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12月首演以來,從幹部到學生,從商人到文人,從農民到學者,紛紛為《沂蒙山》流下了熱淚、拍麻了手掌。
沂蒙山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這裡,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優秀的文藝工作者們把它們寫進詩、唱成歌、演成電影,保留下一段段美好的記憶,也賺足了人們的眼淚。大眾日報·新銳大眾記者為您梳理與沂蒙山有關的「紅色經典」。
《紅日》
提起《紅日》,除了李克勤唱「命運就算顛沛流離」,有一部小說也值得一讀。
《紅日》是現當代作家吳強所創作的長篇小說,首版於1957年。《紅日》以1947年發生在江蘇的漣水,山東的萊蕪、孟良崮三次戰役為主線,詳略得當地描述了這三次戰爭。書中先寫了漣水戰役,由於國共雙方力量懸殊,結果國民黨佔領了漣水,而解放軍傷亡慘重,被迫撤退。後來解放軍重整軍隊,改變了不利的局面,在接下來的萊蕪戰役中取得了重大勝利,並在最後的孟良崮戰役中全殲了國民黨的74師。如此轉敗為勝的結局更加真實而獨特地再現了解放軍取得勝利的不易。
《紅日》一經發行就轟動全國,後來《紅日》被譯為英、法、俄、日、德等十多種文字在中國國外出版發行。吳強也因為《紅日》的巨大影響,先後訪問了蘇聯、波蘭、匈牙利、阿爾巴尼亞、紐西蘭等國家。
《紅嫂》
「最後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後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後一件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後一個親骨肉送去上戰場。」這首支前民謠,把紅嫂對八路軍的感情唱得深刻動人。
《紅嫂》是由田今夫執導、金莉莉主演的一部歷史劇。於1997年06月29日上映。
該片講述的是戰爭年代沂蒙山一個真實的故事,她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了一名革命戰士。後來,人們在舞臺上塑造了一個美麗的「紅嫂」。
本片根據山東著名作家劉知俠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繼《鐵道遊擊隊》、《小小飛虎隊》之後,已故作家劉知俠1961年根據沂南縣聾啞婦女明德英用乳汁救傷員的真實事例,創作了短篇小說《紅嫂》。此後,小說相繼被改編成京劇《紅嫂》、舞劇《沂蒙頌》,直到1997年電影《紅嫂》的出現。
紅嫂的扮演者金莉莉是中戲五朵金花之一,中戲85班是一個「神話」,因為那個班上有名噪一時的「五朵金花」——鞏俐、史可、陳煒、伍宇娟和金莉莉。影片全部在沂蒙山區實地拍攝,影片中「紅嫂」用乳汁救治解放軍傷員的一幕,是偉大「紅嫂」精神的藝術體現。
《南徵北戰》
《南徵北戰》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的戰爭片,由成蔭、湯曉丹聯合執導,陳戈、馮喆、湯化達等主演,於1952年上映。
該片取材於解放戰爭中華東戰場的一個戰例,表現了人民解放軍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正確運用毛澤東運動戰的戰略思想,消滅敵人取得勝利的故事。
《南徵北戰》是新中國銀幕史上不朽的戰爭史詩,大量的經典段落和臺詞至今讓人津津樂道!影片取材於解放戰爭時期發生住山東、蘇北戰場的幾個真實戰例。在劇本創作過程中,曾得到當年指揮過這些戰役的高級將領陳毅、粟裕等的關懷和支持,陳毅還親自修改了幾段對白。
《南徵北戰》以生動的藝術形象、豐富的戰鬥生活內容,表現了人民解放軍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正確運用毛澤東運動戰的戰略思想,消滅敵人取得勝利的過程。
《沂蒙山小調》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
相信看到這句歌詞,幾乎所有人都會不由自主地唱出來。誕生於山東臨沂沂蒙山望海樓腳下的費縣薛莊鎮上白石屋村的這首小調,幾乎已經成為中國人的共同語言,甚至漂洋過海,成為華人無法割捨的鄉愁。
沂蒙山小調誕生地位於臨沂市費縣薛莊鎮上白石屋村,沂蒙山銀座天蒙旅遊區內。
1953年秋,山東軍區政治部文工團的副團長李廣宗、研究組組長王印泉、樂隊隊長李銳雲重新修改記譜,將原來歌詞中的抗日主題,改為歌頌家鄉的主題,後面又續加了兩段歌詞,定名為《沂蒙山小調》,從此沂蒙山小調正式版本誕生。
《沂蒙山小調》與《茉莉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中國優秀民歌,蜚聲海內外;"沂蒙山區好風光"也逐步滲入到人們的心靈中,成為沂蒙大地的主題形象。
打造以沂蒙山小調誕生地為核心,融匯沂蒙人家、沂蒙歷史、沂蒙風俗、沂蒙物產、沂蒙聲音、沂蒙精神、沂蒙味道、打穀場為一體的抗戰時期合居山村。放大沂蒙山小調誕生地這一文化元素,恢復1940年的村落場景,立體在線呈現《沂蒙山小調》的創作過程和當時沂蒙山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文化,在中心位置建一個大型的演藝廣場,周邊恢復當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和中共山東省委機關報《大眾日報》印刷所在此戰鬥和生活的場景,並配套旅遊服務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