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書法史上有一種「從眾」和「英雄史觀」,當被這種觀念所左右的時候,你就很可能一葉障目而不見泰山。
學習書法也有「先專後博」與「先博後專」的說法,不管哪一種說法,都有其道理,也並不是絕對的,學書法「專」與「博」都是需要經歷的過程,沒有「專」,你的「博」就沒有意思,沒有「博」,你的「專」就會很蒼白。
我們今天談草書。
草書這一單一書體其實也可以細分,但是其筆法有著許多的共通之處,有小草、章草、狂草等等,這也是普遍被認為的書法的最高境界。
藝術的更高境界往往是脫離了實用主義的體現,其內核與外在表現,往往一般人很難看懂,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外行稱之為「鬼畫符」的原因。
草書是一個獨立的書法體系,每一個字都有其獨立的寫法,這是草書的基本規矩,很多人沒有學過草書,不認識草字,看不懂草書是很正常的。
在中國書法史上,草書大師的數量遠遠少於行書與楷書的大師,這是由於想寫好大草,只用單純的技巧二沒有性情的抒發是很難的一件事。
漢魏有張芝,唐初有「顛張醉素」,宋朝有黃庭堅,這些人都是以一己之力撐起了整個時代的草書大氣,到了明代尤其值得大書特書的只有一個人。
他就是王鐸。
他是明代一位頂級的書法大師,百度百科中說他是一位各體皆能、風格多樣的書法全才。晚年的他,狂草技法已臻化境,在狂草領域,連王羲之都比不上他。
關於王鐸的書法,歷來有「神筆」一說,他在日本書壇的地位甚至超越了王羲之,被日本人奉為「書聖」,地位比王羲之還高,稱之為「後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
王鐸少年時候就是一位天才,讀書極有天賦,在30歲的時候就考中了進士,並且與同時的大書法家倪元璐和黃道周同年,皆為至交好友。
早年的王鐸花了很大的功夫臨摹《聖教序》,並且字字逼俏,王鐸平生對於「閣帖」用工最勤,他是書法史上為數不多的能從「閣帖」裡面走出來的一個人。
王鐸的字鍾繇、顏真卿、米芾之神韻,他在章法的處理上突破了前人的藩籬,在墨法上也做了大膽的嘗試,並且極為成功。
王鐸的成功是多方面促成的一個產物,紙張的發展、生活環境的改變,以及書法史發展到明代急需變革的一個時代,王鐸憑藉超凡的穎悟與大膽的創新,將大草的境界,提升到了一個接近三維的高度。
王鐸的草書代表作乃是他的草書《五言律詩四首卷》,這卷草書乃是王鐸的經典之作。這件作品無論是筆法的豐富性還是行氣的軸線連綴,還是墨法的突破,都是王鐸生平狂草的經典。
這件作品雄渾蒼勁,氣勢奔放,草法精到,是中國草書史上的裡程碑作品。
這件作品現今藏於無錫市博物館,是其鎮館之寶。
如今,我們將這件作品按照原作進行超高清的掃描,還原出了跟原作一模一樣的狀態。
欲購此作,請點擊下面惠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