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因江而興,由一個臨江碼頭,發展成為我國中部的特大中心城市。千百年來,大江有興城之偉、育民之情,也有遺患之痛。近百年間就有1931年、1954年、1998年三次特大洪水嚴重威脅著城市安全。在1931年,洪水入城,道可行舟,民不聊生。1954年,長江水位達29.73米,是有水文記載以來最大的洪水,為百年最高水位,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英雄的武漢人民與洪水展開殊死搏鬥,經過100天艱苦卓絕的鬥爭,終於戰勝了洪魔,保衛了城市的安全,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史詩般的輝煌。
武漢防汛紀念碑
紀念1954年抗洪 刻毛澤東親筆題詞
1969年,為紀念1954年防汛勝利,漢口江灘上興建了一座「武漢防汛紀念碑」。紀念碑面向大江,佔地1160平方米。臺基高4.9米,正面與兩側設寬大臺階,四周圍以護欄。碑身高37米,碑頂立直徑1.8米五角紅星,下飾紅綢、葵花簇擁天安門圖案。碑身正面鑲嵌乳白色大理石,上有用鋁板鍍金製成的毛澤東親筆題詞:「慶祝武漢人民戰勝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還要準備戰勝今後可能發生的同樣嚴重的洪水。」題詞上部紅瓷磚上還嵌有毛澤東頭像。基座正面鐫刻毛澤東詩詞《水調歌頭·遊泳》,左右側面為武漢人民抗洪搶險大型浮雕,構圖完整,造型生動,氣勢雄偉。
1998年特大洪水過後,武漢江灘綜合整治重新提上日程。1999年8月,時任武漢市委書記羅清泉與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黎安田等多次交換意見,形成了「疏浚河道、歸順流路、加固堤防,提高防洪能力,改善城市形象」的共識,這一新思路,還受到了全國政協副主席錢正英的充分肯定。自此,漢口江灘綜合整治創新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
從2001年第一期工程開始,對客運港至後湖船廠7公裡長的灘地實施違章建築拆除,共搬遷了58家企事業單位,拆除各類阻水建築物9.6萬平方米。2005年底,漢口江灘三期改造工程陸續完工,形成了平均寬度160米、總面積約150萬平方米的綠色親水空間。
隨著城市變遷,武漢防汛紀念碑經久不衰,成為城市文化名片
檔案:
碑體設計:袁培煌、區自、劉玉珂、陳學荃、杜軍、李康強
浮雕設計:張滿漢、曹國昌、朱達誠、鮑騫
創作時間:1968年底
落成時間:1969年秋
和人民英雄紀念碑類似
袁培煌是我國著名建築設計師,今年83歲,是中南建築設計院返聘的顧問總建築師,華中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名譽院長。近日,他在工作室談起40多年前,許多細節甚至數據都記得一清二楚。「對我們這些搞雕塑的來說,這是一項光榮的任務。」袁培煌說。
袁培煌回憶,1968年初,他在中南工業建築設計院工作,被借調到防汛紀念碑籌建處,擔任設計組組長。「當時的基本原則是不能太現代,不脫離傳統,所以總體上和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類似。它們都屬於『三段式』建築,即碑體由碑座、碑身、碑頂組成」。
「防汛紀念碑如何體現革命的浪漫主義精神?我們動了很多腦筋,最後在色彩中選用了紅、白、金進行搭配,這比人民英雄紀念碑更加明快。」袁培煌說。
在市檔案館幫助下,記者找到了當年建碑的相關設計方案。方案共有5套,最初確定的一套是:碑總高69米,表示建於1969年;碑身54米,寓意1954年題詞和戰勝洪水。
袁培煌告訴記者,當年接到設計任務時,確定的高度就是37米,「還是考慮了造價問題,縮減高度也是從節約出發」。
紀念碑上的很多圖案都有特殊含義。袁培煌回憶:為防止被洪水淹沒,紀念碑的基座平臺高度為5.16米,寓意武漢解放的日期是1949年5月16日;碑頂座四個角各有五面紅旗,20面紅旗表示新中國成立20周年;四周圍欄上有煉鋼爐、麥穗、棉花等圖案的浮雕,代表工業和農業的發展。
能播放《東方紅》的八音琴沒裝上
防汛紀念碑碑身兩側有兩塊氣勢恢弘的群雕,50個人物造型生動,人物的身份主要是解放軍、工人、農民等。
幾位雕塑家設計了幾十張草稿,最後定稿4塊浮雕。第一塊「爭分奪秒」,解放軍戰士和工農群眾一起,扛著沙包、麻袋等衝向抗洪前線。第二塊「眾志成城」,抗洪大軍有的在搶修堤防,有的高舉毛主席語錄牌,有的跳入江中築成人堤擋住洪水。這兩塊浮雕,就是現在碑體兩側用白水泥製成的。
「還有兩塊被否定了,一塊因為是豎構圖不符合要求,另一塊出現了太多婦女和兒童。」朱達誠說。
袁培煌還講述了一個未能實現的方案,設計組認為,紀念碑不僅要在視覺上感染人,還要增加聽覺效果。「我們找人做了一個約30釐米高的八音琴模型,能發出《東方紅》的音樂。但後來施工時間太緊,這個思路沒能實現」。
深化創建 打造武漢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3年,武漢防汛紀念碑(漢口江灘)被評為武漢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漢口江灘已成為武漢城市名片和江城人民的會客廳、各類大型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首選之地。
深厚的文化底蘊,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創建奠定堅實的基礎
江灘人文文化注重楚風漢韻,彰顯濱江特色,新江灘薈萃現代城市文化經典。江灘建成了碼頭文化主題區、水文化展示區、市民休閒文化活動區和大型文化展示活動區,形成了城市公眾文化體系。防汛紀念碑、歷史水位標尺展示了武漢人民戰勝洪水的豪邁氣概,碼頭文化廣場再現了近代漢口開埠後的歷史畫卷,長江水生物化石浮雕等板塊表現了長江的起源和城市發展。江灘與沿江舊式建築相鄰,實現了歷史與現代的統一,中西文化的合璧。
武漢舉辦毛澤東與武漢詩詞書法作品展
善用載體,創新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為展示濱江城市的個性魅力,弘揚武漢市人民敢於創新的抗洪精神,展現愛國主義特色,漢口江灘先後成功舉辦了多次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在防汛紀念碑處舉辦了「紀念毛澤東同志為武漢防汛題詞50周年」,組織專題書畫展,編寫「大江作證」畫冊,紀念武漢人民在抗洪搶險中形成的一種永不屈服,捨生忘死、百折不饒的精神。
此外,在漢口江灘展示廳及大型廣場成功舉辦了「愛國主義教育圓明園實務展」、「第三屆勞模群英譜事跡展」、「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百年文藝晚會」等活動,漢口江灘怡人的景致引得遊人紛至沓來,它以其地理優勢,日漸成為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主要基地,成為廣場文化活動的有效載體,成為節日活動的廣闊平臺,成為群眾文體活動的展示場所。
武漢綠色江城志願服務隊開展青年志願者服務活動
開展青年志願者服務活動,打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基地
漢口江灘防汛紀念碑處為廣大青少年設立了開展社會實踐和志願者活動的基地。江灘辦充分利用其廣闊的知名度和眾志成城保家抗洪的愛國主義教育意義,以防汛紀念碑為載體,聯繫大專院校開展不同形式的志願服務活動。僅2008年接納武漢大學、華師大、江漢大學、武漢船舶學院等大專院校志願者參與江灘環保、植樹、開展愛國主義宣傳等公益活動百餘次,讓「防汛紀念碑」不僅是廣大團員青年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發揚革命先輩優良傳統的一塊基地,更是青少年開展義務勞動,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一塊寶地。
武漢江灘舉辦鄰裡文化節
利用現有資源,構建群眾活動的廣闊平臺
每逢重大節日或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江灘辦要舉辦一些專題的紀念或慶祝活動。「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武漢在市政廣場舉辦向地震遇難同胞致哀活動和籤名活動,廣大市民遊客現場參與;在三峽石廣場舉辦「情系汶川」詩歌會活動,市民踴躍參與現場捐款;在親水平臺引導好市民自發的點蠟燭寄哀思活動,順應了民心,促進了和諧;七月,我辦聯繫市群眾藝術館,舉辦了「紅色納涼月」,每個周末為市民演出革命歌舞文藝匯演並播放愛國主義教育的影片,引得眾多市民駐足觀看;並聯繫群藝館等單位在江灘舉行歌舞表演、書畫展覽、健身長跑等活動,以貼近市民的文化活動,展現江灘的人文美麗。此外,引導規範碼頭文化廣場等處的群眾彈唱自娛活動,既方便群眾娛樂休閒,又在江灘聚集人氣。
漢口江灘是群眾的大舞臺,每天早晚鍛練的隊伍,廣場舞、大秧歌、太極拳、各種器械鍛鍊等應有盡有,全民健身活動如火如荼,2005年國家體育總局授予武漢江灘「全國十大體育公園」稱號。江灘全民健身活動蔚然成風。各種大型活動不約而同地選擇江灘,2007年5月底,奧運火炬傳遞武漢站聖火點燃儀式在漢口江灘舉行;
11月,國內外矚目的中國第六屆城運會閉幕式在江灘舉辦;此外還有全國農博會、農民工運動會、首屆農民工集體婚禮、國際渡江節、花卉展;「地球飄動紅絲帶」文藝晚會等都在江灘舉辦。每逢重大活動,江灘總是人山人海,盛況空前,江灘成為市民公眾休閒的好去處。
拓展城市名片形象,塑造對外宣傳和溝通的聯繫窗口
隨著各種活動的不斷開展,漢口江灘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影響已不僅僅武漢市,每個來漢口江灘參觀的領導和外地的遊客都能感受到江灘的愛國主義教育氛圍。幾年來,先後接待江澤民、李鵬、吳官正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和緬甸總理溫梭等國元首,累計完成參觀接待任務1500餘批次,服務遊客20萬人次,贏得了領導的肯定和遊客的好評,2007年底,江澤民同志參觀後欣然題詞「武漢江灘、人民樂園」。
網友聲音:抗洪搶險的經歷是武漢的精神財富
@熊小熊:1998年,我住民眾樂園那兒,那算是武漢的高地了,中山大道那裡水還沒到腳踝,我家一樓也是好好的。當時老媽說,如果我家淹了估計武漢就「淪陷」了。還好地勢高,暑假時還能照常去上課。但聽說住新華路、唐家墩的同學,四樓都淹了。
@默默:當年在學校,師生都是划船來往於宿舍和教學樓之間!
@嘎嘎叫:1998年洪水時,我們單位很多人報名要求上堤。當時陰雨連連,洪水暴漲,外地親戚還來電話問我們要不要去他那裡避難。如今,洪水對武漢的威脅不可能再像1998年那樣,但是抗洪搶險的經歷確實是武漢的精神財富。
@spox:1998年,我的父親每天守在堤上,一個多月未回家。當時我上高三,學校通知放假。人生第一次看到那麼多解放軍,他們整齊的軍容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後來聽父親說,如果不是解放軍及時趕到,用身體鑄就防水牆,堤壩早就潰了。再次對子弟兵表示敬意!
@婷達:1998年夏天,我在澳門路上學。洪水信息都是從新聞中了解的,只記得電視裡的武警解放軍抗洪搶險。還記得上學道路被淹齊到小腿,雨停後沒心沒肺地嬉鬧。
@夏新兵:1998年8月1日我上堤,在白沙洲塗家巷段,一共待了39天。被武漢市政府授予優秀巡堤查險人員稱號。
@往事如風:當年,沿江所到之處,紅旗招展,到處有棚子,裡面住著輪班死守的防汛人員,到處有責任狀、生死牌,許多人吃方便麵,喝礦泉水,個把月不回家。那場面真是眾志成城戰洪水。
@丹巴亞丁德格:1998年的大洪水,我記憶最深的就是我那輛兩廂富康計程車,以車代船,趟水而行,還有抗洪搶險的官兵在戰勝大洪水後撤離駐地時,市民們自髮夾道歡送的感人場面,仍歷歷在目。
@安:18年前我在單位實習,記得當時出版科主任拿著抗洪專版的長江日報淚流滿面,而後主動請纓帶隊去災區慰問。
@澤信的諷刺時代:我是95後,家住青山。但腦中依稀記得那年軍民同抗洪,我在父親的背後,看正搬沙運石的人……看到這些照片,頓時淚水模糊雙眼。(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