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 清音與南曲 「今之南曲,清樂之遺聲也」(1)

2021-01-20 姜龍聊一聊

大家好,今天我繼續來為大家介紹古代中國的清音與南曲。

宮中的清樂並非消亡而是轉化,民間中的清樂也不曾消亡。《甘·澤謠·陶視》及《唐國史補》分別載:

陶峴者,彭澤之子孫也。開元中,家於崑山,富有田業。(中略)峴有女樂一部,奏清商曲。

洪鄂之水居頗多,與屋邑殆相半。凡大船必為富商所有,奏商聲樂。

丘瓊蓀推測第二例商聲樂即清商樂,當可從。由此可見,江南民間的家樂,多有清樂的遺存。而陶現之家更在崑曲發祥地崑山,遂令筆者想起清樂與南曲的關係。

清樂與南曲有關,凌廷堪曾力主其說,《燕樂考原》卷一說:「今之南曲,清樂之遺聲也。清樂,梁、陳南朝之樂,故相沿謂之南曲。今之北曲,燕樂之遺聲也。燕樂,周、齊北朝之樂,故相沿謂之北曲。」《校禮堂文集》卷十九又雲:

蓋龜茲琵琶未入中國以前,魏晉以來相傳之俗樂,但有清商三調而已。清商者,即《通典》所謂清樂,唐人之法曲是也。清樂之清調、平調,原出於琴之正弄,不用二變者也。清樂之側調,原出於琴之側弄,用二變者也。至隋唐,本龜茲琵琶為妄樂四均,共二十八調。宴樂者,即《通典》所謂燕樂,唐人之胡部是也。燕樂二十八調,無不用二變者,於是清樂之側調雜入於燕樂而不可復辨矣。故以用一凡不用一凡為南北之分可也,以雅樂俗樂為南北之分不可也。然則今之南曲,唐清樂之遺聲也。今之北曲,唐燕樂之遺聲也。可見凌氏也認為清樂與法曲是一回事,而清調中的側調,因用二變,遂與用二變的胡樂混而無別。清樂中的平調、清調因不用二變,遂成為南曲的先聲。

但唐代的清商樂到南宋南曲的興起,中間有數代之隔,其間的傳續,《傀儡戲考原》一書曾作過解釋:

《武林舊本》卷七載淳熙三年五月駕詣德壽官進香。移妄清華,看蟠松。官繽五十人皆仙妝奏清樂。又載淳熙九年八月駕過德壽宮,晚宴香遠堂,池南岸列女童五十人奏清樂。是宋禁中有清樂也。宋街坊有清樂社,見《都城紀勝·社會》篇雲:「此社風流最盛。」《武林舊事》卷三《社會》篇有清音社。《夢粱錄》卷十九《社會》篇有女童清音社。清音清樂義同,是宋民間猶有清樂也。

可見,由唐至宋,無論宮廷抑或民間,清樂都不曾消亡,於是遂有影響南曲音樂的可能,所以凌廷堪的說法恐怕也有道理。孫李皆弟又說:

故餘謂:清儒所云,南曲出於清樂,其論本非錯誤。但中間尚隔一層。南曲與清樂發生關係,乃以傀儡戲為媒介。此清儒所未想到者。南曲曲名多出於唐宋燕樂。燕樂自燕樂,清樂自清樂,二者本無關係也。有媒以合之,則無關係者可發生關係。不唯發生關係而已,且融而為一,另成一種新音樂。

清樂與南曲間是否須以傀儡為媒介,當別論,但清樂影響南曲,確有不少贊成者。其具體情況如何,目前未有確據可以說清,當矣日後再考。

兩年前,保成師在一次授課時曾論及崑山腔的起源問題,並指出崑腔轉聲若絲的特點可能與唐代樂官李可及「拍彈」的轉喉為新聲有關,且和黃橋綽有牽連。此說予筆者印象極深,今自清樂、法曲、南曲的角度考慮它,則確有若干線索可尋。

魏良輔的《南詞引正》曾說:「腔有數樣,紛紜不類。各方風氣所限,有崑山、海鹽、餘姚、杭州、弋陽。自徽州、江西、福建俱作弋陽腔,永樂問,雲、貴二省皆作之,會唱者頗人耳。惟崑山為正聲,乃店玄宗時黃幡綽所傳。」黃幡綽的事跡當以《唐戲弄》所考最為詳細,但任半塘並沒有明言黃幡綽為法部中人,以筆者所見則是也。

黃幡綽與玄宗關係極為密切,高彥休《胭史》下雲:「開元中黃幡綽,玄宗如一日不見,龍顏為之不舒。」以此言之,黃不當不人梨園。《樂府雜錄·徘優》又載黃幡綽與張野狐同以弄參軍著稱,張野狐是梨園中人,《明皇雜錄》載:「梨園子弟善吹費案者,張野狐為第一。」張既為梨園中人,黃不應不是。另外江休復《嘉佑雜誌》載:「同州樂工翻河中黃幡綽《霓裳譜》。」《霓裳》是梨園法部中的第一名曲,黃幡綽有其譜,可證黃必為梨園弟子。

我的介紹到此結束,他日繼續。

相關焦點

  • 西門大街和明代「南曲之冠」
    西門大街今名西塔街,就在這個不起眼的西門大街上,在明代的高郵,卻岀了一位號稱「南曲之冠西樓茶館今也不存。王磐是今日高郵唯一沒有紀念場所的高郵大文人。《高郵州志》載其傳略如下:「王磐,字鴻漸,有俊才,好讀書,灑落不凡。少為諸生,惡其拘也,棄之,縱情山水詩畫間.其畫長於寫意,評者稱其天機獨到,別有一種風趣。非學力可及。尤精音律,與金陵陳太聲並為南曲之冠。每風月佳勝則絲竹觴詠,徹夜忘倦。性好樓居,構樓於城西僻地,坐臥其中,自號西樓。興到時,或登高臨水,幅巾藜杖,飄然若神仙。
  • 明朝中葉以後,南曲大盛,許多北曲作家也兼寫南曲
    不過這時南曲初興,寫南散曲的也多少還有一些新鮮活潑的氣象,同時還有些進步曲家把民間俗曲引入文壇,於是在弘治、正德年間(1488--152E),散曲又活躍了一個時期,留下了一些有現實意義的優秀作品。明中葉以後,南曲大盛,許多北曲作家也兼寫南曲。直到明末,此勢不衰。明代的散曲作家多吸收了民間流行的俗曲的形式和內容,使得他們的散曲無論北調或南調均與元人有所不同。
  • 《中國少年說》之周恩布:土家族少年愛上南曲 讓非遺文化「活」起來
    「非遺」一詞我們耳熟能詳,中國是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多的國家。 今天這名登上CCTV《中國少年說》的土家族少年,雖然只有12歲,卻在為家鄉非遺的傳承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來自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的周恩布今年才剛上初中,就已經是國家級非遺——南曲的最小的傳承人。南曲又叫「絲弦」,以婉轉的旋律和優雅的文詞,在曲壇被譽為「鬱香的山花」。
  • 中國南北文化是具有差異性的,細說南曲與北曲
    中國南北文化的差異性,也極其自然地體現在音樂或聲腔領域。崑曲中的曲牌,從性質上說可分為兩大類,即南曲與北曲。所謂「南曲」和「北曲」之分,是以地域來劃分的戲曲、散曲所用的各種曲調的統稱。南曲與北曲雖同為崑曲音樂,但在分離之初和後來的發展中,它們既受到南北不同地域文化的影響,也受到了藝術家們人為因素的影響,因而形成兩種風格各異又可以互補的音樂類型,這充分體現了崑曲音樂的藝術表現力,以及豐富多彩的曲調。南曲是宋元時期南方各種曲調的統稱。南曲大部分來源於唐宋大曲、宋詞和南方的民間曲調,在用韻方面是以南方的語音為標準。
  • 《九宮正始》與元代南曲
    在明清曲譜和曲選中,存錄有一些早期南曲(散曲)。《舊譜》《沈譜》標「散曲」,《新譜》署「散曲舊套」,《南九宮詞》題「古詞」,《吳騷合編》注「舊詞」。其中《九宮正始》保存最多,且有90支明確標署「元散套」或「元南北散套」。但迄今文學史、散曲史在研討元代散曲時,都聚焦北曲,忽略南曲。
  • 物言非遺|文詞清雅,音樂古樸,歷史悠久​——南曲
    在長期傳承過程中,南曲不斷吸收土家民歌小調和皮影戲中的音樂元素,將當地的地方語言與曲調風格統一起來,形成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被曲壇譽為「鬱香的山花」。中國藝術研究院資丘「淘寶」 調研長陽南曲和吹打樂南曲·藝術特點
  • 《知否》中顧廷燁和秦氏互懟的南曲班子,居然是這個,講究!
    在《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方,顧廷燁經常說小秦氏表裡不一,嘲笑她這麼會演戲,就應該去南曲班子唱戲。在最後一集中,小秦氏發現原來自己一直都被顧廷燁蒙在鼓裡,發現真相的她在大火中說,顧廷燁才應該去南曲班子唱戲。那麼,南曲班子到底是什麼呢?
  • 古代戲曲有南曲北曲之分,南曲是宋元南方戲曲,北曲又是什麼曲呢
    本文系作者一些事急不得躁不妥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曲是繼詞而起的韻文文學作品,有單獨演唱的散曲和戲曲之分,又有南曲與北曲之分。南曲是宋元時南方戲曲、散曲所用曲調的統稱,宋南渡後在溫州出現的戲曲中的南戲(也叫戲文)和明清時的傳奇戲,所唱都以南曲為主。北曲則是宋元時北方戲曲散曲所用曲調的統稱,盛行於元代,元雜劇所唱都用北曲,明清傳奇也採用部分北曲。這裡講幾種散曲的總集即選本,戲曲沒有總集選本,只好講匯刻,而且都講已經影印影刻尚易看到的。《朝野新聲太平樂府》九卷,元楊朝英編。
  • 崑曲曲牌累以千計,通分為南曲、北曲兩大類,這兩大類有何區別?
    南曲的所有曲牌分為引子、過曲、尾聲三大類。引子:引子為人物登場首曲,有引導、引出之意,它是一套曲子的開頭部分,一人出場則獨唱,多人出場可分唱。南曲中專用做引子的曲牌很多,各宮調都有。做引子的曲牌大多來源於詞,其牌名與詞牌相同,如仙呂宮的[卜算子][鷓鴣天],越調的[霜天曉角][浪淘沙]等。不過,在實際運用中,引子曲牌往往只選用半闋即詞牌的一部分,而少用全闋。
  • 明代雜劇蛻變,使雜劇北曲變為由南曲寫成的或是南北合套的雜劇
    但他所寫的水滸戲如《黑旋風仗義疏財》和《豹子和尚自還俗》,卻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李逵和魯智深的英雄本色,不過也有歪曲之處,甚至還出現對梁山英雄們的誣衊。康海的《中山狼》是寓言劇,通過對狼的揭露,罵盡世上一切負國、負友之徒;王九思的《杜甫遊春》是抒情劇,主要是吐露作者自己的不平之氣;陳沂的雜劇《善知識苦海回頭》,寫宋代胡仲淵被人譖害貶謫雷州,最後出家修成正果的故事。劇中頗多憤慨之語,宗教說教較多,頗帶消極情緒。元代以來,雜劇本用北曲,但是嘉靖以後,卻出現了南曲雜劇,這是雜劇創作出現的一些新特點。
  • 唱之戲 特點二 音律
    中國古代戲劇的複雜調式,較之西洋歌劇,具有更明確的規定性,因而音樂表現力嚴密細膩,富於程式化。以義大利歌劇為代表的歐洲歌劇,發展到那波裡時期,其寫法已漸趨定型化。詠嘆調和宣敘調的作用與形式必須加以區別,明確分工。宣敘調儘管有「白話宣敘調」與「帶伴奏宣敘調」之別,但都是旨在陳述故事情節。
  • 崑曲之祖魏良輔
    以後,魏良輔在過雲適、張野塘等人的協助下,吸收了當時流行的海鹽腔、餘姚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調的某些特點,對流傳於崑山一帶的戲曲唱腔進行加工整理,將南北曲融合為一體,既可使南曲「收音純細」,又可命名北曲「轉無北氣」,從而改變了以往那種平直無意韻的呆板唱腔,形成了一種格調新穎、唱法細膩、舒徐委婉的「水磨腔」(崑腔)。
  • 詩詞丨南曲之冠王磐《滿庭芳·失雞》,免終朝報曉,直睡到日頭高
    【作者】王磐王磐(約1470年~1530年)稱為南曲之冠東道:主人,東道主之省。終朝:此指早晨。古代有一個成語——「楚失楚得」。漢劉向《說苑》裡講了這樣個故事:楚共公打獵時掉了一張弓,左右想回頭去找,共公說:楚人遺弓,楚人得之,找什麼找!可見從古以來,就有「會想」的人。然而此曲中的主人,不但豁達,而且風趣,想像力很強——偷雞賊此刻一定很得意吧,雞則很倒黴——下鍋了吧。「家家自有閒鍋灶」,著一「閒」字,是想像那人早已是等雞下鍋。「任意烹炮」,著「任意」二字,是想像那人正偷著樂。
  • 中國文化常識趣聞:戲曲文化之崑曲!
    崑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它發源於江蘇崑山,到目前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許多地方劇種,像晉劇、蒲劇、上黨戲、湘劇、川劇、贛劇、桂劇、邕劇、越劇和廣東粵劇、閩劇、婺劇、滇劇等,都受到過崑曲藝術的影響。
  • 崑曲:六百年百戲之祖
    發源於江蘇崑山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的崑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許多地方劇種,像晉劇、蒲劇、上黨戲、湘劇、川劇、贛劇、桂劇、邕劇、越劇和廣東粵劇、閩劇、婺劇、滇劇等等,都受到過崑劇藝術多方面的哺育和滋養。崑曲,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1],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清代以來被稱為「崑曲」,現又被稱為「崑劇」。
  • 古代崑曲文化:明中葉崑山腔演唱南曲漸成風氣
    古代崑曲文化:明中葉崑山腔演唱南曲漸成風氣崑山腔緩慢地發展了100多年,到了明代中葉,用崑山腔演唱南戲和南散曲,已經在蘇州地區漸漸形成風氣,流麗悠遠的崑山腔已經超過弋陽腔、餘姚腔、海鹽腔的影響。我們僅從有限的資料也可以看出崑山腔在文人中間和民間的發展。
  • 中國文化常識趣聞:古代戲曲表演之《牡丹亭》和《南詞敘錄》!
    戲劇通過嶄新的人物形象表現了嶄新的思想,《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是為中國文學人物畫廊提供了.個光輝的杜麗娘形象。杜麗娘在追求愛情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堅定執著是她最大的性格特點。湯顯祖是封建時代中敢於打破束縛,衝破牢籠,嚮往理想浪漫的先行者。
  • 張靜嫻:《非遺雙絕·大雅清音——崑曲對話古琴》
    《非遺雙絕 ·大雅清音——崑曲對話古琴》10月19日,《非遺雙絕 ·大雅清音 崑曲對話古琴兩者在中國都有悠久的歷史,崑曲優雅,古琴清淡,兩門藝術無論在人文內涵,還是審美意趣上都有很多相似相通之處,結合到一起更將產生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