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中文系百年學脈的傳承與拓展

2020-12-17 澎湃新聞

原創 浙江大學中文系 中華讀書報

國有成均,在浙之濱,浙西博雅之傳,浙東專家之學,萃聚於此,這就是浙江大學中文系。浙江大學中文系濫觴於1897年成立的求是書院和育英書院的國文課程,發端於1920年的之江大學文理學院國文系和1928年的浙江大學文理學院中文系。1998年前的主體是杭州大學中文系,1998年四校合併後建立新的浙江大學中文系,並由中文系和古籍研究所融合而成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浙江大學中文學科語言、文學與文獻並駕齊驅,形成以文獻史料為基礎,將文學與語言、傳統與現代、文獻與文物、文學與影像、編纂與研究融為一體的研究格局,古今匯通,中西兼融,是人文社會科學學科中既有悠久的歷史底蘊又有強烈現代氣息的學科。

百年悠長的學脈

位於杭州錢塘江北岸的秦望山上、西鄰著名景點六和塔的浙江大學之江校區,是原之江大學所在地。校園依山而建,高低錯落,藏於青松翠柏之間,是中國保存至今最為完整的現代大學校園之一。「之江大學舊址」2006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之江大學校址

1920年,之江大學成立國文系,這是浙江大學中文系的發端源頭之一,到今年2020年,正好100周年。若追源溯始於1897年求是書院與育英書院國文課程的開設,距今已有123年。之江大學是現代大學的縮影,創建伊始,以西式教育為主,設文、理、商、建築四科,成立國文系以後,始中西合璧,成為一所綜合性大學。著名學者夏承燾、張允和、周有光、施蟄存、鍾泰、戴望舒、蘇汶、張天翼等人都曾在之江大學任教。1928年,浙江大學文理學院成立,設置中國語文學門,進而成為中文系,這是浙江大學中文系的又一發端源頭。抗日戰爭爆發後,浙江大學西遷,中文系也輾轉於廣西宜山、貴州遵義等地繼續發展。

國立浙江大學文理學院南門

新中國成立以後,浙江大學與之江大學辦學格局都發生了巨大變化。1952年院系調整,浙江師範學院成立。其文科的主體由浙江大學文學院與之江大學文學院構成,中文系成為主幹系科。浙江師範學院中文系設立漢語言文學專業,夏承燾、姜亮夫、任銘善、王煥鑣、胡士瑩等眾多學識淵博的教授都在此任教。1958年在浙江師範學院的基礎上成立綜合性大學杭州大學。其時教師有夏承燾、姜亮夫、王煥鑣、胡士瑩、孫席珍、任銘善、胡永聲、陸維釗等著名學者。新時期以後,杭州大學中文系得到蓬勃的發展。1981年11月,中文系入選國務院批准的全國首批博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和學科、專業,其後覆蓋有中國古代文學、現代漢語、漢語史、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文藝學、世界文學等學科。1995年,中文系中國語言文學學科被批准為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1983年,杭州大學古籍研究所成立,並成為教育部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所屬的全國二十四家古籍整理研究機構之一。杭州大學於1996年9月通過「211工程」評審,成為面向21世紀國家重點建設的一百所大學之一。杭州大學中文系的學科基礎、師資力量、學術實力、人才培養等也均居於全國同類學科的領先地位。

1998年9月,新浙江大學成立。新浙江大學由原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和浙江醫科大學合併組建。四校合併後,由原杭州大學中文係為主體組成了新的浙江大學中文系。中文系在新的平臺上進入了全面發展的新階段。1999年12月,成立了文藝學研究所、漢語言研究所、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研究所、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文化研究所、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所。1999年新增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2000年獲得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原杭州大學古籍研究所更名為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中文系與古籍研究所二者融合為中文學科,逐漸建立起學科會通、師生交融、學術各有側重、發展攜手並進的關係。新浙江大學中文系已發展成為居於全國同類學科領先地位的優勢學科。在古代文學、古代漢語和古典文獻學諸領域,擁有一批學術界公認的老一代學者和新一代學術帶頭人,在國際國內學術界具有明顯優勢和較大影響,並且形成與文藝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等學科的良性互動。構建了文學與語言、傳統與現代、文獻與文物、文學與影像、編纂與研究融合無間的多元立體的教學研究體系。

古今兼融的學統

浙大中文學科值得大書一筆者是它的學統。百年歷史,浙學影響,名師垂範,使它逐漸形成了求是、求實、求真的學術傳統。這一傳統,在中文系的「三古」即古代文學、古代漢語、古典文獻領域表現最為突出。隨著社會時代的發展,傳統的「三古」在方法論和思想觀念上有不斷的創新和突破。

中國古典文獻學是國家重點學科,是由著名學者姜亮夫、沈文倬等先生創建和發展起來的,專注於經學文獻、禮學文獻、諸子文獻、古代語言文獻、敦煌吐魯番文獻、古代職官科舉文獻、佛教文獻和道教文獻、東亞文獻等領域的研究,同時注重學科交叉和創新研究領域的探索。尤其是在禮學文獻、楚辭文獻、敦煌文獻、漢語史文獻、宋學文獻等五個領域的研究成果,在歷屆教育部人文社科優秀成果評選中都保持領先水平。

中國古代文學與中國古典文獻學聯袂而行。該學科經著名學者夏承燾、胡士瑩、王煥鑣、徐朔方、吳熊和等先生的努力,形成了良好的學術傳統,其唐宋文學、明清文學、詞曲學研究在全國同類學科中處於領先水平,並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目前具有先唐文學、唐宋文學、元明清文學和中國文學批評史四個穩定的研究方向。

漢語史研究中心是國家重點研究基地,特色在於中古漢語、漢語詞彙史、近代漢語及傳統訓詁學研究。該中心是新組建的浙江大學在漢語研究方面的一個面向全國的、開放性的研究機構,古今溝通,傳統與現代結合,實力之雄厚居全國前列。下設上古漢語研究所、中古漢語研究所、近代漢語研究所、漢字信息處理研究室。

現在的中文學科,在總體格局上更有了重大的拓展,文藝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應時而起,與「三古」傳統相得益彰,影視與動漫編導、編輯出版學發展迅猛,形成了古今會通、中西兼融、語言與文學並包的多元立體的格局,研究方法上也呈現出新興學科「歷史化」與傳統學科「現代化」的研究態勢。

中西兼融,古今會通,基礎與應用結合,產生了眾多的標誌性成果。如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的《東漢疑偽佛經的語言學考辨研究》《漢語詞彙核心義研究》《新出石刻與唐代家族文學研究》《漢語核心詞的歷史與現狀研究》;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的著作有《敦煌俗字研究》《甲骨文校釋總集》;集大成與開拓新領域的學術成果有《敦煌經部文獻合集》《中華禮藏》《中國當代文學史料問題研究》《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等。

部分科研成果

引領性人才培養新體系

雄厚的師資隊伍與科學研究成果支撐起中文系的研究型人才培養格局,形成了本碩博銜接的引領性人才培養體系。一流本科:本科生培養方面,中文系設有漢語言文學與古典文獻學兩個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1994年即建設國家級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2019年獲批國家首批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古典文獻學專業是全國高校古委會直接聯繫的教學單位,長期處於全國同類專業的領先地位。特色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2009年獲批國家級特色專業,培養具有深厚人文精神、良好道德素養、紮實理論功底、熟練專業技能、務實求真的專業人才。拔尖計劃:根據《教育部等六部門關於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的意見》,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自2019年起實施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版,培養能紮實掌握漢語言文學知識體系,具有高度的人文素質和深廣的研究能力,富於創新精神與精英氣質,以厚基礎、寬口徑、複合型為特徵的引領性人才,同年獲批國家首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強基計劃,漢語言文學(古文字學方向)是教育部批准的在部分高校進行綜合招生改革試點的專業之一,本方向依託古代漢語、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在全國同類學科中的領先優勢,培育以古文字學與出土文獻為核心,具備堅實的古代漢語基礎、完善的古典文獻學訓練、深入的古典文學修養以及義理、考據、辭章相統一、志在「冷門絕學」領域銳意創新的專門人才。

研究生培養方面,以培養本學科尖端人才為目標,強化成果創新,實施多方面的創新計劃和重要舉措。諸如:長期堅持學位論文答辯前的全部盲審和各方向預答辯制度;堅持二級學科為基礎的每年一次的研究生專題學術論文報告會和一級學科層面的論文綜合報告會;各專業每周定期開展專題研討會和讀書會。為了提高研究生的生源質量,實施本科生學術培育計劃和研究生學術創新計劃相結合的舉措,讓本科生提前進入研究生導師的科研項目,做好從本科生到研究生的有效對接;擴大直博生和碩博連讀生的招生比例,選擇較好的生源提前參與前沿、重大的科研項目進行研究;從2014年開始,實行博士生招生「申請—審核制」;提供各種機會,促進研究生進行國內國際的學術交流。

大中文學科發展新格局

浙大中文係為國家級「大中文」人才培養實驗區,立足於教改及其「大中文」教學和人才培養理念對全國的大學文科教學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鑑和示範作用。同時關聯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與宋學研究中心、浙學文獻編纂中心,使得深厚強勁的中文學科更好地為國家與地方建設服務。

作為「大中文」人才培養成效標誌者最集中表現在專業設置方面。浙江大學中文系原有漢語言文學專業和古典文獻學專業。2002年中文系增設編輯出版學專業,2004年原漢語言文學(影視文學方向)改為漢語言文學影視與動漫編導方向。2019年編輯出版學專業改為漢語言文學編輯出版方向。目前,中文系設有漢語言文學、古典文獻學兩個專業,以及影視與動漫編導、編輯出版兩個方向,從而構成以「一體兩翼」為主要特色的專業格局,即以漢語言文學為「體」,以「求是科學班」「強基計劃班」「基地班」為「基礎高端翼」,以「文學班」「編輯出版方向」和「影視與動漫編導方向」為「專業素質翼」。既重視強化基礎、培養符合國家戰略需求的高端人才,又注重應用創新和社會服務。從而形成了長線專業和短線專業、冷門專業和熱門專業、基礎專業和應用專業分層培養、互相促進的良性局面。

「大中文」實驗區為新文科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發展契機。近年來中文系的新文科建設,立足於四個方面:首先是通識教育,浙江大學中文系長期重視通識教育,2010年起,配合浙江大學的通識教育改革,開設首批通識核心課程,設置大班理論課、小班討論課結合的模式,進而線上線下課程的教學,形成了影響較大的浙大模式,促進教育進一步全面、協調與平衡發展,由中文系教師作為骨幹的《文史哲通識課程建設的精品化與公開化》獲教育部第七屆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其次是名師、名課、名教材,就名師而言,長期堅持教授、名師給本科生授課制度,同時實行本科生導師制;就名課而言,不斷優化課程體系,打造金課,其中「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被評定為國家精品課程,「當代文學前沿問題研究」被認定為國家首批一流線下課程,「唐詩經典」「宋詞經典」被認定為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析詞解句話古詩」被認定為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程,目前在「中國大學MOOC」上線的課程達12門;就教材而言,《中國當代文學史寫真》《訓詁學概論》《文獻學概論》《文學原理》《現代語言學導論》被評定國家規劃教材。再者是跨學科,大中文的發展,一是做到以文為主,文史哲融合,二是做到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融合,即以2020年獲得教育部優秀科研成果獎而言,就有語言學研究成果《漢語詞彙核心義研究》《古代文化辭義集類辨考》《漢語運動事件詞類化的歷時考察》《Interrogative Strategies: An Areal Typology of the Languages of China》,文學研究成果《新出石刻與唐代文學家族研究》《中國當代文學史料問題研究》,歷史學研究成果《宋代登科總錄》等;最後是國際化,「大中文」的格侷促進了國際化的發展,中文系嘗試在教學科研方面進行多種途徑的探索:一是文學著作外譯與學術著作外譯並駕齊驅;二是加強中文學科與中外著名作家的交流,甚至嘗試柔性引進作家作為中文系教師;三是有關中國文學與世界對話中,將中國文學著作向外推進作為重要使命;四是與海外著名高校合作建立研究平臺,如與美國哈佛大學地理分析中心共建「學術地圖發布平臺」;五是大力推進本科生與研究生進行海外學習和交流。

浙江大學中文系系史

上下求索:百年中文新起點

回顧正式建系的百年曆程,浙江大學中文系孕育集聚了大批名師碩儒,培養了無數英才,創造了精深的學術成果,建立了傳承有序的學統,樹立了謹嚴純正的學風。這種學脈又通過一代又一代氣質博雅、格局弘闊、富有人文精神的畢業生得以延伸和擴展。

站在下一個一百年的起點上,浙江大學中文系將以更加深沉廣大、博雅專精的學術氣象,繼續奮進,勇立潮頭。充分發揮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百年傳承的傳統優勢,形成古代文學、古代漢語、古典文獻學和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文藝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等學科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在人才培養、科研創新和隊伍建設方面實現全面提升,重點突破,打造「精」「特」「強」的一流學科,並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響的標誌性成果;綜合實力居於國內學科的第一方陣。

聚焦到人才培養方面,中文學科關乎民族的母語和文學,是傳承中華民族精神血脈與文化基因的關鍵所在。浙江大學中文系將以百年積澱為起點,在優秀文化傳統繼承的基礎上努力開拓創新,服務於新時代的國家戰略需求,培養在中國語言、文學、文獻等領域具有紮實基礎、寬廣視野與人文精神的創新性人才。集中到學術研究方面,致力於浙大中文學統的拓展。由宋至清開啟的浙東學派、浙西之學,經夏承燾、姜亮夫諸大師的弘揚,一直傳承至今。「浙西尚博雅」「浙東貴專家」二者融合的學風,在浙大中文的百年傳統中得到了很好的凝聚和體現。中文人將努力在學統傳承中開拓新的領域,建立新的學派。凝結到思想創新方面,中文作為人文學科,貫穿著人文精神和思想,更要在學術研究的基礎上創新思想觀念,提倡獨立精神,不斷求索,以探掘母語、文字與文學中承載的中華民族的靈魂。

本文為中華讀書報原創作品,如需轉載請留言。歡迎轉發到您的朋友圈。

歡迎下載2021年溫馨年曆

原標題:《浙江大學中文系百年學脈的傳承與拓展》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浙江大學中文系走過百年:湖山學脈 兩浙文心
    全書凡一萬餘言,是在三卷、140餘萬字的《浙江大學中文系系史》基礎上輯寫而成。放眼國內高校,出版校史者眾多,而如此鄭重地記錄一個系的歷史,是十分少見的。百年來,浙江大學中文系匯入中國現代教育事業發展的歷史洪流,始終引領近現代以來的浙江學風。「江南學林淵藪」的稱謂,名副其實。值此建系100周年之際,她的歷史值得講述。整合兩浙學術,綿延東南文脈。
  • 博雅專精 明體達用 浙江大學中文系迎來百年系慶
    原標題:博雅專精 明體達用 浙江大學中文系迎來百年系慶   12月18日上午,浙江大學中文系在浙大紫金港校區求是大講堂舉行百年慶典。
  • 湖山學脈 兩浙文心-浙江新聞-浙江在線
    浙江在線12月18日訊《浙大中文一百年》——這冊剛剛付梓的豎排線裝書,散發出幽幽墨香,仿佛穿越了一個世紀的歷史雲煙。  全書凡一萬餘言,是在三卷、140餘萬字的《浙江大學中文系系史》基礎上輯寫而成。放眼國內高校,出版校史者眾多,而如此鄭重地記錄一個系的歷史,是十分少見的。
  • 浙江4所「百年大學」,浙大傳承求是精神、浙理工傳承絲綢文化
    浙江除了有不少歷史悠久的名城、古蹟,也有一些歷史悠久的大學,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浙江4所「百年老字號大學」。 浙江大學-建校始於1897年 浙江大學是浙江省最好的大學,也是省內唯一的985、211工程大學,至今已有123年的歷史了。
  • 曾經擔任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的沙孟海!
    他是我國近現代高等書法教育的先驅之一,曾經擔任過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浙江美術學院教授,西泠印社社長,西泠書畫院院長,他就是著名書法家沙孟海。沙孟海書法早年是以但求平正為自己書法美學的追求標準,進入中年的時候,隨著他的學養的不斷提高,豐厚和他閱歷的不斷拓展,他多用功關注書法字體的「體勢」和章法的「氣勢」,他以楷書為主的創作轉向以行書為主的創作是他「既知道平正,也追求險絕」的藝術觀念的轉換的開始。
  • 「浙大中文」走過一百年:做好支撐高水平大學的「阿基米德點」
    從書卷深處走來,穿過歲月長河,12月18日,浙江大學中文系喜迎百年系慶。在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的一百多年裡,中文系經歷過引領風騷、獨佔鰲頭的輝煌時代,支撐了幾乎所有綜合性大學的人文聲望。作為一門關乎民族母語的學科,中文專業如何根植傳統,守正創新,更好地肩負起傳承中華民族精神血脈與文化基因的使命?
  • 回首百年 接續輝煌:北京大學中文系慶祝建系一百周年
    他詳細回顧了北大中文系的百年奮鬥歷程,展示了學科發展脈絡。通過列舉百年來北大中文系所培養的學生人數,陳平原主任指出:數量不是最重要的,人才質量才是關鍵。這裡走出了很多英雄豪傑、仁人志士、學者名流,留學生培養也是中文系引以為傲的一個方面。陳平原主任認為,中文系不應滿足於在國內的獨領風騷,而是要能夠以更長遠的眼光:立足國內,溝通兩岸三地,背靠東亞,面向歐美。
  • 《浙江大學中文系系史》叢書首發
    11月5日上午,在浙江大學中文系主辦的「中文學科建設:歷史經驗與全球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浙江大學中文系系史》叢書首發。據了解,這是國內重點大學中文系第一部系史叢書。浙江大學黨委書記金德水出席首發式並講話。
  • 創建香港大學中文系的賴際熙故居就在這裡
    增城人家 | 增江街光輝村:創建香港大學中文系的賴際熙故居就在這裡一方水土養一方豪傑,傳承賴際熙的先賢精神
  • 【百年中文】哈佛大學霍米巴巴教授演講會成功舉辦
    而作為一個名家輩出,學術積澱深厚的人文學科,北大中文系吸納和湧現了了一批又一批傑出的大師和優秀的學者,如林紓、陳獨秀、魯迅、劉師培、吳梅、周作人、黃侃、錢玄同、楊振聲、劉半農、胡適、孫楷第、羅常培、楊晦、遊國恩、王力、馮沅君等,他們秉承「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人文信念和學術理想,為學科建設、學術傳承、文化進步乃至民族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 記浙江大學中文系79級入學40周年同學會
    青春似夢,歲月如歌, 40年彈指一揮間,懷著滿腔的熱忱,帶著對昔日同學的牽掛,2019年8月24日,浙江大學(原杭州大學)中文系79級同學再度重相逢,與昔日的恩師歡聚西溪,舉行了入學40周年同學會。退休老教師韓泉欣、來自全國各地的60餘名同學參加了此次活動。
  • 求是精神:浙江大學的傳承與創新
    摘 要:求是精神是浙江大學的文化血脈。建校伊始的求是書院為浙江大學確定了「求是」的初心;竺可楨時期和西遷年代的浙江大學正式將「求是」精神確立為校訓;四校合併後的浙江大學在新時期提出「求是創新」的口號;新時代的浙江大學不斷傳承著「求是創新」的傳統。
  • 北京大學中文系簡介
    在2004年的一級學科評估中,北大中文系名列全國第一。  由於中文系本科多數學生畢業後將進入研究生階段深造,因此,中文系本科各專業的學生在校四年期間,要求系統掌握本專業的相應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初步具備進行專業研究或從事相關領域工作的能力,同時具備較高的整體文化素養,有堅實的文史基礎和寬廣的文化視野,有過硬的語言文字能力和較高的外語水平,有不斷獲取新知識和適應新情況的能力。
  • 【我形我塑】雕塑展 | 「百年學脈·今朝楚天」 2021迎新春 湖北雕塑藝術邀請展(一)
    此次湖北雕塑藝術邀請展,在迎新春的氣氛和背景下,以「百年學脈·今朝楚天」為主題,是因為西方雕塑百餘年前傳入中國,成為中國雕塑教育的學脈,也是因為湖北美術學院成立於百餘年前,成為湖北美術教育的學脈。湖北老一輩的雕塑教育家,篳路藍縷,苦心耕耘,代代傳承,開枝散葉,才有了湖北雕塑的今天。
  • 北大中文系,一百年留下了什麼-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近日舉行的《北京大學中文系百年圖史:1910—2010》一書首發式及座談會上,與會者的思考,讓人體味出北大中文系這塊學術高地的精神氣度,也激發出人們對當下大學教育的深入思考。這種風氣,比較適合做學問,百年來北大中文系始終人才薈萃,思路活躍,是和這種學術風氣互為因果的。」    「百年系慶讓我們思考:北大中文系發展百年,到底什麼是值得紀念的?」北大中文系黨委書記蔣朗朗說,「北大中文系的傳統有兩方面,一是關注和參與社會的傳統,二是學術自由的傳統。」
  • 中國最好的中文系在哪所大學?
    圖為北師大中文系教授啟功先生在書房 其實,兩所大學中文系學生從裡到外都不一樣,包括衣著穿戴,北大中文系的學生衣著光鮮,而北師大中文系的學生大多穿戴樸素。
  • 浙江首家綜合性中醫藥博物館在浙江中醫藥大學開館
    11月20日,浙江省首家綜合性中醫藥博物館——浙江中醫藥博物館(新館)開館儀式在浙江中醫藥大學濱文校區舉行,標誌著浙江中醫藥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該館每日9:00-16:30開館,周一閉館。參觀者可通過該館網站預約。
  • 傳承百年獨特技藝 回生堂:浙江老字號
    2019-04-02 16:12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通訊員 周兆奕記者4月1日從縣商務局獲悉,近日,平陽縣回生堂醫藥有限公司入選第六批「浙江老字號」。這也是平陽縣首個「浙江老字號」。幾經傳承,已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溫州老字號」。2015年,改為平陽縣回生堂醫藥有限公司,保留回生堂商標。2016年,總投資8231萬元,成立平陽回生堂中醫院。2018年,進駐鳴山村非遺文化一條街,總投資300萬元建成回生堂中醫藥文化展廳,並與浙江農林大學深入合作,打造浙南地區知名的中草藥科普教育示範性基地、回生堂中醫藥與健康產品研發工作室等。
  • 張生:重建中文系的偉大傳統
    張生 同濟大學教授10月23日,北大中文系舉行了建系一百周年的慶祝大會。這百年來,尤其是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前,北大中文系在中國的思想界和學術界的確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我以為,這段話才真正道出了北大「中文系」之所以為「北大」中文系的原因,這也是何以北大中文系在同行眼中,乃至於普通人的心目中具有很高地位的原因。從這個角度講,一個世紀以來,能與北大中文系相頡頏的中文系委實屈指可數。因為學術的傳承和發展只要在書齋裡「革命」即可,這點別的中文系亦能做到,至於成就,也只是「小大之辯」而已。
  • 山東大學與臺灣大學中文系互派學生交流學習
    中國臺灣網3月14日濟南消息 新學期伊始,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與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籤署的交流項目協議啟動,雙方交流生先後完成報到,他們將作為兩個學院首批本科交換生進行一學期的交流學習。  經學生自願申報,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成績、交流計劃及身體心理狀況等情況進行選拔,2011級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李子春、程文楚兩位同學成為學院首批赴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交流的學生。兩人抵達臺灣時正值中華民族傳統的元宵佳節,臺灣大學中文系主任李隆獻會見兩位同學,並與她們親切交流,在臺大新同學的陪伴下,她們充分感受了寶島節日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