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地區最早出現中原體系青銅器:劉柯分享商代盤龍城遺址

2020-12-14 樂藝會

江漢地區最早出現中原體系青銅器

湖北 商代 盤龍城遺址

劉柯分享

江漢地區最早出現屬中原文化體系青銅器的時間和地點,是上世紀50年代在湖北省黃陂縣發現的商代盤龍城遺址。

盤龍城遺址位於今武漢市黃陂區(原黃陂縣)的府河北岸,是一處東、南面環水的低崗丘陵。遺址內發現了商代前期的城址及大型宮殿基址、高等級墓葬、手工業作坊遺蹟等。遺址許多墓葬出土有數量不等的青銅器,特別是規模較大的墓葬。其中,以李家嘴M2、楊家灣M11兩座盤龍城遺址前後期最大的墓葬,出土青銅禮器最多。

盤龍城遺址距今已有3500年歷史。1954年,武漢遭遇百年難遇的特大洪水,因取土築堤需要,考古工作者發現了盤龍城這一商代瑰寶。湖北黃陂盤龍城商代遺址及其周圍的楊家灣、王家嘴、樓子灣、李家嘴等商代墓葬出土的青銅器發現,對於了解商代早期青銅文化的分布、方國青銅器的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盤龍城地區的商代早期隨葬青銅器的墓葬主要集中於李家嘴一帶。李家嘴 1號、2號商墓均為大墓,其中2號墓未經擾亂,隨葬青銅禮器有鼎、簋、鬲、甗、罍、盉、斝、觚斝、盤等,共23件,還有鉞、戈、矛、刀等兵器。

其陪葬墓也隨葬有刀、錛、鑿、鋸、鏃等青銅工具和兵器。屬墓主的爵、斝皆 5件成套,是迄今所見商代早期墓葬中成套爵、斝等級最高的,為商代銅器組合中所少見。李家嘴1號墓出土的提梁卣鑄造精細、紋飾精美,是我國已知最早使用分鑄法鑄成的青銅禮器;楊家灣11號墓出土的青銅大圓鼎,高85釐米,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大商代前期青銅圓鼎;李家嘴2號墓出土的青銅鉞,通高41.4釐米、刃寬26.7釐米,是目前所見商代前期最大的一件青銅鉞。

獸面紋十字孔銅觚

飲酒器。長圓柱形。喇叭形口,筒形腹,高喇叭形圈足。器中部施弦紋兩組,每組兩周,兩組弦紋中部飾兩組獸面紋;圈足上部兩側有十字形鏤孔,下部飾夔紋。觚與爵是青銅器中的常見組合,青銅觚主要流行於商代。這件青銅觚線條流暢,紋飾刻劃精美,其腹部瘦細的造型,在商代早期的青銅觚中並不多見。

銅觚 李家嘴1號墓出土

盛酒器。口外侈,腰部較粗,圈足較高。腰部、圈足上飾四列帶紋:第一列為平行弦紋;第二列為獸面紋;第三列由鏤孔雷紋相連並列組成;第四列為兩組對角夔紋。這件銅觚造型流暢,紋飾新穎別致,體現了商代早期較高的青銅鑄造工藝水平和審美情趣。

銅斝 李家嘴2號墓出土

獸面紋青銅卣

商代早期

1974年盤龍城遺址李家嘴M1出土

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商代青銅卣

盛酒器。口上有蓋,寬唇直頸,折肩,肩部有繩索狀提梁,圓鼓腹,圈足。蓋上飾夔紋和圓圈紋,頸部飾弦紋,肩部飾一周夔紋,上鑲圓圈紋,腹部飾一周寬帶獸面紋,上下用圓圈紋鑲邊。這件銅提梁卣造型穩重,紋飾簡潔而又不失沉穩大氣。

銅簋 李家嘴1號墓出土

盛食器。仰折沿,腹微鼓,最大徑在腹部,雙耳,圈足較高。腹部飾一周寬帶獸面紋,頸部與圈足均飾弦紋,圈足間飾三個鏤孔,耳飾鋪首。這件青銅簋造型穩重,鑄造精美,給人華貴靜雅之感。

青銅簋

口徑23.8、高23.8釐米

圓口,鼓腹,圈足

器身飾弦紋、饕餮紋,饕餮目為方形凸起。足部有三個「凸」字鏤孔。簋流行於商朝至東周時期,是中國青銅器時代標誌性的青銅器具之一。簋是和鼎配合使用的重要禮器。除了作為禮器之用,簋亦是古代漢族用於盛放煮熟的飯食的重要器具,古人將黍、稷、稻、粱等熟食皆盛放其內,《說文》釋「簋,黍稷方器也。」《韓非子·十過》中亦有「臣聞昔者堯有天下,飯於土簋,飲於土簠」的記載,這簠與簋都是盛放黍、稷、稻、粱的食器,同時也是與鼎組合的禮器。

獸面紋十字孔青銅尊

王家嘴1號墓出土

酒器。小口,折沿,方唇、折肩深腹,高圈足。頸部有三周凸弦紋,圈足有凸弦紋一周及三個十字鏤孔,肩部飾夔紋三組,腹部滿飾獸面紋三組。這件青銅尊器形規整,紋飾清晰,線條流暢,鑄造精良。

銅簋

銅鼎

盤龍城遺址楊家灣11號墓出土

口徑55cm,高85cm

湖北省博物館藏

銅帶鋬觚形器

盤龍城遺址楊家灣17號墓出土

口徑13cm,高19cm

盤龍城遺址博物院藏

青銅鉞

長41.4、刃寬26.7釐米

形似斧頭,體扁平,長柄,寬弧刃,兩腳略上翹。中部有一圓孔,肩上左右兩邊各有一小鏤孔。青銅鉞最早見於夏代晚期,盛行於商代和西周,沿用至戰國時代。這件銅鉞,肩部及兩側各飾夔紋,兩側的夔紋尾部為蟬紋。

青銅鉞

楊家灣十一號墓出土

通高21.2釐米

銅面具

盤龍城遺址楊家灣採集

長18.5cm,寬13.5cm

湖北省博物館藏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歡迎轉發

謝絕未經同意自行拷貝至自己公微號

相關焦點

  • 湖北是個風水寶地,從盤龍城到曾侯乙,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明
    到了商代,中國的青銅器文化也逐漸形成,商代文化也開始向更遠的地方輻射,這其中就少不了長江中遊地區,受其影響在今天的武漢則發現了著名的盤龍城商代遺址。 這裡也成為江漢平原地區繼石家河之後最早出現青銅器的地方。我在2018年曾經訪問過盤龍城遺址,該遺址位於武漢市的黃陂區,這裡也是目前中國南方發現的最大商代聚落遺址之一。
  • 武漢城市之根: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18圖)
    位於長江流域的盤龍城遺址的發現,推翻了以往公認的「商文化只存在於中原地區」的觀點。2017年12月,入選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盤龍城的建築技術、青銅工藝、埋葬習俗、玉器風格、陶器特徵等方面都與商代二裡岡上層文化(約1公元前1500年)一致,盤龍城可能是商人為開發南方、獲取資源在長江中遊建立的一個方國。盤龍城的青銅器中發現了商代最早的分範鑄造技術,採用了芯撐和補鑄技術以保證器物鑄造時的均勻和完美。盤龍城的青銅器紋飾以獸面(饕餮)紋為主。
  • 盤龍城遺址,長江流域最早的青銅鑄造中心
    盤龍城地區的嬗遞,應該是充滿暴力的,遺址灰坑中的亂葬人骨和墓葬中戈、鏃等兵器的發現,被推測與此有關。在上古時期,礦產資源是國家建城和人口遷移的重要因素。盤龍城周圍具有豐富的銅礦資源,埋藏較淺,而自身交通便利,成為商朝從南方地區掠奪銅礦的最佳中轉地。
  • 論湖南商周青銅器的來源
    這就需要考察湖南相鄰地區的青銅文化和青銅器。從地理位置與時代的相關性考慮,需要考察的相鄰地區只有江漢地區和贛江流域。 江漢平原正位於湖南和中原之間,是長江流域青銅文化最早興起的地區和中原青銅文化南傳的通道。江漢地區的黃陂盤龍城出土有長江流域年代最早、種類豐富的青銅器。
  • 盤龍城與長江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文化從盤龍城商代出土物探析其文化內涵關於盤龍城商城的幾個問題盤龍城文化衰落與商王武丁南徵盤龍城遺址在與中原文明交流中的作用試析從盤龍城遺址看商文化對南土方國的影響盤龍城國家的興衰暨同時代的歷史地圖—。內容涉及盤龍城遺址的發現與研究、盤龍城與中原等不同地區文化關聯、其他地區夏商考古研究、器物製作工藝、大遺址保護利用和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等相關方面,代表了該領域研究的較高水平。這些成果對於推進夏商時期歷史與考古學研究,促進盤龍城遺址保護、利用及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 央視「探秘盤龍城」介紹驚人發現,盤龍城考古有多項未解之謎
    央視在《探秘盤龍城(上)》中指出,20世紀初,地處中原的商王朝雖然被證實存在,但對於它的統治範圍卻了解甚少。直到盤龍城遺址的發現,使得學術界認識到同時期中原王朝統治的範圍已經到達了長江流域。片中拍攝了盤龍城楊家灣北坡發掘現場,這裡仍是商代早期遺址,但對300年的盤龍城發展史來說,楊家灣是盤龍城後期發展階段的生產生活中心,考古人員在這裡發現了宮殿遺址、貴族墓葬和人工留下的石塊排列。盤龍城的活動中心,為什麼從早期的城址區,轉移到楊家灣,這個疑問,考古人員至今還在尋找答案。考古人員推斷盤龍城高峰期有3萬人的規模,是商都以外的最大城市,對城外應該有較廣的控制。
  • 武漢疫情讓一座新的盤龍城遺址博物院,又要推遲和大眾見面時間了
    根據有關介紹,這座盤龍城遺址,距今已有3500多年歷史,是長江流域發現的第一座商代古城。這座武漢盤龍城遺址博物院,被外界稱為武漢最初的龍脈所在,是一座保存較好的商代早期遺址,剛剛於2019年09月底正式開館,免費開放,沒有門票,屬於湖北地區高規格的博物館和遺址公園結合的博物院。
  • 盤龍城遺址博物院新館正式開放 可微信預約
    楚天都市報9月27日訊(記者徐穎 通訊員白雪)9月27日,由武漢市人民政府主辦、武漢市文化和旅遊局、黃陂區人民政府、武漢地產集團承辦的「盤龍城遺址博物院對外開放儀式」在盤龍城遺址博物院廣場舉行。
  • 盤龍城遺址堪稱商代遺蹟寶庫 系長江流域已知布局最清楚的商代前期城址
    【盤龍城遺址堪稱商代遺蹟寶庫 系長江流域已知布局最清楚的商代前期城址】記者15日獲悉,成立僅4年的盤龍城遺址博物院,其展覽陳列屢獲殊榮:基本陳列「江漢泱泱 商邑煌煌——盤龍城遺址陳列」展覽榮獲第十七屆(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臨時展覽《龐貝:瞬間與永恆》獲得2020年湖北省博物館
  • 盤龍城商代城址,西周城址,周原遺址
    大家好,我是王利營,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商代城址。盤龍城遺址位於湖北省黃破縣長江北岸葉店公社盤龍城的一個小山丘上,三面環水。 這座城址平面略呈方形,南北長約290米,東西寬約260米,方向北偏東20度。
  • 來盤龍城看看
    長江網11月16日訊(記者萬建輝)長江網記者15日獲悉,成立僅4年的盤龍城遺址博物院,其展覽陳列屢獲殊榮:基本陳列「江漢泱泱 商邑煌煌——盤龍城遺址陳列」展覽榮獲第十七屆(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臨時展覽《龐貝:瞬間與永恆》獲得2020
  • 長江流域第一古城商代盤龍城遺址:展現南方文明
    長江流域第一古城——商代盤龍城遺址,是與河南安陽商城媲美的長江文明的搖籃。近年來,隨著長江文明研究的深入,專家學者們驚奇地發現,盤龍城位於世界古代文明帶中軸線——北緯30°線上,與同一文明帶上的古埃及金字塔、猶太教的聖城——耶路撒冷、「神之門」(巴比倫都城)交相輝映,它的地位也越來越引起海內外的關注。
  • 歷史的塵埃——商代青銅器
    農業和畜牧業促使了手工業的發展,青銅冶鑄、玉石雕刻、制陶業等在生產生活中都佔有很大的比重,尤其是商代青銅器鑄造業更為重要。從有關冶鑄資料看,商代青銅器冶鑄業除集巾存王都外,各級奴隸主貴族的都邑也都沒有大小不等的商代青銅器生產作坊,所以商代青銅器冶鑄業相當普遍,尤其在商後期達到了高度發展時期,商人已準確的掌握商代青銅器含錫、鉛的比例。並根據鑄造器物的不同,添加不同比例的錫、鉛。
  • 盤龍城遺址出土綠松石製品,被譽為「補天之石」的稱號
    中商時期,鄭州白家莊、湖北盤龍城遺址、濟南大辛莊、殷墟三家莊東、登封王城崗、鄭州小雙橋、薬城臺西遺址中均發現綠松石製品。晚商時期,綠松石製品集中於安陽地區,但在益都蘇埠屯、河北靈壽縣西佛木村商墓及西安老牛坡、輝縣孟莊等遺址中也有零星發現。
  • 早商遺址出土300多青銅器,還有特大鉞,難道方國比商先進?
    兩座商代城址的建設者都指向商湯,也就是天乙湯,商之伐夏的武王,商朝開國君主。 從二里頭出土青銅器都在中期以後和早商二裡崗青銅器器型單薄鑄造簡陋來看,中原王朝早期都不富裕,缺錢。 青銅,當時稱為吉金,非常珍貴。
  • 臺家寺遺址被證實是商代淮河流域青銅文明中心
    據臺家寺遺址考古隊相關負責人介紹,臺家寺遺址位於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朱寨鎮三河村白莊自然村,是商代早中期淮河流域的高等級聚落。流經該遺址的潤河河道內曾出土兩批商代青銅器,其中1957年出土的青銅龍虎尊(現藏國家博物館)和饕餮紋尊(現藏安徽博物院)是中國青銅時代的瑰寶和重器,也說明了臺家寺遺址的地位。2012年該遺址被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盤龍城遺址陳列 武漢革命博物館「紀律建設永遠在路上」陳列 湖北...
    宮殿模型搭配大落地窗青銅器全息投影設備經過激烈角逐,盤龍城遺址博物院「江漢泱泱 商邑煌煌」基本陳列,從29個入圍展覽中脫穎而出,獲本屆「十大精品獎」。另外,武漢革命博物館的「紀律建設永遠在路上——中國共產黨紀律建設歷史陳列」,獲得本屆「特別獎」。這兩個展覽能獲得全國展覽「奧斯卡」,必有過人之處。它們陳列的高水平體現在哪裡,分別有什麼特色展品?楚天都市報記者帶您去看一看吧!
  • 中國青銅器最早出現於馬家窯文化
    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類型遺址出土的銅刀,年代約在公元前3000年,是我國目前所發現最早的青銅器,這是目前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器,是中國進入青銅時代的證明。中原地區迄今發現最早的青銅器,是在河南登封王城崗遺址發現的一片青銅器殘片,年代約為公元前2000年。
  • 天生異象,驚現神秘古城,它的出現改寫了課本
    1954年長江流域出現了百年來罕見的特大洪水,在這場暴雨的衝刷下,沉睡了3800的古城漸復甦醒了,它的出現不僅改寫了一座城市的發展史,更改寫了課本中公認的「商文化只存在中原地區」的理論。盤龍城遺址是我國長江中遊地區首次發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