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與開封:三教堂 三槐堂王氏發源地

2020-12-06 河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核心提示

  天下聞名的三槐堂王氏發源於今開封曹門外三教堂一帶。北宋滅亡後,三槐堂王氏子孫流落全國各地,甚至在東南亞、歐美等地也有其後裔,成為王氏子孫繁衍最大一支,不少人成為客家人中的佼佼者。到今天,三槐堂王氏宗親人口超過3000萬,佔到整個王姓人口的近1/3。如此的繁衍速度,恐怕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宗族中都找不到第二例。

  三槐堂由來

  三教堂東街向南走約50米,有三棵槐樹,自南向北一字排開。北邊的一棵比南邊的兩棵樹齡稍長,樹冠已經乾枯。三棵槐樹臨牆而立,直指三教堂正門。僅存3間大殿的三教堂已經被民宅包圍,看上去與一般民居沒什麼兩樣。殿內供奉著儒、佛、道三派的創始人孔子、釋迦牟尼、老子,三人塑像坐北朝南,一字排開。釋迦牟尼正襟危坐,端坐中央,目視前方;西邊的老子(太上老君)、東邊的孔子,身體、頭顱乃至目光都朝內向釋迦牟尼看去。如果不是西南屋簷下立著一通三教堂碑,誰會信這裡竟是三槐堂舊址呢。

  「三教堂的前身是三槐堂,三槐堂是我國宋朝真宗宰相王旦的府邸。」6月30日,說起三教堂的來歷,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開封三槐堂王氏歷史文化研究會總顧問李玉潔告訴記者,三槐堂毀於金代兵燹。清代,三槐堂舊址上建立起三教堂,今三教堂就是三槐堂舊址。

  「三槐堂是我國宋朝名相王旦的府邸。」據李玉潔介紹,王旦的父親王祜是宋朝初年的名臣,曾為宋初開封府尹、兵部侍郎。宋太祖趙匡胤猜忌武將,河北大名府守將符彥卿是一個很有軍事才能到將領。趙匡胤以符彥卿有「謀反」嫌疑為名,派王祜前去調查,並承諾如果調查清楚,許以宰相之位。王祜調查之後,認為符彥卿沒有謀反,並以全家百口人之性命為之擔保。結果宋太祖趙匡胤雖不高興,但是沒有殺符彥卿,也沒有提拔王祜為宰相,只是把王祜改派到襄州。

  赴襄州任前,王祜在自己的庭前種了三棵槐樹,說:「我家後代子孫必有為三公者。」「三公就是宰相。三棵槐木,在《周禮》中指的是三公之位,果然王祜的二子王旦為宋真宗的宰相。王旦輔佐宋真宗十八年,當時政治清明、天下太平,被人們稱為『太平良相』。」李玉潔笑了笑說,「宋朝人認為,這是王家不趨炎附勢,不落井下石,積了陰德,天之報答,故王旦才能有宰相之位。蘇東坡曾為之作《三槐堂銘》:『嗚呼休哉!魏公之業,與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眞宗,四方砥平。歸視其家,槐陰滿庭……』」

  王祜因於庭前植三棵槐樹,而將其家的庭堂稱為「三槐堂」,王祜、王旦的後代子孫均自稱為三槐堂王氏。三槐堂不僅成了王祜一支的堂號,而且成為整個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個分支——三槐堂王氏。王祜也理所當然地被尊為三槐堂王氏的始祖。

  清風譽滿天下

  「三槐堂被宋人稱為『惟德之符』,具有光輝的道德內涵。」李玉潔說。

  王祜,在不少史籍中又作王祐,祖籍莘縣(宋時屬大名府,今屬山東省),以文學見長。五代時先仕晉,後及漢、周,北宋建國後,宋太祖趙匡胤拜其為監察御史,頗得賞識,官職不斷升遷,以尚書兵部侍郎知制誥,乃舉家遷來京城,落戶開封,成為宋太祖的重要謀臣之一。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周寶珠撰文指出,符彥卿鎮大名,早已引起宋太祖的猜忌和不滿,王祜敢於直言相告,並以自己家百口作保障,說明符彥卿無「謀叛」之罪,做到了一個正直官僚應該做的事。除了證明符彥卿無罪之外,王祜更向宋太祖當面直言,要其吸取五代暴君因猜忌而濫殺無辜的教訓,這可能丟官甚至還有失去性命的危險,但王祜仍然直言勸進,表現出他非凡的勇氣。「在那個時代,能夠這樣做,的確是很了不起,值得後人稱道。」周寶珠說。

  王旦任宰相時,清廉寡慾,公正廉明。《宋史·王旦列傳》記載:王旦「事寡嫂有禮,與弟旭友愛甚篤,婚姻不求門閥;被服質素,家人慾以繒錦飾氈席不許。有貨玉帶者,弟以為佳,呈旦。旦命系之曰:『還見佳否?』弟曰:『系之安得自見。』旦曰:『自負重,而使觀者稱好,無乃勞乎?亟還之。』故所服止於賜帶家人」。王旦死時,曾留下遺言,堅決不為子孫求官,「遺表且言,忝為宰輔,不可以將盡之言為宗親求官。止敘生平遭遇,願日親庶政進用賢士,少減焦勞之意。仍戒子弟,我家盛名清徳,當務儉素,保守門風,不得事於泰侈,勿為厚葬以金寶置柩中」。

  王旦多年居官,10餘年的宰相,可謂官高祿厚。但他從不居官自傲,佐真宗,致太平,薦賢才,舉寇準,是位忠厚長者,其度量之大,寇準表示佩服。臨終前,不為宗親求官,仍戒子弟:「我家盛名清德,當務儉素,保守門風,不得事於泰侈,勿為厚葬以金寶置樞中。」在家中,他「事寡嫂有禮,與弟旭友愛甚篤,婚姻不求門閥,被服質素,……不置田宅……」這些都可謂當時為官者的楷模,也是現在為官者應該學習的榜樣。

  兩宋之世,三槐堂王氏為宋朝的名門望族,在朝為官者不計其數,政績與家風很有自己的特點,而這些不僅對王氏子孫,也包括其他族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響。當金兵滅亡北宋時,三槐堂王氏中的王倫,其家雖貧,卻勇於挺身而出,以赴國難。王倫在南宋之初,以極大的勇氣,數次使金,威武不屈,被金人殺害於河間,後人稱他為「一代之奇桀」。

  北宋滅亡後,三槐堂王氏子孫因避戰亂而奔走四方。遷居各地的三槐堂王氏子孫念念不忘他們先祖的「清德」、「清風」、「家風」,仍保持著其先祖的優良傳統。隨著三槐堂王氏子孫後裔的遷移,這種好的傳統也傳遍世界各地,故有「三槐堂王氏清風譽滿天下」之說。

  宗親超過3000萬

  中華河南王氏研究會提供資料顯示,據統計,王姓人口在全國有9500多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3%;我省王姓人口有970多萬,佔我省人口總數的9.7%。開封三槐堂王氏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金超告訴記者,據統計,到今天,三槐堂王氏的宗親超過3000萬。在所有的王姓大系中,三槐堂是王氏子孫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國家譜綜合目錄》的王氏家譜目錄中,冠以「三槐堂」堂號的家譜目錄,佔有堂號的王氏家譜總數的40%左右。

  「三槐堂王氏的遷播,與歷史上很多大族的遷播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王金超說,史料反映,在北宋時期,只有少量的三槐堂王氏子弟因為做官而落籍某地,沒有形成遷徙的規模。在宋室南渡的時候,一大批王氏子孫遷到了南方,以定居江蘇、浙江、福建等地為最多,不少人成為客家人。到今天,三槐堂王氏宗族的後代,已遍及全國各地,從中原地區輻射到南京、蘇州、崑山、紹興、餘姚、太倉、漳州、泉州、南靖、晉江以及廣東的揭陽等地,大西南、兩湖地區也有分散支派。三槐堂王氏的海外遷播發生在明清時期,這跟明清時期南方沿海省份大量民眾「下南洋」的歷史緊密相連,尤其是清中葉以後此風更甚。在這個過程中,三槐堂王氏足跡遍及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有的還經此遠徙歐美。有人評論:「王氏苗裔在海外,可謂無地無有」。而三槐堂王氏後裔確實是重要的一支。

  「就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三槐堂王氏發展成了王姓中最大的一個支系,到今天,宗族人口在3000萬以上,將近佔到整個王姓人口的三分之一。如此的繁衍速度,恐怕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宗族中都找不到第二例。」王金超自豪地說。

  「不僅如此,三槐堂王氏還有分支分散在國外。」王金超說,據「太原王氏研究會」所作的實地調查:在泰國有一支王氏叫河內王氏,這一支王氏在泰國經過300年左右的發展,目前已有12000多人,是落地海外的最大的一支王氏,而追根溯源,它是三槐堂王氏的分支。河內王氏遷徙的過程是這樣的:三槐堂王氏的一支定居江蘇太倉後,形成太倉王氏;在元朝的至正年間(1341—1368年),太倉王氏中的一支開始入閩,先是居住在龍溪珩坑村,形成「珩坑王氏」;明代中葉,這支王氏遷至南靖縣靖城鄉,依然沿襲龍溪珩坑村的村名,稱為南靖珩坑,「珩坑王氏」的稱謂也未改變;到明末崇禎年間,珩坑王氏再度遷移,遷到廣東的揭陽,定居揭西縣河內鄉,被稱為「河內王氏」。河內王氏發展到清朝中後期,出了一個叫王弘毅的人,他通過海路到了泰國,並在那裡定居下來,到今天已繁衍到第九代,這樣,在近千年間,這支王氏分別從其上一級的母體中經歷了6次分離,最後在泰國形成一個巨大的宗族群落,其「河內王氏」的稱謂依然不改。

  據介紹,「兩彈一星」元勳,中國實驗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線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被譽為「中國核武器之父」、「中國原子彈之父」的王淦昌;著名的科學家、發明家和企業家,曾是美國第五大富豪,榮獲美國總統自由獎章並榮登美國發明家名人堂,被譽為「電腦大王」的王安;我黨早期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王若飛等,均為三槐堂王氏後裔。

  王安是祖籍開封的客家人,上個世紀80年代初,王安想要到開封尋根謁祖,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未能成行。提起美籍華人王安博士的名字,在世界各國企業界、IT界,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就好比現在的比爾·蓋茨,就連比爾·蓋茨都曾說過,如果在上世紀80年代,那位「眼光遠大的工程師」沒有貽誤戰機的話,今天可能就沒有什麼微軟公司了。「我可能就在某個地方成了一位數學家,或一位律師,而我少年時代在計算機方面的迷戀只會成為我個人的某種遙遠的回憶。」比爾·蓋茨說。

  王安生於江蘇崑山,1945年赴美留學。1951年,離開哈佛大學後,王安僅以600美元創辦了全美國第一家由華人經營的高技術公司——王安實驗室。經過30多年發展,1986年,王安的公司達到了鼎盛時期,年收入達30億美元,在美國《幸福》雜誌列出的500家大企業中名列第146位。而王安本人也以20億美元的個人財富躋身美國十大富豪之列,穩居全球華人首富之位。同年7月4日,在紐約自由女神100周年紀念儀式中,王安被選為全美最傑出的12位移民之一,由時任美國總統裡根親自頒發「自由獎章」,而獲此榮譽的華人只有王安和建築大師貝聿銘。1988年,王安再獲殊榮,被列入美國發明家名人堂。美國發明家名人堂自1901年創建以來,只有愛迪生等68人入選。

  三槐堂王氏根在開封

  隨著歷史地理的變遷,北宋時期開封的王氏宰相府和府中的三槐堂,離我們漸行漸遠了,三槐堂的模樣也在我們的記憶中越來載模糊了,但歷代三槐堂王氏子孫不管走到哪裡,都在記憶深處記得自己是三槐堂的子孫。家譜中、書籍裡,都有明確的記載,他們的根在中原,根在開封。

  周寶珠說,三槐堂王氏的始祖王祜,自在開封建立府第,其子孫就逐漸落籍開封。他們中的大部分人,生在開封,有的當官死在外地,也要千裡迢迢把靈柩運到開封來安葬,因為這裡有王祜、王旦等人建起的墳塋。其中有史可查的如下:王祜於崇寧四年(1105年)十月癸酉葬於開封縣大邊村之原,「從晉公(王祜封晉國公)兆也。」這個「兆」字,即指晉公墓地的意思。另外,據《王文正公遺事》雲,朝廷曾遣使至王旦家,稱「開封府奏,有盜稱,曾至王某墳所,可煞動諸子。」而諸子不知其事,結果受到朝廷批評,此墳應指王祜墓。歐陽修曾應王素之請,撰寫《太尉文正公神道碑銘》,記載王旦於天禧三年(1019年)九月甍於家,十一月庚申葬於開封府開封縣新裡鄉大邊村。38年後,仁宗以禮為王旦建造了墓園,墓在今日開封東郊邊村之東。20世紀50年代,這兒尚有石人、石馬、石羊、石方柱等裸露於地面之上,俗稱「馬石園」。石馬、石羊等在1958年被移到開封鐵塔公園。而今,它們還在為鐵塔「站崗放哨」……其後的開封地方志,如《汴京遺蹟志》、《宋東京考》、光緒《祥符縣誌》等均有記載。大邊村在今開封城東,即宋東京外城新宋門外,為唐、宋著名村子。

  王旦長子王雍,慶曆四年(1044年)七月甲子卒於錢塘官舍,年五十八,是年九月,其子奉喪還都,十月甲子,葬於開封縣大邊村之先塋。王旦第三個兒子王素,熙寧六年(1073)三月甲寅卒,其年五月庚申,葬於開封縣新裡大邊村文正公原下。王旦弟王旭之子王質,慶曆五年(1054年)七月二十六日卒於陝州任所,「家貧,柩不能還先塋,朋舊在要官者皆力之,遂得還京師」,「葬於某所先塋之次」。

  王質長子王毖,卒於夔州官舍,夫人李氏幾經磨難,獨護丈夫靈柩還京師。李氏卒於元祐四年(1089年)五月二十四日,是年六月七日,與其夫合葬於開封縣大邊村之原。王旭之孫王元,崇寧四年(1105)十月癸酉,「葬於開封縣大邊村之原」。夫人趙氏卒於嘉祐八年(1063年)二月十八日,崇寧四年十月九日在安葬王元時,「以夫人襯」。

  周寶珠說:「以上是根據正史、地名志及有關墓誌等列舉的數人,其實從正史、墓誌中所列出的三槐堂王氏系表,可以肯定地說,安葬在開封大邊村的還有很多,只是限史料,一時無法全部查清。即此可知,大邊村有一個寵大的三槐堂王氏墓群,這是他們落籍開封的又一重要證據。」

  2012年11月26日,河南其他地市以及江西、安徽、江蘇、湖北、浙江、山東等省的三槐堂王氏後裔代表在開封三槐堂舊址所在地,舉行了一場隆重的祭祖儀式。

  復建三槐堂把根留住

  隨著北宋王朝的覆滅,三槐堂王氏家族舉家南遷。三槐堂毀於金代兵火,王祜手植的三棵大槐樹卻一直頑強地存活了900多年。到清初三槐堂舊址上的三棵古槐,已然成為參天大樹。於是,以三棵古槐暗指儒、佛、道三大教派,三槐堂被改建為三教堂,主堂供奉三教始祖孔子、釋迦牟尼和老子,不分主次共同享受「三教」信徒的香火。「三教合一」在我國歷史上尚屬首創,當時三教堂香火鼎盛,成了開封最熱鬧的一大文化勝景。民國年間,三教堂部分殿宇遭到拆除,僅存3間大殿,佔地不足一畝,被民宅團團包圍。

  開封三槐堂是三槐堂王氏的祖庭,復建三槐堂一直是三槐堂王氏後裔的心願。2011年11月26日,開封三槐堂王氏歷史文化研究會在河南大學成立,河南大學文學院王立群教授任名譽會長,李玉潔教授被聘為總顧問。2012年3月10日,該研究會在河南大學舉行第一次工作會議,來自河南、山東、安徽等地的專家學者、王氏後裔等齊聚一堂,就如何保護、開發、復建三槐堂進行了深入交流。2012年3月12日,開封三教堂古三槐堂擴建修繕委員會成立。

  目前,醞釀多年的三槐堂復建工作已啟動,籌建工作也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據王金超介紹,根據復建方案,包括三槐堂和三教堂兩部分,佔地220畝。其中,三槐堂佔地180畝,三教堂佔地40畝,所有建築均為宋代風格。復建的三槐堂為四進院落,第一進院落建有山門、祭祖廣場、王旦塑像、《三槐堂銘》碑亭等;第二進院落建三槐堂主堂、側堂;第三進院落建三槐堂二堂、側堂;第四進院落建三教堂,有山門和三座堂宇,分別供奉孔子、釋迦牟尼、老子。

  相信三槐堂復建後,必將吸引海內外數千萬三槐堂王氏後裔前來開封尋根問祖,共敘鄉情,共謀發展。

  

責任編輯:黃亮

相關焦點

  • 開封「三槐堂」復建 系北宋名臣王祜家宅
    有人以三棵古槐暗指儒、釋、道三大教派,在三槐堂遺址重新建成「三教合一」的廟堂,並將三槐堂改名為三教堂,佔地180餘畝,三進院落。主堂裡供奉「三教」始祖孔子、釋迦牟尼和老子的塑像,不分主次共同享受「三教」信徒的香火。「三教合一」在我國歷史上尚屬首創,三教堂頓時教徒雲集,香火鼎盛,成了開封最熱鬧的一大文化勝景。
  • 開封廣電報第41期精彩內容 王氏宗親共議開封「三槐堂」復建
    >  1、紀念劉庚三先生誕辰九十五周年書畫展成功舉辦  2、王氏宗親共議開封「三槐堂」復建  3  河南大學民生學院舉行「賀國慶 慶院慶 迎新生」大型文藝晚會  紀念劉庚三先生誕辰九十五周年  書畫展成功舉辦  本報訊 (記者 王娜 何高峰) 師道傳承,薪火不斷。
  • 三槐堂•海州開封王氏——王氏文化
    王氏自漢唐而後,由宋至明,門第科目之盛,代有傑人。而朐陽一支,自前明由河南開封府升遷海州守御,歷三百餘年,世族繁衍約數百戶,且簪纓文物,卓然不群,鄉郡稱為世家,推為巨族,其斯之謂,與今觀王氏譜牒,始有達夫、教五諸君倡修於前,繼有官儀、治平諸君分校於後,沛時輯而成之,分別支派,源源本本,無遺無紊,又復垂訓示,立條約,以日用常行之道為世守不易之規。
  • 宛丘王氏與三槐堂之間有什麼故事?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王」,先點上面藍字王氏總群,再點關注,每天免費閱讀.北宋時期,在開封的三槐堂王氏基本上有兩個家,一個在開封仁和門外的三槐堂,另一個在宛丘的料馬村。宛丘王氏,據《淮陽志》記載,最早應是唐末王勃第三個孫王授因北宋時期,在開封的三槐堂王氏基本上有兩個家,一個在開封仁和門外的三槐堂,另一個在宛丘的料馬村。宛丘王氏,據《淮陽志》記載,最早應是唐末王勃第三個孫王授因避亂遷於宛丘。查王勃同宗孫輩,因避亂,有遷往山東巨野形成王禹稱家族世系,遷往當山形成王堯臣家族世系等。
  • 開封三槐堂啟動電影拍攝籤約儀式
    ,共同見證這一王氏的重大事件,王朝利還就尊宗敬祖、忠孝友悌的王氏精神發言,引導大家正心向善。本次籤約儀式由開封古三槐文化產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濟民發起,開封市政協原副主席王樹強宗長主持,劉烈雄導演團隊人員高參;開封市政協王燕主任;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王姓委員會副會長王宗哲;秘書長王海軍;中華文化促進會王氏歷史文化研究會河南工作站秘書長王愛民;開封市三槐王氏文化研究院院長王守忠;潢川(光州)王氏文化研究會會長王九江;工程師王根生;杞縣微電影會長湯鳳軍;開封企業家王祖明
  • 汴梁文化|「復建三槐堂」項目籤約儀式在開封·中關村智酷舉行
    9月24日,由開封古三槐文化產業有限公司與中機十院國際工程有限公司聯合「復建三槐堂」項目,在開封·中關村智酷人才與產業創新基地籤約。開封市政協原副主席王樹強、市人大教工委主任楊自強見證了三槐堂公司總經理李濟民和中機十院鄭州分公司總經理鄧壽斌的籤字儀式。
  • 第二大姓氏王氏最大支派三槐堂王氏 發源於聊城莘縣
    「三槐王氏」是如今王姓人中最大的一支,「三槐堂」是王氏子孫繁衍最大的支派。冠以「三槐堂」堂號的家譜目錄,佔有堂號的王氏家譜總數的40%左右。而三槐堂王氏家族發源地正是莘縣莘城鎮群賢堡村,也是北宋著名宰相王旦墓地所在地。
  • 三槐堂蘭州金城王氏宗族清明蛟龍碑陳列館記
    三槐堂蘭州金城王氏宗族,源流肇基,自東周太子晉得姓,有史兩千多年。北宋初年,祖宗積德積福,立堂號「三槐堂」。南宋時七世祖王皋因護駕有功,御賜宅院於南京應天府上元縣大光街尚書巷尚書裡,其後裔移居上海崑山東沙支、蘇州荻川中沙支、常州無錫西沙支,史稱三槐堂三沙王氏。
  • 三槐堂的世系圖和族譜所有王家人都有了解
    三槐堂,即三槐王氏的堂號,系琅琊王支脈,三槐王氏是當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聞名天下,枝繁葉茂,人才輩出,世代賢良,宋代大文豪蘇軾親為三槐堂纂寫堂銘使三槐堂名氣大震。三槐堂是王氏子孫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國家譜綜合目錄》的王氏家譜目錄中,冠以「三槐堂」堂號的家譜目錄,佔有堂號的王氏家譜總數的40%左右。2011年11月29日開封三槐文化研討會在河南大學舉行,通過了《三槐堂復建方案》。
  • 三槐堂當路王氏向連雲港市民俗博物館贈送族譜
    12月6日上午,連雲港市民俗博物館舉行三槐堂當路王氏向民俗博物館贈送《東海當路王氏族譜》儀式。據悉,當前連雲港市申報創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當路王氏宗祠於2018年11月獲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東海當路王氏宗譜》被省市博物館收藏。
  • 聊城三槐堂:忠恕傳家遠 仁厚繼世長
    「三槐王氏」是如今王姓人中最大的一支,「三槐堂」是王氏子孫繁衍最大的支派,冠以「三槐堂」堂號的家譜目錄,佔有堂號的王氏家譜總數的40%左右。蘇軾撰《三槐堂銘》中盛讚「國之將興,必有世德之臣」說的就是王旦和他父親王祜。近日,記者獲悉,莘縣將於10月召開第十三屆世界王氏懇親聯誼大會,屆時世界各地王氏企業翹楚、社會精英和宗親代表齊聚莘縣,體會「手植三槐立家風,忠恕仁厚傳千年」的真正內涵。
  • 莘縣三槐王氏舉行祭祖大典
    本網訊 (通訊員 王朝瑞 牛貴葆 王傳友) 近日,莘縣三槐王氏首次祭祖大典在東魯街道群賢堡村舉行  楊慶雲說,莘縣是三槐王氏的發祥地,群賢堡村是三槐祖陵的所在地。三槐王氏是王氏大家族的一個重要支系,後裔遍布世界上二十個國家和地區。  縣三槐文化研究會會長王永懷、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傳友及來自全國十多個省、市三槐王氏後裔代表和當地群眾380餘人參加大典。三槐王氏後裔依次進行了立碑祭祖、家譜研討、宗親聯誼等各項活動。
  • 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三槐王氏,王氏後人的你出自哪一支?
    其中尤以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三槐王氏最為有名,枝繁葉茂,牛人輩出。 太原王氏: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世族,起源於山西的太原,從魏晉至唐朝都顯赫非常,與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等七族列為五姓七族高門。
  • 文化傳承,滕州三槐堂舉行第二屆大聚會
    滕州三槐堂he y2018年正月初六,第二屆滕州三槐堂大聚會在東郭邵疃村舉行,俗話說水有源,木有本。追本溯源,王氏家族歷史淵源悠長。大聚會現場為加強三槐堂宗親家人的緊密聯繫、互幫互助、互促互惠。增進王氏宗親的血脈相連、認識了解,掌握王氏家族歷史、傳承王氏文化內涵,增強王氏族親大家庭的凝聚力、促進王氏宗親文化經濟互促發展。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三槐王氏及其在瓊後裔
    「三槐堂」,即三槐王氏的堂號。
  • 「三槐堂」並非「王」姓專有
    本報渭南訊(記者王曉光)「三槐堂」、「三槐並茂」和「王」姓子孫到底有沒有關係?本報關於蒲城山西村王姓家族與槐樹密切關係的報導,引起社會多方關注。鹹陽讀者郭旭曄撰文指出,「三槐堂」並非「王」姓家族專有,「三槐」是古代封建等級制度森嚴的反映。  日前,蒲城山西村發現數量眾多的關於三棵槐樹的碑石。
  • 鄭州南陽商會會長王世剛就河南王氏整合再發展與本院達成重要意向
    ,詳細介紹了參與本次畫展的幾十位河南王氏書畫名家所創作的王氏家風家訓大作;還就本院與海內外王氏的聯誼情況、本院對王氏文化弘揚所做的工作一一介紹,就共同關心的河南王氏整合再發展問題共議族是,達成共識。 河南是姬姓王氏始祖王子晉(家譜載有王子喬、王喬、姬晉、太子晉的)的出生地、修行地、歸葬地;是子姓王氏始祖比幹的祖根地;還有媯姓王氏祖陳胡公媯滿的歸葬墓地,以及遠祖舜帝的舜帝宮。
  • 騰衝「王氏」太原尋根問祖
    當天,騰衝「太原尋根之旅」一行20人來並,開啟王氏家族尋根問祖、皮影演示等交流活動,並品嘗「頭腦」美食。此次活動由騰衝市委宣傳部、太原市文化局主辦,太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太原市群眾藝術館聯合承辦。9月10日,「騰衝號」文化旅遊列車首發儀式暨太原尋根之旅啟動儀式在昆明舉行。「我們王氏族人非常重視修族譜,為了不忘根本,家族常常舉行尊宗祭祖活動。」
  • 鐵佛王家祠 見證客家人入川的創業史
    鐵佛王家祠 見證客家人入川的創業史 2019-07-25 11:  按王家族人保留的《太原三槐堂王氏源流家譜》記載以及老人口述,祠堂初建時,山門兩側另有石牆與之相連,呈外八字形,遺留的石地基還清晰可辨。這種「八字朝門」的建築手法,在四川大戶人家的宅第中頗為多見。壹進士餘心敏寫下「王氏修祠堂序」  山門正中明間為大門,橫梁下雀替為兩隻透雕倒爬獅子,栩栩如生。
  • 喜見王氏宗祠
    在永州的寧遠,我看到了一座非常壯觀氣派的王家宗祠(王氏虛堂見圖2)。同行的同學都笑著說:曉先,快來認祖歸宗。我相當好奇,也相當認真地看了門口王氏虛堂的介紹和雲龍牌樓。 這雲龍牌樓相當的講究,大家看圖1,上下好多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