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西方實踐形態的音樂美學

2020-12-08 社會早快遞小磊

音樂美學是研究音樂的本質和規律的基礎學科。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藝術,隨著時代和社會生活的變遷,文學,藝術在內容、形式、風格諸多方面都會發生相應變化,因為藝術的發展具有歷史繼承性和革新性,每一時代都必須接受前一時代遺留下來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作為自己發展的基礎和出發點,而前一時代留下來的物質和精神遺產又對新的時代發生一定影響,從而使新的一代的發展具有特殊的性質。本文從理性主義美學、感性主義美學、形式美學和現代美學的發展過程,簡述了西方實踐形態的音樂美學。

  音樂學作為一個學科,從1885年奎多.阿德勒的《音樂學的領域、方法及目標》出版才基本成形。音樂美學的名稱,最早出現在舒巴爾特死後出版的《論音樂美學思想》一書。真正的音樂美學著作的出現是在19世紀下半葉。

  音樂美學是研究音樂的本質和規律的基礎學科,音樂美學是美學的一個分支,也是音樂學的一個分支,它作為一個系統,不僅僅是美學與音樂相加的結果,它的本質的特點是音樂的特點和美學思考的相互滲透。   音樂的使用價值在於它能滿足人的精神需要,日月輪迴,歷史是發展的,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歷史背景,文化氛圍,因而人在精神上的需要不是一個定值,不同的歷史時代對文化的要求也不同,因而孕育了豐富的藝術,在音樂方面也就形成一定的音樂美學。西方實踐形態的音樂美學主要表現在:理性主義美學、感性主義美學、形式美學、現代美學等。

  一、理性主義美學   文藝復興以來,在音樂領域中作為人文主義而興起的,首先就是理性主義思潮,這一思潮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古典樂派的作曲家們,廣義的包括巴赫,亨德爾以來的古典樂派,狹義古典樂派專指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作曲家: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等。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初即法國1789年革命前後,他們的思想觀念受到文藝復興時自由、平等、博愛、爭取****思潮的影響,作曲家們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首先是尊重****,反對神權,反對君權神受,雖然西方的音樂多源於教會,但宗教題材只是外衣,人文主義才是內容,禁欲主義不準人表達感情,而巴赫的音樂就是要表現喜、怒、哀、樂,他的作品常常閃爍著人文主義的思想光芒,深刻的反映了在使德國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的三十年戰爭,處於封建割據局面和貧窮落後狀況下的德國人民感到痛苦壓抑,期望和平統一的心態,他把人作為音樂的主人,不追求彼岸世界進入天堂,而是追求今生今世的幸福,他們要求個性解放,爭取自由,爭取更美好的生活。在個性解放上不僅在於內容方面,也表現在藝術的個人獨創性,在藝術上是個劃時代的特徵,維也納樂派活在個性意識覺醒的時代,例如海頓,18世紀70至80年代德國的狂飆運動,是對因循守舊的習慣勢力的猛烈衝擊。海頓在狂飆思潮的影響下,作品中出現了強烈的感情表現,例如第44(1772)、45(1773)49(1768)和52交響曲作品的規模較大,主題的氣息比較寬廣,快樂章常從威風凜凜的全奏開始,象是在大聲疾呼,因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側重於感情的表達,樂觀、風趣,輕鬆是他音樂的個性特點。而貝多芬則以英雄性與戲劇性見長。貝多芬從青年時代開始就具有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1789—1794年的法國革命激起了他的滿腔熱血,最初,他把拿破崙當作摧毀****制度,實現共和理想的英雄,寫了一部《拿破崙.波拿巴大交響曲》後改為《英雄交響曲》。第五交響曲(1808)稱為《命運交響曲》,因為貝多芬對他的朋友興德勒提到開頭四個音符時曾說:「命運就是這樣敲門的」。這部作品是人民群眾向****暴政進行英勇搏鬥的戰鬥和凱歌,表達了通過鬥爭,獲得勝利的光輝思想,它最代表法國革命的叛逆精神,他集崇高與平易,豪放與優美,粗獷與細緻,熱情與理智,英雄與詩人,悲劇性格與樂觀精神,深刻心理體驗與哲理思考於一身,達到了那個時代的高峰。正是他的精神和音樂鼓舞了一個時代的人們,也將一直鼓舞著一個又一個時代的人。雖然現實社會與和平與發展為主題,已不再有炮火和硝煙,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可以新的音樂發展內容,也就是音樂美學的延續性。

  二、感性主義美學   無論是那破侖的熱政及其發動戰爭的侵略,還是封建王朝的復闢,都只能給人民帶來災難,過去人們曾經寄予極大信賴的理性,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在這種信仰危機面前,人們自然轉向於在感情上發洩對現實的不滿。由於進入了一個苦悶的時代,就導致了人文主義的另一個階段,對自由、平等、博愛的嚮往沒有改變,但浪漫樂派的作曲家們崇尚感情,並表現在他們的音樂實踐之中,從內容與形式的協調走向了內容突破形式,表達功能壓倒結構功能,為表達感情需要可以突破的,音樂語言從清晰走向了複雜化,突破了穩定特徵功能性和聲逐漸以色彩性技法代替,例如,法國作曲家埃克託爾.柏遼子(1803--1869)他的一部規模最大的交響曲《羅密歐與朱麗葉》戲劇交響曲。全曲按戲劇情節構思,分為三部分,分別描寫械鬥、幽會和墳墓三個場面。他把人聲(獨唱和合唱)加進了這部交響曲,把聲樂、器樂和戲劇熔於一爐,他是浪漫樂派作曲家中創作標題音樂的健將,他的交響曲包蘊著爛漫主義音樂的各種特徵;內容是自傳性的,強調個人的自我表現;隨機應變,充分發揮交響樂隊中各種樂器的表現性能,以滿足抒情寫景的技術要求,除這以外它還強調現實性,客觀性走向了強調精神性,主體性。浪漫樂派比古典樂派更強調揭示內心世界,更具體地發展個人自傳性抒情性,幻想性,歷史題材,神話題材與借古喻今得到很大的發展;在那個時期的一個重要歷史特點就是民族戰爭頻繁,民族矛盾尖銳化,民族解放運動高漲,促進了民族意識的覺醒,因而從重視民族性走向了突出民族性,並且追求音樂的社會功利性;他們追求個性解放,群眾性與藝術獨特性結合,提倡音樂作品的標題性與綜合藝術,因而感情美學是理性主義美學在某一特定時代的特殊表現。

  三、形式美學   1892—1894年,印象派誕生,德彪西與印象派的畫家莫奈等人是好朋友,再一方面受到以波德萊爾、魏爾倫和馬拉梅為代表的印象之一詩歌的啟發,印象主義詩歌力圖用撲逆迷離的語言暗示隱藏在現實世界背後的理想世界,印象主義音樂和印象主義詩歌一樣,不是用組織嚴密,條理清晰的音樂語言表達意,而是用恍恍惚惚、松鬆散散的音樂氛圍來暗示和象徵,它強調內容美學轉向了形式美學,它音樂的獨創性,藝術性,形式美,主要表現在要求音樂去表現足跡,芳香等等。從現象就是本質,就導致了題材就是內容,因而我們不能用古典樂派和浪漫樂派的觀念來理解印象主義作品,例如印象主義特徵在拉威爾的早期作品中比較明顯,他的《水之遊戲》和德彪西《意象》第一集中《水中倒影》都是描寫水的印象主義的鋼琴珍品。在德彪西的前面,拉威爾的創作比德彪西廣闊得多,他除描寫自然景物的作品外,還有如《鵝媽媽》組曲一類的童話題材作品;印象主義者認為創造形式美滿足審美追求才是藝術目標的,所以印象派的音樂是冷靜的。強調審美的「靜觀」態度,並且,他們認為藝術創造必須求新,否則沒什麼意義,印象派把聽覺與視覺之間的通感或統覺推向了極端。

  四、現代美學   歷史上的每一個新樂派的興起,往往都是從舊樂派中孕育出來的,藝術具有繼承性,也在繼承的基礎發展形成新的藝術形態,現代音樂是一個不斷變遷的概念,而且不是一個樂派的概念,而是一個時代的概念,勳伯格是新維也納樂派的代表,他把12音體系把不同音高的音編排成12音列,是序列主義音樂的濫觸,1928年韋伯恩在《室內樂隊交響曲》中把編排12音序列所依據的音樂要素,從音高擴大到音色,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序列主義音樂進一步向整體序列發展,編排序列所依據的音樂要素擴大到把音高、時值、節奏、速度、力度、密度、音量、音色、起音、音區分布都包括在內,如布萊茲在為兩架鋼琴創作的《結構I》中用音群技術處理《時值和力度的模式》中的12音音高序列,其中組成整體序列的是一群群有共同特性的音;20世紀50年代,凱奇發明了偶然音樂或機遇音樂,他認為生活就是音樂;在前衛派看來,判別藝術的價值,主要不是看創作的結果如何,而在於「意念」的獨創性,他們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審美追求:新、怪、曲、難,這都是在探索過程中的實踐形態的具體特點。

  藝術——從人類社會實踐之中萌芽,就進入了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從音樂、舞蹈、勞動三位一體到今天種類繁多,體裁各異的藝術形式,都顯示了藝術發展嬗變的軌跡,縱觀藝術的發展史時,最突出的印象應該是: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藝術,「時代交移,質文代變,」隨著時代和社會生活的變遷,文學,藝術在內容、形式、風格諸多方面都會發生相應變化,在小的方面來描述這樣的變化,正如我以上談到的實踐形態的音樂美學,從理性主義美學到感情美學到形式美學,再到現實美學,這樣的發展過程,但這個過程的每一個點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因為藝術的發展具有歷史繼承性和革新性,每一時代都必須接受前一時代遺留下來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作為自己發展的基礎和出發點,而前一時代留下來的物質和精神遺產又對新的時代發生一定影響,從而使新的一代的發展具有特殊的性質。   生無涯,固藝也無涯,每一個時代孕育著不同的音樂美,因而,我們要繼承和發展人類歷史上的一切優秀成果,創建適應當代需求的新文化,以人民大眾的歷史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讓藝術的長河奔流不息。

相關焦點

  • 西方美學範疇史研究
    從形而上的本源到形而下的具體形態,審美活動的各個方面都以範疇的方式得以揭示,以上範疇就以審美活動為中心建構起整個美學的「大廈」。一  《西方美學範疇史》第一卷中的8個範疇雖然已經超出了「美學範疇」這個「小圈子」,但這些範疇必須在美學領域中受到足夠的重視,因為它們是構成美學的哲學根基。
  • 藝述:黃莎莉| 音樂美學(二)——音樂美的鑑賞(上)
    (語音)在西方,對音樂審美活動的研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越老越趨向於將音樂型態作為音樂本體來看待,在其後的發展中,似乎是邏輯地走向「自律論」,這在音樂美學研究領域中是表現得相當明顯的。如何在獨立的學科研究中將音樂審美活動置於人類整體活動、將音樂美的存在置於完整的、作為人類文化行為方式之一的音樂存在的基礎上進行考察與認識,而非因其「音」本體存在意義上的獨立性,而將音樂美學的理論體系引入「自律」的軌道上去仍是重要的方面。音樂美學主要對人類音樂立美審美實踐活動及其普遍規律與總體目的的以哲學思考的一門特殊的藝術哲學。
  • 淺談:李陽冰小篆形態的美學特徵
    根據相關文獻記載以及對於李陽冰小篆作品的實踐認識,筆者認為李陽冰小篆形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徵。法中有意:李陽冰小篆形態的技術觀唐代書法整體上體現出「尚法」的特徵,這種「法」,具體的體現為字法的嚴謹性與法度規範。元揭曼碩說:「文有文法,詩有詩法字有字法幾讓間一能一藝,無不有法,得之則成,失之則否。」
  • 西方美學的過去、現在及未來
    (4)從維柯對詩、詩評與哲學區別中不難看出:西方哲學追求的是真的境界,而不是道德倫理境界。由這種哲學派生出來的美學也是以求真為最高境界,比如說,西方較早關心審美的畢達哥拉斯提出美與和諧、數的比例的關係,實際上給美注入理性的基因。吉爾伯特和庫恩說:「數是現實的本質這種一般假設,在音樂裡最明顯地表現出來。
  • 實踐美學與生命美學觀點論爭
    90年代以來,我國美學界展開了實踐美學與生命美學論爭。關於這場論爭,北京大學閻國忠教授認為,它雖然也涉及哲學基礎方面的問題,但主要是圍繞美學自身問題展開的真正的美學論爭,這場論爭同時標誌著中國(現代)美學學科的完全確立。本刊今天摘編兩篇介紹有關實踐美學與生命美學觀點的文章,以饗讀者。
  • 對於中國的音樂美學,你有多少了解和認識?不妨一看!
    1 音樂美學的學科性質及概念   1.1 關於音樂美學學科性質   就音樂美學的學科性質來說,它是美學和音樂學相互滲透的一門交叉學科,是音樂學的一個部門,又是美學的一個分支,是研究人類音樂審美、立美實踐普遍規律的一門特殊的藝術哲學
  • 為何巴洛克音樂是西方音樂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
    巴洛克音樂創作是世界音樂史上的一座裡程碑,有力推動著音樂藝術的快速發展。在音樂創作過程中,利用多樣化的體裁,彰顯巴洛克音樂家的情感與精神世界,具有一定的美學價值,同時為西方音樂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通過對巴洛克音樂創作中的美學價值研究,能夠為國內外音樂藝術發展指明方向。
  • 《西方美學通史》簡介
    該成果以480萬字的規模對西方從古希臘到當代兩千多年美學發展的歷程做了全方位的梳理,體系宏大、史料豐富、視角新穎、結構縝密,堪稱迄今為止國內外第一部最為完備的西方美學通史。《西方美學通史》堅持歷史和邏輯相結合的方法,在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對西方美學發展的歷史作了全面描述,將其歸納為「古希臘羅馬美學」、「中世紀文藝復興美學」、「十七十八世紀美學」、「德國古典美學」、「十九世紀美學」、「二十世紀美學(上下卷)」等階段,並對每一階段的主要思潮、流派和一大批有代表性的美學家作了詳細的梳理和描述。
  • 淺析音樂表演藝術中的身體美學,如果喜歡,趕緊看過來!
    在西方傳統哲學美學理論中,忽視了身體與精神的互動聯繫,隨著後現代社會的來臨和發展,在哲學領域、藝術領域,身體問題備受重視。對於音樂表演藝術而言,其與身體美學有著不可割裂的關係。身體意識、身體觀念在身心一體的音樂表演藝術中至關重要,涉及到對身體美學的認知和實踐。
  • 實踐美學在美學中的地位和影響
    實踐美學在美學中的地位和影響,國內很多學者都有論述。閻國忠在《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撰文認為,實踐美學是國內處於主流地位的美學,也是可以在國際學術界發生影響的美學;韓德信則在《山東社會科學》2005年第11期撰文指出,實踐派美學為現代中國美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探索中國美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學者們在肯定實踐美學的同時,也看到了它的缺陷。
  • 後實踐美學與美學原理寫作的困境
    章輝在《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撰文認為,後實踐美學以實踐美學的代替者出現於中國學界,使中國美學見證了現代性。但後實踐美學並不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以及中國百年現代性文化和中國當代藝術審美的經驗之上,因此,後實踐美學並不是原創性的中國美學,而是移植的西方現代美學。當其進入美學原理時,由於古典主義的體系構造方法,後實踐美學罔顧全球化時代民族審美文化的差異,忽視了美學話語的異質性,導致美學知識域的缺損。在現代性語境中,美學理論的核心是人的詩意生存和人的自由如何可能的問題。
  • 一切藝術到精微境界都力求逼近音樂,淺談書法與音樂的美學共性
    如文學,是通過字詞句章來體現藝術意象;舞蹈,是通過肢體動作、面部表情,在時間的進程表達一種情感;而繪畫(有中西之別)是通過色彩、構圖,以具象或抽象的之象,或意境表情達意;音樂,是通過聽覺形式,人的喜怒哀樂都能隨著音樂流而進入一種「情境」,只因為音樂形式,能夠使聽著隨著音樂的節奏而又情感起伏變化,因此,人們以為音樂是一種抒發情感的最高形式。
  • 劉健:音樂美學筆記—音樂美學的研究對象
    自音樂美學步入學科建設和發展階段以來,研究者在確定音樂美學學科本質的同時,又對其學科研究對象和課題也進行了細入的分析和總結,整體上可以分為五個方面: 一、關於音樂藝術的本質
  • 淺析中西方園林藝術風格及其美學思想
    園林藝術是一種實用和審美相結合的藝術,由於時代、民族、地域、環境等因素影響而表現形式存在區別,又因優秀造園者的社會實踐、審美意識、審美經驗、審美修養、審美想像、審美理想和審美意趣的不同,使園林藝術呈現了五彩繽紛、美不勝收的風姿。中西方園林在各自思想、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各自獨有的形態。
  • 淺談西:方古典美學
    到了古羅馬時期,實 用、功利之風盛行,總體而言,在美學思想上缺乏獨到的成就,雖然在某些方面也有一些進步。而中世紀的主 流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紀,上帝成為美與一切藝 術的規定性,實踐理性成為思想的規定性,從而與古希 臘重視現實生活相區分。從古代至中世紀,西方美學與 藝術哲學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這一學期的美學被納入 神學之中,表現為柏拉圖學說、普羅提諾的新柏拉圖主 義與基督教思想的結合。
  • 論西方音樂美學思想的繁榮發展階段及其特徵,長見識了
    1 文藝復興時期西方音樂美學觀念的轉變   發軔於14世紀的文藝復興,是代表著新興資產階級先進立場的人文主義者以復興古代文化為名掀起的一場人性解放運動。這種信念在音樂美學理論中的反映首先體現為:中世紀神學家長期鼓吹的「宇宙音樂」或「天體和諧」等神秘主義觀念遭到徹底的否定。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家和理論家們,開始以人文主義的態度看待現實的音樂現象,把音樂藝術存在的理由歸於人的需要。
  •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系統評述三千年西方美學發展
    江蘇人民出版社版的《西方美學史》封面文案有一句是「系統講述西方美學橫跨三千年的歷史發展」,讀罷,覺得這話只說對了一半,因為作者朱光潛先生不僅僅是講述西方美學史,更對西方各個時期各個美學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及其美學觀點進行了評述
  • 魏晉清玄:道家的美學實踐
    道家思想在哪些方面暗合了中國古代美學的價值取向?李春青教授的新著《道家美學與魏晉文化》,正是基於這些問題展開研究的。作為一部探討道家美學的著作,《道家美學與魏晉文化》一書在中西美學比較視野中考察道家美學,提出不少有價值的觀點。比如「道」這個概念。中西比較詩學界的學者往往喜歡將中國的「道」與西方的一些概念作比較,如「邏各斯」、「絕對精神」等等。
  • 淺談:李陽冰小篆形態的造型分析與美學比較
    本章筆者從圖像分析的視角,對李陽冰小篆形態與秦篆形態、李陽冰小篆形態與漢篆形態、李陽冰小篆形態與同時代其他篆書形態進行圖像分析與美學比較,有助於把李陽冰小篆置於篆書發展史中,釐定其美學特點,為後人學習與小篆創作提供依據。
  • 中華美學是豐富又開放的美學(文論經緯)
    由此,中華美學豐富性和開放性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多樣藝術風格和豐富審美範疇,塑造了中華美學的高級趣味。憑藉這種高級趣味,中華美學欣賞的對象不僅範圍廣,而且境界高    儘管美學學科是在18世紀歐洲由德國、英國和法國美學家率先建立起來的,但在此之前,無論在歐洲文化還是其他文化中,都有美學思想,我們將這種美學思想稱之為前學科形態的美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