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陳從周。(資料圖片)
▲陳從周(右)與張大千攝於1948年。 (資料圖片)
▲1962年陳從周(左)與梁思成合影。 (資料圖片)
對很多讀者而言,「陳從周」是一個熟悉的陌生人。他是遠離大眾的一代園林藝術宗師,可我們每個人都在初中課文裡讀過他的文章——《說「屏」》。
最近,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和浙江大學出版社聯合出版的13卷《陳從周全集》,首次全面收錄了陳從周園林、建築、繪畫和散文方面的著作,並首收其手書。
承教多位國學大師
該書主編之一、浙江大學教授宋凡聖介紹,陳從周五歲時就進私塾讀書,背古文、做作文,洋學堂加半私塾,為他打下了堅實的國學基礎。大學時期,在夏承燾、王蘧常等名師的指導下,陳從周做詩詞、寫作文與日俱進,使他後來成為散文家和詩人。他的散文集有《書帶集》、《春苔集》、《隨宜集》、《青簾集》、《世緣集》和《梓室餘墨》等,俞平伯曾如此評價:「其間山川奇偉,人物彬雅,樓閣參差,園林清宴,恍若臥遊,如聞謦欬」。
陳從周的詩集《山湖處處》則分「山湖篇」、「少作篇」和「友情篇」三部分。他的足跡遍及全國,各地幾乎都留有他的詩詞。宋凡聖認為其「詩詞質樸簡潔,卻意境深遠、含義深刻。」
張大千入室弟子
陳從周讀中學時就愛讀徐志摩的詩,當他和徐志摩姑媽的女兒蔣定結婚後,對徐志摩也由崇敬轉向深入研究。1949年他自費出版了《徐志摩年譜》,徐的前妻張幼儀見到此書後寫信對他說:「從周弟愛摩之心,勝過兒孫輩。」宋凡聖說,「《徐志摩年譜》出來後,立即成為當今世界研究徐志摩和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寶貴資料。」
她還向記者介紹,陳從周自幼在風景如畫的江南長大,讀初中時就愛上了繪畫。他邊自學邊求教,張大千見其繪畫很有天賦,就收他為大風堂入室弟子。
「張大千為了鼓勵他,有時提筆在他畫中撰文,他畫的《喜鵲梅竹圖》和《黃山圖》上還留著張大千的墨寶。」宋凡聖說,1948年陳從周30歲時,在上海舉辦了「陳從周繪畫展」,轟動上海畫壇。隨後出版《陳從周畫集》時,張大千欣然為之題籤,獎掖晚輩。「陳從周先生繪畫得張大千的真傳,迅速成長、成熟,也成了著名的書畫家。到了上世紀80年代,其畫名已蜚聲海內外,畫作被政府列入國寶行列之中,禁止出境。」
由崑曲入園林
在宋凡聖看來,陳從周愛聽崑曲,由崑曲把他引進曲境、詩境,再入園林,所以他像酷愛中國園林一樣地酷愛崑曲,與國內老一輩的京昆大師、名角,如梅蘭芳、俞振飛、沈傳芷、張傳芳、鄭傳鑑、華傳紅等,以及稍後一輩的名角華文漪、梁谷音、嶽美緹等都交遊甚厚。
據她介紹,陳從周讀大學時專門選修了胡山源教的「崑曲」課,「經胡山源介紹,拜當時的名角沈傳芷為師。當時他不但是學校詩社、書畫社中的骨幹,而且也成了劇團中的活躍分子。」
上世紀80年代初期,當影視大量出現,京崑曲觀眾日漸減少時,陳從周為此擔憂,就四處呼籲請求重視弘揚傳統曲藝,被名角華文漪戲稱為「崑曲保皇派」。他還接連寫過《園林美與崑曲美》、《以園解曲,以曲悟園》、《崑劇與建築園林》等多篇文章來闡述崑曲與建築園林的關係,上海崑劇團團長俞振飛看後拍案叫絕,說:「你救了園林,也救了崑曲。」上海豫園東部園重建時,陳從周就特地在園中修了古戲臺,取名「曲苑」,專供演崑曲之用。現在這裡成了中外遊人必到之地。記者 魏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