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了嚴重的交通事故,如果肇事的是位女司機,新聞稿件的閱讀量勢必驟然提升;重慶公交車墜江現場,只因為墜江前撞擊了一名女司機駕駛的車子,無辜者就被莫名其妙地掛上了審判臺;如果車子上了房上了樹,事故顯得過於「奇葩」,在任何詳細信息都還不了解的時候,也會有不少公眾戲謔般地提出「合理想像」:女司機?
從駕校到路面,從交通事故到交通肇事罪,把「女司機」和「女魔頭」輕易建立起等式的慣常社會心理,能得到駕校教練的認同和統計數據的支持嗎?答案是不能。
徵得學員同意後,記者與東方時尚駕校「外路訓練」主管張富一起坐上了教練車,實地觀摩一位女學員的實際道路訓練。駕校外的蘆東路上,此時至少一半的車輛都是學員們訓練用車。和記者開車抵達駕校時的做派一樣,從這裡途經的社會車往往會儘可能遠離教練車,超車時設法多讓開一條車道,一腳油門急加速衝過去了事。
在見多識廣的張富教練眼裡,今天這位學員馮女士的表現非常普通,屬於沒什麼話題的類型:正常掛擋、緩慢給油、逐漸加速換擋,聽到教練「併線」的要求時,能注意到她的頭部向左側稍偏,觀察後視鏡,然後慢悠悠打燈轉方向。曾經「搓輪」,手腳也不是那麼協調,但對於剛剛第二次上路的學員而言,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表現。訓練期間記者不敢開口,中間停車「緩緩神兒」的時候,馮女士自己笑言:「我也『女魔頭』了一回。」女性、磨蹭、頭回上路,自嘲可以,但是被問及今後拿了駕照,出門上路是不是真會成「女魔頭」的時候,身為某大型青少年教育補習機構老師的她開始滔滔不絕:「那純粹是妖魔化,我也沒覺得我學得比誰慢,水平比誰低。很多年前是因為女司機太少,出個事故,如果發現司機是女的,任誰都會多看一眼,現在呢?駕校班車上,男女比例差不多一比一了吧?上路開車,司機是男是女,誰真的還在乎過?」
她的這個判斷得到了駕校統計數據的部分支持。從2007年至今的10多年裡,在這家大型駕校中培訓的學員當中,學生性別比一直在52~55:48~45之間波動,男性雖然略多,但是如果和出生人口性別比對比,差距並不大。
數量相差不大,訓練表現的差別呢?負責科目二的女教練劉豔峰說,客觀地講,女學員的確膽子稍微小一點,手腳協調性略差,「手腳不能兼顧,顧著這一頭,就忘了那一頭」。但是她們當中,絕大多數人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問題都能改正。倒是男學員,普遍上手較快,但是那些手腳極不協調、對車子毫無概念、長時間訓練後依然進步緩慢的學員裡,男性佔據了大多數。
在教練們眼裡,學員性別早已不是關注重點,反倒是學員年齡更讓他們重視。「以前我們普遍喜歡帶三十歲以下,特別是十八九歲的學員,這些學員普遍反應快,接受能力強,一個動作,說兩遍,練幾遍,就有模有樣了。」張富教練說,最近這四五年間,逐漸發生了一些變化,這些剛成年的學員,交流溝通能力有所下降:「上車的時候還戴著耳機,似乎是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都願意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了。看這些孩子說話和在車上的表現,總覺得其中很多人過於內向,似乎不是很愛交流。不愛交流也沒關係,好歹對教練說的東西給點兒反應啊,可無論教練說什麼、怎麼說,得到的答覆總是『嗯』、『知道』、『行』,讓學員自己總結學習的得失,這些孩子們更是幾乎不開口。不是我不知道他們哪裡有欠缺,我就想聽到他能自己說出來,能自己意識到——也不知道現在是怎麼了,我剛開始幹教練的時候,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這樣啊。」
劉豔峰教練說,在這個年齡段裡,膽子很小的小夥子不乏其人。「剛上車的時候,為了讓學員對機械有點兒了解,通常會讓他們在場地裡開一段,我印象特別深的是有個別小夥子,平直的訓練道路,周圍一輛車沒有,讓加到三擋,手抖腳抖,就是加不上去。」
按教練們的說法,與其關注虛無縹緲的「女魔頭」,還不如多關注一下「小魔頭」們。
駕校教練幹的時間長了,各種學員也都見怪不怪了。但是教練們還是往往能從學員們學車時表現出的性格裡,推測出日後他們上路將會成為什麼樣的司機。
一位三十多歲的男學員,上路第一圈還在手忙腳亂,併線時的操作猶如拐彎,但剛到第二圈就已經在限速60公裡的道路上開到了上限。張富說「你以為他會是個好司機嗎?以後出事故、出大事故的,很可能就是這樣的人。」
確實也有女學員令人哭笑不得。其中一位,開車畫龍,且畫龍的範圍是三條車道。「新學員『畫龍』很正常,麻煩的是,這位畫的範圍實在有點大。」張富說,學員在寬闊的路口調頭,直接調進了對面的輔路上,還別住了一輛社會車。「這樣的學員,以後拿了駕照,確實有可能會出現刮刮蹭蹭之類的事故,不過要說能發生特別大的事兒,我覺得可能性不大。」
教練們的這個判斷,在路面的交通違法、交通事故等各個環節都得到了驗證。
朝陽、海澱、西城多位一線交警根據自已日常路面執法情況判斷,普通可以用簡易程序處理的追尾剮蹭事故中,男女司機的比例沒有太大的差距。民警表示,事故數量的多少,從大的維度來講,還是與駕車出行時間正相關。畢竟營業性車輛當中男性佔了極大比例,而這些車輛的出行時間遠遠超過普通車,普通事故中對比男女司機的數量,並不具有太大意義。
但是在「故意違法」這一項上,女司機的比例大幅度降低。交管局涉車案件偵查專業隊民警告訴記者,在涉及到遮擋號牌、使用偽造變造號牌等嚴重違法行為的執法中,女司機佔比不超過20%。在與涉牌違法高度相關的闖入快速公交車道等主觀性非常強的交通違法當中,女司機所佔比例更低。
如果發生了致人死亡或重傷、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嚴重事故且承擔主要責任以上,司機就要因涉嫌交通肇事罪而站到法庭被告席上了。記者統計了北京各基層法院的50份交通肇事罪判決,結論更加不支持針對女司機的歧視,其比例甚至遠低於一線交警的執法對象性別比。
在近期50份由北京各基層法院作出的交通肇事罪判決中,50名被判有罪的被告人共造成46名被害人死亡,不計算肇事者本人的情況下,另15人不同程度受傷。在這50名罪犯當中,有4人為女性。她們當中,23歲的李某騎著被鑑定為摩託車的電動兩輪車撞死一人,45歲的丁某駕駛三輪摩託車撞死一人後逃逸,54歲的孫某逆向超車時與對面轎車相撞,共造成1死5傷。全部50人裡,最大的60歲,最小的21歲,三十到四十歲之間的為30人。
審理過多起交通肇事案的通州法院趙程宇法官說,他曾經接觸過的交通肇事罪被告人中,男女比例與這個統計基本相仿,女性比例低於10%。「這種犯罪裡,女性少,但是因為她們面對證據的時候,基本全都認罪,而且案情普遍很簡單,所以也沒有誰能留下深刻印象。」趙法官說,相比於傷害案件、經濟類案件,交通肇事罪的認罪率相當高,他至今還沒碰到過女性被告不認罪的情況。「偶爾也會有人在視頻證據、和目擊證人缺失的情況下不認罪,其中從來沒有出現過女性,這種案子我們就按照在案的其他證據來審理,難度並不是很大。」他說,至少從司法實踐當中,並不支持「女司機妖魔化」的社會普遍判斷。
「我們對這個現象也進行過一些分析,這種偏見的形成,也許和交通事故發生後,在公眾中的傳播有關係。男性肇事,大家想的更多的是事故本身,而女性肇事,則往往更關注司機。」趙程宇說,「女司機」無端地遭遇妖魔化,在平時來看,可能只是公眾茶餘飯後的一個樂子,但是到了關鍵時刻,比如重慶公交墜橋這樣的惡性案件當中,就有極大地可能在不知不覺間,由於社會對於這個概念、形象的偏見,而對無辜者造成重大的傷害。
記者 安然
編輯:TF003
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