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入藏戰國竹簡典籍 是迄今發現的最早中國書

2020-11-23 科學網

專家組鑑定認為:「這批竹簡內涵豐富,初步觀察以書籍為主,其中有對探索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極為重要的『經、史』類書,大多在已經發現的先秦竹簡中是從未見過的,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在簡牘形制與古文字研究等方面也具有重要價值。」

 

10月22日下午,清華大學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清華大學入藏一批大約2100枚珍貴戰國竹簡,全國11位權威學者專家的鑑定一致認為:「從竹簡形制和文字看,這批竹簡應是楚地出土的戰國時代簡冊,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一項罕見的重大發現,必將受到國內外學者重視,對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文獻學等許多學科將會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

 

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介紹說,今年7月中旬,清華大學接受校友捐贈,自境外搶救入藏了一批戰國時(大約公元前3、4世紀左右)竹簡。竹簡到校時,已經發生菌害黴變,學校立即成立專門領導小組,開展了竹簡的緊急搶救和保護工作,組織研究人員對黴變組織進行採樣、化驗和分析,明確黴菌的性質和種類,科學制定了積極而又穩妥的保護辦法。與此同時,清華成立了校級研究機構——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並建立專門工作室,聘請專家學者參與竹簡研究和保護。至10月初,第一階段的保護工作基本完成,初步統計竹簡數量約為2100枚(包括殘片)。與這批竹簡同時入藏的,還有傳為同出的漆繪木笥(裝竹簡的箱子)殘部,紋飾帶有楚國藝術風格。

 

竹或木製作的簡,是紙發明以前我國用以書寫的主要材料。一支一支的簡,用絲繩編連起來,就稱為冊。簡冊上面的文字,都是用毛筆和墨寫成的。據了解,目前已發現的古代竹簡,大致分為書籍和文書,並以文書居大多數。

 

清華所藏的這批竹簡,其形制多種多樣,簡的長度最長的有46釐米(戰國時的2尺);最短的不到10釐米。較長的簡都是三道編繩,藉以固定編繩的切口及一些編繩遺蹟清楚可見。文字大多書寫精整,多數至今仍非常清晰。

 

「這批竹簡就像是一位新出土的歷史學家,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書。」歷史學家、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教授說。「這批竹簡的內容豐富,目前還來不及詳細檢視,已知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是《尚書》。《尚書》是古代歷史文獻的彙編,列於六經之首,是研究古史的最重要依據。第二是這簡竹還是一篇編年史,體裁類似西晉武帝鹹寧5年(公元279年)在今河南汲縣一座戰國時魏國墓中發現的竹簡書籍《竹書紀年》。這批清華簡所記歷史上起西周初,下至戰國前期。與傳世文獻《春秋》經傳、《史記》等對比,有許多新的內涵,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清華簡專家鑑定組組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李伯謙教授表示:「從重要意義上講,其價值怎麼估計都不過分。」

 

(圖片說明:李學勤教授研究團隊正在研究清華入藏的戰國竹簡。攝影:郭海雷)

 

李學勤說:「1926年,著名學者王國維在清華講演時指出,中國自古新學問的興起常由於有新發現,在學術史上有兩次『最大發現』分別是西漢『孔壁中經』和西晉『汲冢竹書』。現在清華簡的發現,足以與孔壁、汲冢相媲美。」

 

面對這批具有極高學術價值的竹簡,謝維和教授表示,竹簡是出土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與文明的重要載體,而清華作為現代意義上的出土文獻研究工作的開拓者和重鎮,始終將中國歷史文化的研究作為一項責無旁貸的學術使命。他指出,清華大學要以這批戰國竹簡的收藏為契機,把竹簡等出土文獻的研究和保護作為學科建設和學科交叉的一個重要平臺,作為文、史、哲等基礎文科發展的突破口,進一步促進基礎文科的學科建設和學術研究,促進文科和理工科的學科交叉與融合。他強調:「這批竹簡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瑰寶,學校將本著開放的原則,吸收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共同參與,深入研究探討這批竹簡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謝維和教授表示,出土竹簡的長期保護目前仍然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清華大學將聯合多單位、組織多學科專家進行科研攻關,力爭完善地保護好這批珍貴的竹簡。」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最新成果發布
    原標題: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最新成果發布   據新華社消息 (記者李江濤)「清華簡」研究又有重大發現,包括一種佔筮方法,及截至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實用算具。這是記者從1月7日在京舉行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成果發布會上了解到的。
  •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成果公布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成果公布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清華新聞網11月18日電(記者 劉蔚如 李婧)11月17日,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清華大學舉行,《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
  •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發布新成果
    中國社會科學報訊(記者魏旖增)11月20日,由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辦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成果發布會在京召開。此次整理報告共收錄竹簡5種8篇,分別為《四告》《四時》《司歲》《行稱》《病方》,都是前所未見的佚文,為歷史學、文獻學、古文字學乃至天文學提供了寶貴的研究資料。  《四告》共4篇,是「清華簡」整理團隊自《尹誥》《說命》《攝命》等篇之後,又一次整理髮布的書類文獻。
  •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成果發布會在京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魏旖增)11月20日,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辦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成果發布會在京召開。此次整理報告共收錄竹簡5種8篇,分別為《四告》《四時》《司歲》《行稱》《病方》,都是前所未見的佚文,為歷史學、文獻學、古文字學甚至天文學提供了寶貴的研究資料。
  • 清華發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成果公布,紀念清華簡入藏暨...
    11月17日,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清華大學舉行,《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成果同期發布。其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11位專家鑑定專家在意見中寫下:「這批戰國竹簡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前所罕見的重大發現,必將受到國內外學者重視,對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文獻學等許多學科將會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
  •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成果發布會在京召開-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魏旖增)11月20日,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辦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成果發布會在京召開。此次整理報告共收錄竹簡5種8篇,分別為《四告》《四時》《司歲》《行稱》《病方》,都是前所未見的佚文,為歷史學、文獻學、古文字學甚至天文學提供了寶貴的研究資料。
  •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成果發布會在京召開
    11月20日,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辦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成果發布會在京召開。此次整理報告共收錄竹簡5種8篇,分別為《四告》《四時》《司歲》《行稱》《病方》,都是前所未見的佚文,為歷史學、文獻學、古文字學甚至天文學提供了寶貴的研究資料。
  • 新書推薦《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精選字帖——皇門》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精選字帖——皇門清華大學於二〇〇八年七月收藏的戰國中晚期竹簡,被稱為「清華簡」。清華簡共約有二五〇〇枚(包括少量殘斷簡),是迄今發現的戰國竹簡中為數較多的一批。清華簡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經「焚書坑儒」影響,所以能夠最大限度地展現先秦古籍的原貌。清華簡大多使用的是較為典型的楚文字,書手書寫嫻熟,工整而不失優雅,自如而不失規矩,是楚文字書寫的典型範例。《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精選字帖》輯選清華簡中內容較為完整的篇章,將簡依次放大編排(附釋文),並有簡要介紹、整簡照片和釋文,方便讀者臨摹、研習。
  • 新書推薦《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精選字帖——皇門》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精選字帖——皇門清華大學於二〇〇八年七月收藏的戰國中晚期竹簡,被稱為「清華簡」。清華簡共約有二五〇〇枚(包括少量殘斷簡),是迄今發現的戰國竹簡中為數較多的一批。清華簡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經「焚書坑儒」影響,所以能夠最大限度地展現先秦古籍的原貌。清華簡大多使用的是較為典型的楚文字,書手書寫嫻熟,工整而不失優雅,自如而不失規矩,是楚文字書寫的典型範例。
  • 新書推薦《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精選字帖——厚父》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精選字帖——厚父》清華大學於二〇〇八年七月收藏的戰國中晚期竹簡清華簡共約有二五〇〇枚(包括少量殘斷簡),是迄今發現的戰國竹簡中為數較多的一批。清華簡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經「焚書坑儒」影響,所以能夠最大限度地展現先秦古籍的原貌。清華簡大多使用的是較為典型的楚文字,書手書寫嫻熟,工整而不失優雅,自如而不失規矩,是楚文字書寫的典型範例。
  • 清華大學發布戰國竹簡「破譯」新成果 五種八篇均前所未見
    新京報快訊(記者 馮琪)「此次共收錄竹簡五種八篇,都是前所未見的佚文……」11月20日,《(拾)》成果發布會首次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新址召開。這批兩千多年歷史的戰國竹簡自2008年入藏清華以來,「破譯」成果已經整理出第十輯,每一輯中均含有重要發現。
  • 清華大學收藏一批罕見的戰國竹簡
    圖為陳列的戰國竹簡(10月22日攝)。清華大學日前收藏一批楚地出土、兩千多年前的戰國竹簡。本報通訊員郭海軍攝本報訊 (記者周逸梅)昨天,清華大學宣布,2100枚戰國時期的竹簡入藏清華。這批竹簡是目前數量最多、年代最早的竹簡書之一。校友捐竹簡給母校這批竹簡是今年7月由校友趙偉國從境外拍賣所得後捐贈給清華的。至於這批竹簡的出土時間、流散過程,目前已不得而知。
  • 新書推薦《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精選字帖——金滕》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精選字帖——金滕清華大學於二〇〇八年七月收藏的戰國中晚期竹簡,被稱為「清華簡」。清華簡共約有二五〇〇枚(包括少量殘斷簡),是迄今發現的戰國竹簡中為數較多的一批。清華簡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經「焚書坑儒」影響,所以能夠最大限度地展現先秦古籍的原貌。清華簡大多使用的是較為典型的楚文字,書手書寫嫻熟,工整而不失優雅,自如而不失規矩,是楚文字書寫的典型範例。
  •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八輯發布:百年清華的「破譯十年」
    「發布《攝命》,我們又一次發現了失傳的古文《尚書》一篇,為古文尚書證偽又添一例。」日前,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清華大學人文講席教授黃德寬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成果發布會上如是說。
  • 新書推薦《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精選字帖——湯處於湯丘》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精選字帖——湯處於湯丘》清華大學於二〇〇八年七月收藏的戰國中晚期竹簡清華簡共約有二五〇〇枚(包括少量殘斷簡),是迄今發現的戰國竹簡中為數較多的一批。清華簡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經「焚書坑儒」影響,所以能夠最大限度地展現先秦古籍的原貌。清華簡大多使用的是較為典型的楚文字,書手書寫嫻熟,工整而不失優雅,自如而不失規矩,是楚文字書寫的典型範例。
  • 戰國竹簡入藏清華之初
    戰國竹簡入藏清華 清華大學最近入藏的一批戰國時期的珍貴竹簡,現在已經廣為學術界以及社會公眾所知了。 這批竹簡是由清華校友捐贈搶救回來的。10月14日,清華邀請了李伯謙、裘錫圭等11位專家,對這批竹簡進行觀察鑑定,「一致認為,這批戰國竹簡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前所罕見的重大發現,必將受到國內外學者重視,對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文獻學等許多學科將會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這是鑑定專家們在《鑑定意見》中作的論斷。
  • 「清華簡」最新研究成果:發現戰國時期星象系統
    《病方》記錄了三種病方,前兩種屬酒劑,末一種為湯劑,是迄今所見抄成年代最早的方技類文獻。據悉,2008年,近2500枚珍貴的戰國竹簡入藏清華大學。自2011年第一輯成果發布以來,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以每年一冊的速度推出「清華簡」整理報告,目前已順利出版十輯。
  • ...黃德寬|清華大學|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文獻|召伯虎|周公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董魯皖龍)日前,《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成果發布會首次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新址召開。由於疫情防控的特殊情況,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中西書局與「學堂在線」合作,開啟了清華簡整理報告發布會全球直播,這也是出土文獻整理報告發布形式、傳播渠道的創新開拓之舉。
  • 清華大學發布8篇失傳兩千年戰國竹簡
    清華大學供圖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葉雨婷)11月17日,清華大學發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收入8篇前所未見的戰國佚籍,分別為《攝命》《邦家之政》《邦家處位》《治邦之道》《心是謂中》《天下之道》《八氣五味五祀五行之屬》《虞夏殷周之治》。
  • 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頒獎《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榮獲一等獎
    第五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頒獎儀式昨天舉行。由已故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李學勤主編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柒)》榮獲一等獎。鄒逸麟、張修桂主編的《中國歷史自然地理》,裘錫圭主編的《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史金波主編的《西夏經濟文書研究》等6部著作獲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