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行天下|鹹陽:自是當時天帝醉,不關秦地有山河

2020-12-15 詩享書局

這裡是百期經典文化傳播系列《詩行天下》,由湖北之聲與「詩詞世界」聯合出品。

鹹陽,位於陝西省八百裡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亙北,山水俱陽,故稱鹹陽。

提及鹹陽,人們最先想到的便是它是秦朝的都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設立郡縣,在鹹陽周邊京畿要地置內史,統轄關中各縣,定都鹹陽。

這座都城,從此與秦帝國一起,開啟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偉大時代。

「六王畢,四海一」,秦王嬴政帶領著秦人,以一種披荊斬棘、勢不可擋的氣勢,陸續殲滅了六國。

而秦人每滅一國,都會依照這個國家的宮闕樣式,在鹹陽塬上新建一座一模一樣的宮殿。

於是,隨著秦始皇統一六國腳步的不斷向前,鹹陽城裡六座巍峨壯麗的宮殿一一建成,俯瞰山河。

「鹹陽宮闕鬱嵯峨,六國樓臺豔騎羅。自是當時天帝醉,不關秦地有山河。」

正如這首詩中所寫的,此時的鹹陽城,已不再僅僅是一座城池,而成為了整個龐大秦帝國的一個縮影,顯示出秦始皇掃蕩六合的雄心壯志。

約在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開始營造宮殿,這便是阿房宮。工程之大,令人驚嘆。

唐代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覆壓三百餘裡,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鈎心鬥角。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悽悽。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秦始皇在位時只修成了一座前殿,始皇去世後,秦二世胡亥繼續修建。其中耗費人力、財力之巨大,都可想而知。

《阿房宮賦》中,杜牧隨之就對秦王朝的奢侈、對普通民眾的壓榨做了深刻的揭露:

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秦始皇為自己取名「始皇帝」,希望能有二世、三世、四世......千秋萬世,可惜由於它的暴虐統治,二世即亡。

楚霸王項羽軍隊入關以後,將阿房宮及附屬建築縱火焚燒,偌大的建築盡數化為一片灰燼。

《阿房宮賦》寫於唐敬宗寶曆元年(825),杜牧23歲。杜牧所在的晚唐時代,政治腐敗,階級矛盾尖銳,大唐帝國,已日薄西山。

而統治者不僅不勵精圖治,反倒聽之任之,唐穆宗沉溺聲色,唐敬宗荒淫更盛,面對這一切,杜牧憤慨而痛心。

這篇《阿房宮賦》便是杜牧借古諷今,表面上通過阿房宮宮殿建築的恢弘壯觀、後宮之充盈嬌美,寶藏之珍貴豐奢,來揭露秦朝的統治之所以不能長遠,就在於暴民取材、不施仁愛。

但實際上,它真正的批判鋒芒,指向的是當朝統治者,更希望統治者能以此為鑑,挽救唐王朝的危勢。

漢高祖初年,劉邦恢復被項羽焚毀的鹹陽,取名新城。武帝年間,因鹹陽臨近渭水始更名渭城。

鹹陽距離西漢都城長安僅十餘裡,鹹陽北原更是作為西漢皇室的陵區,十一位皇帝中有九個葬在鹹陽北原,如漢高祖長陵,漢景帝陽陵,漢武帝茂陵,漢昭帝平陵等。

遍地秦磚,處處漢瓦,歷史在鹹陽身上打下了滄桑的印記。而在詩人們的眼中,鹹陽也便成了一個絕好的「借古詠懷」之地。

一上高城萬裡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晚唐詩人許渾的這首《鹹陽城西樓晚眺》,即是詩人登臨鹹陽城樓的一首借古諷今之作。

唐宣宗大中三年(849),詩人在朝廷任職監察御史。此時的大唐王朝已經如西頹的殘陽般,有挽不去的衰頹之勢。

一個秋日的傍晚,詩人登上鹹陽城樓,望著那斜陽草樹,聽著那驟起的涼風陣陣,一時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首懷古詩。

鹹陽是秦漢兩朝的都城,在西安市西北,隋朝時向南移二十城建新城,這便是唐京師長安。故鹹陽舊城與長安隔渭水遙遙相望。

詩人說,一登上那高高的城樓啊,我的心中便湧起了無邊的憂愁。觸目所見,那蒹葭蒼蒼,那楊柳堆煙,像極了我那沙洲萋萋的故鄉。

暮色漸漸蒼茫,一輪紅日漸薄遠山,仿佛沉入了慈福寺閣中。磻溪之上,暮雲漸起。一陣驟起涼風忽然遍布西樓,等待著的是一場呼嘯而至的山雨。

鳥雀倉皇逃入禁苑的綠叢;寒蟬聲聲悲鳴,躲入了深宮的枯桐。秦苑漢宮,是昔日的繁華;黃葉綠蕪、斜陽深秋,是今朝的荒蕪。

那些偶然行經此地的人們,還是不要去追問舊朝的往事吧!那過往的繁華早已消散,唯有渭水依舊,不息東流……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那將來的又豈止是山間的一場陣雨呢?那也是整個唐王朝危機四伏、驟雨將至的真實寫照啊!

字句間滿是蒼涼悲愴,透露出詩人俯仰歷史的傷懷和對王朝頹勢難改的深深憂慮。

走入鹹陽這一座古城,就像置身歷史洶湧的河道,兩千年前的硝煙戰鼓滾滾而來,讓人恍惚間,不知今夕何夕。

往期精彩

詩行天下|西安: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

詩行天下|夔州:故名雖不復,詩篇萬古傳

詩行天下|峨眉山:山月金頂千古明,峨眉秀色甲天下

每天一首古詩詞|秦韜玉: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每天一首古詩詞|蘇軾: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

相關焦點

  • 漢長安對秦鹹陽的繼承
    張衡 《西京賦》雲:西漢長安 「乃覽秦制,跨周法 」,《三輔黃圖 ·序 》也雲 :「武昭,治鹹陽,因以漢都」 。上圖為秦鹹陽宮殿分布秦鹹陽從惠文王以後就不斷向南擴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臺 、興樂宮 、甘泉宮 、信宮、阿房宮及七廟等建築,欲以渭南秦宮代替渭北秦宮。劉邦奪得天下後,欲都洛陽,經劉敬、張良等的勸說建都長安。
  • 詩行天下|西安: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
    這裡是百期經典文化傳播系列《詩行天下》,由湖北之聲與「詩詞世界」聯合出品。王小波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對我來說,這個世界在長安城裡。」長安擁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歷史上曾有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共13朝定都,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西周時建都豐鎬,成為了西安建都史的起點。秦時,如今的西安地區還不叫長安。
  • 國家級博物館-秦鹹陽博物院即將亮相!
    >傳遞著秦鹹陽古代與現代的對話!鹹陽文廟(鹹陽博物館)事實上,博物院的重新選址自上世紀90年代起就未曾停止,曾有主張在文廟周邊擴建,東至儀鳳南街自是當時天帝過,不關秦地有山河。這是晚唐詩人李商隱在經過鹹陽宮遺址時所作,曾經的宮殿是何等的氣勢恢宏、富麗堂皇。而今,眼前的這座秦鹹陽博物院是什麼樣呢?
  • 詩行天下|雁門關:三邊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
    這裡是百期經典文化傳播系列《詩行天下》,由湖北之聲與「詩詞世界」聯合出品。「雁兒南遊北歸,難以飛越高峰,皆從兩峰之間穿過,是以稱為雁門。」數十年前,蕭峰的父母在此被中原群豪阻殺;數十年後,蕭峰的人生以在雁門關懸崖自殺結束。
  • 秦鹹陽城有多大?秦人併吞八荒,心有多大,城就有多大
    但為什麼秦都鹹陽就沒有修城牆呢?首先,秦統一六國後,秦人普遍有一種霸氣和豪情,在城市的建築上也滲透著這種氣勢與精神,他們不想把自己束縛起來。其次,秦是一個強大的開拓性國家,秦始皇一生都在徵戰、徵服,因此,他的都城建設也貫穿著這種理念。第三,秦人認為,修築了萬裡長城,抵禦住了強悍的匈奴人,其他的地方就已經非常安全了。
  • 一抹秋色,醉美山河
     一抹秋色,醉美山河許我作一枚清詞不染一塵揮筆款款情深繾綣若水的詩行一抹秋色 醉美山河淌過指尖落入詩行
  • 詩行天下|玉門關: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裡是百期經典文化傳播系列《詩行天下》,由湖北之聲與「詩詞世界」聯合出品。提及玉門關,許多人最先想到的大概就是王之渙的這首《涼州詞》了: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歷史上的玉門關,其實有三處:漢代玉門關。公元前139年,張騫奉著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過西域的南北通路,這便是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
  • 詩行天下|泰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裡是百期經典文化傳播系列《詩行天下》,由湖北之聲與「詩詞世界」聯合出品。公元735年,23歲的杜甫懷揣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雄偉抱負,趕赴東都洛陽參加科舉考試,卻落第而歸。泰山啊,你究竟有多麼地宏偉壯麗!你是那樣地蒼翠挺拔,橫跨山東大地,將山南山北隔出清晨與黃昏,讓大自然的鐘靈毓秀都匯集一身。望著那層層雲氣升騰,使我胸懷蕩漾;看著那暮鳥翩翩歸林,讓我不自覺地睜大了眼睛,想要把著迷人縹緲的景致,看個夠,看個明白。
  • 詩行天下|滁州:春草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這裡是百期經典文化傳播系列《詩行天下》,由湖北之聲與「詩詞世界」聯合出品。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草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歐陽修也參與了革新,然而當時的他官職低微,尚不在被貶之列。政敵們便故意捏造一起醜聞,歐陽修遂被貶到了滁州。來到滁州的第二年,歐陽修就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作——《醉翁亭記》。「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裡,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 詩行天下|芙蓉山:風雪依舊在,蒼山不復遠
    所以有神話傳說:盆地中央有一池塘名叫清玄池,長著蓮花長年不凋,常有仙女於蓮花叢中沐浴,人花相映,貌勝出水芙蓉,又因四面群山環抱,互相簇擁矗立,雄居仙溪、清塘、梅城、大福四鎮頂尖,又恰似一朵芙蓉開放,故玉皇大帝欽錠此山為芙蓉山,坐落村莊為芙蓉村。當然,名字如此浪漫美麗的芙蓉山,最為人所知的或許還是劉長卿在此寫下的那首詩。
  • 詩行天下|潼關:雞鳴聞三省,關門扼九州
    這裡是百期經典文化傳播系列《詩行天下》,由湖北之聲與「詩詞世界」聯合出品。潼關歷史悠久,早在周朝時,便有了周武王滅殷後「歸馬於華山之陽,牧牛於桃林之野」的傳說。桃林,即是如今的潼關。相傳秦獻公時,曾在潼關祭祀白帝,天降金雨(隕石雨),秦獻公以為是「得天下之吉兆」,此後便年年來此祭拜。後來秦始皇果然滅六國,平宇內,統一了天下,潼關從此也成為了金瑞吉祥之地。或許是受此影響,民間流傳的許多神話傳說,如盤古開天地、巨靈造山河、女媧鍊石補天,都與潼關有著密切的聯繫。
  • 秦地傳統文化的現代存在樣態
    若從時間上來確定秦地文化的歷史邏輯涵義,上限可追溯到周文化及其原始先民的最初形態,漢唐鼎盛為其文化主體,但卻有不能說秦地文化終止於京都地位的喪失及政治經濟中心的東遷南移之時。中國土生土長的道家與印度傳入的釋家都曾經根植與三秦大地,儒家也是從中原向四方擴散的中國傳統文化,因而,可以說秦地是中華主流文化發展、成熟所在地,宋明清時期,誕生於秦地關中的關學文化的興衰,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標誌著三秦上層文化趨於完善以及其後的衰落之勢。
  • 秦國遷都史:為什麼秦國最終會定都於鹹陽?
    一般來說,諸侯國需要根據國家的發展戰略,不斷地調整國都以應對當時局勢的變化。那麼秦國是如何從誕生地開始,一步一步遷都至鹹陽的呢?據《史記·秦本紀》記載,最早秦國建都於西垂,位置在今天的甘肅省隴南市禮縣一帶。禮縣的大堡子山出土了秦人墓葬、祭祀坑和大型建築基址,如今已被開發成遺址公園。
  • 相對於易守難攻的函谷關,劉邦入秦的武關為何總被人忽略?
    關中即因居四關之中而得名。其地界「秦頭楚尾」,為「秦楚咽喉」、「關中鎖鑰」,武關位於秦楚兩個強國交界處,一直是秦國鎮守南疆的重要關隘。 自古有「重關天塞控神州」和「秦關百二」(以二敵百)之譽。《左傳·哀公四年》載:「秦哀公四年(前533),楚既克夷虎,及謀北方,將通少習以聽命。」說明春秋已設少習關,即自戰國更名之武關(關北主山迄今沿稱少習)。山水環繞,險阻天成,曾被譽為「重關天塞控神洲」,「關門不鎖敵難犯」,「武關一掌閉秦中,襄鄖江淮路不通」,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 霸王項羽建立西楚政權, 為何定都彭城而不是鹹陽?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楚懷王熊心建都彭城,命劉邦項羽西上滅秦。漢元年(前206年)四月項羽自立西楚霸王,繼續以彭城為國都。彭城自黃帝起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歷代被認為是形勝之區,常有」得彭城者得天下「之說。項羽攻佔鹹陽後,擺了鴻門宴讓劉邦臣服,沒住幾天就引兵屠滅鹹陽城,殺死秦王子嬰,放火燒了阿房宮,大火三月不滅。把秦王宮美女珍寶一股腦搶了就往彭城跑。
  • 劉邦進入鹹陽後,採取了三項措施,卻惹得項羽大怒
    但是,當時秦軍還非常強,諸侯都不敢先入關。只有項羽要為項梁報仇,願意與劉邦一起攻擊秦軍西入關。因為項羽在河北與秦軍相持,最終經過巨鹿之戰牽制殲滅了秦軍主力,因而使劉邦在河南的作戰頗為順利,發展較快,並給劉邦乘虛入關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 詩行天下|揚州: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這裡是百期經典文化傳播系列《詩行天下》,由湖北之聲與「詩詞世界」聯合出品。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對隋煬帝修建大運河的功績作出了高度評價。事實上,儘管隋煬帝修建大運河的初衷是為了去揚州玩樂,但它卻的確促進了揚州的繁榮,使之成為僅次於西京長安、東京洛陽的大城市,到了中晚唐時期,更是以繁富號稱天下第一,時人有「揚一益二」的美譽。
  • 講座︱徐衛民:秦都城鹹陽和秦公帝王陵的發展演變
    其二,秦都鹹陽所在的優越的地理位置,沒有必要修建外郭城,秦政治中心位於關中地區,東有函谷關、黃河天險,東南有武關,西有散關,南有秦嶺,北有北部山系,形勢險要,易守難攻。秦國作戰,一般都把戰場放在其他的諸侯國中去打,別的國家即使合作抗秦,也很難越過函谷關。另外,隨著秦國的不斷強大,鹹陽也不斷擴大,從這一點來看,修建外城郭是不可能的。
  • 都說漢承秦制,為什麼秦統一天下後二世而亡,漢卻能國祚長久?
    西漢開國集團的核心人物,劉邦、蕭何、曹參、周苛、周昌等,大多有為秦吏的經歷,在他們接受秦王子嬰投降兵進鹹陽之後,蕭何進入秦的丞相、御史等重臣辦公地,將其保管的圖書、律令、戶籍資料全部搬走珍藏。後來,劉邦被立為漢王,在爭天下的過程中,劉邦之所以能夠清楚地知道天下厄塞何在、各郡縣戶口多寡、各地方的強弱之處、天下百姓疾苦為何,都因為蕭何提前收走了秦丞相、御史的資料,漢能在項羽所封的十八路諸侯國中迅速完成由軍閥向國家的正規化建設,也正因為蕭何根據秦的資料,因地制宜地繼承了秦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