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嗚——嗚——」冬日清晨,寒意襲人,喚醒浙江湖州安吉縣魯家村的,是悠揚的汽笛聲。一條4.5公裡的鐵軌,幾列滿載遊客的紅色小火車穿梭其間,將18個生態農場串聯成一個大景區。
這在6年前,魯家村人想都不敢想。泥巴路、土坯房、簡易廁所,全村沒有一個垃圾箱,一到梅雨天,村裡的道路泥濘不堪。那一年,魯家村在全縣衛生考核中排名倒數第一。
再看如今的魯家村:2011年成功創建美麗鄉村精品村,2013年發展家庭農場,2017年被納入國家首批15個田園綜合體項目之一,村集體資產從2011年的負債150萬元到如今的總資產1.2億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11年的1.9萬元增長到2016年的3.3萬元。
魯家村的蛻變,源于堅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也源於敢想肯拼的村黨支部書記朱仁斌帶領村民的共同奮鬥。2011年,事業有成的朱仁斌回到家鄉,決心振興魯家村。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變魯家村的「顏值」。朱仁斌說:「乾淨,是美麗鄉村發展的底色。」一方面,他身體力行,親自參與撿垃圾、清河道等工作。另一方面,他積極動員,挨家挨戶上門走訪宣傳。3年後,魯家村的環境衛生水平從全縣倒數第一躍居為全縣第一。
在一次班子會議上,朱仁斌拋出了一個耗資上千萬元的美麗鄉村創建規劃,頓時引發不解和非議,「痴人說夢」「腦子撞牆」,朱仁斌的理想被視為天方夜譚。
沒錢,他便多次掏出自家存款無息借給村裡,最大一筆50萬元。籌建時,魯家村招標掛牌3天無人問津,朱仁斌又以個人名義為建築費作擔保,才有建築商肯承接項目。
僅半年多時間,魯家村精品村項目順利通過驗收,村裡前期投入的1700萬元款項全部結清,村莊面貌煥然一新。「一些村民回家差點迷了路。」朱仁斌笑著說。村民們對於創建美麗鄉村的態度,也從抗拒變為主動參與,20餘位村民主動籌資300萬元用於建設家鄉。
「美麗鄉村建設的最終成果就是讓農民富起來、笑起來。」朱仁斌說,要帶著村民一起富。可魯家村沒有支柱產業,如何致富?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提「家庭農場」,這讓朱仁斌看到了希望。
魯家村地形以低丘緩坡為主,適合發展現代農業,加上此前已有部分村民辦起了養豬場、養雞場和蔬菜種植場等,朱仁斌與村兩委決定大力發展家庭農場,提升村莊自身「造血」功能。
創意如何演變為資本?朱仁斌果斷決策:引入社會資本共同組建公司。其中,村集體佔股49%,旅遊公司佔股51%,採用「公司+村+農場」的模式共同經營,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朱仁斌介紹,18個家庭農場各不相同,分別以果蔬、藥材、竹園、高山牧場等產業為主。
規劃有了,但18個家庭農場一個個談下來,並非易事。此後一個多月,朱仁斌和村幹部一家家去找,有時候與農場主聊到凌晨兩三點。及至招商有了眉目,朱仁斌腰疼的老毛病又犯了,妻子有些埋怨,但他卻不在乎:「把村子當作事業來經營,我很樂意,也相信一定會做好!」
農場「火了」,美麗經濟的效應開始噴湧釋放。朱仁斌算了一筆帳:村裡原本荒廢的土地每年產生360萬元租金;800個新增崗位每年為村民帶來600多萬元工資收入;旅遊區每年接待遊客約30萬人次,除去成本和分成,村集體每年創收約660萬元;村民開設民宿、農家樂,每年產值預計可達近10萬元。
今年,朱仁斌又給村裡定了新目標——打造「田園魯家」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以魯家村為核心,輻射周邊南北莊、義士塔和赤芝3個村,組團發展美麗經濟。他說:「黨的十九大為我們謀劃了美好藍圖,未來我們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更好滿足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黃 平 實習生 徐燕飛)
(責任編輯: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