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民族文化的歷史沉澱。對於懷化來說,植根在這裡的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就是這座城市人文記憶的載體,也如同一條條血管,串起了五溪之地的精神脈絡,滋養著這個城市的靈魂。
目前,懷化共有14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即日起,紅網時刻推出《走進非遺》系列報導,帶你深入了解懷化國家級非遺項目,講述非遺傳承人背後的故事,且看非遺在文旅融合中如何走進生活,綻放芳華。
在沅陵縣,每逢農曆五月,都會上演「龍舟爭渡,助威吶喊」的場景。
沅陵的賽龍舟(又稱沅陵傳統龍舟賽)是為了紀念苗族的祖先盤瓠而舉行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化活動。
2011年,賽龍舟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龍舟競渡,場面蔚為壯觀。
每年的沅陵傳統龍舟賽都會吸引眾多市民遊客前來觀看。
紅網時刻記者 胡邦建 懷化報導
五月辰河看龍騰,方識沅陵人。鼓如擂,煙似雲,動橈霧氣生,吼聲破山門……在懷化市沅陵縣,每逢農曆五月,這樣「龍舟爭渡,助威吶喊」的場景都會反覆上演著。
提起龍舟,不少人自然就會想起紀念屈原。其實,作為一種傳統的民俗文化活動,龍舟的出現比屈原所處的年代要早得多。賽龍舟,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文化內涵博大精深,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好看,這麼多龍舟在水面上追逐,場面特別壯觀。」2019年6月15日,來自常德的市民周先生一家專程來到沅陵,只為看一場龍舟大賽——「龍騰瀟湘·2019」湖南傳統龍船賽(沅陵站)。
船上,參賽選手奮力划槳競相爭先;岸邊,包括周先生在內的上萬名當地百姓、外地遊客自發地為喜愛的隊伍吶喊助威。這樣火爆的場景只是沅陵賽龍舟的一個縮影。
賽龍舟從形式上看,與沅陵周邊各縣的傳統龍舟多元一體,既有各自的特點,又有相同的個性。有跪式劃、坐式劃、坐式跪式共用劃;有單槌擊鼓、雙槌催船、單艄掌舵、雙艄齊下。經過數千年的演變發展,現已形成以沅陵為核心的多網絡、多樣式、多流派的中國湖南傳統龍舟賽。
其中,沅陵的傳統龍舟賽將民間民俗與體育競技融合一起,形成包括了「偷料」「關頭」「繞河」「繞廟」「賞紅」「搶紅」「衝灘」等為獨具特色內容的龍船文化。
龍舟划過了幾千年,沅陵的百姓也就激動興奮了幾千年。
近年來,為更好地傳承賽龍舟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沅陵大力支持開發和整合相關資源,連續舉辦了多屆傳統龍舟賽,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旅遊賽事活動,吸引更多的遊客關注。
不僅如此,沅陵縣還積極開展「龍舟進校園」的宣傳活動,向學生們普及龍舟知識,讓賽龍舟能夠持續傳承下去。
正是這種千年不衰的熱情,才使沅陵傳統龍舟從遠古一直劃到今天,並積澱出一種深厚的龍舟文化和博大的龍舟精神。
走進非遺丨上河陽戲,泥土中「紅」出來的民間藝術
走進非遺丨侗族儺戲,藏在大山深處的遠古回音
走進非遺丨辰河目連戲,讓「00後」著迷的戲曲「活化石」
走進非遺丨花瑤挑花 「文創+」讓民族文化邂逅時尚
走進非遺丨靖州苗族歌鼟,大山深處傳出的天籟之音
走進非遺丨辰河高腔,流淌古老旋律的藝術瑰寶
走進非遺丨茶山號子,唱響瑤鄉的勞動之歌,你聽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