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薛振堂
農村結婚,無論是嫁女,還是娶媳婦,各種禮俗和講究很多。但就轉嫁妝這件事,女方和男方的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
備婚是一件很繁瑣的事情,但又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一旦婚期訂了,女方都要千方百計地準備好嫁妝,這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婚嫁習俗。
嫁妝是女子出嫁時,娘家為新娘準備的結婚用品,如衣被、家具及其他用品。各地、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不同,其所準備的嫁妝也會不同。在古代嫁妝是女人的私人物品,又稱為「陪嫁」。婦女在結婚時帶到她丈夫家裡的錢、物。亦稱「陪妝」、「妝奩」。發送後,女方即準備嫁妝,某些大戶人家當女兒出生時還特地釀酒,裝入酒埕,埋在灶口地坑,稱「女兒紅」,待出嫁日,讓親友分享。嫁妝窮富懸殊,厚薄不一。
現代結婚女方陪的嫁妝,可以說,琳琅滿目,五彩斑斕,非常豐盛。嫁妝包括了除了房子之外的所有的東西,小到牙膏牙刷,大到電視機、冰箱等等,以床上用品為主以家具家電為輔一般家電,床上用品有女方買.床單,被單,枕套,床罩一套都要是大紅色的.還可以在床上放一對長毛絨玩具,結婚當天要放在新房裡的。還有就是要買好一年四季的被子.多買幾套床單,被單,枕套等等。過去結婚一般是睡大炕,是要準備8條被子,8條褥子,8條床單,多套枕套枕巾等等。現在都睡大床了,那就得準備多套床上用品,什麼三件套、五件套,六件套,甚至十件套等等,都非常講究,給自己買多套新各式各樣的新衣服。除此以外,就是各種生活用品,缺一不可。前多年,還陪嫁衣櫃、灶具、自行車等等,現在變成了現款人民幣,小汽車或者摩託車、電動車了。
當然,嫁妝沒有固定模式,要看女方的家庭經濟條件而定,怎麼陪,陪多少,陪些啥,女方家長說了算,男方沒有發言權,也不能要求女方陪什麼。
結婚的時候,轉嫁妝是一件很隆重的儀式,無論哪方,都很重視,發動很多女人轉,很有意思。
女方轉嫁妝,是把準備好的所有嫁妝轉到男方迎嫁的拉嫁妝的車上。一群穿著花花綠綠的女人,說說笑笑要把所有的嫁妝抬出去,裝的車裡邊。但女方抬嫁妝的工具必須用篩子,把 大大小小的、五顏六色的嫁妝放到篩子裡抬出去。這是為什麼呢?這是舊的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的遺傳。儘管女方家長為女兒出嫁不惜代價,準備了豐盛的嫁妝,但在他們的心中,家裡的兒子還是最重要的。這嫁妝不能讓女兒全部帶走,全部帶走,就是把家裡的財寶全帶走了不吉利。給女兒用篩子抬嫁妝,意思是篩子全是眼,抬的過程中,要給兒子漏一點,能漏多少算多少。不僅如此,在轉嫁妝的過程中,還要讓兒子在女兒的衣服中抽取一件留給自己,無論價格,抽到那件就留下那件,意思還是不能讓女兒全部拿走。
結婚的這一天,嫁妝隨新娘來到男方家。男方也是一群女人把嫁妝轉到新娘的洞房裡。但是,轉嫁妝的工具卻變成了用荊條編成的簸籮。簸籮,是過去農村常用的一種日常工具,形狀為長方形,荊條編成,長約一米五,寬約40公分,深約30公分左右。雖然是荊條編的,但是結實嚴密,嚴絲合縫,是過去人們磨麵時用來籮面使用的。男方用簸籮轉嫁妝,也是有講究的,意思是,要把女方陪來的嫁妝,全部收取,一點都不能外流。這也是舊的傳統觀念的遺留,至今還在沿用。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生活的提高,現在雖然人們都不在乎這些了,但這種風俗習慣的沿用,增添了結婚的喜慶氣氛,還一直保留著,成為結婚儀式的一道別具一格的靚麗的風景。
作者簡介
薛振堂,男,山西河津市人、教育工作者。中國文學藝術家俱樂部會員,中國現代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詩作家學會會員,世界漢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