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繁體字激起千層浪 眾專家:識繁寫簡是必然

2021-01-08 搜狐網
  恢復使用繁體字的建議激起千層浪  眾專家:識繁寫簡是必然

  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近日在一份提案中建議,全國用10年時間,分批廢除簡體漢字,恢復使用繁體字。專家認為,完全排斥繁體字,將其陌生化、邊緣化並不妥當,但識繁寫簡足夠了。

多數網民也認為,這條提案不具備可操作性。  

由繁趨簡 隋代開始

  古漢語學家許威漢認為,漢字自古就存在繁與簡的矛盾,商代甲骨文,殷、周時期的鐘鼎文也分繁簡不同寫法。從秦代的小篆發展到漢代的隸書,簡化現象尤其顯著。自隋到清,出現了相當數量的簡體字。繁簡之爭,自古就同時並存、同時排斥,在某種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一些繁體字就被簡化字替代了。漢字的繁簡併存是漢字型體的對立和統一,由繁趨簡是大勢使然,發展主流是字型的簡化。「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對漢字簡化的需求更迫切。《人民日報》海外版字體由繁變簡,即是順應歷史潮流的明證。」  

簡化漢字 已成共識

  考察過中國臺灣地區及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地漢字使用的《新讀寫》主編錢漢東透露,低幼學生喜歡使用簡體字,海外版的《新讀寫》也使用簡體漢字。他認為,對文史感興趣和學書法的學生可以在課餘學習繁體字,但教育機構不宜強迫學生認知。《咬文嚼字》副主編王敏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確了簡體漢字的地位,寫字、讀音都在法律法規引導下。「潘慶林的文化訴求可以理解,但有些基本共識是不可動搖的。」  

棄簡就繁 代價太大

  在網絡論壇上,大多數網友們認為潘慶林的提案並無多少道理可言。有人針對他提出的三條理由,給予反擊。

  繁體字輸入電腦不成問題,但不成其恢復的理由;至於繁體字促進兩岸統一,那是將政治問題簡單化。新民網網友「嚴朝霞」發問:「如果這樣,是不是還要動員全民學習閩南語?」三點理由當中,只有「繁體字具有科學性和藝術性」獲得肯定。但也有人認為,文字是象徵性符號,拼音文字沒有象形文字的特點,同樣不影響表達。在簡體字中,能指和所指是統一的。說簡體字造成傳統文化斷裂,實在有些誇大其詞。而讓13億人重拾繁體字所需付出成本和代價難以估算,十多億人正在使用的簡體字被作廢更是得不償失。「無疑,這是項浩大的工程,社會生活中已形成的文獻資料都是用簡體漢字表述,一條街道的重命名,各地政府機關、企事業名稱的重製,將付出多大的代價?」

  記者從網絡上看到,部分力挺潘慶林的網友也是看在第一條理由的情面上,認為使用繁體字能夠更好地傳承中華文化。反對將繁體字邊緣化,呼喚重視國學,或可視為這一提案的核心意義。  

事件回放

  近年來,國內建議恢復繁體字的聲音不絕於耳,有學者曾建議用50年時間全面恢復繁體字。潘慶林羅列出三條理由:首先,當年簡體漢字時太粗糙,違背了漢字的藝術和科學性。其次,以前說繁體字太繁瑣,難學難寫,不利於傳播,但是現在很多人都是用電腦輸入,再繁瑣的字打起來也一樣,所以這個問題已經漸漸不存在。再次,恢復使用繁體字有利於兩岸統一。潘慶林舉例,比如愛字,繁體字裡有個「心」(愛),簡化後,造成「無心之愛」。現在臺灣地區依然用繁體字,還要為此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報記者 樂夢融 (來源:新民晚報)

(責任編輯:楊笑)

相關焦點

  • "恢復繁體字"激起千層浪 專家:識繁寫簡是必然
    "恢復繁體字"激起千層浪 專家:識繁寫簡是必然 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近日在一份提案中建議,全國用10年時間,分批廢除簡體漢字,恢復使用繁體字。專家認為,完全排斥繁體字,將其陌生化、邊緣化並不妥當,但識繁寫簡足夠了。多數網民也認為,這條提案不具備可操作性。由繁趨簡隋代開始古漢語學家許威漢認為,漢字自古就存在繁與簡的矛盾,商代甲骨文,殷、周時期的鐘鼎文也分繁簡不同寫法。從秦代的小篆發展到漢代的隸書,簡化現象尤其顯著。自隋到清,出現了相當數量的簡體字。
  • 專家:恢復繁體字不可取 建議「識繁用簡」
    中新社北京四月八日電 (記者 應妮)中國社會科學院八日舉辦的第五次國學研究論壇,直面當前是否應該恢復繁體字的社會思潮,諸位專家皆表示恢復繁體字不可取,簡化是漢字演變的主要傾向,並建議以「識繁用簡」作為中文學習原則。
  • 繁體字回歸引熱議 專家:「識繁寫簡」才是王道
    3月4日,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小組討論中,著名導演馮小剛稱學漢字就要給孩子心中種下美好的種子,文化傳承需要繁體字,呼籲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並增加到小學課本裡。  繁體字回歸就此再次成為熱議的話題。只不過,在文字專家看來,恢復繁體字不可能,也無必要,「識繁寫簡」才是王道。
  • 全面識讀繁體字沒必要
    但是,我們不能因為認識繁體字有諸多好處,就一定要求恢復使用繁體字,強行要求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確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範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漢字歷經幾千年的發展與演變,從甲骨文、金文到今天的簡體漢字,由繁趨簡的發展演變趨勢十分顯著,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 漢字應用「識繁寫簡」是可取之道
    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李宇明表示,規範漢字表內有繁體字和簡體字對照表,但是目前還不考慮全面恢復繁體字。(8月12日 新華網) 爭論好長時間的恢復繁體字的呼聲,終於有了個明確說法——目前還不考慮全面恢復繁體字。我覺得這個結果不錯。
  • 識繁用簡,不必棄簡從繁 教育部在官網做了公開答覆
    近些年來,隨著國學熱興起,大量古代典籍重新翻印,有些專家學者,再次撿起識讀繁體字的老話題。不可否認,在中國文字發展過程中,繁體字佔據了相當長的時間。由於漢字具有象形和會意的特點,繁體字的字形無疑更豐富,「顏值」也更立體。名勝古蹟的牌匾,書法藝術的展示,常見繁體字;同時,古人留下經典無數,普通讀者如果像專業學者一樣認識繁體字,閱讀範圍也會大為擴展。此外,由於歷史原因,港澳臺地區沿用繁體字。
  • [新媒看兩會]可以不寫繁體字,卻要識得繁體字
    可以選出一部分(繁體字),起碼讓孩子看見認得,知道我們文字的傳統和內涵。」  小剛一開炮,網友就熱爆。一場有關繁體字的討論迅速在網上發酵,這其中迸發出了不少有趣的觀點。  人民日報社甘肅分社社長@林怡波在微博上表示了對馮小剛的支持,他認為這是一個比較切合實際又能兼顧各方意見的辦法,簡而言之就是「識繁用簡」。
  • 《從要求恢復繁體字想到的》
    賀俊傑/文這幾天,猛然間網上不停的有人大喊大叫,要求恢復繁體字,這種煽動性的議論,其目的究竟是為什麼?我們說,不論是繁體字還是簡化字,它的功能主要就是一種記載交流的工具而已,漢字由繁到簡是一種歷史的趨勢。
  • 「識繁書簡」,文字是橋不是溝
    文章摘錄如下:  馬英九6月9日在接見僑界代表時指出,臺灣使用「正體字」(「繁體字」),但大陸則使用簡體字,他建議可採用「識正(繁)書簡」方式,希望兩岸未來在這方面也能達成協議。  馬英九這番話,在海峽兩岸激起了波瀾。綠營指責馬英九此舉是「文化統一」,甘作「兒皇帝」。而大陸國臺辦則正面回應,「可以積極探討,充分論證。」
  • 棄簡從繁?繁體字不宜也不能重回課堂
    近些年來,隨著國學熱興起,大量古代典籍重新翻印,有些專家學者和文化名人,再次撿起識讀繁體字的老話題。不可否認,在中國文字發展過程中,繁體字佔據了相當長的時間。由於漢字具有象形和會意的特點,繁體字的字形無疑更豐富,「顏值」也更立體。以「愛」的繁體字「愛」來說,比簡化字多了一個「心」,似乎更能表達「愛」字的含義,彰顯漢字的魅力。
  • 有多沒文化才想著恢復繁體字,識繁寫簡才是正道
    [摘要]完全可以在小學開設中國文字課,講明白每一個字的來龍去脈,字體演變,這比恢復繁體字更有用,也更直接讓孩子從小受到中國文化的薰陶。「新中國建立時,中國人的識字率不足20%。2015年兩會,政協委員馮小剛導演就提議恢復部分繁體字,並放到小學課本中,以加強傳統文化教育。
  • 通用漢字表引熱議 對待繁體字:最好識寫分離
    增加繁體字會不會對現有的中小學語文教學和作文考試帶來影響?被疑「投石問路」儘管《通用規範漢字表》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寧教授強調說,不能因為恢復了6個繁體字就意味著國家固有的語言文字政策會發生變化,在我國「基本上不恢復繁體字,現在恢復的繁體字都是必須恢復的」。
  • 委員建議恢復繁體字網友爭議兩方勢均力敵
    專題:2009年兩會頻道  用10年時間逐步恢復繁體字?全國政協委員的這一提案在網絡上激起千層浪,有人說很雷人,有人說有道理。在本報與搜狐網、手機3G門戶聯合推出的調查中,網友們分成正反兩個陣營,出現了少見的勢均力敵局面。
  • 有專家提議「中小學恢復繁體字識讀和珠算」,網友:腦洞太大
    但是繁體字也經常會出現,比如在書法作品中,現在的香港,澳門,臺灣和海外華人中使用的也大多繁體字,可以說簡化字是主流,繁體字是補充。繁體字筆筆畫繁複,認讀書寫有一定難度,建國以後,為了儘快提高國民的識字率,所以化繁為簡,大力推行漢字的簡化工作。1955年1月7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發布《漢字簡化方案(草案)》。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通過並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
  • 恢復繁體字有沒有必要?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近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有人提交《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指出簡體字「因簡害義」「有損漢字的藝術美和規律性,不利於文化傳承」, 主張在全國中小學課堂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一石激起千層浪,問題一拋出來,就引起了激烈的討論。
  • 馮小剛:挽救傳統文化,得恢復繁體字!易中天:亂灶龜鬱你寫寫看
    2013年7月,香江某明星,就曾在微博上大言不慚,說「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華夏文明在大陸已亡」云云,豈止是秀優越感而已。時至今日,大家也許都要問:到底有無必要恢復繁體字?恢復它,到底是重文化的表現,還是無意義的瞎折騰呢?
  • 視點 | 馮小剛:挽救傳統文化,得恢復繁體字!易中天:亂灶龜鬱你寫寫看
    2013年7月,香江某明星,就曾在微博上大言不慚,說「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華夏文明在大陸已亡」云云,豈止是秀優越感而已。時至今日,大家也許都要問:到底有無必要恢復繁體字?恢復它,到底是重文化的表現,還是無意義的瞎折騰呢?
  • 語言文字專家:認讀繁體字,主要是少數專家的事
    「認讀繁體字,主要是少數專家的事」  ——對話《語言文字周報》執行主編楊林成  漢字要不要簡化?有沒有必要恢復到繁體字?漢字教學過程中,要不要教現在的中小學生學習繁體字?記者專訪語言文字專家、該報執行主編楊林成編審。  1  問:新中國成立後推行了60多年簡化字,為什麼突然會遭遇「爭議」呢?  答:2019年兩會期間,又有全國政協委員提議學校開展繁體字教育。「建議有關語言文字部門充分調查、深入研究,適時恢復使用繁體字並保留簡化字書寫簡便的成果,至少做到『識繁寫簡』和『用簡識繁』,以消除諸多弊端。」
  • 馮小剛:挽救傳統文化得恢復繁體字!易中天:亂灶龜鬱你寫寫看
    2013年7月,香港某明星,就曾在微博上大言不慚,說「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華夏文明在大陸已亡」云云,豈止是秀優越感而已。時至今日,大家也許都要問:到底有無必要恢復繁體字?恢復它,到底是重文化的表現,還是無意義的瞎折騰呢?
  • 恢復繁體字為何又被提起?
    複雜的繁體字在毛筆時代不易書寫,古人在開藥方、寫唱本、寫私信時使用筆畫簡單的字,被稱作俗體字,與官方用來寫史書、習書法的「正體字」並行存在,難登大雅之堂。行書、草書等書法體系中,就留有大量的草書字、俗字、簡寫字。比如《詩經》中 「於」皆寫作「於」,漢《吳仲山碑》中的「餘」就寫作「餘」,《正字通》中的「墳」、「聽」俗作「墳」、「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