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七年之久經驗之談臺灣人與大陸人的不同

2020-09-04 愛妮品歷史

臺灣人與大陸人話題的不同

臺灣親戚與朋友每天只要有空就會過來串門聊天,談的生活上的是是非非。綜藝節目與八卦新聞是男女老少必備的話題。今天哪個明星結婚,昨天哪個電視劇主角離婚。還時不時的說哪個親戚、朋友的小秘密。感覺每天都有源源不斷的小故事、小新聞,而且臺灣人也不怎麼說政治的,真的關心政治的人都是少數人。很多人都是關心自己生活的態度,興趣愛好,以及旅遊。工作與政治可以說少之又少。

大陸的親戚與朋友這幾年見面的機會少了,見面談的話題一般都是你今年賺了多少,有多少個房子有沒有汽車。創業還是打工,以後規劃發展的方向是什麼。我只是一個帶兩小孩的婦女叫我如何回答。不過我也有跟我一樣狀態的女性朋友,她的回答是「我老公在華為工作,每天都很忙,住的別墅太大太冷清了,養了三條金毛都感覺別墅太大。連車庫放著3臺寶馬還是空了點。最忙就是每個月十五號收房租的時候了」。

談工作,談創業理想大陸人很愛談的,什麼都可以賺錢,什麼都可以賣。怎麼網紅理念,爆款,刷流量一夜暴富。哇...嚇死我了,幾年沒在大陸已經變成每個人都是老闆,每個人都有幾千萬那樣。看來臺灣人真的太out了,感覺不是一個世界,已經脫離地球核心一樣。


臺灣人與大陸人行為與動作不同

臺灣人可能自身條件比較弱,島嶼的關係吧。所以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是比較柔軟的那種表現在身材與行為上。臺灣女孩子大家都知道,說話嗲聲嗲氣的,臺灣文化從小就影響著女孩,家庭地位會比男生低一直保留著傳統溫柔婉約的女性氣質,動作又輕又慢好像好久沒吃過飽飯一樣。

而男人呢,如果大家聽過臺灣男人說話就知道陰陽怪氣娘娘的發音部位是偏高的,臺灣腔國語很柔聲細語。他們的韻母聲母發音是和我們不一樣,裝腔作勢,說話很刻意加上臺灣島嶼環境所以形成這樣。(也許部分臺灣人學習對象是日本與韓國美男子文化,感覺大陸也在慢慢流行起來了)


大陸人說普通話普遍發音低,男生和女生都很厚實,男生越低音會越man。說話比臺灣人大聲,身材也更高大威猛。今年社會高速增長大陸人身材也越來越圓潤,男人又高又大的形象無法與臺灣弱小的人相比。

最鮮明對比是大陸男人對陌生人威猛的形象在其老婆面前卻是膽小如鼠的存在。剛好與臺灣男人相反,可能是在大陸的女人會更有尊嚴,更受男人尊敬與愛護,所以讓臺灣女人好羨慕。

參考了大陸與臺灣近幾年的離婚數據比例,雖然兩者都是每年增加離婚概率,但是明顯大陸女人提出離婚的佔比數量比男人越來越多。而臺灣的女生反而不明顯,由此得知大陸女人在男女平等上做得更好,更像現代主義社會。臺灣男尊女卑的思想太落後了!

相關焦點

  • 臺灣人談「大陸夢」:編織自己的夢想最重要
    臺灣人談「大陸夢」:編織自己的夢想最重要 2013年03月18日 15:04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馮侖談大陸與臺灣抗日電影的五大不同之處
    以前我們熟悉的是大陸版本的抗日電影,最近在出國的飛機上我看了8部臺灣拍攝的抗日電影,看完之後作了一個對比,發現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差異。第一,題材上明顯不同。大陸版本的抗日電影名字很邊緣,比如《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李向陽》。而且反映的抗戰多半是鄉村的抗戰,非城市正面抗戰,比如《敵後武工隊》。而臺灣版本的抗日電影起名較宏觀,比如《筧橋英烈傳》(空軍跟日本人激戰)、《八百壯士》(四行倉庫保衛戰),還有《英烈千秋》(講張自忠)、《梅花》、《香火》等,多半選取城市正面抗戰題材。第二,人物身份選取不同。
  • 臺灣人看大陸:我與大陸交換生——雖在不同地方成長 回憶卻驚人相似
    我從中看見了大江南北養出了不同性情與視野的人,看見了大陸神速的進步,是上一輩人辛苦打拼,與這一代人珍惜並努力延續而來的。透過網絡影片,我了解到了不同樣貌的大陸。而在這探索的過程中,想要真實擁有大陸朋友的渴望逐漸膨脹,我想要透過自己的經驗,去認識更多的大陸文化,去了解大陸人眼中的祖國是什麼樣的,於是我將大學要去大陸交換列入了我的生涯規劃,而在大學第一年裡,透過社團,我遇見了你們,一群性情不同卻相合的朋友。
  • 「臺灣人眼中的大陸」系列圖片引熱議 網友笑談「大陸人眼中的臺灣」
    《臺灣人眼中「貧窮」的大陸》系列圖片出爐後,引發觀察者網讀者諸多討論。在中國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部分臺灣人的思維似乎停滯了,他們仍然用一種刻板的眼光來看待大陸。一些大陸網友指出,這種刻板印象不僅令人「啼笑皆非」,同時也反映了臺灣的現狀:經過臺媒一系列高度意識形態化的宣傳和報導,一些臺灣民眾已經無法觸摸到這個時代的脈搏。
  • 大陸人看臺灣:臺灣人溫和敦厚的秘密
    中國臺灣網4月18日消息 很多沒有真正見過臺灣同胞的大陸人都認為,臺灣人溫和敦厚,說起話來輕聲輕於、溫文爾雅,十分有禮貌。臺灣《旺報》18日刊發大陸媒體人的投稿文章,文章指出,臺灣人身上體現出的內在涵養和文明,來自「溫良恭儉讓」思鄉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但也許還來自一個「臺灣的秘密」……   文章摘編如下:  每一個到過臺灣的大陸客,都對臺灣人的素養印象深刻,臺灣人身上所體現出的內在涵養和文明,究竟來自哪裡?這是我到臺灣之後,一直在努力探尋的「臺灣的秘密」。
  • 臺灣藝術大學校長黃光男談大陸「博物館免票」
    談藝術教育學外語有機會出國留學南方日報:在臺灣,傳統水墨的發展是否與大陸不同?黃光男:有人說張大千的影響在臺灣,齊白石的影響在大陸,其實不然。在臺灣,齊白石、吳昌碩、黃賓虹等人的水墨傳統被完整傳承下來。此外,徐悲鴻、劉海粟和潘天壽等雖然沒有到臺灣,但他們的許多弟子後來在臺灣教書,這個血脈一直在臺灣延續。
  • 臺灣人認為臺灣是時尚之都,臺灣比大陸潮?到上海才發現早已過時
    臺灣人認為臺灣是時尚之都,臺灣比大陸潮?到上海才發現早已過時大家都了解大陸和臺灣在很多地方是有著非常多的差異的,提起臺灣不知道大家有什麼印象呢?臺灣人在很多人眼裡也是一個非常時尚的地方吧,之前有一位臺灣女生就在一檔臺灣綜藝節目裡面聊到了上海與臺灣的不同之處,她還說到在很多臺灣人的眼裡大陸人還是比較土的,這個節目的名字就叫做《雙城記》。節目裡面女生首先就提到臺灣在很多人的眼裡面都是時尚之都,尤其是在臺北市很多臺灣人都是非常潮非常時尚的,這個不知道大家認不認同呢?
  • 臺鐵便當,臺灣人想之念之的滋味
    臺鐵便當,臺灣人想之念之的滋味 2013年01月25日 08:5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可是,臺灣鐵路局推出的便當,卻是很多臺灣人想之念之的滋味。  臺鐵在臺北、基隆、臺中、高雄、花蓮有5個便當廚房,2012年的統計顯示,每天可以賣出2.4萬個。臺北車站,每天中午一到11點午餐時間,臺鐵便當的店鋪前就會排起長長的隊,不少人並不是旅客,而是專門來買便當的。  臺鐵便當的名聲甚至傳到了大陸,不少大陸遊客到臺灣指定要嘗嘗臺鐵便當。
  • 大陸人在臺灣,臺灣人在大陸,冰火兩重天
    臺灣人在大陸如魚得水,大陸人在臺灣處境尷尬。這是現階段兩岸關係的一個特殊現象。僅僅5年前還不是這個樣子。5年前再往前推8年,是馬英九執政時期(2008年至2016年)。大陸人赴臺旅遊年年創新高,大陸媒體盛讚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對於蜂擁而來的大陸遊客,臺灣民眾偶有抱怨,但也主要集中在大陸客高門大嗓、不守秩序這些小節上,總體上,大陸遊客展現出的強大的消費能力,讓臺灣民眾尤其是旅遊業者笑逐顏開。蔡英文執政後,兩岸人文交流開始降溫,直到今年,氣氛最冷。
  • 大陸人看臺灣:發現臺灣民間宗教力量之強韌
    大陸人看臺灣:發現臺灣民間宗教力量之強韌 2014-06-05 15:15:08中新社發 趙雋 攝     中新網6月5日電 臺灣《旺報》5日刊登署名文章說,行走臺灣,在各地看到其民間宗教力量之強韌,其寺廟之多,確實令人驚嘆。一座座廟宇,或大或小地立在那兒,是附近住戶們的精神寄託之所,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 大陸人看臺灣:臺灣教授溫文爾雅 待人親切
    大陸人看臺灣:臺灣教授溫文爾雅 待人親切   中新網5月17日電 臺灣《旺報》17日刊登投稿文章介紹一位來大陸授課的臺灣教授,文章說,「這位教授帶給我的整體感受就是,很親切,能與學生打成一片,與大陸學者風格大不同。」
  • 老保釣人談臺灣驅逐大陸漁船:這些官員真是瘋了
    臺灣老保釣人、「中華保釣協會顧問」毛鑄倫  原標題:臺灣老保釣人毛鑄倫談「臺灣將驅逐大陸漁船:馬英九要做歷史罪人嗎?  臺海網4月14日訊(海峽導報駐臺記者吳生林)「臺灣在驅逐中國大陸的漁船?!看到這消息,我氣得把報紙甩掉。臺當局想幹什麼?是不是瘋了?!」  66歲的臺灣老保釣人、「中華保釣協會顧問」毛鑄倫,12日在臺北家中接受導報駐臺記者專訪。
  • 不同年齡段大陸人對臺灣的看法……00後真相了
    得益於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如今海峽兩岸的交流越來越多,大陸人對臺灣的了解也越來越多。隨著了解的逐漸加深不同年齡段的大陸人對臺灣的看法也有了很大的差異,小熊喵訪問了身邊不同年齡的大陸人,聽他們講述他們心中的臺灣。
  • 大陸人看臺灣:尋找臺灣人溫和敦厚的秘密
    中新網4月18日電 臺灣《旺報》18日刊載投稿文章稱,每一個到過臺灣的大陸客都對臺灣人的素養印象深刻,臺灣人身上所體現出的內在涵養和文明,究竟來自哪裡?一個偶然的機會裡,作者找到了答案。  文章摘編如下:  每一個到過臺灣的大陸客都對臺灣人的素養印象深刻,臺灣人身上所體現出的內在涵養和文明,究竟來自哪裡?這是我到臺灣之後,一直在努力探尋的臺灣的「秘密」。  中華傳統文化的浸潤,「溫良恭儉讓」思想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養成,現代公民社會裡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當然是其中的幾種解釋。
  • 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多次說臺灣人就是中國人
    王永慶由於擔憂美國金融風暴的衝擊,11日由臺灣奔赴美國視察企業生產線,不料就在女兒王瑞華在美國的住宅裡走完了傳奇的一生。  10月17日,王永慶的遺體返抵臺灣,隨後的治喪事宜便不僅僅事關王氏家族和臺塑企業,而成了整個臺灣的一件大事。馬英九等藍綠頭面人物悉數前往哀悼,大陸有關部門負責人發出唁電。這樣局面在所有人預料之內。
  • 大陸該向臺灣醫療學哪些改革經驗?
    大陸現在很多情形和當初臺灣很相似:老百姓就醫習慣和30多年前的臺灣是一樣的;醫生的行為習慣和臺灣20多年前的情況比較相似;很多大陸醫院的硬體已經和臺灣現在的醫院一樣,甚至有超越。臺灣健保改革25年來的經驗中,80%都可以為大陸借鑑臺灣健保改革
  • 臺灣人看大陸奧運奪金的兩種聲音
    四年一次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正在雅典如火如荼地進行,全世界的目光全放在各自的代表隊有可能會贏得獎牌的項目上,臺灣也不例外。雖然每次的奧運奪牌項目不多,機會亦不高,但媒體和民眾還是興致高昂地全程關注到底。  今年如同往年一樣,中華臺北代表隊主要還是以志在參加、不在得獎的心態參賽。棒球在臺灣可說是全民運動,許多人都有半夜爬起來看時況轉播的經驗。
  • 臺灣歷史教科書和大陸比有什麼不同之處?
    大陸和臺灣在敘述中國史最大的不同可以說是在農民起義的評價上。臺灣對於農民起義有種特別的敏感,基本上評價都是負面的,而大陸對此往往高唱凱歌。例如對於陳勝、吳廣的起義,臺灣版只是簡單地用幾個字敘述,而大陸版對它非常讚頌,花了較多的篇幅來敘述此事,充分突出農民起義的偉大意義,「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暴虐統治,沉重打擊了封建地主階級……陳勝吳廣的首創精神,為歷代農民樹立了榜樣。」
  • 大陸人給你介紹臺灣鐵路 你會發現臺灣自由行是多麼簡單
    臺灣鐵路路線圖看了以後您會知道只要沿著鐵路線,選擇南下或北上即可,就會像繞地球一樣終究會回到原點的。除非你要走那4條分支死胡同(平溪/深奧線,內灣/六家線,沙崙線和集集線。進去也沒關係,個把小時就可以退回來了,就當多走了個景點)。
  • 「大陸人說話,臺灣人要好好聽」
    換句話說,他讓人印象深刻。」  習近平四訪新加坡  習近平在福建的經驗以及他當時四次訪問新加坡,讓他明白新加坡與福建有著源遠流長的聯繫。李光耀說,在會晤習近平時,自己已經代表總理李顯龍邀請他再訪問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