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石器時代的天然博物館

2020-11-14 光明網

圖為泥河灣廣場及泥河灣遺址群不同遺址出土的石器。

近百年的科學探索使泥河灣盆地成為世界上舊石器遺址最密集的地方之一。泥河灣盆地不僅豐富了我國舊石器文化序列,也為評估早期人類技術與認知能力提供了重要材料。以泥河灣遺址群為依託,河北省陽原縣建成了全國最大的舊石器專題博物館,正在建設泥河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泥河灣盆地引發世界關注

很難想像,眼前這些崇山峻岭之內遍布著40餘處百萬年以上的早期人類遺址,而這樣的遺址全世界僅有50多處。更難以想像的是,200萬年以前,這裡是一個面積達到9000多平方公裡的大湖——湖中魚蝦成群,湖邊有廣闊的森林,大量哺乳動物在這裡繁衍生息,古人類也在這裡繁衍生活。大約在1.8萬年前,由於造山運動,湖底上升,交錯移動,湖水大部分流走,大湖逐漸消退,泥河灣地層裸露出來。

桑乾河源自山西朔州,經大同東流,過河北陽原,接納了蔚縣流來的壺流河,最後穿過石匣峽谷匯入洋河,綿延500公裡。酈道元的《水經注》記載過它,李白的樂府歌詠過它,宋人沈括的筆記裡描述過它。9000平方公裡的桑乾河河谷,每寸土地都寫滿了歷史,很難想出用小村莊泥河灣來命名這一遺址群的理由。但百年前開始的科學研究,讓泥河灣盆地馳名世界。

上世紀20年代,來到泥河灣村的法國人文森特,在村子周邊發現了大量貝殼、蚌類、哺乳動物化石。天津的北疆博物院建成後,他向院長桑志華表示,願意將發現的動物化石贈予北疆博物院,並邀請桑志華考察泥河灣。桑志華直到1924年9月10日才啟程赴泥河灣考察。

就在桑志華出發的當天,美國地質學家巴爾博完成了首次科學意義上的泥河灣考察。他把泥河灣的地質特點寫成短文迅速發表,將泥河灣村附近的河湖相堆積命名為泥河灣層。1926年,他和桑志華聯合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對泥河灣層進行了分層研究,根據脊椎動物化石,初步確定泥河灣層與歐洲維拉方期相當,屬於早更新世。研究報告中,多次出現「泥河灣盆地」,被視為桑乾河盆地的一部分。從那時起,世界的眼光再未遠離泥河灣。

隨著工作的深入,泥河灣層在桑乾河盆地內可以連續追索,泥河灣盆地範圍逐漸擴大。地層相對年代主要根據所含化石種類和進化程度來判斷,相似的化石組合年代也相近。當時,最受關注的更新世地層的標誌是人類化石

1926年秋,桑志華獲悉周口店遺址發現了兩枚早期人類的牙齒。根據動物群特徵,周口店人類牙齒化石時代與泥河灣層頂部相當,桑志華希望在泥河灣發現更古老的人類化石。他在泥河灣工作了兩個半月,失望而返。

1929年冬,裴文中在周口店發現了人類頭蓋骨化石。這是世界上第一枚經過科學發掘得到的早期人類遺骸。1930年,《泥河灣哺乳動物群》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確定「桑乾河的更新世已經屬於人類更新世」。作者德日進等謹慎地推測,「我們還不知道是否有人在此生活過,但我們知道人類可能存在。」多年後,桑志華惋惜地寫道,「如果接下來幾年我能夠回來,我將更深入地挖掘泥河灣新地點。」

這裡找到了有確切年代的早期古人類活動遺址

1948年,裴文中在《中國史前之研究》一書中提出,「中國猿人文化,實非原始文化,將來或可發現,較中國猿人更早之人類。」

新中國成立後,國內的地質、考古專家楊鍾健、裴文中、賈蘭坡、劉東生院士等都來泥河灣進行過學術研究,使泥河灣的科學價值日益顯現。1954年,泥河灣層被確定為中國、東亞乃至世界第四紀地層對比的標準剖面。賈蘭坡隨後指出,北京人在體質特徵和石器製作上,有許多進步性質,具有使用和管理火的能力,因而不代表最古老的人類和最原始的文化。他明確提出「泥河灣期地層才是人類最早的腳踏地」,號召在泥河灣層尋找早期人類活動遺蹟。

1965年,河北陽原發現了虎頭梁遺址,確認泥河灣盆地存在舊石器晚期人類活動。1972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蓋培和衛奇在上沙咀地點發現納瑪古菱齒象頭骨。頭骨下方有一件用石英巖礫石製成的石核,人工打擊痕跡清楚,打擊點位於礫石突起的小脊邊緣,放射線呈扇形。他們確認這件石製品是人類有意識打制的產物,時代超過100萬年。泥河灣發現早期石核立刻引起了國內外科學界的極大重視。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楊鍾健親率裴文中、賈蘭坡、孫殿卿、安志敏等實地考察。

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考古發現是在1978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尤玉柱、湯英俊和李毅,在桑乾河南發掘了與泥河灣村相對應的小長梁遺址。804件石製品產自具有鏽黃色條帶的砂層裡,打制痕跡明顯,還出現了使用痕跡,同時出土的動物化石包括鬣狗、古菱齒象、三趾馬和三門馬,初步判斷屬於早更新世泥河灣層。儘管動物化石已經確定了泥河灣層的時代範圍,但遺址確切年代一直到21世紀初才得到確認。

20世紀初,科學家們已經注意到有些巖石記錄的磁場方向和所在的地磁場方向相反,建立起了500多萬年來地球磁場倒轉發生的時間序列。對於缺少絕對測年材料的沉積物,利用過去磁場方向來確定年代是僅有的選擇。小長梁遺址石器層下方不到6米就是古老基巖,這段地層中沒有出現地磁場倒轉,難以進一步確定年代。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朱日祥率領團隊向西追索,在西側1公裡找到可以和小長梁遺址完美對比的洞溝剖面。他們在這裡採集到大量的樣品,在古生物化石的輔助下,把剖面的磁極性序列與標準地磁極性時間標尺對比,最終獲得了石器層位附近地磁場倒轉的時間,確認小長梁遺址石器層的年代為距今136萬年。

小長梁是泥河灣也是中國第一個被廣泛認可的、有確切年代的早期古人類活動遺址,是東北亞北部確知的最早的人類遺址,為認識早期人類擴散提供了重要線索。2001年9月,這一成果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被國內外同行迅速接受,也被鐫刻在新落成的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上。

就在小長梁遺址年代正式刊出的同時,衛奇和謝飛等人正在泥河灣發掘馬圈溝遺址第三文化層。這一文化層位於小長梁遺址之下,古地磁學研究揭示,年代為距今166萬年。

泥河灣層中存在多個早期舊石器文化層得到反覆確認。泥河灣不是單一的遺址,而是由數十處舊石器時代遺址構成的遺址群,涵蓋了舊石器時代早、中、晚期,記錄了早期東方人類文化與技術演變的眾多環節,堪稱舊石器時代的天然博物館。

科學塑造著泥河灣盆地的未來

最新研究發現,史前人類打制石器時可以翻轉臺面,從而充分利用小塊燧石。在時代相近的東谷坨遺址,史前人類更多地調整和修理臺面來獲取石片毛坯,體現了對小型石片剝片較強的控制能力,以及石器生產中一定程度的預設與規劃。這與較早的小長梁遺址簡單石核石片相比,石器打制技術進步明顯。

退休後,衛奇在東谷坨遺址附近的農家小院裡自費建立了「泥河灣猿人觀察站」。多年來, 猿人觀察站不僅是泥河灣科學考察基地,更是鮮活的舊石器科學史展覽室。在小院裡長大的女孩兒賈真秀見慣了來來往往的考古學家。在發掘現場泡大的她很早就把舊石器考古學家作為職業志向。現在,她已經如願開始了舊石器考古研究生涯。

在泥河灣博物館,衛奇的等身海報就立在飛梁遺址的展板前。展板中,7歲的賈真秀穿著一條粉色裙子蹲在遮陽傘下,握著手鏟,背對著觀眾,全神貫注地發掘。兩代考古人的身影就這樣交織在一起。

在泥河灣,每年依舊有考古工作者在進行主動性發掘。每年的寒暑假,這裡是孩子們學習人類早期歷史的大課堂。

科學不僅書寫了人類的歷史,也塑造了盆地的未來。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製圖:蔡華偉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作者:唐自華

來源: 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舊石器時代的天然博物館(文明之聲)
    泥河灣盆地不僅豐富了我國舊石器文化序列,也為評估早期人類技術與認知能力提供了重要材料。以泥河灣遺址群為依託,河北省陽原縣建成了全國最大的舊石器專題博物館,正在建設泥河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泥河灣盆地引發世界關注  很難想像,眼前這些崇山峻岭之內遍布著40餘處百萬年以上的早期人類遺址,而這樣的遺址全世界僅有50多處。
  • 泥河灣遺址群:舊石器時代的天然博物館
    泥河灣盆地不僅豐富了我國舊石器文化序列,也為評估早期人類技術與認知能力提供了重要材料。以泥河灣遺址群為依託,河北省陽原縣建成了全國最大的舊石器專題博物館,正在建設泥河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1965年,河北陽原發現了虎頭梁遺址,確認泥河灣盆地存在舊石器晚期人類活動。1972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蓋培和衛奇在上沙咀地點發現納瑪古菱齒象頭骨。頭骨下方有一件用石英巖礫石製成的石核,人工打擊痕跡清楚,打擊點位於礫石突起的小脊邊緣,放射線呈扇形。他們確認這件石製品是人類有意識打制的產物,時代超過100萬年。泥河灣發現早期石核立刻引起了國內外科學界的極大重視。
  • 巫山博物館邀你穿越200萬年,「約會」舊石器時代的巫山人……
    來一場穿越200萬年的約會200多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巫山人是如何生存的?他們的衣食住行有何獨特之處?他們的語言也是多樣性的嗎?……由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和重慶市巫山縣人民政府主辦的——重慶市龍骨坡「巫山人」遺址普遍價值研究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研學術交流會在巫山召開,來自國內外知名的舊石器時代專家齊聚一堂,共話發展。你是否也想有這樣的機會:零距離與專家交流互動,了解大巫山地區舊石器時代文化和龍骨坡遺址的發掘、保護工作背後的故事,與專家一起揭開考古工作的神秘面紗?還在等什麼?
  • 世界史:舊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從200多萬年前一直下延到約1萬年前。由於時間久遠,考古學家又把這個時期分成三個較短的時期,即舊石器時代早期(約200多萬—20萬年前、中期(約20萬—5萬年前)和晚期(約5萬—1萬年前)。
  • 舊石器時代的大同
    舊石器時代的大同盆地是一個面積達9000多平方公裡的內陸湖——大同湖,範圍包括今山西省的大同市區、朔州市區、山陰縣、應縣、渾源縣、懷仁縣、陽高縣、天鎮縣及河北省張家口市陽原縣等地區。到距今約3萬年前,大同湖萎縮殆盡,桑乾河形成。
  • 舊石器時代與舊石器時代考古學 ——高星先生《舊石器時代考古學》轉記
    到了十九世紀,舊石器時代的概念被明確提出,並得到人們的廣泛接受。1836年丹麥學者湯姆森提出了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的分期排序。這樣的分期被國際學術界所廣泛接受,並成為以後對人類歷史進一步分期排序的基礎。1865年英國自然學家盧伯克將石器時代進一步劃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十九世紀後半葉,對舊石器時代的研究在法國和英國作為考古學的一個分支逐步走向成熟。
  • 高安發現一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
    12月16日,記者從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高安市發現一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歷時一個多月的考古發掘,考古人員發現了大量舊石器時代的石製品,為我們認識贛鄱大地遠古先民的繁衍生息歷史提供了寶貴材料。據悉,這也是江西首個經正式考古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
  • 「上山文化」屬於新石器時代還是舊石器時代
    一次偶然地發現,不僅改寫了浙江的歷史,甚至發現了1萬年前的栽培稻遺存……歷史回溯至2001年的春天,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浦江博物館,在浦江縣黃宅鎮進行考古發掘,他們為錢塘江以南第一次發現良渚文化墓地而興奮不已。
  • 第三屆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節即將開幕
    由中國考古學會、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政府主辦,中國考古學會舊石器專委會、中國科學院周口店國際古人類研究中心、房山區文化和旅遊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承辦的紀念第1個「北京人」頭蓋骨化石發現90周年暨第三屆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節將於8月15
  • 首屆中國舊石器文化節將在陽原泥河灣舉辦
    河北新聞網6月5日訊(記者龔正龍)今天,由中國考古學會舊石器專業委員會、河北省文物局、河北省泥河灣文化研究會等聯合主辦的首屆中國舊石器文化節暨河北泥河灣2017年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第三屆泥河灣公眾考古周)新聞發布會,在河北師範大學博物館舉辦。
  • 中國第一件有確切地層記錄的舊石器「亮相」天津自然博物館
    《「石」破天驚——紀念中國第一件舊石器發現100周年》主題展覽4日在天津自然博物館展出,展覽共展出包括中國第一件有確切地層記錄的舊石器在內的石器標本近200件。1920年6月4日,北疆博物院(今天津自然博物館前身)創始人桑志華在甘肅慶陽發現中國第一件有確切地層記錄的舊石器——石核,打破了德國考古學家提出的中國沒有舊石器時代存在的斷言,拉開了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的序幕。由於歷史原因,原保存在北疆博物院的這件石核被轉移至北京,後被保存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 距句容城東南,史村放牛山舊石器時代遺址
    1999年5月,句容市博物館工作人員陪同南京博物院考古人員在春城境內調查時發現,春城第二磚瓦廠內有敲不碎的石塊,這種石塊,就是古人類製造、使用過的舊石器,距今年代大約在數十萬年前。經有關部門批准,1999年11-12月,由南京博物院、鎮江市博物館、旬容市博物館等單位組成考古發掘隊伍,由南京博物院房迎三研究員領隊,對放牛山舊石器所在地進行了搶救性發掘。這次發掘面積為3000平方米,厚度大約7米,地層分為10層;第二層以下為「下蜀黃土」;包含石製品的文化層分為第2層和第6-9層。這次發掘的標本23件(其中石製品16件),採集品27件,共50件。
  • 第三屆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節在周口店遺址開幕
    中新網北京8月15日電 (記者 於立霄)紀念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化石發現90周年暨第三屆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節8月15日在周口店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式開幕。今年舊石器文化節的主題是「文化遺產的傳播與傳承」,旨在使人們了解和體驗舊石器時代先民生產生活與技術文化,並向世界宣傳展示中華優秀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高文化影響力,實現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交流合作。
  • 第三屆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節在周口店遺址正式開幕
    8月15日,由中國考古學會、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政府主辦,中國考古學會舊石器專委會、中國科學院周口店國際古人類研究中心、房山區文化和旅遊局、周口店鎮政府、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共同承辦的紀念第1個「北京人」頭蓋骨化石發現90周年暨第三屆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節在周口店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式開幕。
  • 重慶最早的舊石器時代手斧長這樣
    重慶最早的舊石器時代手斧長這樣) 18日,大渡口區博物館正式向市民開放,在這裡可看到重慶最早的舊石器時代手斧、全國第三大的東漢陶棺、柳葉形的戰國青銅劍等館藏文物200餘件。
  • 充滿秘密的舊石器時代
    分別是舊石器時代和繩文時代。舊石器時代月三萬年前,繩文時代約兩千數百年前,在遙遠的上古,這兩個時代到底有什麼不同呢?以及不同時代到底是如何變遷的。請各位看官系好安全帶,小編要發車了。說到變遷原因可能會讓人大吃一驚,而這種變遷,竟然和火鍋料理的起源有很大的關係,是的,你妹看錯,是火鍋料理。
  • 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
    原始社會分為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距今約2.5萬年-約1萬年以前),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體上分別相當於人類體質進化的能人和舊石器時代的人類主要是通過採摘果實、狩獵或捕撈等方法獲取食物。當時人們群居在山洞裡或部分地群居在樹上,以一些植物的果實、堅果和根莖為食物,同時集體捕獵野獸、捕撈河湖中的魚蚌來維持生活。在山洞中的遺蹟和遺物,已留下了很多,如元謀人石器。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到中石器時代,人類的生活特點就是洞居或巢居,採集和狩獵。
  • 第三屆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節即將精彩上演
    」為主題的「紀念第1個『北京人』頭蓋骨化石發現90周年暨第三屆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節」將於8月15日-16日在房山區周口店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隆重舉辦。2019年,適逢「第1個『北京人』頭蓋骨化石發現90周年」,周口店遺址博物館全年將舉辦一系列的文化活動加以紀念。本屆文化節作為系列活動之一,將以打制石器演示、科普講座、考古論壇、考古模擬發掘、文物鑑賞、參觀考察、公眾趣味參與等形式開展,旨在宣傳遺產保護理念,提高公眾文化素養,推動文化事業的創新發展,力爭打造一張獨有的文化與社會名片。
  • 山西古交舊石器時代遺址:目前最大尖狀器發現地
    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之間,其文化時代相當於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偏晚階段。後梁石器以砍砸器和刮削器為主體,礫石砍砸器為其典型器物。  古交鋼廠舊石器地點是古交市最早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在這裡採集到的大型尖狀器是我國目前發現最大的尖狀器。
  • 萬壽巖,蜚聲國際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歷盡滄桑,世界絕響
    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2020年5月17日《新聞聯播》宣傳、表揚了一個舊石器時代遺址,對,就是萬壽巖。萬壽巖遺址,位於福建省三明市巖前鎮東北,發現於1999年秋,屬於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是中國華東地區迄今發現最早的洞穴類型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遺址主要集中在靈峰洞和船帆洞,發掘面積400平方米。船帆洞下層文化層全國首次發現二萬年前人工石鋪地面,世界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