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粵語,廣東人最後的倔強

2021-01-11 騰訊網

在廣東街頭,雙言雙語是常態。如果你不主動跟別人說粵語,對方一般不會首先使用粵語跟你交流。即使他們跟你說粵語,一聽到你用普通話回復,也會自動切換到普通話頻道。

點擊播放 GIF 0.0M

早幾日,一篇討論廣式粵語和港式粵語的文章廣泛流傳。熱文指出,廣州人到香港,只要說粵語超過3分鐘,就會被聽出來不是香港人。

非粵語地區的朋友表示十分驚奇,明明通用粵語的地方,口音和用詞竟有這麼多不同之處。粵語地區的朋友則更熱衷於爭論,到底誰是「正音」,誰更「正統」:香港人說廣州人講粵語像唱大戲,不夠update;廣州人覺得香港人講粵語夾雜英文,懶音嚴重。反正,香港人來廣州,一樣會被認出來。

廣州東山的老洋樓,這裡曾是達官貴人的居住地。/圖蟲創意

別說香港,即使是同在廣州土生土長,西關口音和東山口音也有輕微差別,芳村口音更容易聽出來,畢竟芳村隔壁就是南海,按舊時可就被當做「鄉下人」了。

到廣州讀大學,不在宿舍裡鬧幾個「語言梗」笑話,肯定學不好粵語。當年一位來自河源的同學,母語並非白話,她問室友「你洗咗未」(你洗了沒),將「洗」(sai2)念成了「死」(sei2),整個宿舍瞬間爆笑。

想逗笑廣東人,一句不鹹不淡的粵語就夠了。在沒心沒肺的語言笑料裡,隱藏著一條無傷大雅的語言鄙視鏈。就像操一口倫敦河口英語的英國中產,常常模仿粗獷的利物浦口音和紐卡斯爾的鄉音一樣。

語言的「勢利」和「焦慮」

廣州人去香港很方便,在語言切換上頗有經驗。到便利店充值八達通,通常自動轉到港式粵語頻道:「唔該增值一百」。

諸如充值/增值、冰箱/雪櫃、空調/冷氣、吸管/飲管、手指/U盤、充電寶/尿袋等比較常見的用詞差異,廣州人都能切換自如。但遇到一些很少接觸的特定用語,還是會露出破綻,難免一時尷尬。如果對方說的話裡有一個英文單詞你一下反應不過來,那就更有心理壓力了。

一看「豬紅」,就知道老闆講粵語。/圖蟲創意

不過,倘若走在旺角一帶,廣州人很快就會找回優越感——香港年輕人說話懶音實在過分嚴重。

舌根能不抬就不抬,所以前後鼻音不分;舌面能不貼上顎就不貼上顎,所以n/l不分;有氣無力的時候音調使人辨認不清,有時甚至連韻尾都直接吞掉,可偏偏粵語是以音調、韻母、韻尾類型豐富為特徵的——總之,他們的舌頭大概是懶到出汁兒,講話咬字鬆弛,少了粵語抑揚頓挫的韻味。

其實,語言是個「勢利眼」,誰有錢有勢它就跟誰走。

歷史上,廣東最有錢的是廣府地區,廣府最有錢的是廣州地區,而廣州最有錢的就是西關一帶。所以,西關音成為強勢語言標準,幾乎理所當然。因十三行興盛緣故,西關甚至比香港更早講起「番話」,此時的省城可比小漁港洋氣得多。

香港開埠以後,大量廣府人下香港謀生,使廣府白話迅速成為這裡的主流語言。早年看TVB,有一系列香港電臺製作的粵語正音節目,明顯以廣州西關口音為標準音。

廣州曾有「東山少爺西關小姐」的說法,適齡男子都想娶西關富人的千金小姐。/圖蟲創意

時移世易,後來西關的「最富」地位喪失,而香港憑藉強盛的經濟地位和文化輸出,使大量華洋雜陳的港式粵語成功番位上升,反過來強勢而深度地影響了粵方言的流變。你如果留意聽,現在廣州年輕人那一口粵語,懶音也越來越嚴重了。

但今時今日,比起口音是否標準、哪種口音更高級,其實廣州人更憂慮的是越來越少人講粵語。

根據2001年到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廣東話為香港的壓倒性通用語言,89.5%的人以此為常用語言,次位的英語佔3.4%,普通話為1.4%,位列第三。

相對而言,廣州人母語為單一粵語的比例呈代際下降的趨勢。2017年,一份關於廣州人語言態度與粵語認同態度的問卷收到300份樣本,調查數據顯示,被調查對象母語為單一粵語的比例只有78.28%,使用兩種或以上語言(方言)者的比例為90%。

普通話在學校環境佔據了絕對優勢,即使是課後,粵語使用的最高比例也不到一半,並且正在進一步萎縮。調查顯示,52.8%的廣州人對粵語的未來持悲觀態度,他們憂慮粵語的使用人數逐漸減少,活力也將逐漸喪失。

城市越發達和包容,本地語言的困境似乎就越明顯。/圖蟲創意

方言是我們共同的鄉愁

廣東向來是全國人口大省,而且常住人口增長速度快,擁有數量龐大的跨省流動人口。

據廣州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廣州市在2018年初共有常住人口1449.84萬人,其中戶籍人口897.87萬人,外來人口551.97萬人。而且,由於珠三角各地先後降低戶籍準入門檻,非粵籍「新廣州人」連年增加。

因此,「我是廣州人,不會講廣東話」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現象。家中若夫妻雙方或夫妻一方不講粵語,那麼小孩大概率不會講粵語。即使夫妻雙方都講粵語,一旦孩子進入幼兒園的普通話學習環境,父母很容易在家庭交流中遷就孩子講普通話,粵語交流的語言環境會越來越少。

廣州人已經感受到語言競爭對粵語帶來的衝擊,這種憂慮反而加深了他們對粵語的強烈情感。實際上,廣州人對母方言的認同感和忠誠度具有普遍性和全民性。

老一輩的廣東人,對粵語的感情更深。/unsplash

面對眾多街訪或問卷調查,他們一般配合度很高,認為廣州人要支持粵語,有的甚至還會主動提出「我能做些什麼?」可見,廣州人把粵語作為身份認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標識。

廣東是中國漢語地區少有實行雙語制的省份,儘管全國各地都有方言,但只有廣東主流電視臺、電臺以粵語為主。一項調查資料顯示,82.86%的廣府人、39.18%的客家人和38.18%的潮汕人認為各自民系的方言較其他方言更好聽,表明了廣府人對自己語言的強烈熱愛。

坊間還一直流傳這樣一種說法,當年民國建立之初,粵語一票之差成為國語。對廣州人來說,粵語不是方言,而是正宗漢語。它不是粵人古語,而是中原夏朝官話。粵語在演化過程中,吸收了百越語言成分,但它的主要來源和特點,還是古代中原一帶的「雅言」。

鬧市菜場中,九聲六調的粵語帶著濃濃煙火氣。/《大城曉聚》

粵語在語音方面保留了最多古漢語發音,聲調方面則保留了古漢語平上去入之外,還衍生出一個中入調,一共有九個聲調,是古漢語入聲保留最完整的語言。大學讀中文系的粵籍同學,考古代漢語的「平仄」部分簡直身輕如燕,答案呼之欲出,語感中的自動分辨能力堪比「作弊」。

高曉松在《大城曉聚》中提到一個哈佛教授朋友,研究杜甫的,會講漢唐古音。這位美國人到香港坐計程車,說普通話和英文司機都聽不懂,最後急了就用漢唐古音跟香港司機講話,結果兩人完全交流無障礙。

所以,用粵語念古典詩特別好聽,廣州人自幼讀詩背詩都用粵語,普通話裡押不上的韻,在粵語裡全能押上。

用粵語念古詩,別有一番韻味。/《唐伯虎點秋香》

對粵語熾熱的積極情感,還反映在行為上:

八成以上廣州人較常使用粵語文字,就算在「乜都要快」的時代,也不惜為了準確表達自己而拖慢一點輸入速度;

公司飯局轉戰KTV,總有一個廣東人執著地點幾首粵語老歌,就算在場沒幾個人聽得懂,自己也要唱爽了才心滿意足;

很多新興網紅食肆或咖啡館,愛用粵語文字作招牌或品名,謂之「粵潮」,味道至上的廣州人,通常也願意買帳。

總之,在粵語文化不再風光如昨的今天,粵語依然為廣東人提供文化上的認同感和精神上的歸屬感。粵語,就是廣東人的鄉愁。

鬢毛未衰,鄉音已改。/unsplash

廣普,透露著廣東人的開放兼容

廣東人對粵語認同感最高,但不等於他們排斥其他語言。

知乎上有一個帖子「如何看待廣東人對粵語的執著?」,黑粵語似乎已經成了一種刻板印象。高贊評論中有不少人現身說法,為廣東人說話。其中一位湖北網友,到東莞生活了8年,至今沒學會粵語,但並不影響他的日常交流和生活。

起初,他也不喜歡粵語,而且覺得本地人排外,但生活久了,他才發現自己是被慣壞了。在他老家武漢,老一輩武漢人絕對不會跟你講普通話,面對外地人都是滿滿的不屑。對比廣東,排外現象比內地好很多,外地人來了都是客,一個一輩子沒出過家門的老人,都能努力學習普通話,方便跟不懂粵語的人交流。

另外一位知乎用戶則認為,與廣東相比,川渝地區對方言似乎更執著。上到政府企業,下到路邊市民,但凡接受採訪,統統使用西南官話,卻無人對此有意見。

廣東其實很包容。/unsplash

在廣東街頭,如果你不主動跟別人說粵語,對方一般不會首先使用粵語跟你交流。即使他們跟你說粵語,一聽到你用普通話回復,也會自動切換到普通話頻道。

比如在廣州讀大學的北方同學都會感受到,只要有非粵籍同學在場,廣東人就不會自顧自說粵語,反而一邊說普通話一邊樂呵呵地自嘲自己的「廣譜口音」,並請教北方同學糾正自己的普通話發音。

這與廣東開放包容的心態是分不開的。自漢唐以來,廣州一直是中國重要的對外貿易基地,廣州人長期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少排他性,所以具有靈活變通、開放兼容的精神。

20世紀80年代,許多其他省份人湧入廣州務工,本地人確實對粵語產生過優越感。但多年過去,流入廣州的人群更為多樣,加上其他省份經濟發展也很快,廣州人看到了外地人對廣州經濟做出的巨大貢獻,也看到了其他省市的廣闊市場。

愛粵語,並不代表拒絕普通話。/unsplash

他們打從心裡覺得,學習和使用普通話是提高自身競爭力的必要途徑,也是在多元城市中生活交際的必要語言技能。這就是為什麼,90%的廣州人都是「雙言雙語」人。

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廣州人對普通話和英語的評價均為正向,務實的他們認為,要多元獲取知識、資訊,就要多懂一門語言。

所以,廣東人對粵語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倔強,執著程度可能還沒他們對美食的要求那麼高。總之,廣東人在百分之百支持粵語的同時,也始終對普通話保持開放兼容的心態。

當然,如果有人表現出一丁點對粵語的興趣,他們的內心就會開出花來。如果你很努力講出一句不鹹不淡的粵語,絕對可以把他們逗得十分開心,而且還一邊樂一邊給你正音呢。

這樣溫和的倔強,大概稱得上可愛了吧。

作者 | 馮柒

歡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新周刊原創出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為何有些廣東人不會說粵語?你以為廣東人只講一種粵語啊!
    為何有些廣東人不會說粵語?你以為廣東人只講一種粵語啊!很多外省人都認為廣東人全部都說粵語,甚至直接把粵語稱作廣東話。其實,廣東方言差異極大,細分的話連民系都分為好幾個,每個民系的方言又分成很多「次方言」,這些「次方言」甚至還不能互相通話。
  • 都說去廣東要會說粵語,為什麼深圳說普通話的人比說粵語的還多?
    在深圳的菜市場買菜,一樣會有大爺大媽喊你「靚仔」,但是從整體而言,深圳是一座講普通話為主的城市,為什麼作為一座廣東的城市深圳說普通話的人比說粵語的人還要多?一方面是深圳本身是粵語的邊緣地帶,半客家話半粵語,有說粵語的基礎,再者八九十年代香港文化很強勢,大陸都在看港臺的電視電影,粵語很流行,作為距離香港最近的城市,深圳也必然受到香港文化的影響,說粵語也較為普遍。在1982年廣東電臺開設了《廣東人怎樣學好普通話》的講座,在廣東號召說普通話,為了推廣普通話,地方上花費了很多人力和物力,經過長期的推廣普通話活動,慢慢改變了深圳粵語佔主導的狀況。
  • 不是廣東人,為何卻能說地道粵語
    尹正同學現在真的成為「粵語推廣小能手」了。 看了他在《聲臨其境》中給張國榮配音(太想哥哥了有沒有,簡直原版),和朱亞文用粵語年詩詞(一臉正氣的小表情),我恍惚真心有那麼一種衝動,我也要學粵語啊!。看過那期節目的應該都有印象,很多人聽了尹正的配音都覺得尹正一定是廣東人,因為一口流利地道的粵語實在太正了,我開始也這麼覺得,後來仔細查了才知道。尹正的原名還叫譚峻鵬,是東北瀋陽人,從小在廣東長大,所以才會這麼流利的粵語。(果然在哪長大就會說哪裡話,我唐山話說的也挺溜)。
  • 所有廣東人都會說粵語?再這麼問下去,廣東這倆地方的人要生氣了
    而中國的就有一大方言「粵語」,這讓全國各地很多人都覺得所有廣東人都會說粵語?再這麼問下去,廣東這倆地方的人要生氣了,事實上在廣東地區說粵語的人可能佔據不到一辦,還有兩大方言就是潮汕話與客家話。,中國香港與中國澳門也有很多人說粵語。
  • 廣東不說粵語的兩個地區,他們說的話大部分廣東人也聽不懂
    廣東的簡稱粵,在以粵語為主方言的廣東,很多人以為廣東是說粵語的省份,其實不全是,廣東還有一部分地區是不說粵語的,他們說的話很多廣東人也聽不懂。那麼,他們說的是什麼話呢,很難聽懂嗎?粵語是廣東人的主流方言,又叫做廣東話,是我國七大方言之一,分布於廣東、廣西東南部、香港和澳門等地區,全世界使用粵語的人口約有1億,居世界第16位。在廣東地區粵語佔絕對優勢地位,不過,深圳就不一樣,是以普通話為主。粵語以廣州、香港和澳門一帶最為標準,佛山次之,其他的地區都不算標準,特別是粵西一帶,粵語中帶有濃重的地方口音,跟正宗粵語不一樣。
  • 廣東人為何要堅守粵語?
    當年英國的喬治一世,做了英國的君主,卻連英語也不會說,與臣民交流,只能用法語。但並不妨礙英國在大航海時代的快速崛起。歐盟二十幾個國家,統一了貨幣,統一了經濟政策,也沒統一語言,不是一樣可以現代化嗎?香港人在回歸前也沒有推廣普通話,大家都說粵語,並不妨礙她成為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
  • 細說廣東1:廣東人為何執著於自己的粵語而不是普通話?
    很多外地人初到廣東,交流的時候聽到粵語都是懵查查。很多人就問了:廣東人為什麼要死守著自己的方言,尤其是粵語?這裡的粵語,指的是廣府話(廣東還有還有客家話和潮汕話兩大方言),尤以廣州西關一帶的口音為標準。有關粵語的形成,有很多的說法。主流的說法是秦朝的三十萬大軍徵南越時產生。這種說法不無道理。
  • 宗賀:廣東人為什麼熱衷「撐粵語」?
    時隔一年有餘,「推普限粵」再起風波,廣東省政府近日頒布政令,規定由明年3月1日起,廣東媒體粵語播音需報批,拒不改正者主管將受處分……引起人們熱議!雖然廣東的幾家電視臺相繼表示表示推普新規對市民看粵語節目影響不大,但事態的最終發展還得看明年3月份的落實情況,可以想見的是,新規已經引起了很大一部分粵語使用人群的反感和不快。
  • 廣東人怎麼不會說粵語?湛江人:真的不會,不要「為難」我們
    大概沒有確切統計數據,若言方言——粵語,不少其他省份的人認為,廣東就一種粵語方言,而且廣東人都會說廣東話,其實是誤解,廣東方言眾多,僅湛江就有不少方言,且區別與北方地區(口音不同,但能正常交流),相互間交流如同「雞同鴨講」,其中不少人不會說廣東話,甚至聽不懂,所以,如果認識某些湛江朋友,別「為難」他們:「你不是廣東人嗎?怎麼不會說廣東話?」他們真的不會。
  • 說粵語的廣西城市,居民當自己是廣東人,生活習俗和廣東一樣
    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有很多的省份命名都是按照地理位置命名的,例如湖南和湖北就是按照洞庭湖的位置,河南和河北是按照黃河的位置,山東和山西是按照太行山的位置,但是廣東和廣西的「廣」又是按照什麼來劃分的?其實廣西和廣東中間的這個「廣」是指的梧州。
  • 廣東人都講粵語?NO!其實廣東有三大方言!
    大學時期課程不多,課餘時間我們宿舍的同學一有空就找我教他們唱粵語歌曲,但其實我的歌喉真的不敢恭維,但幸好我的粵語發音還不錯,因為雖然我是化州北部的客家人(其實我們鄉下很多人都不認為自己是客家人,也不知道自己講的所謂「涯話」就是客家話)。但我們當地是一部分人說白話,一部分人說客家話,上學的時候老師全部用白話上課(當然不是像廣州這種白話)。
  • 第一個說粵語的人!
    你還會說家鄉的方言嗎?未來你會不會教自己的孩子說方言? 「廣府話」、「省城話」這兩個俗稱則專門指舊廣州府地區(今廣州及周邊南番順地區)、香港、澳門、梧州、賀州地區的粵語,範圍比「白話」概念小,一般稱為「廣東話」。
  • 作為廣東最靚的仔,為什麼不會說粵語?
    在很多廣東人的日常生活中時常都會發生這麼一組對話,讓廣東人心裡口苦芬芳,甚至想順著網線把聊天的人打一頓。外省人:你是廣東人嗎?你會說粵語嗎?廣東人:● ● ●外省人:廣東人不是說粵語的嗎?廣東人:● ● ●外省人:你怕是個假的廣東人吧。。。
  • 今天我們所說的粵語,究竟出自廣東還是廣西?
    今天我們所說的粵語,究竟出自廣東還是廣西?提到粵語,很多人想到的是廣東,或者香港,很少人提到廣西。其實,這些地方都說粵語,雖然都說粵語,但只有外地人才這樣稱、廣東人多數稱之位「白話」,而在香港,部分人稱其為「廣東話」,也有相當部分人稱之為「白話」,廣西也稱「白話」。至於說區別有什麼不同,也沒有什麼區別,只是叫法不同。很多人都認為粵語出自廣東,但根據歷史地緣來說,粵語真正源自廣西的梧州。雖然說粵語的地區分布非常廣,但說起粵語最早的起源要追溯到先秦時期。
  • 文化 香港粵語與廣州粵語的區別以及廣東人的組成與由來
    來源:愛卡汽車 作者:Btonline(佛山網友)之前看到有卡友發貼討論說香港電視臺的粵語與「廣東電視臺」上講的粵語有不同
  • 未末談廣東:廣東話——粵語
    粵語(Cantonese),又被稱作廣東話、廣府話、唐話,俗稱「白話」,是漢藏語系漢語族的一種聲調語言。但首先要聲明的一點是,粵語並不是廣東的專有語言。在全球範圍內使用粵語人數非常多,其中廣東使用粵語的人口大約有6700萬,在廣西粵語使用人數大約為2500萬、香港700萬、澳門55萬、泰國500萬、新加坡和馬來西亞500萬、美國和加拿大200萬,總合起來全球將近有1.2億的人口在使用粵語。
  • 廣東除了粵語,還有2種最難懂的方言,廣東人也聽不明白
    外地人認為「廣東人都是講粵語的」,其實這是不對的,廣東其實還有兩個地區的方言並不是粵語,而且這兩種也是最難懂了,廣東其他地區的人都聽不明白的。這兩個地區,分別就是廣東北部的一些城市和廣東的潮汕地區,這兩個地方基本不講粵語,他們講的是另外兩種方言,客家話和潮州話。
  • 粵語 | 廣東人常說的「煲老藕」是什麼意思?
    相信有不少到「大灣區」打拼的朋友,最難以接受的除了廣東的反覆無常的天氣以外,還有飲食習慣
  • 為什麼廣東本地人說粵語令人舒服?
    比如上海人在上海說上海方言,就經常被噴,以至於很多上海人要確定對方也是上海人後才敢說上海;許多東北人去外地也儘量去掉濃重的東北口音;河南人為了避免遭遇歧視也儘量說普通話。而粵語一直都能被人們接受,作為外地人聽起來也特別舒服,如果不說粵語基本是因為怕對方聽不懂,那為什麼廣東本地人說粵語反而會令人舒服呢?
  • 廣東人有多愛吃?廣東人:我們的粵語吵架罵人都是關於吃的
    小編廣東人,每每認識一位外省朋友,總免不了要回答一個問題:「廣東人是不是什麼都吃?」起初還耐心解釋:「廣東人熱衷於吃,是因為舊時廣東地區貧窮,為了生存『飢不擇食』,改革開放後,生活條件變好後,敢於嘗試外省人眼中『奇怪』食物……,我們廣東人不是什麼都吃,只是會吃……」這樣的解釋往往並不能消除友人的疑惑,不斷追問,後來也懶於解釋,一致回覆:「是啊,我們連福建人都吃」,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