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己過,春天己到。這場疫情讓我們宅在家中一個月,體驗到了失去自由的滋味,孤獨感油然而生。
但在《登幽州臺歌》這首唐詩面前,我們所經歷的孤獨,未免狹隘。
詩的作者唐朝陳子昂,字伯玉。公元659年出生,四川射洪人。
陳子昂年少時聰明過人,與李白一樣,不愛讀書,喜歡佩劍行走江湖,十八歲那年,與江湖中人以劍會友,因他武藝高強,而將人刺傷,遭到父親的痛罵,勒令其禁止舞槍弄劍,他從此退出江湖,與以前的朋友一刀兩斷,棄武從文,以超乎常人的毅力鑽研經史,攻讀詩賦,加上他天資聰穎,幾年的時間就己經學涉百家,學識超過了他的父親。尤其是寫得一手好文章,「雅有相如、子云之風骨」。
然而,他求仕的路途並非一帆風順,兩次進京趕考,兩次落榜。
痛定思痛,他總結前兩次失敗的原因,那時媒體不發達,他的文章還沒有渠道讓京城的考官和百姓讀到,沒有知名度,這是落榜的主要原因。
24歲,他第三次進京趕考。
京城的街頭,熱鬧非凡。「賣琴,賣琴啦。100萬錢,少一分不賣!」來趕考的陳子昂突然聽到街邊的叫賣聲。周圍的百姓對賣琴者嗤之以鼻,「什麼破琴,賣這麼貴!」陳子昂掏出100萬錢,當場把琴買了下來,並宣布明天午時在這條街最熱鬧的地方舉辦個人演奏會。
次日午時,這裡果然是人山人海,大家都想看看這個公子哥究竟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陳子昂看火候到了,當場把琴摔碎。說:「我寫的這麼多好文章你們不看,一把破琴有什麼好看的。」說完,給在場的人分發他的文章,果然是妙筆生花,行雲流水。文筆令人拍案叫絕。
這次趕考,陳子昂中了進士。他的經歷告訴我們,當你鬱郁不得志的時候,就得換條路子來展示自己了。
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族叛亂,陳子昂隨軍出徵,他屢次上諫,參與軍事,奈何主帥武攸宜認為他就是個文弱書生,只會紙上談兵,沒有採納他的意見,陳子昂目睹唐軍的潰敗,再次上諫,申請領兵出徵,惹怒了武攸宜,將他貶為軍曹,不再重用。最終,武攸宜率領的大唐軍隊被契丹叛軍所敗。
山河破碎,英雄末路。
終於,在那個沙塵滿天的黃昏,他獨自登上了幽州臺。前方是漫無天日的沙塵,身後是被敵軍佔領的土地。他悲憤交加,可憐七尺男兒,報國無門,英雄無用武之地。於是,在這夕陽西下的幽州臺上,他高聲吟唱「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歌罷,仰天長嘯,痛哭流涕!
從此,天涯陌路,後會,遙遙無期。
這首懷才不遇的悲歌,從這一天開始流傳於世,讓當時和後人都產生了強烈的共鳴。1000多年後,我們讀這首詩,仍能感覺到那種無邊無際的孤獨和詩人孤憤悲愴的心境。
這首詩也奠定了陳子昂在初唐的江湖地位。當時,初唐四傑的名聲如日中天,而陳子昂憑這一首詩獨闖江湖,惹來眾人的豔羨,盧藏用說這首詩「時人莫不知也」,有力地證明了這首詩的流傳之廣。
《登幽州臺歌》全詩僅22個字,風骨崢嶸,寓意蒼遠。
韓愈在《薦士》曾評價陳子昂:「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白居易《初授拾遺》更是認為陳子昂與杜甫是一個等級的詩人:「杜甫陳子昂,才名括天地。
《新唐書·陳子昂傳》給陳子昂蓋棺定論:「唐興,文章承徐庾之風,天下尚祖,子昂始變雅正。
唐初的詩歌,還是受齊梁頹靡詩風的影響和束縛的,陳子昂的這一首詩,奠定了唐詩的風骨,掘棄頹靡詩風,強調詩歌來源於生活,要有感而發,而非只是空洞無物的雞湯,為李杜時期壯闊大氣的文學詩風開創了先河。
可惜的是,這首詩寫完四年後,公元700年,陳子昂受權臣武三思迫害,冤死獄中。逝世時,年僅41歲,唐朝詩壇上一顆耀眼的明星就這樣過早地隕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