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的記者王永娟12月3日報導:你覺得今年的十大流行語是啥?可能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在繼《咬文嚼字》編輯部、商務印書館漢語中心發布2019十大流行語後,今天又一份「2019年十大流行語」榜單出爐,更具趣味性,也更有「腔調」。
這就是《語言文字周報》今年首度試水發布的年度「流行語」:「阿中」「盤它(他)」「上頭」「我酸了」「我太難(南)了」「寶藏XX」「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上班996,生病ICU」「X千萬條,Y第一條」「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強勢入選。
「和《咬文嚼字》編輯部評選的『十大網絡流行語』相比,我們這份榜單更具趣味性。」《語言文字周報》執行主編楊林成表示,入選榜單的流行語除了概念意義,往往還有一定的附著色彩,具有多義性。而一些政經類熱詞,比如「5G」「區塊鏈」「貿易戰」等,雖然使用頻率很高,但語義硬直,簡單直白,見詞明義,辭趣寡淡,因此沒有被收錄。「另外,我們在評選流行語時,認為不能只考慮流行度,入選的條目要有利於健康的語文生態的建設。」
年度流行語應該具備啥氣質?
《語言文字周報》的「十大流行語」由《語言文字周報》編輯部、廣大熱心讀者以及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復旦大學、華東師大等機構院校的專家學者,共同選出。
「經專家論證會後,我們確定了20個候選條目。」楊林成認為,年度流行語應該具有群眾性、持續性、趣味性、規範性、正面性五大原則,而這也是採錄2019年度流行語的宗旨和遵循。
「流行語應具有原創性,能展現大眾的語言創造力。」楊林成熱為,之所以能成為「流行語」,其年度使用的熱度要高,不同的語境、不同群體的人都在用的,尤其是在QQ群、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炙手可熱的,比如「盤它(他)」。
流行語還應具有持續性。如果只在相關事件發生的時段是一個熱詞熱語,過了以後就很少有人再使用,則不收錄。比如「你是什麼垃圾」雖然也曾大熱,但只是階段性的,因此沒有入選。
趣味性原則。入選的條目必須具有一定的有語文智慧,包涵一定的辭趣。辭趣,就是語言文字的意思、聲音、形體上附著的風致、情韻。入選的條目,除了概念意義,往往還有一定的附著色彩,攜帶著一定的情感、情緒,在風格上應該是輕鬆活潑、幽默詼諧、自嘲解嘲,讓人會心一笑,比如「我太難(南)了」。
規範性原則。「流行語評選不能只考慮流行度,入選的條目要有利於健康的語文生態的建設。因此,雖然有些詞也很熱,但考慮到不利於語言的規範、健康發展,因此都沒有收錄進來。」比如,源於諧音的熱詞的「雨女無瓜」「讓我康康」,縮寫拼音的字母詞「OMG」,沒有必要的音譯詞「瑞思拜」(respect),方言詞「曱甴」(吳語、閩語、粵語)等。
另外,「流行語」的選擇也應堅持正面性原則。入選的條目在內涵上應該能反映當年民眾(某一群體)的某種心態,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鏡像。比如「上班 996,生病 ICU」。「應該是可以傳播正能量的,低俗、媚俗的一律不收。」
2019年流行語有啥特徵?
「在流行語評選的過程中,我們深刻地感受到當今流行語具有兩大特徵:一是流行的社群性,二是色彩的遊戲性。」
楊林成表示,在梳理2019年網絡流行語的過程中,發現流行語爆款比較少,個別條目比較小眾。甚至連研究語言流通的專家也不了解。楊林成認為,這和人類社會的傳播形態重新進入「部落化」有關。
楊林成認為,信息傳播已經從以前大眾傳播進入到社群傳播的新時代。民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為社交平臺,而社交平臺社群化的特點,使得傳播手段重新進入部落化。「你不在這個平臺,或者不在這個群裡,就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因為同一社群中的人趨同性更強,不同社群之間差異化很大。」
許多流行語的策源地都是社交平臺,比如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等,甚至來自某一具體社群,比如「阿中」來自飯圈文化,或者某一年齡層,比如「可/我可以」,其實只在十分年輕的網民中流行,其他年齡層的人都沒什麼感覺。楊林成認為,流行語呈現後現代文化特徵,去中心化,多元化,去權威化,更加張揚個性。
此外,從最後入選的「十大流行語」條目來看,遊戲性、娛樂性以及草根性是今年流行語顯著的語詞色彩。「娛樂,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又一大文化特徵。年輕的網民在匿名性的社交媒體上,揮灑才情,戲謔玩笑,語言的創造性空前爆發。商業化操控的大眾傳媒,又助推了網絡文化的『泛娛樂化』。年輕的網民們以『娛樂』來放鬆神經,消遣閒暇,解構價值,嘲弄權威,以新奇的語言冒險來自嘲、嘲他,來表露、宣洩對現實遭際的哀嘆、不滿,以至不平、不忿,樂於以流行語來尋找身份的認同與精神的慰藉。」
【附】《語言文字周報》2019年十大網絡流行語解讀
一、阿中
在社交媒體上,「阿中」是指擁有14億粉絲的明星——中國,是「飯圈女孩」對她們共同的偶像——中國的愛稱、暱稱。2019年8月,多位明星紛紛在海外社交平臺發布支持香港警方的言論,高喊「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爭做國旗「護旗手」,卻遭到了香港激進示威者的辱罵和人身威脅。各家粉絲於是團結起來,統一陣線,一起維護祖國,稱中國為「阿中」「阿中哥」「阿中哥哥」。她們用特有的飯圈文化,有組織有紀律地怒懟「港獨」言論,一夜之間佔領各大社交媒體。有網友評論道:「這才是真正的中國兒女,炎黃子孫!為你們的自信與驕傲點讚,為我們同是中國人點讚!」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阿中」的走紅,也飽含著中華兒女對祖國母親的濃濃深情。
二、盤它(他)
「盤它」一詞,出自2018年下半年的一段相聲《文玩》。演員說及龍形根雕時,有這樣一句臺詞:「乾乾巴巴的,麻麻賴賴的,一點兒都不圓潤……盤它!」節目中不止一次地說及「盤它」。後來某短視頻平臺的主播引用了這個配音,「盤它」在網絡迅速發酵;2019年成為爆款的網絡熱詞。
表示動作的「盤」,在文玩圈是指一種玩法,即用手反覆摩挲、把玩文物,使其表面光滑有質感。後來,「盤」的對象擴展開去,書、核桃、小提琴……萬物皆可「盤」。走紅網絡後,「盤它(他)」衍生出很多意思:可以表達對某人、某物的喜愛;也可以表達戰勝競爭對手的意願;還可以用在和別人起衝突的時候。
三、上頭
「上頭」,本指喝酒以後引起的頭暈、頭疼等症狀。流行語「上頭」,出自競技遊戲「Dota玩家」中。某人在遊戲中擊殺一定數量的敵人後,本應回去充電或補充裝備,但是他一時衝動,強行繼續戰鬥,結果被「殺」。這種做法就叫「上頭」。2019年7月,當紅演員李現在微博發了兩張自己手拿扇子的圖片,扇子上寫的均是「太上頭了!」,從而使得這句話成了熱門的調侃用語,用來表達某一事物讓人產生衝動、驚訝、激動等情緒這一意思。
四、我酸了
「我酸了」是從流行語「檸檬精」「檸檬人」衍生出的新說法。檸檬最大的特點是酸。在流行語中,「檸檬」是指心裡酸溜溜的,略帶嘲諷、羨慕、嫉妒的意味。「檸檬精」「檸檬人」,指的是那些躲在鍵盤後對他人冷嘲熱諷的人。後來在語言運用中發展出「我酸了」這一新的表達,情感色彩也從貶義轉為中性,可用於自嘲式的表達——對他人從外貌到內在、從物質生活到情感生活的多重羨慕。「我酸了」較「檸檬精」更為直接,類似於「我羨慕了」「我嫉妒了」。「我酸了」中的「酸」字有時也被替換為「檸檬」,「檸檬」活用為動詞,即「我檸檬了」,更顯辭趣。
五、我太難(南)了
「我太難了」來源於快手紅人ɡiao哥發布的一個短視頻,視頻中他憂愁地嘆息說:「我太難了!老鐵——最近我壓力很大!」這個視頻給人心理上造成一種強烈的衝擊,引起許多網民的共鳴,也成為眾人情緒發洩的一個出口。「我太難了」越來越多地被網民們借用,成了隨時隨地吐槽的口頭禪。從「我太難了」演變為「我太南了」,則是緣於網絡上的一個段子:
北極熊:你怎麼不來找我玩啊?
企鵝:我太南了。
由此,「我太南了」這個表達方式被全網接受,進而被做成一系列的麻將表情包,比如,「我太南了」「南上加南」「我簡直南上加南」……它們表達的程度可謂一個高於一個。後來又因藝人周震南的影響,「我太南了」和「南上加南」等說法越發熱力四射,紅遍網絡。
六、寶藏XX
流行語「寶藏xx」有兩個相反的意思:一是褒義,稱讚某人、某事物具有不為大家所知的優點,猶如寶藏,越深入挖掘,越能得到驚喜,如「寶藏小鎮」「寶藏節目」「寶藏品牌」等。二是貶義,用於嘲笑、諷刺明星黑料、黑歷史太多,挖都挖不完,如「寶藏男孩」「寶藏女孩」等。「寶藏XX」最早出現於2016年,在2019年火爆起來,不僅頻繁出現在網絡娛樂新聞中,而且有逐步泛化的趨勢,用來形容日常生活裡的一般事物、事件。
七、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
「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這句話特別接地氣,近似於一個詼諧的口頭禪,成了2019年網絡上的萬能金句,還被做成了各式花樣的表情包,火遍了社交網絡。吃瓜群眾常用它來表達一種無奈和調侃的心情。在生活中或者網絡上遇到一些事自己想不明白而又不方便問的時候,就可以輕鬆地來上一句。比如,某演員回應坎城電影節走紅毯被驅趕一事,就很無辜地告訴網友:「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
這個句子還帶有某種冷笑話的意味,可用來調侃某個人或者某件事比較中二。比如,當看到網上一些姑娘發自己的奇葩視頻時,就可以套用這句話來調侃一下:「挺好的一姑娘,她是受什麼刺激了,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這句話的用法還有許多,這裡不再一一列舉。它的最早出處,有人以為是在抖音評論。最開始是一位網友用它來評論某一奇葩視頻的,後來就呼啦一下子流行了開來。
八、上班996,生病ICU
所謂「996」,是指許多網際網路企業程式設計師的工作狀態——從早上9點工作到晚上9點,每周工作6天。個別網際網路企業甚至把「996」作為所謂企業文化加以宣傳,要求員工執行。「上班996,生病ICU」,最早來自程式設計師圈子的自嘲。2019年4月,有人在知名代碼託管平臺上發起了一個名為「996.ICU」的項目,以此抵制網際網路公司的超時工作。此舉得到大批程式設計師響應。後來,這一話題也擴展到其他網絡平臺,引起了廣泛關注。「上班996,生病ICU」的流行,反映了廣大勞動者對美好生活的正當訴求,而員工幸福感、員工與企業如何實現和諧共贏也值得認真思考。
九、X千萬條,Y第一條
「X千萬條,Y第一條」這一能產性很強的語句構式,源於2019年春節熱映的電影《流浪地球》,其中有一句多次出現的關於交通安全宣傳的臺詞:「北京市第三交通委提醒您: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電影甫一播放,即刻掀起了全民造句的熱潮,諸如「法律千萬條,守法第一條」,「行車千萬條,加油第一條」,「娛樂千萬條,作業第一條」等,層出不窮。句式簡潔,表意清晰,利於記憶,是其廣泛流傳的一個原因。
十、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出自明星黃曉明在綜藝節目《中餐廳》中的臺詞,體現了一種不容置疑的霸道風格。節目中類似的「我不覺得這是個問題」,「要不我覺得你別幹了吧」,「就這樣,都聽我的」等話語,被網友戲稱為「明言明語」,而學習研究黃曉明的這些言論叫做「明學」。當下言語交際中的「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很多時候是一種戲言,表達的是人們對這種「霸道總裁式」語言的不滿與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