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天下聞名的三槐堂王氏發源於今開封曹門外三教堂一帶。北宋滅亡後,三槐堂王氏子孫流落全國各地,甚至在東南亞、歐美等地也有其後裔,成為王氏子孫繁衍最大一支,不少人成為客家人中的佼佼者。到今天,三槐堂王氏宗親人口超過3000萬,佔到整個王姓人口的近1/3。如此的繁衍速度,恐怕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宗族中都找不到第二例。
三槐堂由來
三教堂東街向南走約50米,有三棵槐樹,自南向北一字排開。北邊的一棵比南邊的兩棵樹齡稍長,樹冠已經乾枯。三棵槐樹臨牆而立,直指三教堂正門。僅存3間大殿的三教堂已經被民宅包圍,看上去與一般民居沒什麼兩樣。殿內供奉著儒、佛、道三派的創始人孔子、釋迦牟尼、老子,三人塑像坐北朝南,一字排開。釋迦牟尼正襟危坐,端坐中央,目視前方;西邊的老子(太上老君)、東邊的孔子,身體、頭顱乃至目光都朝內向釋迦牟尼看去。如果不是西南屋簷下立著一通三教堂碑,誰會信這裡竟是三槐堂舊址呢。
「三教堂的前身是三槐堂,三槐堂是我國宋朝真宗宰相王旦的府邸。」6月30日,說起三教堂的來歷,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開封三槐堂王氏歷史文化研究會總顧問李玉潔告訴記者,三槐堂毀於金代兵燹。清代,三槐堂舊址上建立起三教堂,今三教堂就是三槐堂舊址。
「三槐堂是我國宋朝名相王旦的府邸。」據李玉潔介紹,王旦的父親王祜是宋朝初年的名臣,曾為宋初開封府尹、兵部侍郎。宋太祖趙匡胤猜忌武將,河北大名府守將符彥卿是一個很有軍事才能到將領。趙匡胤以符彥卿有「謀反」嫌疑為名,派王祜前去調查,並承諾如果調查清楚,許以宰相之位。王祜調查之後,認為符彥卿沒有謀反,並以全家百口人之性命為之擔保。結果宋太祖趙匡胤雖不高興,但是沒有殺符彥卿,也沒有提拔王祜為宰相,只是把王祜改派到襄州。
赴襄州任前,王祜在自己的庭前種了三棵槐樹,說:「我家後代子孫必有為三公者。」「三公就是宰相。三棵槐木,在《周禮》中指的是三公之位,果然王祜的二子王旦為宋真宗的宰相。王旦輔佐宋真宗十八年,當時政治清明、天下太平,被人們稱為『太平良相』。」李玉潔笑了笑說,「宋朝人認為,這是王家不趨炎附勢,不落井下石,積了陰德,天之報答,故王旦才能有宰相之位。蘇東坡曾為之作《三槐堂銘》:『嗚呼休哉!魏公之業,與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眞宗,四方砥平。歸視其家,槐陰滿庭……』」
王祜因於庭前植三棵槐樹,而將其家的庭堂稱為「三槐堂」,王祜、王旦的後代子孫均自稱為三槐堂王氏。三槐堂不僅成了王祜一支的堂號,而且成為整個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個分支——三槐堂王氏。王祜也理所當然地被尊為三槐堂王氏的始祖。
清風譽滿天下
「三槐堂被宋人稱為『惟德之符』,具有光輝的道德內涵。」李玉潔說。
王祜,在不少史籍中又作王祐,祖籍莘縣(宋時屬大名府,今屬山東省),以文學見長。五代時先仕晉,後及漢、周,北宋建國後,宋太祖趙匡胤拜其為監察御史,頗得賞識,官職不斷升遷,以尚書兵部侍郎知制誥,乃舉家遷來京城,落戶開封,成為宋太祖的重要謀臣之一。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周寶珠撰文指出,符彥卿鎮大名,早已引起宋太祖的猜忌和不滿,王祜敢於直言相告,並以自己家百口作保障,說明符彥卿無「謀叛」之罪,做到了一個正直官僚應該做的事。除了證明符彥卿無罪之外,王祜更向宋太祖當面直言,要其吸取五代暴君因猜忌而濫殺無辜的教訓,這可能丟官甚至還有失去性命的危險,但王祜仍然直言勸進,表現出他非凡的勇氣。「在那個時代,能夠這樣做,的確是很了不起,值得後人稱道。」周寶珠說。
王旦任宰相時,清廉寡慾,公正廉明。《宋史·王旦列傳》記載:王旦「事寡嫂有禮,與弟旭友愛甚篤,婚姻不求門閥;被服質素,家人慾以繒錦飾氈席不許。有貨玉帶者,弟以為佳,呈旦。旦命系之曰:『還見佳否?』弟曰:『系之安得自見。』旦曰:『自負重,而使觀者稱好,無乃勞乎?亟還之。』故所服止於賜帶家人」。王旦死時,曾留下遺言,堅決不為子孫求官,「遺表且言,忝為宰輔,不可以將盡之言為宗親求官。止敘生平遭遇,願日親庶政進用賢士,少減焦勞之意。仍戒子弟,我家盛名清徳,當務儉素,保守門風,不得事於泰侈,勿為厚葬以金寶置柩中」。
王旦多年居官,10餘年的宰相,可謂官高祿厚。但他從不居官自傲,佐真宗,致太平,薦賢才,舉寇準,是位忠厚長者,其度量之大,寇準表示佩服。臨終前,不為宗親求官,仍戒子弟:「我家盛名清德,當務儉素,保守門風,不得事於泰侈,勿為厚葬以金寶置樞中。」在家中,他「事寡嫂有禮,與弟旭友愛甚篤,婚姻不求門閥,被服質素,……不置田宅……」這些都可謂當時為官者的楷模,也是現在為官者應該學習的榜樣。
兩宋之世,三槐堂王氏為宋朝的名門望族,在朝為官者不計其數,政績與家風很有自己的特點,而這些不僅對王氏子孫,也包括其他族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響。當金兵滅亡北宋時,三槐堂王氏中的王倫,其家雖貧,卻勇於挺身而出,以赴國難。王倫在南宋之初,以極大的勇氣,數次使金,威武不屈,被金人殺害於河間,後人稱他為「一代之奇桀」。
北宋滅亡後,三槐堂王氏子孫因避戰亂而奔走四方。遷居各地的三槐堂王氏子孫念念不忘他們先祖的「清德」、「清風」、「家風」,仍保持著其先祖的優良傳統。隨著三槐堂王氏子孫後裔的遷移,這種好的傳統也傳遍世界各地,故有「三槐堂王氏清風譽滿天下」之說。
宗親超過3000萬
中華河南王氏研究會提供資料顯示,據統計,王姓人口在全國有9500多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3%;我省王姓人口有970多萬,佔我省人口總數的9.7%。開封三槐堂王氏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金超告訴記者,據統計,到今天,三槐堂王氏的宗親超過3000萬。在所有的王姓大系中,三槐堂是王氏子孫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國家譜綜合目錄》的王氏家譜目錄中,冠以「三槐堂」堂號的家譜目錄,佔有堂號的王氏家譜總數的40%左右。
「三槐堂王氏的遷播,與歷史上很多大族的遷播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王金超說,史料反映,在北宋時期,只有少量的三槐堂王氏子弟因為做官而落籍某地,沒有形成遷徙的規模。在宋室南渡的時候,一大批王氏子孫遷到了南方,以定居江蘇、浙江、福建等地為最多,不少人成為客家人。到今天,三槐堂王氏宗族的後代,已遍及全國各地,從中原地區輻射到南京、蘇州、崑山、紹興、餘姚、太倉、漳州、泉州、南靖、晉江以及廣東的揭陽等地,大西南、兩湖地區也有分散支派。三槐堂王氏的海外遷播發生在明清時期,這跟明清時期南方沿海省份大量民眾「下南洋」的歷史緊密相連,尤其是清中葉以後此風更甚。在這個過程中,三槐堂王氏足跡遍及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有的還經此遠徙歐美。有人評論:「王氏苗裔在海外,可謂無地無有」。而三槐堂王氏後裔確實是重要的一支。
「就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三槐堂王氏發展成了王姓中最大的一個支系,到今天,宗族人口在3000萬以上,將近佔到整個王姓人口的三分之一。如此的繁衍速度,恐怕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宗族中都找不到第二例。」王金超自豪地說。
「不僅如此,三槐堂王氏還有分支分散在國外。」王金超說,據「太原王氏研究會」所作的實地調查:在泰國有一支王氏叫河內王氏,這一支王氏在泰國經過300年左右的發展,目前已有12000多人,是落地海外的最大的一支王氏,而追根溯源,它是三槐堂王氏的分支。河內王氏遷徙的過程是這樣的:三槐堂王氏的一支定居江蘇太倉後,形成太倉王氏;在元朝的至正年間(1341—1368年),太倉王氏中的一支開始入閩,先是居住在龍溪珩坑村,形成「珩坑王氏」;明代中葉,這支王氏遷至南靖縣靖城鄉,依然沿襲龍溪珩坑村的村名,稱為南靖珩坑,「珩坑王氏」的稱謂也未改變;到明末崇禎年間,珩坑王氏再度遷移,遷到廣東的揭陽,定居揭西縣河內鄉,被稱為「河內王氏」。河內王氏發展到清朝中後期,出了一個叫王弘毅的人,他通過海路到了泰國,並在那裡定居下來,到今天已繁衍到第九代,這樣,在近千年間,這支王氏分別從其上一級的母體中經歷了6次分離,最後在泰國形成一個巨大的宗族群落,其「河內王氏」的稱謂依然不改。
據介紹,「兩彈一星」元勳,中國實驗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線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被譽為「中國核武器之父」、「中國原子彈之父」的王淦昌;著名的科學家、發明家和企業家,曾是美國第五大富豪,榮獲美國總統自由獎章並榮登美國發明家名人堂,被譽為「電腦大王」的王安;我黨早期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王若飛等,均為三槐堂王氏後裔。
王安是祖籍開封的客家人,上個世紀80年代初,王安想要到開封尋根謁祖,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未能成行。提起美籍華人王安博士的名字,在世界各國企業界、IT界,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就好比現在的比爾·蓋茨,就連比爾·蓋茨都曾說過,如果在上世紀80年代,那位「眼光遠大的工程師」沒有貽誤戰機的話,今天可能就沒有什麼微軟公司了。「我可能就在某個地方成了一位數學家,或一位律師,而我少年時代在計算機方面的迷戀只會成為我個人的某種遙遠的回憶。」比爾·蓋茨說。
王安生於江蘇崑山,1945年赴美留學。1951年,離開哈佛大學後,王安僅以600美元創辦了全美國第一家由華人經營的高技術公司——王安實驗室。經過30多年發展,1986年,王安的公司達到了鼎盛時期,年收入達30億美元,在美國《幸福》雜誌列出的500家大企業中名列第146位。而王安本人也以20億美元的個人財富躋身美國十大富豪之列,穩居全球華人首富之位。同年7月4日,在紐約自由女神100周年紀念儀式中,王安被選為全美最傑出的12位移民之一,由時任美國總統裡根親自頒發「自由獎章」,而獲此榮譽的華人只有王安和建築大師貝聿銘。1988年,王安再獲殊榮,被列入美國發明家名人堂。美國發明家名人堂自1901年創建以來,只有愛迪生等68人入選。
三槐堂王氏根在開封
隨著歷史地理的變遷,北宋時期開封的王氏宰相府和府中的三槐堂,離我們漸行漸遠了,三槐堂的模樣也在我們的記憶中越來載模糊了,但歷代三槐堂王氏子孫不管走到哪裡,都在記憶深處記得自己是三槐堂的子孫。家譜中、書籍裡,都有明確的記載,他們的根在中原,根在開封。
周寶珠說,三槐堂王氏的始祖王祜,自在開封建立府第,其子孫就逐漸落籍開封。他們中的大部分人,生在開封,有的當官死在外地,也要千裡迢迢把靈柩運到開封來安葬,因為這裡有王祜、王旦等人建起的墳塋。其中有史可查的如下:王祜於崇寧四年(1105年)十月癸酉葬於開封縣大邊村之原,「從晉公(王祜封晉國公)兆也。」這個「兆」字,即指晉公墓地的意思。另外,據《王文正公遺事》雲,朝廷曾遣使至王旦家,稱「開封府奏,有盜稱,曾至王某墳所,可煞動諸子。」而諸子不知其事,結果受到朝廷批評,此墳應指王祜墓。歐陽修曾應王素之請,撰寫《太尉文正公神道碑銘》,記載王旦於天禧三年(1019年)九月甍於家,十一月庚申葬於開封府開封縣新裡鄉大邊村。38年後,仁宗以禮為王旦建造了墓園,墓在今日開封東郊邊村之東。20世紀50年代,這兒尚有石人、石馬、石羊、石方柱等裸露於地面之上,俗稱「馬石園」。石馬、石羊等在1958年被移到開封鐵塔公園。而今,它們還在為鐵塔「站崗放哨」……其後的開封地方志,如《汴京遺蹟志》、《宋東京考》、光緒《祥符縣誌》等均有記載。大邊村在今開封城東,即宋東京外城新宋門外,為唐、宋著名村子。
王旦長子王雍,慶曆四年(1044年)七月甲子卒於錢塘官舍,年五十八,是年九月,其子奉喪還都,十月甲子,葬於開封縣大邊村之先塋。王旦第三個兒子王素,熙寧六年(1073)三月甲寅卒,其年五月庚申,葬於開封縣新裡大邊村文正公原下。王旦弟王旭之子王質,慶曆五年(1054年)七月二十六日卒於陝州任所,「家貧,柩不能還先塋,朋舊在要官者皆力之,遂得還京師」,「葬於某所先塋之次」。
王質長子王毖,卒於夔州官舍,夫人李氏幾經磨難,獨護丈夫靈柩還京師。李氏卒於元祐四年(1089年)五月二十四日,是年六月七日,與其夫合葬於開封縣大邊村之原。王旭之孫王元,崇寧四年(1105)十月癸酉,「葬於開封縣大邊村之原」。夫人趙氏卒於嘉祐八年(1063年)二月十八日,崇寧四年十月九日在安葬王元時,「以夫人襯」。
周寶珠說:「以上是根據正史、地名志及有關墓誌等列舉的數人,其實從正史、墓誌中所列出的三槐堂王氏系表,可以肯定地說,安葬在開封大邊村的還有很多,只是限史料,一時無法全部查清。即此可知,大邊村有一個寵大的三槐堂王氏墓群,這是他們落籍開封的又一重要證據。」
2012年11月26日,河南其他地市以及江西、安徽、江蘇、湖北、浙江、山東等省的三槐堂王氏後裔代表在開封三槐堂舊址所在地,舉行了一場隆重的祭祖儀式。
復建三槐堂把根留住
隨著北宋王朝的覆滅,三槐堂王氏家族舉家南遷。三槐堂毀於金代兵火,王祜手植的三棵大槐樹卻一直頑強地存活了900多年。到清初三槐堂舊址上的三棵古槐,已然成為參天大樹。於是,以三棵古槐暗指儒、佛、道三大教派,三槐堂被改建為三教堂,主堂供奉三教始祖孔子、釋迦牟尼和老子,不分主次共同享受「三教」信徒的香火。「三教合一」在我國歷史上尚屬首創,當時三教堂香火鼎盛,成了開封最熱鬧的一大文化勝景。民國年間,三教堂部分殿宇遭到拆除,僅存3間大殿,佔地不足一畝,被民宅團團包圍。
開封三槐堂是三槐堂王氏的祖庭,復建三槐堂一直是三槐堂王氏後裔的心願。2011年11月26日,開封三槐堂王氏歷史文化研究會在河南大學成立,河南大學文學院王立群教授任名譽會長,李玉潔教授被聘為總顧問。2012年3月10日,該研究會在河南大學舉行第一次工作會議,來自河南、山東、安徽等地的專家學者、王氏後裔等齊聚一堂,就如何保護、開發、復建三槐堂進行了深入交流。2012年3月12日,開封三教堂古三槐堂擴建修繕委員會成立。
目前,醞釀多年的三槐堂復建工作已啟動,籌建工作也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據王金超介紹,根據復建方案,包括三槐堂和三教堂兩部分,佔地220畝。其中,三槐堂佔地180畝,三教堂佔地40畝,所有建築均為宋代風格。復建的三槐堂為四進院落,第一進院落建有山門、祭祖廣場、王旦塑像、《三槐堂銘》碑亭等;第二進院落建三槐堂主堂、側堂;第三進院落建三槐堂二堂、側堂;第四進院落建三教堂,有山門和三座堂宇,分別供奉孔子、釋迦牟尼、老子。
相信三槐堂復建後,必將吸引海內外數千萬三槐堂王氏後裔前來開封尋根問祖,共敘鄉情,共謀發展。
責任編輯: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