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廈門必到鼓浪嶼,來鼓浪嶼必到菽莊花園一遊。位於鼓浪嶼東南一隅,菽莊花園修建於1913年,背倚日光巖,面向大海,園在海上,海在園中,堪稱鼓浪嶼的文化坐標、秘密花園。
菽莊花園原本是鼓浪嶼的地方名士林爾嘉的私人別墅,「菽莊」一名便取自主人的字「叔臧」諧音,寓意「稻菽主人莊園」,用來紀念祖上墾殖發家致富不忘本。

菽莊花園全園面積3000多起平方米,亭臺樓閣、水榭長廊,暗藏海景,包容山海,極富中國傳統園林之風騷。園子主人能工巧匠般巧妙安排山與海的角色,賞海吟詩,以文會友,這裡成為弘揚傳統文化的勝地,抒寫了閩南文人以詩文表愛國真情的傳奇。

1874年出生的林爾嘉,字叔臧,原是廈門抗英名將陳聖元的嫡孫,名門之後,孩童時以內侄身份過繼給臺灣首富林維源為子。而林維源當年則是臺灣島極富傳奇色彩的紅頂商人,官至三品,正是在咱們耳熟能詳的臺灣巡撫劉銘傳任內當差。巡撫需要賦稅改革,敦促大地主們多交稅。林維源積極響應號召,建鐵路,辦實業,買輪船等等支持政府措施。

原本在臺灣板橋風生水起的林家,怎麼舉家會搬至海峽對岸的鼓浪嶼,並修建了菽莊花園呢?
回溯歷史的時間軸,我們可以發現,甲午海戰失利之後,1895年,清政府實際控股人慈禧太后咬咬牙跺跺腳,與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除了賠錢,還割讓了整個臺灣島。雖然劉永福等愛國將領率領「黑旗軍」拼死抵抗,清政府卻怕惹急了日本人,拼命拖後腿,召回駐臺官兵回大陸。
時任國防大臣的林維源,當然也在召回之列。無奈之下,林維源帶領一家老小,悵然若失地搬到了對岸的鼓浪嶼。

林家家大業大,在臺灣時紮根板橋,祖傳的園林叫板橋別墅,也就是林家花園。定居廈門後,老爺子對家鄉老宅念念不忘,決定在鼓浪嶼再起一處園子,依照林家花園整體複製,所以菽莊花園也稱為「小板橋」。老爺子還有一首詩抒發彼時心境「出岫本無心,莫忘故山在」。
1905年,林維源去世後,其子林爾嘉子承父業,繼續經營著私家花園。如果你到過菽莊花園,看大門「菽莊」二字,端莊渾厚,卻又毫不張揚,那是出自民國「大總統」徐世昌的之筆。
1904年,年僅30歲的林爾嘉擔任廈門保商局總辦兼廈門商務總會總理。在任職的隨後6年裡,他提出改革經濟發展實業的設想,建議政府注重振興商務、興辦工業、發展出口商品、開礦鑄銀、修建鐵路。而在1907年,廈門商務總會興辦電器通用公司,打算在廈門安裝電燈、電話。但當時的人對此似乎並無興趣,都在駐足觀望,後來在林爾嘉投資30萬銀元拋磚引玉後,才正式推動開來。而在福建籌建鐵路時,林爾嘉慷慨解囊,經費竟有半數是其提供,他自己更是親力親為,為鐵路修建勞心費力。

都知道廈門有「國際花園城市」的稱號,其實很多人不知道,取得這個成績,林爾嘉居功甚偉。在上個世紀初,廈門還是一個「垃圾遍地開花」的臭城,城市建設一塌糊塗。直到1920年廈門成立了市政委員會,林爾嘉擔任市政會的會長,提出興建近代城市,開闢馬路、拆遷民房,遇到各種勢力阻撓,也都能因勢利導,不避嫌怨,秉公辦事,使「忌者不敢謗」,市政建設才得以進行。林爾嘉為廈門第一波近代市政的建設,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
上個世紀50年代,林爾嘉先生把菽莊花園捐給了人民政府,這才使今天我們大家有機會參觀這座鼓浪嶼上,美麗別致又厚重靜謐的秘密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