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吳德文的學畫隨想(組圖))
我自幼酷愛書畫,常因貪看裱畫店裡的字畫而誤了上學。中學時期有幸結識了四川著名書畫家張採芹、張靜濤、牟於天先生。幾位先生不僅人品高尚,學識淵博,而且收藏甚富,他們除了言傳身教外,還常以所藏名家作品進行剖析、示意,受益匪淺,使我對吳昌碩、張大千、黃君壁、張書旂等前輩名師的作品有了初步的認識,仰慕之情油然而生,自此成幾家藝術的狂熱追隨者。
說來也巧,一九五九年我考入了四川美術學院,教授國畫的老師馮建吳先生擅畫山水,花鳥師承吳昌碩;肖建初為大千愛婿,畫風直受大千影響;岑學恭是黃君壁的學生;何方華、蘇葆楨乃書旂先生高足。他們的畫風和教授方法正好和我少年時期所學一致,二者一拍即合,這也算是人生難得的一大契機吧!美院濃厚的學術氣氛、圖書資料的宏富,名家們的原作真品能得以潛心孤往,朝臨夕摹、樂不知乏,為我在造型和筆墨等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美院畢業至今,一直在學校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學校工作使我有機會重溫畫史,再讀畫論。有機會帶領學生外出寫生,走南闖北,領略自然,一言蔽之。為了提高教學和拓寬畫路,也曾多次向著名書畫家王雪濤、力群、董壽平、曹克家、孫其峰、王頌餘、穆仲芹、趙松濤、康師堯等老前輩學習請教。廣取博收,取各家之長為我所用。
中國人歷來講究人品、文品、畫品。人品是決定因素,不嚴格修煉道德品性,畫品提不高。另外,一定要把學藝和學文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堅決克服重法輕理、重趣輕文的弊病。也要進一步多方向姊妹藝術學習,不分畛域,集思廣益,最大限度充實自己的全面修養,不可偏一。所謂「深則見深、淺者則淺」,沒有一定的文化和全面藝術修養,孤陋寡聞,何以言發展。再者就是要熱愛生活、熱愛自然,堅持多到生活中去,尋找與自己的藝術最有緣分的人和事。一切主觀臆斷、無病呻吟,其作品是不具生命力的。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切要從社會發展需要出發,一定要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我們一生的奮鬥宗旨。一切優秀的文藝作品,歷來都是服務於社會、服務於人民,以崇高的精神內涵展現民族哲學底蘊。諸葛亮有句名言:「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是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鑑的。「淡泊」的目的在於「明志」,也就是要突出理想、事業、抱負,其他皆可「淡泊」。「寧靜致遠」則是辦好一切事情必須遵循的法則。趕時髦、出風頭、心焦氣躁、見異思遷,自會飲恨終生,畫畫亦然。能奈得寂寞,不計褒貶者,感情自會純真,而藝術之所以感人者,正在於情真意切。藝術品是藝術家學問、品格、情操、意趣的總體反映,不惟畫內,更在畫外。無論從藝學文務必謙恭、誠篤、來不得半點浮誇、弄巧。活到老,學到老,孜孜以求,自會桑榆非晚,芳草無競。但求餘霞之收而樂,以杜顧影自憐之憂。
摘自《
吳德文談藝錄》
吳德文(1938 - 2009),四川省敘永縣人。傑出花鳥畫家,全國優秀教師。1963年畢業於四川美院,師從馮建吳。生前為太原理工大學輕紡工程與美術學院教授、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央
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員、
山西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山西省美術家協會理事、山西省美術研究會理事、山西省水彩畫學會副會長、山西省花鳥畫學會副會長、中國科協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和國際畫展,並屢有獲獎,許多作品為一些博物館、圖書館收藏和陳列。曾為人民大會堂山西廳設計大型壁畫《爭豔鬥翠》,為山西機場候機室繪製大型國畫《雄鷹展翅》《墨竹》等。出版有《吳德文畫集》《中國畫瑣談》等。吳德文先生是學者型畫家,藝術涉獵廣泛,畫論、書法、文章皆很豐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