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思想:「形」「心」「神」合一

2020-08-22 舒雅說歷史

在老子「德」論思想中,對個體的看法是整體式的,沒有對自我個體在形體與精神上做細緻區分。莊子則在老子「德」論思想基礎上,一是對個體範圍給予了擴充,莊子所言的個體是包含了萬物與「人」在內的個體,而「人」是具有自我意識、精神性的自我個體存在,這雖然是「人」的特殊性所在,但並不是其優越性所在;二是莊子突出了自我個體不但是道德性的存在者,而且是「形」「心」「神」的統一體,自我個體不單單是稟賦了形體,更在於其以「心」可神遊世界。

擁有從「道」而得來的「形」,可稱之為個體,個體可以安然存在與否,在莊子看來,這取決於精神性的存在,即自我個體,自我個體能夠在反思自我過程中,展現其審視世界、溝通世界的特點。「形」在莊子思想中共出現184 次,亦是莊子「德」論思想系統中的重要概念。在莊子思想中,筆者認為「形」有以下層次性內涵:一是指所有個體擁有的有形的形體、形狀,此形體僅僅是個體從大道得來的外形,對此莊子闡述較多,如「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莊子·逍遙遊》)「一受其成形,不忘其殆盡。」(《莊子·齊物論》)「道與之貌,天與之形」(《莊子·德充符》)「夫大塊載我以形」(《莊子·大宗師》)等等,莊子通過對這些萬物形體的描述,在於強調「形」為個體自然從「道」而得,為進一步論述「德」與「形」「心」「神」的關係做好鋪墊。「形」在莊子思想中,有時又與「神」互為通用,表達對外在之物窘惑自我個體身心的一種批判。如:「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莊子·齊物論》),對於「形開」的釋解,陳鼓應、方勇等諸賢認為是指「形體不寧」,似不妥,有過分拘泥於文字之嫌。鍾泰釋解為:「『魂交』、『形開』互文,『魂交』則形亦交,『形開』則魂亦開。形者魄也。」此說較富啟發意義,莊子在這裡闡發自我個體之時,是把自我個體作為一個完整的殊體看待,意在闡發自我個體一旦逐於外物之時,其內外不一、心神不寧,從而導致失卻自我。可見,對莊子思想世界中「形」的理解,雖然多數情況下是在具體形骸、器官層面,但不可局限於此,通過對「形」的深入分析,我們發現「形」在指稱萬物之形時,是具體與抽象的結合,也就是說,「形」在莊子這裡有「有形」與「無形」的區分,「形」的進一步展開,是通過「形」與「德」「心」「神」關聯在一起論述,四者在自我個體身上得以充分展開。

「心」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中是一個較為重要的哲學概念,先秦道家對此有著深刻論述。老子在其五千言中,有十處談到「心」,大體可分為兩個層面,一是指「聖人」「赤子」這些自我個體的「心」,如形容「聖人」的境界在於「虛其心」(《老子》第三章),「赤子」在自然而然中具有「精之至」「和之至」的境界(《老子》第五十五章);二是指「民」「百姓」「人」等一般自然個體之「心」,如「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老子》第五十五章)「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老子》第十二章),從上論述來看,老子所談的「心」,立足點在於使得自我個體在現實層面,不為過多欲望所牽制,避免向不利於自我個體生存的方向轉化,在價值上向大道回歸。

在莊子思想中「心」的內涵變得更為豐富,有了對「形」與「心」的細緻區分,「形」是所有個體所基本具有,「心」則是反映自我個體身上的特殊元素,對「形」與「心」關係的闡述是莊子對老子「德」論思想的超越點之一。莊子認為,「心」是自我個體生存的本質存在之一,從應然狀態來看,自我個體的「心」應是澄明的,且與「德」「形」「神」合一。但在物質文明社會變化之途中,受之影響,則出現了「猶有蓬之心也夫」(《莊子·逍遙遊》)的狀態,此「有蓬之心」實是指外在智慧的獲得,但正是此人為之「知」對「心」的誘化,遮蔽了自我個體的本心,進一步導致了偽善的出現。

莊子進一步認為在社會進程中,「心」被附加了太多的負累,導致了「德」「心」「形」的分離。如何從「心」審視自我,看待世界,是解決「德」「心」「形」等諸關係,以身遊於世及心遊、神遊環宇的關鍵。對於「心」「形」,莊子的基本定位是「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莊子·齊物論》)「心」「形」體現為何種狀態,本應是一種自我本心自然而然的展現,並非拘泥於任何一種既定形式。它們顯現為何種樣態,在於自我個體自我如何應對外物。對此,王夫之曾言:「昔者子綦之隱几,嘗有言以辯儒墨矣,至是而嗒焉忘言。」王氏指出了莊子對「偏執之心」與「澄明之心」的區分,莊子以儒墨之辯,映射諸家是非的爭執,「言」的爭論則「心」「形」受累,進而分離。對於現實中的種種「偏執之心」,莊子曰:「大知閒閒,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構,日以心鬥:縵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縵縵。其發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其殺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為之,不可使復之也;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莊子·齊物論》)世俗之心鬥呈現的千姿百態,反應出了對自我個體自身生命的損傷,以及在世俗社會中的迷失狀況,在此狀態下生存的自我個體,無法談及生命的真正價值。對此,[宋]林疑獨註解為:「以至約之心,鬥至多之物,終亦疲潰而後已。」自我個體的「心」陷溺於外在之物中不可自拔,從而出現「成見」「成心」,「成心」是外在功利之心,是固執己見之心,是「師心」與「機心」,是「有為之心」,以「成心」涉世,終至會出現「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莊子·齊物論》)的悲慘境地。可見,「心」在莊子思想中不只是自我個體思維的器官,更為重要的是「心」「形」內外一致,在乎「心」落於何處。在莊子思想中自我個體的精神是通過「心」得以具體體現,而自我個體的特殊性、個別性,最終通過自我個體獨特的精神加以高揚。

對於如何破除「成心」之弊,破除偽善帶來的「知」,以及在「德」「心」「形」合一中如何獲得真知,以同於大道。為此,莊子提出了「心齋」「坐忘」等一系列主張,惟其如此才能達到「心和」「靜心」「和德」「遊心」「解心」的狀態,依此莊子凸顯了實現「德」「心」「形」「神」聯為一體的訴求。正是依託於此,莊子意在實現從現實層面到自我個體精神層次的提升,並最終為達到與天地同遊的境界打下基礎。「心」在本然狀態上應當是一個「純素空靈、廣袤無垠的空間」,只有如此,「心」才能使得自我個體在實然與應然雙重狀態下,實現「遊於世」與「逍遙於天地之間」的渴望與追求,而這是在對大道體悟過程中獲得的,正如莊子所言:「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心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莊子·在宥》)

如何才能做到自我個體的「德」不被異化呢?對此,莊子提出了一系列的修養方法。一為「心齋」,對於何為「心齋」,莊子通過儒家兩位賢者孔子與顏回的對話加以表達,意義深遠。莊子所指的「心齋」,並非指自我個體形體對外在「禮儀」「法則」的符合,而是「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莊子·人間世》)「心齋」不僅是對儒家以有為方式修持身、心的一種指責,而且是對任何滯於外在物慾,執於外在心智行為的批判,「心齋」虛的根本,虛者的主體是「心」,這裡的「心」是「高度修養境界的空靈明覺之心」,「心」能虛,且能自然待物,方為「心齋」,「心齋」既是指一種得「道」的方法以及內心上的一種豁然開,也是指得道後的「虛」「靜」狀態。

如果說莊子論「心齋」側重點是就心境上的提升而言。「坐忘」則是對自我個體「德」「心」「形」合一下對得「道」的另一種體驗表達。對於「坐忘」的境界,莊子同樣以寓言形式,以孔顏對話方式來展現,「坐忘」的前提是不斷忘卻以「仁義」「禮樂」為代表的俗世智巧,進而達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於大通」(《莊子·大宗師》),此為「坐忘」。莊子此番論述,顯然受到了老子對「有身」與「無身」辯證看待的影響。老子對「身」的論述,並非對「身」本身的捨棄,而是主張應當對身外之物給予拋棄,對自我之「身」加以真誠對待,能夠真正重視自我個體之身的個體,也能真切對待其他個體及天下。在這方面,莊子對老子予以繼承,但莊子轉換了思考的視角,莊子把目光重點投注在了精神領域,把自我個體的精神自由放在了首位。

莊子更為深刻地看到在所謂物質文明社會愈來愈快的進程中,現實眾多自我個體卻越來越沉溺於虛假之中,可謂深陷囹圄而不知,何其悲哉!要想擺脫這些枷鎖,在莊子看來,保養好自我「德」,無疑是一種較佳的生存方式。對此,莊子提出了「心齋」與「坐忘」的理想修養方式。但對於「忘」的對象、主體為何,「忘」又具體落實在何處,史上諸家對此眾說紛紜,其中[晉]郭象與[明]陸長庚的註解頗為獨到。對於「坐忘」,郭象曰:「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既忘其跡,又忘其所以跡者。內不覺其一身,外不識有天地,然後曠然與變化為體而無不通也。」郭氏的釋解可謂意境高遠,但是否符合莊子之意呢?從上文我們可知,莊子在對待自我個體的「形」上,乃承老子而來,自我個體能否真正忘記「身」以及「智」呢?對此,郭氏解之為「全忘」,實是其「獨化論」思想的展現,而非莊子「忘」真正的內涵,莊子對「身」及「智」的態度是超拔,而非生生拋棄。原因在於在莊子看來,任何生命個體都是有限的,是「無所逃於天地之間」(《莊子·庚桑楚》)的,既然無所逃,自是生存在天地之間,而非生活在真空中。依此,莊子對待外物不可能以視而不見的態度應之,只能是以何種心境來審視之。對於「坐忘」,陸長庚解釋為:「須知此個『忘』字,與外道所謂頑空斷滅者萬萬不侔,即是一個心普萬物而無心,情順萬事而無情乃其宗旨。」筆者認為,陸氏此解深得莊子思想意旨,如何看待自我個體外在形體與世間的聰明才智,關鍵在於以何種心境視萬物,此「坐忘」之「心」體現的正是得道境界。

綜合以上可見,我們從老子內在思想理路加以審視老子的「德」論,會發現老子對「德」的闡釋重點強調的是個體從「道」而得之的內在屬性,而在現實中則多落實在政治領域。對此,老子警告世人對於自身之「德」,既不要強而為之,亦不能得之進而固執、拘泥於自身之「德」。進一步而言,老子關於「德」的論述更多凸顯在現實性與潛在性間的張力中展開,對於世俗價值而言具有一定的超拔傾向。

相對而言,在莊子「德」論思想領域中,自我個體則展現為多重面向,不但有「聖人」「神人」「真人」「至人」等向度的展示,更多是對世俗世界自我個體生命精神層面境況的深度關懷。在此基礎上,莊子通過以「道」為基點展現了其「德」論思想的多重面向。依莊子「德」論思想看來,自我個體精神層面如何顯現,不僅僅關涉到自身,而且涉及其他物的生存,以及與萬物相處和諧的可能性。雖然莊子「德」論思想世界中的自我個體在現實中的「逍遙」極難實現。但對於自我個體生命的境況,莊子認為自我個體可貴之處在於以精神來凸顯世界的意義,自我個體以「自然」與「無為」之態順應萬物,自可臻至「致道者忘心矣」(《莊子·讓王》)的境界,此等境界凸顯了莊子意在通過「逍遙」彰顯個體生命通達大道之境的精神維度。



相關焦點

  • 莊子推崇「人道合一」 孟子遵循儒家思想 對後世影響深遠
    莊子莊子,戰國時哲學家,道家代表人物。在有限的史料記載中,只知道莊子曾在蒙(今河南商丘)做過漆園吏,但不久就辭官回家,此後專心著書講學,再未踏入仕途。辭官後的莊子依舊住在陰暗潮溼的小巷子裡,靠編制草鞋度日,常常食不果腹,有時還要向人借糧救急。儘管生活困頓,莊子卻思想高超,甘於貧困,不願與權貴同流合汙。
  • 「天人合一」思想探源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問題,「天人合一」是其核心思想。這一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這一思想對於反思現代工業文明和科技文明所產生的負面效應,重新構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仍具有借鑑價值。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傳統,歷經了一個逐漸演化的過程。
  • 《莊子》:曠達逍遙,天人合一
    內篇被認為是莊子本人所作,代表了莊子的思想核心,而外篇、雜篇摻雜黃老、莊子後學形成複雜的體系。其文採用「寓言」「重言」「卮言」為主要表現形式,思想奇特,意出塵外,文筆多變,氣勢壯闊,妙趣橫生,充滿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勾勒了逍遙飄逸的人生境界。莊子尤為強調精神的自由,因此《莊子》開篇便是《逍遙遊》。
  • 漫談莊子的思想與語言藝術
    文//馬宇      莊子是中國歷史上一個不可多得的人物,他是一個思想家,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直到今天,在講究保護生態環境的當下,仍然有著現實意義。
  • 淺談太極拳「天人合一」整體養生思想的理解
    《黃帝內經》「天人合一」的人體生命整體觀是傳統養生的哲學理論基礎,是中華古老文明樸素的系統觀思想,它認為人及人類活動與自然息息相關。太極拳作為我國古代傳統體育養生運動,十分重視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太極拳「天人合一」整體觀主要指人與自然統一、形與神的合一。
  • 順應自然:莊子崇尚天人合一
    順應自然:莊子崇尚天人合一莊子作為中國傳統文明中,最偉大的精神領袖之一,其深邃、樂觀、豁達的人生哲學,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獨樹一幟、別開生面的奇葩。而洋溢在莊子文哲著作中的樂觀精神,人文關懷, 早已成為當代國人人文精神的典範。
  • 錢穆:莊子思想的毛病
    莊子思想也有毛病,如把心當做一面鏡子,不將不迎,應而不藏,他說「惟道集虛」。心是要有感應的。《易經》講心,譬喻作龍,龍是能動的,鏡是不動的,這便是莊子不及《易經》處。又莊子似乎只講到人的理智,沒有講到人的性格。所以我說莊子思想較近於科學。科學是冷靜的、純理智的。孔子便把「性格」、「理智」合一而談,而尤其是對於「性格」的成分居多。莊子講「約分」,各走各的路,純是個人主義。孔子講孝道,孝不免要涉及到父親、母親。
  • 莊子的深邃思想和美妙藝術
    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百花齊放,是各類思想交融的一個時代。而莊子作為老莊哲學的代表人物,千百年來倍受推崇。莊子的文學成就也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文章充滿想像,汪洋恣意,晚周諸子,莫能先也。「天下沉濁,不可與莊語」。
  • 「天人合一」整體觀養生思想對太極拳運動的闡釋
    《黃帝內經》「天人合一」的人體生命整體觀是傳統養生的哲學理論基礎,是中華古老文明樸素的系統觀思想,它認為人及人類活動與自然息息相關。太極拳作為我國古代傳統體育養生運動,十分重視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太極拳「天人合一」整體觀主要指人與自然統一、形與神的合一。
  • 莊子諸家養生思想
    莊子:戰國哲學家,繼承和發展老子「道法自然」思想,提出「依乎天理,固其自然」的養生原則,「保身、全生、盡年」的養生目的,以達「形全精復」的「養神」為途徑,以「坐忘」、「離形」為養生的基本方法, 成莊子養生思想體系。
  • 莊子思想精髓
    其思想在世界的傳播和影響巨大,隨著國學的漸熱,文化研究不斷深入,莊子的思想作為中國思想史上的珍寶,集大成智慧,必將凸顯中國人的智慧,與世界的思想發生碰撞和交流,也將很快的融入到人類思想史的長河當中。在現實社會看來,莊子拋棄了現實社會,摒棄了常人立足於政治、經濟、法律,實則可以理解為逃避現實、追求精神超越。這樣的自由思想不具有普世價值,帶有烏託邦式的幻想色彩。
  • 影響中國幾千年的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孔孟卻表示不知情?
    關於「天人合一」思想的說法很多,一般認為最早是莊子提出來,但道家後繼無人,道教卻走上了修仙煉丹的道路,最後也沒能發揚光大。其它各家也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直到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將陰陽、五行學說合流並用,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一套帝制神學體系。他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思路正中漢武帝下懷,於是大力推廣,至此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
  • 莊子養神法——守一、守舍、心齋、坐忘。
    莊孑很貧窮,曾經靠編草鞋謀生,但他的學問無所不包,他的學術思想與老子一派,楚威王仰慕他的才學,兩次派使臣以厚禮耒聘請他做宰相。莊子回答道:「你看那做犧牲的牛,穿著華麗的衣服,吃著大菜,一旦被牽入太廟殺了,連做只土牛都不可得了!」莊子一生不做官,保持著超然物外,佸淡虛無的志趣。
  • 形與神
    □顧農 ●關於散文藝術過去有一句著名的話,叫「形散神不散」。後來有人說,不對,恰好相反,應當是「神散形不散」。「形散神不散」說的是行文能夠放得開,瀟灑自如,而始終不離中心。「神散形不散」則是指內容多元,意趣豐富,令人浮想聯翩,而文字仍然相當凝練整飭。文學家的散文隨筆中這兩種筆墨皆有之。 ●形神皆不散如何?也很好,而且最為常見。各種文件、報告、論文、說明,都是這麼一種筆法,文章清清爽爽,讀起來容易理解。
  • 【中醫文獻】從「形神合一」談《千金方》導引養生思想(文摘)
    有關形神理論的探討始於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先秦諸子認為在生命起源問題上,氣構成「形」和「神」,神居於心,形神相合而為人。形神理論的探索在《黃帝內經》中初具雛形。南北朝社會動蕩,關於形神理論的探索,佛道兩家雖都堅持「形神合一」,但均未擺脫上古宗教觀的影響,道家追求通過養氣來養神和練形以達到「神形不離」而長生;佛家注重修養心神,超脫肉身;思想界範縝認為生命存在時「形神一體,形質神用」,「形存神存,形謝神滅」,結束了「形神不滅」的討論;醫學界已脫離上古的宗教觀,將「神」聚焦於人體的精神和思維。
  • 淺談「三教合一」思想的形成
    從歷史發展來看,「三教合一」的思想,主要來源於三個角度,第一是宗教傳播,第二是政治需求,第三是民間流傳。而「三教合一」的思想淵源,也是在我國本土宗教——道教,「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呂氏春秋·下賢》)大道包容的思想影響下形成。以至於,在道教內部形成了不同的思想發展,尤其對當今社會道教的發展,更是形成了較大的影響,乃至一些道士佛道不分,奉神不清,淫祀廣布。
  • 身心合一,形神兼養,性命雙修,深度長文!
    中國養生的系統思想體現在「心身統一,性命雙修」的修養理論之中。一、存心養性,以道全形既然系統內各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繫和影響的。那麼,通過「心」的修養,就可以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於是,在中國養生學界便有人提出了「存心養性,以道全形」的修煉主張。
  • 氣功與人類文化(13)天人合一,「心」為主導的生命整體觀
    天人合一,「心」為主導的生命整體觀這裡有三層意思:  (一)人的生命是以心性為主導的「形」、「氣」、「神」的統一。《管子》將此稱之謂「神」。他認為:「神不寧,則氣亂、精離。」而「心」為神之「宮」、「智之舍」。故「心」在人的生命運動中起著主導作用。故《心術》曰:「心之在體,君之位也。九竅之職,官之分也。心處其道,九竅循理。」《內業》也說:「心全於中,形全於外」,「定在心中,耳目聰明,四肢堅固,可以為精舍」。
  • 故事:《莊子》:什麼是「天人合一」?
    經過七個不眠之夜的思考,莊子休通過反思,確立了自己的本根論和方法論。他張開雙臂,向西偏的殘照,向山間斷流,向殘枝敗柳以及可怕的獸骨屍首大聲宣讀自己得哲學詩篇:「芸芸眾生,請側耳傾聽罷!我將告訴你們,自然的本源,自然的本質!
  • 《莊子》談養生——養形還是養神?
    我們都知道,莊子重視養生,而且,莊子在其著述《莊子》中,專門有《養生主第二》的篇名。那麼,莊子對於養生是什麼觀點呢?莊子的觀點與《內經》是一樣的嗎?莊子如何看待形神兼顧呢?本文一一為您分析。一、莊子的養生觀我們都知道,莊子是看淡生死的。莊子的夫人去世後,莊子居然能敲著盆唱歌,並不悲傷。對於一個看淡生死的人,養生又有什麼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