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浙江大學中文系 中華讀書報
國有成均,在浙之濱,浙西博雅之傳,浙東專家之學,萃聚於此,這就是浙江大學中文系。浙江大學中文系濫觴於1897年成立的求是書院和育英書院的國文課程,發端於1920年的之江大學文理學院國文系和1928年的浙江大學文理學院中文系。1998年前的主體是杭州大學中文系,1998年四校合併後建立新的浙江大學中文系,並由中文系和古籍研究所融合而成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浙江大學中文學科語言、文學與文獻並駕齊驅,形成以文獻史料為基礎,將文學與語言、傳統與現代、文獻與文物、文學與影像、編纂與研究融為一體的研究格局,古今匯通,中西兼融,是人文社會科學學科中既有悠久的歷史底蘊又有強烈現代氣息的學科。
一
百年悠長的學脈
位於杭州錢塘江北岸的秦望山上、西鄰著名景點六和塔的浙江大學之江校區,是原之江大學所在地。校園依山而建,高低錯落,藏於青松翠柏之間,是中國保存至今最為完整的現代大學校園之一。「之江大學舊址」2006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之江大學校址
1920年,之江大學成立國文系,這是浙江大學中文系的發端源頭之一,到今年2020年,正好100周年。若追源溯始於1897年求是書院與育英書院國文課程的開設,距今已有123年。之江大學是現代大學的縮影,創建伊始,以西式教育為主,設文、理、商、建築四科,成立國文系以後,始中西合璧,成為一所綜合性大學。著名學者夏承燾、張允和、周有光、施蟄存、鍾泰、戴望舒、蘇汶、張天翼等人都曾在之江大學任教。1928年,浙江大學文理學院成立,設置中國語文學門,進而成為中文系,這是浙江大學中文系的又一發端源頭。抗日戰爭爆發後,浙江大學西遷,中文系也輾轉於廣西宜山、貴州遵義等地繼續發展。
國立浙江大學文理學院南門
新中國成立以後,浙江大學與之江大學辦學格局都發生了巨大變化。1952年院系調整,浙江師範學院成立。其文科的主體由浙江大學文學院與之江大學文學院構成,中文系成為主幹系科。浙江師範學院中文系設立漢語言文學專業,夏承燾、姜亮夫、任銘善、王煥鑣、胡士瑩等眾多學識淵博的教授都在此任教。1958年在浙江師範學院的基礎上成立綜合性大學杭州大學。其時教師有夏承燾、姜亮夫、王煥鑣、胡士瑩、孫席珍、任銘善、胡永聲、陸維釗等著名學者。新時期以後,杭州大學中文系得到蓬勃的發展。1981年11月,中文系入選國務院批准的全國首批博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和學科、專業,其後覆蓋有中國古代文學、現代漢語、漢語史、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文藝學、世界文學等學科。1995年,中文系中國語言文學學科被批准為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1983年,杭州大學古籍研究所成立,並成為教育部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所屬的全國二十四家古籍整理研究機構之一。杭州大學於1996年9月通過「211工程」評審,成為面向21世紀國家重點建設的一百所大學之一。杭州大學中文系的學科基礎、師資力量、學術實力、人才培養等也均居於全國同類學科的領先地位。
1998年9月,新浙江大學成立。新浙江大學由原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和浙江醫科大學合併組建。四校合併後,由原杭州大學中文係為主體組成了新的浙江大學中文系。中文系在新的平臺上進入了全面發展的新階段。1999年12月,成立了文藝學研究所、漢語言研究所、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研究所、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文化研究所、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所。1999年新增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2000年獲得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原杭州大學古籍研究所更名為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中文系與古籍研究所二者融合為中文學科,逐漸建立起學科會通、師生交融、學術各有側重、發展攜手並進的關係。新浙江大學中文系已發展成為居於全國同類學科領先地位的優勢學科。在古代文學、古代漢語和古典文獻學諸領域,擁有一批學術界公認的老一代學者和新一代學術帶頭人,在國際國內學術界具有明顯優勢和較大影響,並且形成與文藝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等學科的良性互動。構建了文學與語言、傳統與現代、文獻與文物、文學與影像、編纂與研究融合無間的多元立體的教學研究體系。
二
古今兼融的學統
浙大中文學科值得大書一筆者是它的學統。百年歷史,浙學影響,名師垂範,使它逐漸形成了求是、求實、求真的學術傳統。這一傳統,在中文系的「三古」即古代文學、古代漢語、古典文獻領域表現最為突出。隨著社會時代的發展,傳統的「三古」在方法論和思想觀念上有不斷的創新和突破。
中國古典文獻學是國家重點學科,是由著名學者姜亮夫、沈文倬等先生創建和發展起來的,專注於經學文獻、禮學文獻、諸子文獻、古代語言文獻、敦煌吐魯番文獻、古代職官科舉文獻、佛教文獻和道教文獻、東亞文獻等領域的研究,同時注重學科交叉和創新研究領域的探索。尤其是在禮學文獻、楚辭文獻、敦煌文獻、漢語史文獻、宋學文獻等五個領域的研究成果,在歷屆教育部人文社科優秀成果評選中都保持領先水平。
中國古代文學與中國古典文獻學聯袂而行。該學科經著名學者夏承燾、胡士瑩、王煥鑣、徐朔方、吳熊和等先生的努力,形成了良好的學術傳統,其唐宋文學、明清文學、詞曲學研究在全國同類學科中處於領先水平,並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目前具有先唐文學、唐宋文學、元明清文學和中國文學批評史四個穩定的研究方向。
漢語史研究中心是國家重點研究基地,特色在於中古漢語、漢語詞彙史、近代漢語及傳統訓詁學研究。該中心是新組建的浙江大學在漢語研究方面的一個面向全國的、開放性的研究機構,古今溝通,傳統與現代結合,實力之雄厚居全國前列。下設上古漢語研究所、中古漢語研究所、近代漢語研究所、漢字信息處理研究室。
現在的中文學科,在總體格局上更有了重大的拓展,文藝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應時而起,與「三古」傳統相得益彰,影視與動漫編導、編輯出版學發展迅猛,形成了古今會通、中西兼融、語言與文學並包的多元立體的格局,研究方法上也呈現出新興學科「歷史化」與傳統學科「現代化」的研究態勢。
中西兼融,古今會通,基礎與應用結合,產生了眾多的標誌性成果。如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的《東漢疑偽佛經的語言學考辨研究》《漢語詞彙核心義研究》《新出石刻與唐代家族文學研究》《漢語核心詞的歷史與現狀研究》;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的著作有《敦煌俗字研究》《甲骨文校釋總集》;集大成與開拓新領域的學術成果有《敦煌經部文獻合集》《中華禮藏》《中國當代文學史料問題研究》《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等。
部分科研成果
三
引領性人才培養新體系
雄厚的師資隊伍與科學研究成果支撐起中文系的研究型人才培養格局,形成了本碩博銜接的引領性人才培養體系。一流本科:本科生培養方面,中文系設有漢語言文學與古典文獻學兩個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1994年即建設國家級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2019年獲批國家首批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古典文獻學專業是全國高校古委會直接聯繫的教學單位,長期處於全國同類專業的領先地位。特色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2009年獲批國家級特色專業,培養具有深厚人文精神、良好道德素養、紮實理論功底、熟練專業技能、務實求真的專業人才。拔尖計劃:根據《教育部等六部門關於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的意見》,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自2019年起實施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版,培養能紮實掌握漢語言文學知識體系,具有高度的人文素質和深廣的研究能力,富於創新精神與精英氣質,以厚基礎、寬口徑、複合型為特徵的引領性人才,同年獲批國家首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強基計劃,漢語言文學(古文字學方向)是教育部批准的在部分高校進行綜合招生改革試點的專業之一,本方向依託古代漢語、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在全國同類學科中的領先優勢,培育以古文字學與出土文獻為核心,具備堅實的古代漢語基礎、完善的古典文獻學訓練、深入的古典文學修養以及義理、考據、辭章相統一、志在「冷門絕學」領域銳意創新的專門人才。
研究生培養方面,以培養本學科尖端人才為目標,強化成果創新,實施多方面的創新計劃和重要舉措。諸如:長期堅持學位論文答辯前的全部盲審和各方向預答辯制度;堅持二級學科為基礎的每年一次的研究生專題學術論文報告會和一級學科層面的論文綜合報告會;各專業每周定期開展專題研討會和讀書會。為了提高研究生的生源質量,實施本科生學術培育計劃和研究生學術創新計劃相結合的舉措,讓本科生提前進入研究生導師的科研項目,做好從本科生到研究生的有效對接;擴大直博生和碩博連讀生的招生比例,選擇較好的生源提前參與前沿、重大的科研項目進行研究;從2014年開始,實行博士生招生「申請—審核制」;提供各種機會,促進研究生進行國內國際的學術交流。
四
大中文學科發展新格局
浙大中文係為國家級「大中文」人才培養實驗區,立足於教改及其「大中文」教學和人才培養理念對全國的大學文科教學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鑑和示範作用。同時關聯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與宋學研究中心、浙學文獻編纂中心,使得深厚強勁的中文學科更好地為國家與地方建設服務。
作為「大中文」人才培養成效標誌者最集中表現在專業設置方面。浙江大學中文系原有漢語言文學專業和古典文獻學專業。2002年中文系增設編輯出版學專業,2004年原漢語言文學(影視文學方向)改為漢語言文學影視與動漫編導方向。2019年編輯出版學專業改為漢語言文學編輯出版方向。目前,中文系設有漢語言文學、古典文獻學兩個專業,以及影視與動漫編導、編輯出版兩個方向,從而構成以「一體兩翼」為主要特色的專業格局,即以漢語言文學為「體」,以「求是科學班」「強基計劃班」「基地班」為「基礎高端翼」,以「文學班」「編輯出版方向」和「影視與動漫編導方向」為「專業素質翼」。既重視強化基礎、培養符合國家戰略需求的高端人才,又注重應用創新和社會服務。從而形成了長線專業和短線專業、冷門專業和熱門專業、基礎專業和應用專業分層培養、互相促進的良性局面。
「大中文」實驗區為新文科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發展契機。近年來中文系的新文科建設,立足於四個方面:首先是通識教育,浙江大學中文系長期重視通識教育,2010年起,配合浙江大學的通識教育改革,開設首批通識核心課程,設置大班理論課、小班討論課結合的模式,進而線上線下課程的教學,形成了影響較大的浙大模式,促進教育進一步全面、協調與平衡發展,由中文系教師作為骨幹的《文史哲通識課程建設的精品化與公開化》獲教育部第七屆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其次是名師、名課、名教材,就名師而言,長期堅持教授、名師給本科生授課制度,同時實行本科生導師制;就名課而言,不斷優化課程體系,打造金課,其中「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被評定為國家精品課程,「當代文學前沿問題研究」被認定為國家首批一流線下課程,「唐詩經典」「宋詞經典」被認定為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析詞解句話古詩」被認定為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程,目前在「中國大學MOOC」上線的課程達12門;就教材而言,《中國當代文學史寫真》《訓詁學概論》《文獻學概論》《文學原理》《現代語言學導論》被評定國家規劃教材。再者是跨學科,大中文的發展,一是做到以文為主,文史哲融合,二是做到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融合,即以2020年獲得教育部優秀科研成果獎而言,就有語言學研究成果《漢語詞彙核心義研究》《古代文化辭義集類辨考》《漢語運動事件詞類化的歷時考察》《Interrogative Strategies: An Areal Typology of the Languages of China》,文學研究成果《新出石刻與唐代文學家族研究》《中國當代文學史料問題研究》,歷史學研究成果《宋代登科總錄》等;最後是國際化,「大中文」的格侷促進了國際化的發展,中文系嘗試在教學科研方面進行多種途徑的探索:一是文學著作外譯與學術著作外譯並駕齊驅;二是加強中文學科與中外著名作家的交流,甚至嘗試柔性引進作家作為中文系教師;三是有關中國文學與世界對話中,將中國文學著作向外推進作為重要使命;四是與海外著名高校合作建立研究平臺,如與美國哈佛大學地理分析中心共建「學術地圖發布平臺」;五是大力推進本科生與研究生進行海外學習和交流。
浙江大學中文系系史
五
上下求索:百年中文新起點
回顧正式建系的百年曆程,浙江大學中文系孕育集聚了大批名師碩儒,培養了無數英才,創造了精深的學術成果,建立了傳承有序的學統,樹立了謹嚴純正的學風。這種學脈又通過一代又一代氣質博雅、格局弘闊、富有人文精神的畢業生得以延伸和擴展。
站在下一個一百年的起點上,浙江大學中文系將以更加深沉廣大、博雅專精的學術氣象,繼續奮進,勇立潮頭。充分發揮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百年傳承的傳統優勢,形成古代文學、古代漢語、古典文獻學和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文藝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等學科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在人才培養、科研創新和隊伍建設方面實現全面提升,重點突破,打造「精」「特」「強」的一流學科,並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響的標誌性成果;綜合實力居於國內學科的第一方陣。
聚焦到人才培養方面,中文學科關乎民族的母語和文學,是傳承中華民族精神血脈與文化基因的關鍵所在。浙江大學中文系將以百年積澱為起點,在優秀文化傳統繼承的基礎上努力開拓創新,服務於新時代的國家戰略需求,培養在中國語言、文學、文獻等領域具有紮實基礎、寬廣視野與人文精神的創新性人才。集中到學術研究方面,致力於浙大中文學統的拓展。由宋至清開啟的浙東學派、浙西之學,經夏承燾、姜亮夫諸大師的弘揚,一直傳承至今。「浙西尚博雅」「浙東貴專家」二者融合的學風,在浙大中文的百年傳統中得到了很好的凝聚和體現。中文人將努力在學統傳承中開拓新的領域,建立新的學派。凝結到思想創新方面,中文作為人文學科,貫穿著人文精神和思想,更要在學術研究的基礎上創新思想觀念,提倡獨立精神,不斷求索,以探掘母語、文字與文學中承載的中華民族的靈魂。
本文為中華讀書報原創作品,如需轉載請留言。歡迎轉發到您的朋友圈。
歡迎下載2021年溫馨年曆
原標題:《浙江大學中文系百年學脈的傳承與拓展》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