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博物館、展覽館各種特色展「雲」上天天可見

2020-12-19 央廣網

本地博物館、展覽館抗疫出新招

各種特色展「雲」上天天可見

廣州文藝界戰「疫」在行動

2月15日,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在其官方微信上公布了一則「藏品徵集啟事」。這是本地博物館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發布的第一份藏品徵集啟事。

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廣州地區的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和許多人一樣,經歷了漫長的「長假」。記者發現,各個館不但紛紛快速反應推出了雲展、有聲展等依託於新媒體傳播渠道的服務手段,而且藉助此次突如其來的「練兵」,為未來重新開放之後的服務,開拓了不少新型長效服務的可能。

閉館期間 這家博物館發出了

第一份「徵集啟事」

博物館等公共服務機構與普通公眾發生直接聯繫主要就是展覽、講座、沙龍、圖書出版等服務性、傳播性的活動。這些年「看展」非常熱,相應地,對於藏品、研究、設計等方面的要求也水漲船高。在記者近年的採訪中不少館方人士都表示,藏品是博物館的根基,豐富館藏蘊藏的潛力和可能性往往是決定一個博物館「好」或「不好」的首要因素。

廣州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是一座展示廣東近百年來革命歷史的專題性博物館。此次徵集,除了常年徵集的反映自1840年鴉片戰爭至1949年廣州解放100多年間廣州歷史發展的實物和文獻、反映廣東近現代革命歷史的實物和文獻外,還特別標明了2020年的重點,即「反映中華全國總工會(簡稱全總)的歷史發展、中國工人運動狀況及其參加者的實物、照片和文獻」「反映中國共產黨誕生及其發展的廣東和廣州地方黨史的實物、照片和文獻」「反映廣州1949年前,曾在廣東(包括海南)從事革命活動的革命英烈或工作、生活過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等實物、照片和文獻」「反映抗美援朝相關的實物、照片和文獻」。

在臨時閉館時期公開徵集文物,顯然不是供當下之用,而是著眼於長遠的建館考量。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副館長李嵐介紹,此次徵集主要是為計劃明年上半年推出的有關中華全國總工會的陳列展覽、建黨100周年的原創展覽,以及抗美援朝70周年的展陳等做準備。希望通過這樣的徵集活動進一步豐富館藏,更好、更全地呈現廣東、廣州光輝的革命和建設歷史。

天天「線上辦展」 讓博物館有了許多新想法

廣州農講所紀念館自春節以來一直處於閉館抗疫的狀態。記者了解到,館方在做好安保和防疫工作的同時,為豐富疫情防控期間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利用網絡平臺,推出網上展覽,讓大家「宅」在家裡,還可以在農講所「線上展廳」享受紅色文化大餐。2019年12月18日,農講所學員譚作舟烈士的後人譚中武先生向紀念館無償捐贈「譚作舟烈士革命文物」35件/套(包含7件/套三級文物、28件/套一般文物),館裡很快把這批革命文物製作成了網上文物展廳,用音樂+高清圖片+文字解說的形式加以呈現。這批全新公布的文物在此次抗疫期間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同時,紀念館也已加入「博物官」小程序,觀眾朋友可通過該小程序「參觀」展覽及展品。下一步,館方還將對以上各種線上參觀形式的內容繼續不斷更新完善。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則利用「黃埔軍校」公眾號推出「足不出戶看軍校」網上展覽,利用「近代廣州」公眾號推出近代廣州攝影歷史小故事,推送「老城市 新活力——紅色沃土出新彩」線上展覽,館方報送的「廣州1949」虛擬展覽入選國家文物局推送首批全國博物館網上展覽資源,為廣東省入選首批推介的兩個展覽之一。

「廣州有句俗語『東山少爺,西關小姐』,東山得名於明代的東山寺,『東山少爺』正是指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東山地區居住的華僑富商們的子弟。」——這是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新近推出的「在家『聽』展」——每期一個文物小故事」項目裡的幾句話。據介紹,為了讓大家足不出戶打開手機即可觀展,館方從一周前開始,陸續以「有聲故事」的形式,介紹館內目前正在展出的「德厚流光——館藏捐贈文物選展」中的20件文物精品。這個展覽是140多位熱心人士先後把多年珍藏捐贈給紀念館的全面記錄,不少國家珍貴文物是首次公開亮相。副館長羅興連表示,館方目前還有「汀·說帥府」的內容在喜馬拉雅等平臺上播出。這種形式還會繼續保持下去,特別在一些重點、有特色的的展覽期間會考慮更多地使用。此外按照原計劃館方將在三四月份推出新的展覽,目前也是考慮先推出線上展覽,等條件合適時再開放現場展覽。她表示,此次抗疫也讓博物館更深入地思考如何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展陳形式、傳播方式,一些有效的措施也可能用在未來完善博物館的服務當中。

從消殺到儲備 不獨抗疫時才應該重視

記者向多家博物館求證得知,雖然各館至今仍處於閉館狀態,但工作人員堅持做好防疫抗疫工作:所有值班人員均佩戴口罩上崗,對進出的工作人員測量體溫並做好登記。同時為控制汙染源,針對重點區域進行消毒。多措並舉,營造安全環境。如農講所值班領導每日帶隊巡查各點值班情況,組織加強重點環節疫情監測,每天上報疫情防控情況,在觀眾服務中心外部顯示屏滾動播放疫情防控宣傳標語,加強理性認識,做到科學預防。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迅速成立工作小組,制定防控方案和應急預案,特別強調把觀眾的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並對館內進行全方位的消毒。有博物館負責人表示,此次事件給了大家一個提醒,接下來館方在做好應急預案、物資儲備、重要區域消殺等方面會進一步完善和提升。

記者發現,多家博物館、紀念館採用了遠程辦公的方式。有館方負責人表示,雖然這是特殊情況下的無奈之舉,但也讓館方實際演練了分散辦公、遠程協同的合作模式,音頻、視頻、移動端的廣泛、靈活地使用,對今後日常工作的開展,也有一定的幫助。不過現在大家最希望的,還是疫情早日結束,讓觀眾們可以回到館裡,現場體驗文物、藝術品的美好。

相關焦點

  • 廣州各種特色展「雲」上天天可見
    2月15日,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在其官方微信上公布了一則「藏品徵集啟事」。這是本地博物館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發布的第一份藏品徵集啟事。天天「線上辦展」 讓博物館有了許多新想法廣州農講所紀念館自春節以來一直處於閉館抗疫的狀態。記者了解到,館方在做好安保和防疫工作的同時,為豐富疫情防控期間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利用網絡平臺,推出網上展覽,讓大家「宅」在家裡,還可以在農講所「線上展廳」享受紅色文化大餐。
  • 「雲」遊京城特色博物館
    春秋疊瓣龍紋大鼎(保利藝術博物館藏)  除了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這樣「豪橫」的大館,北京地面兒還有數量眾多、「個性」鮮明的特色博物館它們或隱身於某個不起眼的角落,或即便位居鬧市,就那麼靜悄悄地等候知音前來,一如時間博物館裡那「緊十八拍,慢十八拍,不緊不慢又十八」的不變節拍。人文、藝術之美同樣在這裡綻放,生發別樣之美。  在這個不便出門觀展的時節,它們依託館藏特色,同樣推出各式雲展覽。曾經錯過街角那個它的你,不要再錯過雲上的它。
  • 「雲打卡」!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喊你快來「種草」這個展!
    「雲打卡」!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喊你快來「種草」這個展!不如「種草」這個「雲」展覽線上「打卡」,逛到爽!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共克時艱,抗擊疫情。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始終堅持閉館不閉展的理念,拓展博物館展覽形式,開展線上展覽,為宅家的人們奉上文化「盛筵」。
  • 多個特色展覽來襲,東莞展覽館迎「5·18國際博物館日」
    「5·18國際博物館日」即將到來。圍繞今年的主題「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東莞各大博物館在國際博物館日前後,為大家準備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大餐。其中,作為國家二級博物館,東莞展覽館推出了「東莞戰『疫』——東莞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紀實展」「黑與白的藝術——磁州窯瓷器精品展」「抗疫情 繪真情——我的話,我的畫!」等多個看點十足的展覽,並開展系列相關活動,為廣大市民提供多元文化服務。
  • 廣州「國際博物館日」活動啟動,「雲端」「線上」成最大特色
    「胸懷大地 逐夢遠方」有聲明信片、「逸仙人的家國情懷」專題全景數字上線展覽、30集「羊城瑰寶」音頻文物故事、「後疫情時代雲經濟下的文旅變革」主題論壇……多項廣州文博活動今天上午在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啟動,拉開廣州2020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暨「『5·19』中國旅遊日」系列活動大幕
  • 2020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藏外銷文物展時間、地點一覽
    中西共融——廣州十三行博物館藏外銷文物展>  展期:2020年5月21日-8月10日  地點:廣州城市公園展覽館二樓  (廣州市越秀公園東門內東秀湖畔)  展館開放時間:每周二至周日09:00-16:30(16:00停止入館)
  • 518國際博物館日深圳博物館實現「雲觀展」
    配合這一主題,深圳博物館組織策劃了豐富多彩的線上、線下系列活動。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深圳博物館特別推出「從地中海到中國——絲綢之路文物展」系列線上活動。策展人線上導賞,從專業的角度深度解剖展覽的脈絡,講解展品的獨特美感,讓市民足不出戶就可以觀賞平山鬱夫絲綢之路美術館珍藏的文物精品,領略環地中海地區、兩河流域和伊朗地區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地區的絲路藝術。希臘彩陶、羅馬與波斯玻璃器、波斯金銀器、絲路金銀幣、中亞織錦以及印度佛教造像……這些曾經只有實地參觀才能欣賞的珍貴文物,如今動動手指就可以在線上「雲看展」。直播關注量到達43萬人次。
  • 東莞展覽館成國際博物館日主會場 基本陳列調整優化今日重新開放
    為適應東莞經濟社會發展及市民日益增長文化需求的需要,市財政投入1827.86萬元,於2016年初啟動了東莞展覽館基本陳列調整工程,並於今年5月上旬全面完成。調整優化後,基本陳列名稱改為《千年莞邑 製造名城 活力之都——東莞城市發展之路》,展示總面積6901平方米,展線長約600米,從歷史、經濟、文化三方面,全面反映東莞的歷史、現狀和未來。
  • 雲上逛氣象博物館 59萬人次「雲上」打卡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氣象萬千」、感受氣象科技,中國氣象報社和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聯手十三家氣象博物館、科普館通過視頻直播的方式帶全國網友「雲看展」。直播風格多種多樣、各具特色,著實讓人眼花繚亂。
  • 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在移動」:雲看展、雲帶貨成新風潮
    5月18日上午,2020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開幕式在南京博物院舉行,首個國家級文博領域文創節——「博物館在移動5·18文創節」也同步開啟。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科技司)、中國博物館協會、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中國移動咪咕公司等相關單位出席活動並共同點亮「雲博物館」,揭開本屆文創節的序幕。
  • 特色展覽|6月博物館特展看這裡,「齊魯漢風」展覽在粵開幕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徐靜6月5日,「齊魯漢風」展覽在位於廣州的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展出來自山東博物館、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濟南市考古研究所等八家單位收藏的包括臨淄大武齊王墓、曲阜九龍山魯王墓、章丘洛莊呂王墓、巨野紅土山昌邑王墓、長清雙乳山濟北王墓等在內的十餘座山東漢代諸侯王墓出土精品文物共354件。
  • 珠海博物館、規劃展覽館終於啟用!鳳凰君直擊第一現場
    情侶路上的珠海博物館、珠海規劃展覽館,今天正式開館了!上周日,鳳凰君就收到風,期待已久的「雙館」即將啟動!今日,鳳凰君第一時間奔赴現場,發現原來今天為啟動儀式,而正式對外開放,需要等到下周。▲ 圖源:珠海博物館-規劃展覽館實景圖
  • 黔東南州民族博物館非遺展覽館舉行開館儀式
    黔東南州民族博物館非遺展覽館舉行開館儀式 發布時間:2020-08-07 11:45:22      來源:黔東南日報   8月4日,州民族博物館非遺展覽館開館儀式在凱裡舉行
  • 廣州博物館上演「匠心神巧——廣作特展」年度大展
    廣州博物館鎮海樓專題展覽廳將於2019年09月21日至2020年01月05日展出「匠心神巧——廣作特展」,聯袂故宮博物院、北京市頤和園管理處、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甄選103件(套)清代至當代廣州工匠製作的鐘表、牙雕、陶瓷、琺瑯、家具等廣作工藝精品,為市民遊客呈現一場廣作的精美大秀,讓觀眾近距離感受兩百餘年間廣州匠人的奇思妙想與永恆匠心
  • 珠海市博物館、規劃展覽館今日竣工驗收,城市又添新文化地標
    珠海新博物館建築面積約33565㎡,新館展覽首層規劃為「珠海改革開放展」,展示經濟特區及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第二層2000平方米的空間規劃為臨展空間,設有443平方米的書畫展區、242平方米的陶瓷展區及兩個多功能展廳,彌補了原有場館長期以來無法承接國內外大型展覽的缺憾;三層規劃為「珠海人文歷史展覽」,展示珠海的發展變遷脈絡,擷取人文歷史中的吉光片羽。
  • 州民族博物館非遺展覽館舉行開館儀式
    黔東南新聞網訊8月4日,州民族博物館非遺展覽館開館儀式在凱裡舉行。據悉,黔東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位於黔東南民族博物館三樓,展陳面積近1500平方米,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和服飾專題館,該館作為州民族博物館基本陳列正式向廣大市民免費開放。
  • 國際博物館日:你「雲觀展」了嗎?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在南京博物院舉行,將啟動首個合作項目「國雲展」平臺,實體展覽與線上展覽相結合打造博物館新空間。 「雲觀展」正在成為人們親近文化、感受歷史的一種新時尚。
  • 國際博物館日:你「雲觀展」了嗎?
    來源:光明網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在南京博物院舉行,將啟動首個合作項目「國雲展」平臺,實體展覽與線上展覽相結合打造博物館新空間。 「雲觀展」正在成為人們親近文化、感受歷史的一種新時尚。今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國多地博物館相繼關閉線下展館,將諸多展覽移至「雲端」。
  • 廣東梅州客家博物館,配套完善的客家文化展覽館
    位於廣東梅州市梅江區東山大道2號的中國客家博物館是我國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也是一個傳承客家文化的博物館,從這個大型的客家博物館也是廣東梅州唯一的以客家人文化展覽館。從當地的文化館可以看出梅州客家文化一直是當代人為傳承客家文化聖地的地方。
  • 廣州美術館博物館選址有變(圖)
    廣州市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透露,此前選址白雲新城的廣州博物館新館、廣州當代美術館,將移師新中軸線南段重新選址建設。  南漢二陵保護示範區今年動工  陸志強表示,今年廣州爭取動工興建一批重點項目,分別是南漢二陵保護示範區與公眾考古活動中心、粵劇藝術博物館、廣州海事博物館、廣州工業博物館和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