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一次咳嗽的威力有多「猛」?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家Lydia Bourouiba團隊,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上的一篇文章,給出了答案。
科學家們利用高速攝像機,捕捉到了咳嗽和打噴嚏時產生的流場,並用數學模型計算出兩者的傳播距離,結果讓人大吃一驚:
咳嗽產生的飛沫,最遠可以傳播6米,而打噴嚏產生的飛沫可達8米;
這些唾液飛沫在空氣中最多可停留10分鐘,但具體懸浮時間會受到風速、光照等影響。
疫情期間,很多人談「咳」色變,怎樣判斷咳嗽背後的真正原因?如何減輕咳嗽和咽喉不適?《生命時報》(微信搜索「LT0385」即可關注)邀請權威專家,為你一一解答。
受訪專家
北京朝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 張鴻
北京東直門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 馮淬靈
本文編輯丨鄭榮華
一次咳嗽產生2000粒飛沫
咳嗽產生的飛沫,會將呼吸道中黏附的體液一併帶出,同時,大量的病毒和細菌也傳播了出來。
為了搞清楚咳嗽和打噴嚏傳出的飛沫具體有多遠、多大範圍,科學家招募來10名健康志願者,讓他們站在攝影機前,並刺激其打噴嚏、咳嗽。
通過大量測量,科學家們得出結論:
一次咳嗽可以產生1000~2000粒飛沫,最遠可達6米;
打噴嚏則可產生10000個以上的飛沫,最遠傳到8米之外;
在重力作用下,直徑大於100微米的飛沫會在10秒內落到地上;小飛沫則飛得較遠,且會在空氣中迅速蒸發變小,形成乾燥的飛沫核(氣溶膠)。
▲咳嗽中「霧雲」的產生。
▲咳出的液滴蒸發變小,形成乾燥的飛沫核。
▲高速攝像機捕捉到的噴嚏,較大飛沫(綠色軌跡)下落較快,小飛沫形成的霧雲(紅色軌跡)可達8米遠。
一張表自測你咳嗽的原因
咳嗽、打噴嚏、發熱等是新冠肺炎患者早期的主要症狀,在這個節骨眼上,很多咳嗽的人會緊張不安,懷疑自己是否中招。
事實上,引起咳嗽的原因有很多,通過發作時間和咳嗽的特點,可以初步判斷咳嗽的病根兒。
從發作時長上來看,急性咳嗽多是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引起的。持續3周以上的咳嗽,則需多考慮咳嗽變異型哮喘、胃食管反流、慢性呼吸道感染、鼻後滴漏症候群等。
如果你有咳嗽的症狀,但沒有與疑似、確診病例密切接觸,身邊沒有發生家庭集聚性病例,且過去14天內沒有武漢旅行史,就無需恐慌。
7件事讓嗓子和肺都舒服
咳嗽是非常常見的症狀,很多人在無意識的時候,也會每天咳上一兩聲。
點擊播放 GIF 0.1M
咳嗽並不是壞事,它可幫助人體把進入呼吸道的病原體、髒東西稀釋、清除,過早用止咳藥反而不利於痰液排出。
生活上,注意7個細節有助讓肺和嗓子都舒服。
1
最重要的:戒菸
抽菸的人首先應該戒菸,如果是兒童出現慢性咳嗽,家長應該戒菸。
2
合理使用加溼器
溼潤的空氣有助緩解咳嗽,可以在家庭、工作場所中使用加溼器。
3
飲食宜清淡
咳嗽很多時候是呼吸道受刺激後的生理反應,所以在飲食上宜清淡,儘量避免辛辣食物,減少對呼吸道的刺激。
百合、蜂蜜、梨、蓮子、銀耳及各種新鮮蔬菜,有助溼潤咽喉,可以幫助緩解咳嗽。
4
穿高領毛衣或系圍巾
冬春季節尤其要預防感冒,注意呼吸道保暖,儘量穿高領的衣服,或者是出門戴圍巾。
5
每天至少1500毫升溫水
多飲水保持咽喉部溼潤,有助把呼吸道裡的過敏物質稀釋、清除,減少呼吸道的過敏反應。
6
減少粉塵、異味刺激
注意保持生活環境的衛生,每天開窗通風3次,每次20分鐘左右,避免灰塵、異味的刺激。
7
哮喘患者避開過敏原
如果是哮喘引起的咳嗽,患者可能是過敏體質,建議進行過敏原檢查,避開患者會過敏的食物。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頻繁出現咳嗽,建議在做好防護的前提下尋求醫生幫助。去醫院時佩戴口罩,儘量少接觸公共物品,不揉眼睛,將在醫院停留的時間儘量縮短。▲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科普
(上下滑動查看)
好好吃飯也能「抗病毒」,專家開出7個「中醫湯方」
心理學專家:疫情讓人更加寬恕善良,國人這10項品格悄然提升
新冠疫苗還要等多久?世衛組織:全球20多種疫苗正在研發
專訪國博方艙護士長:我從不害怕患者抱我
【疫問醫答】新冠病毒會通過「蚊子叮咬」傳播嗎?
時評 | 隔離病毒,不能疏離人心
援鄂日記丨獨家探訪遼、皖、川、湘四大醫療隊的動人故事
研究發現:華南海鮮市場並非病毒發源地,專家解析下一步如何找到源頭?
實拍保潔員的「艙內六小時」:工作四班倒,每晚處理50桶垃圾
免疫系統如何戰勝病毒?7件事護好抗疫「防火牆」
記者實拍醫生「穿防護服」流程:9個步驟花30分鐘,泡汗水裡6小時
悶在家胃口不好的你,跟營養專家學7招打開「食慾」
「拐點」究竟何時來?一文梳理國內外專家的權威預測
測體溫沒注意6個細節,別怪測出的結果不準……
【疫問醫答】「假陰性」頻現,核酸檢測還可靠嗎?
衛健委發布「心理調適指南」,幫10類人群走出「疫情困境」
【疫問醫答】輕症患者為何病情會突然加重?
西漢至今抵禦了300多次瘟疫的中醫,為抗疫提供了什麼思路?
著名呼吸科專家劉又寧:一文解答你關心的10大「肺炎」疑問
「戰時」蔬菜也講「戰術」,營養專家推薦一份「囤菜指南」
【疫問醫答】疫情期「感冒」了怎麼辦?
【疫問醫答】關於「氣溶膠」傳播,解讀你最困惑的7個疑問
最小確診病例僅1個月!一套「全方位防疫指南」給兒童最科學保護
19名院士學者聯名呼籲:立法禁食野生動物!敬畏自然才是珍愛生命
【疫問醫答】我家小區/附近有確診或疑似病例,該怎樣保護自己?
病毒在飛機上的傳播概率多大?一張示意圖帶你看清
鍾南山院士:辦公區這個地方最「高危」,3招教你躲開病毒
國家衛健委發布「口罩使用指南」,口罩問題有了權威答案
WHO推薦的見面姿勢:戴口罩+一米線
收藏!最新版「新冠肺炎公眾防護指南」,50個重點幫你劃好了
@在家憋煩了的人,這6件事可以幫你再堅持一下
這件和「戴口罩」同樣重要的小事,一直都被你忽視了
手機也可能是新冠病毒載體!疾控專家1分鐘演示「手機消毒法」
疫情下的老年人如何避免感染?這18個建議轉給爸媽看
【疫問醫答】即將返崗工作的我,該如何預防感染?
疫情下的「宅」家鍛鍊指南,讓你不出家門也能動起來
多家中醫院實名推薦:7個方子有助預防新型冠狀病毒
【疫問醫答】手機、超市物品、扶手……可能間接傳播新型冠狀病毒嗎?
冠狀病毒與人類「糾纏史」
【疫問醫答】哪種特徵的發熱需要警惕?
一座一座城「封」了,別一顆一顆心「崩」了
疫情籠罩下的春節怎麼過?六大呼吸科專家權威提醒
【疫問醫答】一份新型肺炎輕症患者的「居家隔離指南」
漫說疫事|這個春節,我們打一場特殊的戰「疫」
【疫問醫答】「重大突發公衛事件一級響應」意味著什麼?
爸媽,聽話!預防新型肺炎,請聽兒女6句勸
請擴散!面對疫情,我們有9個呼籲
【疫問醫答】增強免疫力,有助於對抗新型冠狀病毒嗎?
除了不去武漢、戴口罩,我們還能做什麼?
【記者直擊】疫情中的春運回家路
汽車、火車、飛機……這份「防肺炎交通指南」助你安全回家
社評:必須向顧全大局的所有武漢市民致敬
【疫問醫答】怎樣分清「普通感冒」和「新型肺炎」的區別?
關於新型肺炎的13個疑問,衛健委專家給出了答案
權威解讀:新型冠狀病毒,是怎麼從動物傳染給人的?
劃重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8問鍾南山院士
擴散周知!多科權威專家:春運如何嚴防新型冠狀病毒
戴口罩能否防住新型冠狀病毒?一篇文章全都說清楚了
生命時報公眾號矩陣
點擊播放 GIF 0.1M
我們不傳小道消息和謠言
我們不取吸引眼球的聳人標題
我們不做只為轉發量而存在的媒體
請你相信原創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們願意陪你一起認真走下去
人民日報主管 環球時報主辦
微信ID:LT0385
電話垂詢
業務合作:010-65363765
內容合作:010-65363786
喜歡,就點個「在看」
點擊播放 GIF 0.1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