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清明的一些傳統習俗

2020-12-12 大膽說文化

清明節的主要風俗有寒食賜火、掃墓、踏青郊遊,以及打馬球、放風箏、蕩鞦韆、插柳、鬥雞、拔河等。隨著歲月更替、社會變遷,有一些習俗已被淘汰,有一些流傳至今,並被賦予了新的內容。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通常在這一天,家族成員會早早起床,相約踏青,來到郊外墳場,為先人墳墓培上新土,並將攜帶的酒、食、果品供祭於墳前,焚化香蠟紙錢,鳴放鞭炮,進行拜祭。有的還會折幾枝嫩綠的枝條插在墳上,叩頭行禮,再返回家中。

在臺灣,由於地處熱帶,所以清明節有定在二月初二的,也有定在三月初三的,習俗與閩南相似。民眾的掃墓,分為一般祭掃和修整祖墓兩大類。一般祭掃,儀式簡單且祭祀的東西不多。修整祖墓的祭禮就相當隆重了。供祭品包括各種蔬菜、水果、糕餅等。掃墓時,需在墳墓的四周獻置「墓紙」(用五色紙剪成長方形),紙上壓了小石頭,另放一沓在墓碑上。培墓(修整祖墓)時,全家人要圍著墳墓吃紅蛋,將蛋殼撒在墓地上,以示生生不息。祭祖完畢還得祭拜土地公公,表達慰勞和感恩圖報之意。如果這一年裡家有喜事,掃墓時還要整修墳墓,並在墓前點燃紅色油燈然後帶回家中,以此招來喜氣和吉祥。這些年,隨著臺灣骨灰塔增多,祭掃儀式也化繁為簡。人們更習慣於把骨灰放入骨灰塔中,每到清明進行簡單拜祭。

清明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既是節日又是節氣。清明節,天氣回暖,草長鶯飛。於是,人們在完成祭祀活動後,還熱衷於進行些戶外活動,如踏青、蕩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鬥雞子等。蕩鞦韆是中國傳統體育和遊戲項目。鞦韆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諱而改名。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加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蕩鞦韆有趣有益,特別適合於女性和兒童,《紅樓夢》中賈寶玉即有「鞦韆架上春衫薄」的名句。蹴鞠即踢球,球用皮革縫成,內用毛塞緊,踢的花樣很多,類似踢毽子。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百姓所喜愛的活動。風箏又稱紙鳶、紙鷂。相傳始於晚唐五代,一個叫李鄴的文人在紙鳶上拴了竹笛,微風吹動,嗡嗡有聲如箏,遂名「風箏」。在有些地區,人們把風箏放上藍天,然後剪斷牽線,任其隨風飛走,以此寓意祛病祈福。放風箏在如今已發展為一種競技項目,山東濰坊風箏節最有名

2009年清明節到來之際,人們懷著對革命烈士無比崇敬的心情,前往十二橋烈士陵園(位於四川成都)掃墓。

清明節正是柳樹生長的時節,戴柳、插柳已成為清明節的一大象徵。這個習俗的由來有三種流傳很廣的說法。第一種說法是為紀念宋代大詞人柳永。柳永才華橫溢但仕途不順,最終在襄陽因貧困而亡。生前與他有所往來的歌妓,念其才華,集資將他安葬。每逢清明節,歌妓們還要到他墳前插柳枝紀念,之後就有了清明插柳的習俗。第二種說法是防病蟲。清明節前後氣溫漸升,各種病菌開始繁殖,人們希望通過插柳戴柳,避免蟲疫。第三種說法是闢邪驅鬼。柳樹俗有「鬼怖木」之稱,所以,人們相信清明這天戴柳、插柳能祛邪氣。

古時寒食節的傳統佳食也保留在清明食俗中。這個季節有種野菜叫清明菜(一種蒿),纖維綿細,一口咬下去會有拔絲的現象,和面做成食物,保鮮時間較長,據說中國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隊伍就曾帶著這種熟食行軍。清明前後泉州人、廈門人吃的潤餅(春餅),上海人吃的青團等等,做法大致相近。四川各地做清明餅,是將清明菜和麵粉、辣椒等混合烤制而成,色香味極佳。貴州安順屯堡一帶做清明菜粑,是將清明菜和麵粉混合,做成麵皮,再包上春菜拌肉餡,或蘇麻籽拌紅糖、酸辣子炒肉臊等,用土砂鍋在火上煎烤而成。各地清明節食物還有蛋糕、夾心餅、清明粽、清明粑、清明果等等。有的地區流行清明節吃雞蛋的習俗,認為吃了雞蛋,當年就會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相關焦點

  • 清明掃墓的傳統習俗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節氣,對於氣候和農事的指導意義很大,特別是在過去的農耕時代優其重要。清明時節農忙將要開始,人們就要進行耕種,在農忙開始前先要祭拜祖先,祈求祖先萌佑,能夠風調雨順,五穀豐收。清明節和寒食節相鄰,都是祭拜的習俗,後來時間久了,寒食節和清明節就和在一起,在清明節這一天人們上墳掃墓,祭拜祖先。清明掃墓逐漸的成為了約定俗成的傳統習俗,一直傳承到現在。
  • 祭祖思源——談傳統習俗清明之掃墓
    原創首發編者按,從傳統文化,帶你分享傳統習俗,讓你更全面了解祭祖思源的重大意義。人為什麼要掃墓?掃墓應該注意點什麼?掃墓有沒有年齡段,多少歲可以不上墳?掃墓要不要傳承下去?掃墓意味著什麼?清明時節能不能立碑?等等。
  • 清明習俗知多少,跟隨古詩詞品傳統文化
    古人但凡有節日處必有詩詞,可以說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是文學史上的一次詩詞盛會,自然,清明節也不例外。我們可以從古人的詩詞中,感受古人傳統的清明習俗,接下來隨小編一起,品味古詩詞中的清明習俗。清明習俗一:祭掃提起清明節習俗,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要數掃墓了。關於掃墓,唐朝詩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中,描繪得很是細膩: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 清明習俗知多少
    清明節各地的傳統習俗  一、掃墓祭祖  清明節作為傳統祭祀節日之一,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祭祖掃墓。古往今來,我們中國人都有在清明節掃墓的習慣,身在異國他鄉的遊子總會趕在清明節前回到家鄉故土,為祖宗先人掃墓祭祀。
  • 古代清明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清明的由來吃什麼玩什麼你知道嗎?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古代清明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清明的由來吃什麼玩什麼你知道嗎?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曆法24節氣當中第五個節氣,也是一年當中萬物開始生長的時候。古人從這一天起開始種瓜點豆、植樹造林。清明就是古代的植樹節。
  •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20字50字簡短介紹 10個清明祭掃風俗習慣
    2020年清明節就要來了,你了解清明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嗎?2020年清明節居家隔離,不能掃墓祭拜,我們也要了解清明的主要習俗。中國地廣物博,不同地方過清明節有哪些不同的方式和民俗呢?小編整理清明節的來歷和全國各地清明節習俗盤點。
  • 古詩裡的清明習俗
    原標題:古詩裡的清明習俗   總覺得,中國傳統的清明節習俗是浸在詩詞裡的,古典又鮮活,歷久而彌新。   默默的哀思,淡淡的傷懷,構成了清明習俗的主基調。在這祭拜祖先懷念親人的日子裡,我分明聽到,那被一次次反覆吟詠的清明詩句,滿滿的竟都是思念的旋律。
  • 清明習俗與時俱進方能有現代獲得感
    清明祭祀先人,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在祭祀中傳承先人精神,凝聚親情、家風,這是清明文化的靈魂。清明習俗作為清明文化的重要載體應該與時俱進,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一方面,這是為了更好的凸顯清明祭祀的精神靈魂;一方面,這是不斷豐富清明文化,讓清明習俗推陳出新,更富有生命活力,讓清明祭祀有現代的溫馨獲得感。
  • 清明:古代節日習俗之盤點
    清明節又被稱為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源自於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以及春祭禮俗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 清明節,踏春賞花,以詩畫景,我們一起走進清明,了解清明習俗
    作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在這一天,人們要掃墓祭祖、緬懷先人。作為節氣,人們在這一天適宜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的樂趣,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走進清明~清明習俗、冷食等習俗。插柳插柳是我國清明節的傳統習俗之一,但是對於插柳習俗的來源說法有很多種。
  • 清明節有什麼傳統習俗?清明節有什麼美食?
    清明節有什麼傳統習俗?清明節有什麼美食?時間:2020-04-03 23:4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清明節有什麼傳統習俗?清明節有什麼美食?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一轉眼又到了清明時節,清明是我國一個 的傳統節日,每到清明在民間都有掃墓祭祖等傳統習俗,還有許多傳統可以吃,那麼大家知道清明節有什麼傳統習俗嗎?清明節有什麼美食?三頂sandingt   原標題:清明節有什麼傳統習俗?清明節有什麼美食?
  • 又到一年清明時,深切悼念逝者同胞,你對清明節由來習俗知多少?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節作為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人們在這一天大都要舉行祭祀活動,緬懷先烈,悼念亡人。這裡,疆郎就給大家講講有關清明的來歷及一些傳統習俗。清明節到了,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又叫「踏青節」「祭祖節」。踏青和祭祖是清明節的兩大主題,至今依舊被傳承,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是源於上古時期的春季祭祀活動,祖先的信仰和祭祀文化,是清明節的重要內涵。
  • 清明習俗_文化頻道_鳳凰網
    本報記者 盧 旭 攝趙 書「清明」最初指的是節氣。《歲時百問》中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時間在農曆三月間,公曆在4月5日前後。清明在古代又有「植樹節」「踏青節」「聰明節」等稱謂,與春節、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陽、臘八並稱為我國八大傳統節日。清明節前兩日或一日是「寒食節」,有禁用煙火,只食先期做好的熟食(冷食)的習俗。
  • 盤錦各民族清明習俗
    清明節是傳統的掃墓日,古時又叫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掃墓節、掃墳節、鬼節等,在盤錦俗稱「上墳」。清明節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舊時,盤錦普遍是土葬,城郊和農村遍處是墳塋地。這天人們無論窮富全家人都要團聚在一起去給逝去的親人上墳,寄託哀思,緬懷先輩。
  • 清明節│行走在詩詞裡的清明習俗
    編者按:清明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清明節的習俗豐富,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傳統習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留下詩句抒發對親人的思念和對燦爛春光的嚮往。下面讓我們一起在詩詞裡了解清明習俗。
  • 清明習俗,除了祭祖還要有什麼?
    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人們在節前或節日這一天,紛紛地湧向陵園或墓地,祭祀已故的親人。祭祖每年清明,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均氣溫都會升到12℃以上。可以這麼說,清明到來,春天才真正來了,為了身體考慮,首先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注意養生。
  • 清明習俗詩話
    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淮南子》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為清明。」關於「清明」兩字的來歷,《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承繼著許多約定俗成的習慣和活動,催發著無數詩人騷客的詩情雅興,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有清明掃墓祀祖的習俗。
  • 關於清明節的習俗和傳統美食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中華民族傳統隆重盛大的春祭節日,屬於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習俗甚多,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習俗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
  • 清明的習俗,都藏在春天的詩詞裡
    清明,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按陽曆來說,一般在每年的4月5日前後,正值春光明媚,所以也叫「踏青節」,正清明的前一天為「寒食節」。中國傳統的清明祭掃,起源是帝王將相的「墓祭之禮」,後來民間效仿,清明祭拜祖先,悼念已故親人的習俗,便流傳至今。其實,同樣掃墓,清明不比冬至。冬至時的蕭瑟讓你記起的都是哀思。
  • 今年清明禁止燒紙,傳統習俗一直延續下去,有什麼看法?
    仁義禮儀忠孝悌,這些傳統,哪一個不在隨著觀念的更新和時代的發展有了新的內容呢?放假之後的被提醒,本身就是刻意保留傳統做的一項非常好的舉措。孝子論心不論行。所以,把更多的主張放在日常的點滴裡,讓時光一天天記錄,而不是妄圖偶爾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從而進行自我感動。清明祭祀是傳統習俗,追憶先人寄託哀思,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應當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