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 周東旭
1984年9月生,象山人。寧波文化研究會會員。從事地方文化研究,發表散文隨筆30餘篇。
古代文人學士都希望有一個自己的書房或小園,讀書之餘,玩石賞花,一張一弛,勞逸結合。可以說文人對造園的興趣是濃厚的,而且貫穿中國造園的主題始終是文人思想。園林專家陳從周先生說:「中國園林應該說是『文人園』,其主導思想是文人思想,或者說士大夫思想,因為士大夫也屬文人。其表現特徵就是詩情畫意,所追求的是避去煩囂,寄情山水。」
明末文學家張岱在《陶庵夢憶·日月湖》中寫道:「月湖一泓汪洋,明瑟可愛,直抵南城。城下密密植桃柳,四圍湖岸,亦間植名花果木以縈帶之。湖中櫛比者皆士夫園亭,臺榭傾圮,而松石蒼老。石上凌霄藤有鬥大者,率百年以上物也。四明縉紳,田宅及其子,園亭及其身……」這篇文章給我們透出一個歷史「膠片」:在明末那段歲月裡,寧波城已經是一個園林城市了。
寧波屬江南,氣候溫和,降雨量豐富,水源充沛,物產豐盛。寧波歷史上文人學士輩出,宋室南渡,定都杭州,當時的寧波史氏家族出過三個宰輔,當時世人云:「滿朝朱衣貴,俱是四明人。」文化昌盛,陶醉風雅,崇尚清高隱逸生活,追求天人合一生活環境,衣錦還鄉,歸田園居,或是功成身退,或是大隱隱於市的想法,進一步有利於文人產生造園的想法。從《四明談助》上不完全統計,從宋代到清代,寧波就有50餘座園林。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園林數易其主,正如唐代詩人王維寫的:「來者復為誰,空悲昔人有?」
藉助於文獻,我進行了一些實地走訪,發現寧波的古典園林已所剩無幾,有「疊山理水」的僅剩下四五處,現在只將有「山水」的園林記述如下。
飛來一山名獨秀
獨秀山,而今依然在寧波中山廣場裡面,它的疊山時間為明代弘治十一年。弘治元年,印綬監太監張公受命出鎮寧波,十年後,政通人和,想到明州是以四明山而得名,而城內卻無一座山,一年四季無景可觀,覺得很遺憾,於是在「廨宇之西」擇空地壘石為山,「廨宇」即官舍的意思,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堆山造園,「假手於民匠」,石頭則取於荒野間,有主者以物易之,工匠的工錢就用公家庫藏的多餘糧食,既成命名為獨秀山。「聚石以為之山……縱視橫居半,高得五分,縱之三。周迥群峰錯峙,俯者,仰者,向者,背者;若奔,若蹲,若倚,若鬥。左右二小嶺繞出其巔。」山巔有適意亭,山下有清涼洞,洞外有南北兩水池,池裡養金鯽、瑞蓮。圍繞著池邊植有松樹,茂林修竹。還有樂壽軒、牡丹臺等園林小品建築景觀,清涼洞北還有古梧兩株。整個構園過程,布政司左參政廣東人劉洪寫了一篇《獨秀山記》記錄其事始末,現在《獨秀山記》碑仍嵌在清涼洞口。
光緒年間無錫人薛福成出任寧紹道臺,在寧波執政期間,對道署西面的獨秀山加以整修,「雜蒔花木,界以竹籬,境漸幽勝」,工作之餘,來此小憩。山上有螺髻亭,亭下有清涼洞,又建了攬秀堂、滴翠軒,植梅百株,命名為梅塢,在梅塢東面構一小亭,名為送香亭,為了觀賞夏天的荷花。在亭的西邊,積土為露臺,用來登高望遠,四周種上丹桂十餘株,謂之小山叢桂。薛福成又自負地說:「嘗以謂天下文章奇麗之境,悉在吾園。」把園命名為「後樂園」,取之於北宋範仲淹《嶽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句。而薛的前任巡道李可瓊曾經在獨秀山側構雲石山房,在此選出縣內的高材生,教育獎勵他們。薛福成亦撰有《後樂園記》一文,文中介紹了造園經過,列舉許多聖賢仁人志士的愛國情懷,最後說自己也應當「後樂」。
1927年,由社會各界捐款建造包括後樂園、舊道署等在內的90畝土地的公園,經過兩年不到的努力,耗資11萬元,新建各式房屋21座、亭臺4座、橋5座、廊坊2座,以及圍牆、花圃、小河、假山、園徑,其佔地60畝。園內植有名卉嘉木,頗具江南古典園林特色。命名為中山公園,以紀念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
天一生水寶書樓
天一閣,建於明嘉靖40年至45年之間,閣主為明兵部右侍郎範欽,他依據《易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理論,取「以水克火」之意,把藏書樓定名為「天一閣」,閣前鑿池,名「天一池」。全祖望在《天一閣碑目記》裡寫道:「閣之初建也,鑿一池於其下,環植竹木。」範欽曾孫範光文在天一池邊上堆假山,成「九獅一象」。左側築半亭,有範欽好友,明代著名書法家豐坊摹《蘭亭序》帖石一方。假山後古樟遮天,山石青苔鮮滑,池中遊魚安閒,清靜自然絕妙。
現在一般都說天一閣為藏書樓,確切地說應該是一座園林,天一閣為園之主體建築,樓上用作藏書,樓下作宴樂之用。範飲有一首《上元諸彥集天一閣即事》:「闐城花月擁笙歌,仙客何當結軫過?吟倚鰲峰誇白雪,笑看星駕度銀河。苑風應節舒梅柳,徑霧含香散綺羅。接席呼盧堪一醉,向來心賞屢蹉跎。」元宵節,範欽在天一閣宴客,還有《書〈本事詩〉後》:「此為唐孟啟作,世罕傳布。伏日偃仰天一閣中,池林過雨,涼風薦爽,四望無人,蟬鳴高樹,遂披襟散帙,漫書此篇。已而雲影低昂,新月吐照,欣焉會於予心。據胡床,披鶴氅,停塵尾,撫無弦琴,歌白雲之章、清商之曲,啜杯茗而寢,殊忘其為盛暑。城樓已下二鼓矣。晨起,即題其後。」從文章的內容來看,天一閣就是一個園林,是休閒的地方。讀書,交友,雅聚,都是歷代文人的愛好。
閣前的假山為「九獅一象」, 「獅」諧音於「士」,「象」則諧音於「相」,寓意「九士一相」,同時「獅」又諧音於「思」,「象」又諧音於「想」,「九獅一象」即成「九思一想」。讀書是否需要九思一想,才有所得,才有所悟?同時因為是寫意堆法,也可把這些堆石想像成其他意境,有說「紅袖添香」,也有說「蘇武牧羊」的。而且欣賞九獅最好的時候是下雪天,九獅之狀畢現。九獅假山的堆法在清代十分流行,在《揚州畫舫錄》中就記載:「淮安董道士疊九獅山,亦籍籍人口。」在揚州九獅山就不止一處。
林氏二園今猶存
近性樓,主人林廷鰲,字靖南,別字澹吾。據《四明談助》記載,林為人「讀書尚義,工音律,淡於名利」。民國《鄞縣通志》說他「性慷爽,有得輒散諸戚族鄰裡之睏乏者」。他有兩位好朋友,一個叫韓明昆,號朗山,能寫詩,善書法,最近我們還在近性樓假山旁發現韓朗山寫的書法石刻;一為孫意舟,善圖畫。三個人雅聚在一起的時候,韓朗山撫琴,孫意舟鼓瑟,林澹吾撥阮(一種樂器),而且「專好古樂,絕時調」。時人繪成《三友圖》,圖上多名人題詠。
看來,這三人確實雅得難得,近性樓後為學政盛炳煒所有,所以現在稱「盛氏花廳」,為海曙區級文保單位。樓四簷角翼然如飛,旁有假山水池,但年久失修,我們只能看看原來的記載:「樓高五丈,分為五室,四旁夾窗,遠望若巨艦,故又名『停艫』。樓中懸佛像一,蓄琴一、瑟一,餘皆圖書、鼎彝、名畫、法帖。」「外則翠竹綠蕉、碧梧蒼松,驕陽不炙,清蔭互生,雜以時花異卉,嬌鳥珍禽。」又說了命名為近性樓的原因:「今司馬不役役於富貴,性空諸想於佛近,性任真於琴近,性素潔於瑟近,山近性之靜,水近性之靈,竹近性之虛,松近性之堅,梧近性之孤特,蕉近性之卷舒,既入世而出世,視有空如無家,則洵乎樓以所有,皆以求其性之所近也。」
林宅在紫金巷,主人林氏兄弟林鐘華、林鐘嵩的祖父就是林廷鰲,林宅是寧波老城內最精美的宅子之一。精雕細琢,尤以磚雕、木雕、石雕著稱,據不完全統計,林宅的雕刻有350多幅,「仕女葬花」、「暗八仙」、「琴棋書畫」、「唐伯虎點秋香」等,幾乎是一座雕刻博物館,題材豐富,精美絕倫。宅之西南隅有幽雅小園,並藏有明代畫家董其昌所書的、明文學家陳繼儒題跋的《蘭亭序》刻石二方。假山也是「九獅一象」,一象尚在,九隻獅子已殘缺,而根據林氏後人回憶,園的東面有佛堂,西面有長廊和六角亭,園中植以名貴茶花和兩株丹桂樹。
除這幾處假山之外,還有幾處民國的園林,這裡就不展開了。綜觀以上所述,我簡單概括一下寧波園林的特色:
第一,面積很小。除獨秀山外,私家園林幾乎是庭園,只在住宅的一隅,疊石成山。天一閣在閣前挖池疊山,林宅在宅西一角挖池疊山,近性樓假山水池都在東側。
第二,山均為小品山,除獨秀山外,天一閣、林宅均是「九獅一象」。可以登臨攀爬,水池只在山前,以活水居多。寧波在三江之畔,中有日月二湖,城中小河無數,天一閣前天一池與月湖水相通,終歲不幹。林宅水池亦與外面的河相通。堆山之石均是就地取材,假山堆石一般均採用太湖石。太湖石,玲瓏多姿,符合清代李漁所說的石要「瘦、漏、透」三字原則,為歷代造園主所青睞。但寧波的園林是不是太湖石所堆,很難分辨,太湖石為石灰石,以白色為多,而寧波的山石,呈灰土色,就地取材,《獨秀山記》裡這樣寫:「石取於荒野廢漬間,有主者以物易之。」
第三,花木種類眾多,布局有法。現今雖然看不到一些造園時種植的花木,但根據文獻,我們就可以知道,江南氣候土壤適合花木生長。如近性樓有竹、松、梧、蕉,終年翠綠,為園林襯色。
第四,名園名樓名墨名記,一座園林是否有名,有時並非取決於園林本身,有時取決於名人,或者一篇文章,園以人傳,園以文傳,而且園中都有墨寶帖石,而且都有藏書樓。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寧波的園林雖然沒法跟蘇州園林相比,但拾掇起來不失為研究寧波人居環境的寶貴資料。攝影 龔國榮
「三江人文講壇」編後
以介紹寧波歷史文化為主旨的《三江人文講壇》至今已推出一百多期,得到讀者的廣泛關注和普遍歡迎。不少讀者「聽」了《講壇》後意猶未盡,常常來電來信探討一些有關的話題。由於《講壇》涉及到大量的歷史人物、地名、典故、年代和引文,因此對一些本來就沒有定論的問題或來源不同的史料版本,難免會有與作者不同的觀點和看法。鑑於此,我們準備開設一個「探討與交流」的小欄目,歡迎讀者朋友來信來電或通過郵箱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地址:靈橋路768號寧波晚報副刊部 電話:87682628 郵箱:hxx@cnn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