定為一等功,特授予此狀。」
然而,獎狀的主人牟敦康已在1951年壯烈犧牲。1951年10月,牟敦康赴朝參戰,多次率隊升空迎敵,先後擊落擊傷敵機多架,被追認為一等功臣。
「我們還展出了牟敦康的兩枚紀念章和日記本等,都是牟敦康的弟弟捐贈的。」齊紅說。
志願軍戰士王玉才用繳獲美軍的避彈衣、降落傘帶等自製的書籤;志願軍駐安東辦事處副主任於耀亭用美機殘骸製作的筆筒、墨水盒;志願軍戰士用美軍飛機殘骸、炮彈殼等製作的刀叉、碗碟……新展出的志願軍戰士的一件件「發明創造」,反映了最可愛的人在嚴酷戰火中堅強樂觀的精神。
實景布展的坑道內,一把長柄鐵錘令人震撼:鐵錘已裂成4塊,用鐵絲牢牢綁固。這是志願軍戰士奮力開鑿巖石修築防禦工事時留下的紀念。
抗美援朝紀念館館長劉婧媛說:「正是靠著這樣一種精神,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偉大勝利,這也激勵著所有人,為建設好我們的國家努力奮鬥!」
據介紹,抗美援朝紀念館館藏抗美援朝文物2萬餘件。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為基本陳列主題,設置了序廳、抗美援朝戰爭廳、運動廳、中朝友誼廳、中國人民志願軍英烈廳、紀念廳等,再現了偉大抗美援朝戰爭和抗美援朝運動的光輝歷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