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界微雕:1mm高大衛像

2020-12-11 風口的佩奇

3D列印在眾多行業都發揮著作用已無需炫耀,但是有一些人控制不住他們自己。比如:這個毫米高的米開朗基羅著名的大衛像,就是利用新研發的技術用銅列印的。

這個名符其實的「小大衛」由附屬於Cytosurge的Exaddon創作,兩家公司都隸屬於瑞士研究大學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它只有1毫米寬,2毫克重。

1mm高 大衛雕像

它是由Exaddon公司的「穀神星」3D印表機製造的,該印表機以每秒極小的速度將一股離子化的液態銅流列印出來,形成了一個直徑只有一微米的剛性結構。這個小小的大衛花了大約12個小時來列印,雖然一些結構簡單的東西可能會更快完成。

事實上,細節的水平是相當驚人的。顯然,你不可能再創米開朗基羅傑作的每個細微之處,但是像頭髮,肌肉骨骼這樣細小的質感都能被還原的很好。且不需要最後的修整拋光及支撐結構。

當然,我們可以用先進的光刻技術在納米水平上創造出更小的結構,但這是一個複雜、敏感的過程,必須由專家精心設計。這臺印表機可以在室溫下,在幾個小時內列印出任意的3D模型。

但研究人員確實指出了其中的一些工作。

Exaddon的Giorgio Ercolano在一篇公司博客文章中說:「這不僅僅是米開朗基羅的大衛的複製品和縮小的模型。」「我們對印刷過程的深刻理解導致了一種處理雕像三維計算機模型並將其轉換為機器代碼的新方法。這個對象已經從一個開放源碼的CAD文件中切片,然後直接發送到印表機。這種切片方法為用Ceres添加劑微製造系統列印設計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法。「

不過,比這小得多的東西是行不通的,微大衛開始看起來就像是用蛇做的。沒關係,他們最終會到實現的。

該團隊在《微機器》雜誌上發表了他們最新改良技術的細節(該技術在幾年前是首創的,但現在好多了)。

相關焦點

  • 0.1毫米高大衛雕像 3D列印的微雕優勢
  • 微雕印象——全國首位微雕協會會長黃厥明
    青年時師從著名篆刻家沙孟海、韓登安先生學習書法和篆刻鑽研微雕藝術微雕吉尼斯之最獲得者中國宗教學會理事,在印石、象牙和毛髮等材質上將微雕藝術之美發揮得淋漓盡致、巧奪天工。改革開放之初,全國多個省市都申請創立精微藝術研究會,最終花落浙江,黃厥明成為了改革開放之後第一任浙江省精微藝術研究會會長,可見其微雕藝術頗受眾愛。本期專場帶來黃老師異彩紛呈的多樣微雕作品,優質石料媒材承載微雕巨作,可見多件四面滿刻與對章作品,可謂大觀,飽含黃老師鍥而不捨的毅力與對精微藝術的熱忱,頗見功力。
  • 古稀老人的微雕傳承路
    原標題:古稀老人的微雕傳承路:刻入中華文化為作品注「魂」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湖州10月14日電(施紫楠 吳建勳)左手固定住一塊壽山石,右手持一把微雕細刀,年逾古稀的朱次元屏息靜氣,通過顯微鏡在長寬僅數毫米的區域內構思創作。
  • 「3d掃描儀結合3d列印技術」學校3d創新教育的一把利器
    3d創新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動手實踐能力為價值取向的新型教育。在3d創新教育中,我們要如何讓「3d掃描儀、3d列印技術」這兩把利器發揮重要作用呢?從提供3d掃描獲取數據到3d設計、數據再創造再到3d列印創意實現的完整解決方案是廣大師生的呼聲,更是教育改革時代背景下的一條創新之路。
  • 高手過招 只在毫釐之間——微雕
    2、雕刻前的雕鏤把石材中沒有表現物像的部分掏空,把能表現物像的部分留下來。微雕分類(部分)一、象牙微雕象牙微雕藝術在中國由來已久,至遲在宋代已經出現,當時已有高不盈寸的立體微雕。,史前玉器上的微雕是中國早期的微雕形態。
  • 重器場 · 微雕印象——全國首位微雕協會會長黃厥明
    浙江諸暨孩提時酷愛雕刻藝術青年時師從著名篆刻家沙孟海、韓登安先生學習書法和篆刻鑽研微雕藝術>燕京書畫院終身名譽院長國際註冊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詩書畫大師新中國成立以來首任微雕研究會會長微雕吉尼斯之最獲得者 中國宗教學會理事拱墅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微雕傳承人
  • 臺灣微雕大師陳逢顯
    陳逢顯供圖  中新網北京6月27日電 題:臺灣藝術家陳逢顯:大陸豐饒的文化有助於推廣微雕藝術  中新網記者 楊程晨  臺灣微雕藝術家陳逢顯近日到大陸多地參訪,他對記者說,微雕在雕刻藝術領域屬小眾,兩岸從事微雕的藝術家在比例上不算大。大陸地廣物博、人才濟濟,各地豐饒的文化對推廣微雕藝術有很好的助益。
  • 黃銅微雕嶽陽樓
    唐代嶽陽樓建築模型平面呈正方形,邊長5.39米,高5.19米,全部採用H78黃銅微雕鑄造,淨重12.3噸,「嶽陽樓」匾額為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所書。宋代嶽陽樓建築模型平面呈長方形,面闊3.608米,進深3.092米,高4.5米,全部採用黃銅微雕鑄造,淨重12.2噸。「嶽陽樓」匾額為宋代書法家米芾所書。
  • 八旬微雕大師 毫釐間雕刻大千世界
    7月24日,記者來到金牛區九裡堤街道北路社區王建安老人的家中,牆上掛滿了書畫作品,旁邊的「百寶箱」存放著他的部分微雕作品。滿頭銀髮、精神矍鑠、神色慈祥的王建安一派仙風道骨,「我鑽研微雕已經36年,創作了成千上萬的作品。」他在微雕時,不使用放大鏡和其他任何輔助工具,全憑自己的感覺。
  • 傳說中的鬼技工,微雕
    微雕以微小精細見長,於極其微小的材料上雕刻出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或浮雕,或圓雕,或透雕——微雕塑造的世界是「納須彌於芥子,藏日月於壺中」的真實寫照。微雕風潮首先席捲了明朝文人,他們將微雕與玉器並行串起,作為腰間的佩飾或摺扇的吊墜,「凡文人必手持摺扇,有摺扇必有核雕扇墜」,談詩作文時,於是微雕沾染墨香便在所難免了。微雕風氣裹挾著來自文人和藝術品自身的風雅之氣緩慢流淌,終於蔓延至整個明朝,將達官貴人和普通百姓一起捲入其中。
  • 微雕藝術家朱德祥的微雕絕活 筷子頭大的印章精雕了260字
    朱德祥藉助顯微鏡開展微雕創作。7歲拜師學藝朱德祥1950年出生於貴陽市的一個農村家庭。7歲上小學時,他發現學校旁邊建了一個刊刻社,社裡有個外地來的老工匠,天天坐在太陽底下刻印章和微雕,刻完就擺在桌上。漂亮的微雕把朱德祥吸引住了,他決心向老工匠拜師學藝。
  • 且看精湛的「微雕」絕技
    「微雕」藝術是集中國文化精華的袖珍藝術品。「微雕」藝術是集中國文化精華的袖珍藝術品,是雕刻技法的一門分支。微雕一般指微細的圓雕、浮雕和透雕(鏤空雕)等。在細小的米粒上雕刻,須有極高的書法功底、精細的微雕技能,還須屏息靜氣、精神集中,方能在微小之中展現中華文化藝術的神採和韻味。 髮絲微雕 細小的髮絲竟然也能雕刻?真是不可思議啊!中國微雕大師常世琪的上百件微雕作品中,就有髮絲上的雕刻。
  • 微雕大師 獸角上刻出3萬字《易經》
    日前,在成都舉行的川促企業家文化交流會暨王建安先生書畫展覽上,省工藝美術大師王建安的微雕藝術品《易經》引起大家的關注。耗時3年,他硬是在不用放大鏡的情況下,在獸角剖面刻出正楷繁體3萬多字。這部微雕《易經》,也助他獲得2014年四川工藝美術金獎。
  • 微雕藝術:玲瓏世界裡顯身手(組圖)
    在我們身邊,就有不少藝術家用畢生的心血鑽研微雕,他們在自己塑造的玲瓏世界裡顯露身手、施展絕技。  米粒大小別有洞天  為紀念建黨90周年,上海石化唐洪亮耗時三年零二個月,用象牙雕刻了一套(100枚)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彩色微雕郵票。在此之前,他在圖書館查找資料花了一年多時間,又花了一年半時間畫了一萬七千多張草圖(構思圖),前後一共耗時5年。
  • 臺灣微雕師陳逢顯:合抱之木,生於毫芒
    【解說】可以穿過針眼的微型翡翠水壺、站在米粒上三隻憨態可掬的小豬,在細細的火柴棍上撰寫的唐詩十二首……近日,中新社記者來到位於臺灣新店碧潭景區附近的毫芒雕刻館,見到了這些藝術品的作者,臺灣知名微雕家陳逢顯,聽他講述毫芒之間的故事。  灰白長發束在腦後,一身月白色中式外套簡單飄逸,穿過綠茵掩映的小院,陳逢顯帶領記者走進他的微雕世界。
  • 臺灣寫真:一夢微雕迷蝴蝶
    7月初,在新北市新店區的毫芒雕刻館,臺灣知名微雕家陳逢顯向中新社記者講述其奇特的創作生涯。中新社記者 歐陽開宇 攝  中新社新北7月9日電 題:臺灣寫真:一夢微雕迷蝴蝶  中新社記者 歐陽開宇 張子胥  在臺灣知名微雕家陳逢顯的藝術世界裡,每完成一個「超級小工程」,都仿佛是一場破繭成蝶的夢。  「蝴蝶最美的時候,不是於花間飛舞、凌空暢遊,而是破繭而出的那一刻。不經過破繭的掙扎,絕不會有傲人的魅力。」
  • 玉石雕刻:神奇的「微雕」技藝,堪稱絕技!
    微雕的材料有很多,古時的核雕、貝殼雕、象牙雕刻,以及黃金、白玉、印石等。 象牙微雕 象牙微雕藝術在中國由來已久,至遲在宋代已經出現,當時已有高不盈寸的立體微雕
  • 創意定製禮物照片微雕畫,微雕時光記錄歲月-禮姑娘
    微雕畫是一種新的藝術表現方式。微雕畫是著名藝術家豐雪獨創的一種藝術表現方式,微雕畫吸收了繪畫,版畫,雕刻,雕塑的視覺綜合表現手法。禮姑娘創意定製禮物從原始素材搜集,每一步都進行創作式的表現。全新雕技術採集數據技術,雕刻出來的畫面細膩逼真。
  • 微雕《旺旺生財---八犬圖》(2)
    微雕大師李期慈又出賀年新作  《旺旺生財---八犬圖》活靈活現
  • 1mm芯膠與3mm面膠,有什麼不同
    1mm芯膠與3mm面膠都是尼龍帆布帶熱硫化接頭常用的接頭材料。用於皮帶熱硫化接頭的芯膠、面膠都是未硫化的生膠片,通過硫化機加溫加壓之後,成為性能、強度各方面都比較優異的熟橡膠,保證接頭之後的接頭強度。那1mm芯膠與3mm面膠,有什麼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