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門道|除了歌劇《沂蒙山》,這片土地還誕生過這些紅色經典

2020-12-10 大眾日報

自2018年12月首演以來,從幹部到學生,從商人到文人,從農民到學者,紛紛為《沂蒙山》流下了熱淚、拍麻了手掌。

沂蒙山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這裡,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優秀的文藝工作者們把它們寫進詩、唱成歌、演成電影,保留下一段段美好的記憶,也賺足了人們的眼淚。大眾日報·新銳大眾記者為您梳理與沂蒙山有關的「紅色經典」。

《紅日》

提起《紅日》,除了李克勤唱「命運就算顛沛流離」,有一部小說也值得一讀。

《紅日》是現當代作家吳強所創作的長篇小說,首版於1957年。《紅日》以1947年發生在江蘇的漣水,山東的萊蕪、孟良崮三次戰役為主線,詳略得當地描述了這三次戰爭。書中先寫了漣水戰役,由於國共雙方力量懸殊,結果國民黨佔領了漣水,而解放軍傷亡慘重,被迫撤退。後來解放軍重整軍隊,改變了不利的局面,在接下來的萊蕪戰役中取得了重大勝利,並在最後的孟良崮戰役中全殲了國民黨的74師。如此轉敗為勝的結局更加真實而獨特地再現了解放軍取得勝利的不易。

《紅日》一經發行就轟動全國,後來《紅日》被譯為英、法、俄、日、德等十多種文字在中國國外出版發行。吳強也因為《紅日》的巨大影響,先後訪問了蘇聯、波蘭、匈牙利、阿爾巴尼亞、紐西蘭等國家。

《紅嫂》

「最後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後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後一件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後一個親骨肉送去上戰場。」這首支前民謠,把紅嫂對八路軍的感情唱得深刻動人。

《紅嫂》是由田今夫執導、金莉莉主演的一部歷史劇。於1997年06月29日上映。

該片講述的是戰爭年代沂蒙山一個真實的故事,她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了一名革命戰士。後來,人們在舞臺上塑造了一個美麗的「紅嫂」。

本片根據山東著名作家劉知俠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繼《鐵道遊擊隊》、《小小飛虎隊》之後,已故作家劉知俠1961年根據沂南縣聾啞婦女明德英用乳汁救傷員的真實事例,創作了短篇小說《紅嫂》。此後,小說相繼被改編成京劇《紅嫂》、舞劇《沂蒙頌》,直到1997年電影《紅嫂》的出現。

紅嫂的扮演者金莉莉是中戲五朵金花之一,中戲85班是一個「神話」,因為那個班上有名噪一時的「五朵金花」——鞏俐、史可、陳煒、伍宇娟和金莉莉。影片全部在沂蒙山區實地拍攝,影片中「紅嫂」用乳汁救治解放軍傷員的一幕,是偉大「紅嫂」精神的藝術體現。

《南徵北戰》

《南徵北戰》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的戰爭片,由成蔭、湯曉丹聯合執導,陳戈、馮喆、湯化達等主演,於1952年上映。

該片取材於解放戰爭中華東戰場的一個戰例,表現了人民解放軍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正確運用毛澤東運動戰的戰略思想,消滅敵人取得勝利的故事。

《南徵北戰》是新中國銀幕史上不朽的戰爭史詩,大量的經典段落和臺詞至今讓人津津樂道!影片取材於解放戰爭時期發生住山東、蘇北戰場的幾個真實戰例。在劇本創作過程中,曾得到當年指揮過這些戰役的高級將領陳毅、粟裕等的關懷和支持,陳毅還親自修改了幾段對白。

《南徵北戰》以生動的藝術形象、豐富的戰鬥生活內容,表現了人民解放軍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正確運用毛澤東運動戰的戰略思想,消滅敵人取得勝利的過程。

《沂蒙山小調》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

相信看到這句歌詞,幾乎所有人都會不由自主地唱出來。誕生於山東臨沂沂蒙山望海樓腳下的費縣薛莊鎮上白石屋村的這首小調,幾乎已經成為中國人的共同語言,甚至漂洋過海,成為華人無法割捨的鄉愁。

沂蒙山小調誕生地位於臨沂市費縣薛莊鎮上白石屋村,沂蒙山銀座天蒙旅遊區內。

1953年秋,山東軍區政治部文工團的副團長李廣宗、研究組組長王印泉、樂隊隊長李銳雲重新修改記譜,將原來歌詞中的抗日主題,改為歌頌家鄉的主題,後面又續加了兩段歌詞,定名為《沂蒙山小調》,從此沂蒙山小調正式版本誕生。

《沂蒙山小調》與《茉莉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中國優秀民歌,蜚聲海內外;"沂蒙山區好風光"也逐步滲入到人們的心靈中,成為沂蒙大地的主題形象。

打造以沂蒙山小調誕生地為核心,融匯沂蒙人家、沂蒙歷史、沂蒙風俗、沂蒙物產、沂蒙聲音、沂蒙精神、沂蒙味道、打穀場為一體的抗戰時期合居山村。放大沂蒙山小調誕生地這一文化元素,恢復1940年的村落場景,立體在線呈現《沂蒙山小調》的創作過程和當時沂蒙山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文化,在中心位置建一個大型的演藝廣場,周邊恢復當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和中共山東省委機關報《大眾日報》印刷所在此戰鬥和生活的場景,並配套旅遊服務設施。

相關焦點

  • 一部歌劇《沂蒙山》一種精神永流傳
    2013年1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革命老區山東臨沂視察時表示,在沂蒙這片紅色土地上,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兒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親、沂蒙紅嫂的事跡十分感人。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
  • ...精心打造民族歌劇高峰之作《沂蒙山》:為新時代奉獻一部紅色經典
    為新時代奉獻一部紅色經典山東牢記總書記囑託,深入實施沂蒙精神傳承工程,精心打造民族歌劇高峰之作《沂蒙山》巍巍蒙山高,清清沂水長。守正創新,歌劇《沂蒙山》與時代同頻共振,描繪出新時代的精神圖譜。誕生在新時代的歌劇《沂蒙山》,在對沂蒙精神的闡發和傳播中,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例如,《沂蒙山》的音樂深入人心,曲作者欒凱巧妙地把《沂蒙山小調》等山東音樂元素融入歌劇音樂中,既優美宛轉,又大氣時尚,既體現著濃鬱的山東地域文化特色,又展示出鮮明的新時代中華美學精神和中華民族精神。
  • 接受紅色洗禮 山東歌舞劇院歌劇《沂蒙山》進社區
    為使沂蒙精神進一步發揚光大,深入居民生活,山東歌舞劇院精心為社區黨員幹部送上一場精彩紛呈,美輪美奐的民族歌劇《沂蒙山》演出。 12月15日,山東歌舞劇院和濟南工人新村南村街道辦事處黨委聯合舉辦主題黨日活動,劇院為社區黨員幹部舉行民族歌劇《沂蒙山》音樂會簡版專場演出,讓社區黨員幹部接受一次深刻的紅色主題教育和革命精神洗禮
  • 民族歌劇《沂蒙山》唱響臨沂!
    沂蒙人演繹沂矇事《沂蒙山》震撼人心「看了歌劇《沂蒙山》,特別震撼。」5日晚,觀眾鄭濤激動地說:「我是聽著《沂蒙山小調》長大的。今天觀看的這場歌劇,讓我對軍民魚水情有了更加直觀深刻的認識。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將永遠追隨中國共產黨。」
  • 歌劇《沂蒙山》唱響臨沂 演繹永不褪色的沂蒙情義
    藉助這次的歌劇《沂蒙山》回家的契機,蒙山旅遊度假區通過和臨沂大劇院開展全方位合作,進一步詮釋了沂蒙山人「水乳交融、生死與共」軍民一心的紅色沂蒙精神,同時激發更多人對蒙山的熱愛和共鳴,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走進蒙山旅遊度假區,走進紅色沂蒙精神的歷史畫卷。《沂蒙山》主創團隊還運用大量傳統和創新的藝術手段,在舞美、燈光、化妝造型等方面都走在舞臺藝術的前沿。
  • 歌劇《沂蒙山》:樸實的唱詞和本土化音樂帶來親切感
    民族歌劇《沂蒙山》之所以能場場爆滿、場場掌聲熱烈,與作品中的經典唱詞、經典音樂等元素密不可分。《沂蒙山》的唱詞樸實、優美、節奏感強烈,詩化風格的語言讓其朗朗上口,又敲打人心。《沂蒙山》中帶有山東本土音樂元素的一段段詠嘆調和大氣磅礴的配樂,更是讓觀眾感動之餘,感覺親近。
  • 首次登陸臨沂大劇院 民族歌劇《沂蒙山》唱響臨沂
    沂蒙人演繹沂矇事 《沂蒙山》震撼人心「看了歌劇《沂蒙山》,特別震撼。」5日晚,觀眾鄭濤激動地說:「我是聽著《沂蒙山小調》長大的。今天觀看的這場歌劇,讓我對軍民魚水情有了更加直觀深刻的認識。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將永遠追隨中國共產黨。」
  • 《沂蒙山》簡版來青,紅色基因永續傳承!
    民族歌劇《沂蒙山》簡版演出單位:山東歌舞劇院演出時間:10月18日 晚7:00演出地點:雲門劇院票價:20/30元民族歌劇《沂蒙山》簡版購票通道溫馨提醒一部優秀經典作品的推廣、普及和傳播,要滿足不同的演出場地和觀眾的需求,簡版作為《沂蒙山》這部經典作品的新時代文藝輕騎兵,將帶領《沂蒙山》進社區、進學校、進軍營,讓沂蒙精神的火炬照亮神州,讓紅色基因永續傳承。
  • 「五個一工程」獲獎歌劇《沂蒙山》:用文藝的力量感召人鼓舞人
    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南9月16日訊(記者 李立紅 實習生 劉晨) 日前,歌劇《沂蒙山》榮獲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沂蒙山》就是展現了這片土地上的歷史,它以抗日戰爭為主線,以沂蒙山革命根據地黨政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革命歷史為創作背景,以大青山突圍、淵子崖戰役為創作素材,講述了海棠、林生、夏荷等主要角色在國家危亡與個人命運的糾纏中,犧牲小我、軍民一心、團結抗戰的故事。
  • 沂蒙精神紅色傳承,一「城」一「歌」血肉相連——經典民歌《沂蒙山...
    此次故事整體以「嵌入式真人秀」音樂故事探訪的形式,由來自臨沂的中國青年影視演員郭曉東回到家鄉,回到《沂蒙山小調》的誕生地體驗沂蒙精神,通過走訪詞曲作者阮若珊、李林的戰友、抗大老兵傅泉等相關人員,揭開歌曲背後的故事。據傅泉透露,「原來的《沂蒙山小調》不叫作《沂蒙山小調》,就叫《反對黃沙會》。創作的過程就在白石屋村,阮若珊寫詞,李林作曲,他們兩人就給部隊,給老百姓來教唱,這一唱就都傳開了。」
  • 《沂蒙山》 民族歌劇創作的新追求
    結束後,觀眾久久不願離去,臺上臺下集體合唱起劇中主題歌,很多人在走出劇場時、甚至看完劇過了好幾天,嘴裡還經常會無意識地哼唱。更有不少懂行的觀眾驚嘆:想不到民族歌劇還可以是這樣!  《沂蒙山》的確有不拘一格的藝術氣質。  主創團隊中,導演黃定山、編劇王曉嶺經驗豐富,作曲欒凱、編劇李文緒則是首次嘗試民族歌劇,或許正因有新人新視角,反而不會為套路所限。
  • 《沂蒙山》為何成為現象級中國民族歌劇?
    「有些人質疑我們的主創人員中有不是搞歌劇的,但是沒寫過歌劇不等於不嚴肅地對待歌劇!」實地採風、反覆研討、成稿修改:看似簡單的環節,主創人員都有著很高的要求。張桂林說:「所有的工作都必須一流,絕不能降低標準。
  • 雅韻三湘丨重溫革命歲月 紅色經典歌劇選段音樂會長沙舉行
    11月3日晚,紅色經典歌劇選段音樂會在湖南音樂廳舉行。音樂會甄選4部具有紅色印記的民族歌劇,共13個經典選段。這些紅色經典音樂,是一個民族的記憶、一個時代和國家的記憶。紅網時刻11月4日訊(記者 夏君香 通訊員 唐遠)豪情滿懷的《洪湖水浪打浪》,感人肺腑的《再看一眼親人》,充滿希冀的《我的愛人你可聽見》,氣勢磅礴的《勝利時再聞花兒香》……這些紅色經典音樂,是一個民族的記憶、一個時代和國家的記憶。
  • 民族歌劇《沂蒙山》的十大看點
    主創團隊先後11次到沂蒙山區採風,參觀紅色遺址,訪問革命後代、沂蒙紅嫂,親身體驗沂蒙山區的風土人情。 看點三:故事創意和劇本文本經歷九次重大修改。 看點四:《沂蒙山小調》唱進《沂蒙山》。《沂蒙山》曲作者欒凱巧妙地把《沂蒙山小調》等山東音樂元素融入歌劇音樂中,既優美宛轉,又大氣時尚,既體現著濃鬱的山東地域文化特色,又展示出鮮明的新時代中華美學精神和中華民族精神。 看點五:1部歌劇3個版本。
  • 文化進社區主題黨日歌劇《沂蒙山》專場演出舉行
    聯合網訊 12月15日,山東歌舞劇院和濟南工人新村南村街道辦事處黨委聯合舉辦主題黨日活動,該劇院為社區黨員幹部舉行民族歌劇《沂蒙山》音樂會簡版專場演出,讓社區黨員幹部接受一次深刻的紅色主題教育和革命精神洗禮,讓沂蒙精神走入千家萬戶。
  • 沂蒙山——紅色革命的聖地
    抗大第一分校,也輾轉挺進沂蒙山,成為培養紅色人才的搖籃。在共產黨領導開創的十九塊抗日根據地中,惟有以沂蒙山為中心的山東抗日根據地,是完整獨立地保持在原山東省的行政區域內,且戰略地位最重要。國民政府也非常重視沂蒙山,把僅設的兩個敵後戰區之蘇魯戰區,設在了沂蒙山。1939年夏到1943年底,日軍對沂蒙山區發動重點進攻,進行千人以上的「掃蕩」百餘次,萬人以上的二十九次。
  • 民族歌劇《沂蒙山》在京登臺 以音樂語言再現沂蒙精神
    《沂蒙山》在京登臺 小新 攝   中新網北京3月15日電 (記者 高凱)14日晚,由山東省製作推出的大型民族歌劇《沂蒙山》作為文化和旅遊部舉辦的2019年全國優秀舞臺藝術劇目暨優秀民族歌劇展演劇目在北京登臺。
  • 從觀眾到主演,聽,《沂蒙山》幕後的故事
    沂蒙,一片神聖的土地,是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最著名的革命根據地之一。沂蒙人民曾用生命和鮮血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人民解放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在這片紅色的沃土上,有用乳汁救活傷員的「沂蒙紅嫂」;有擁軍支前模範「沂蒙六姐妹」;有與日本侵略者血戰到底的「中國抗日第一村」淵子崖村;有宛轉悠揚、風靡大江南北的經典民歌《沂蒙山小調》…… 民族歌劇《沂蒙山》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被創作出來的,昨天我們和大家分享了《沂蒙山》歌劇的整體概況,但這樣一部優秀的作品是如何被創作出來的?幕後還有哪些故事?
  • 感天動地《沂蒙山》
    」的家國情懷,一種彰顯獨特魅力的歌劇藝術形式,由山東省創演的大型民族歌劇《沂蒙山》,堪稱一幅「全景式、史詩性、真實感、具象化」的歷史畫卷。《沂蒙山》抓住了激活沂蒙革命老區的抗戰歷史、傳承紅色文化基因這一重大主題,彰顯出「以史鑑今」「以史勵今」的時代意義。  800裡沂蒙大地,鄉鄉有紅嫂、村村有烈士。歌劇的主創團隊立足大地,緊扣史實,兩年間先後11次深入鄉村,從心靈深處被老區人民「最後一粒米交軍糧、最後一尺布做軍裝,最後一個兒子上戰場」的浩然大氣和光榮傳統所感動,被人民軍隊和當地人民的巨大犧牲所震撼。
  • 第二十一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唯一民族歌劇《沂蒙山》上演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1日訊11月1日至11月2日,作為第二十一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唯一一部參演民族歌劇,山東歌舞劇院民族歌劇《沂蒙山》在上汽·上海文化廣場上演。民族歌劇《沂蒙山》全景式地展現了沂蒙山革命根據地的抗戰歷史,是傳承發揚沂蒙精神和傳遞紅色文化精神內涵的精品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