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放戰爭末期,60萬殘餘國軍為何逃往臺灣?西南和海南不香嗎?
解放戰爭末期,臺灣島成了國民黨軍敗兵的最後容身之地。眾所周知解放戰爭的整體進程是從北往南推進,到49年時,國民黨政府先後從南京遷到廣州、重慶,最終才敗退臺灣。這裡有一個疑問,西南國土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抗戰時就是大後方;海南島和臺灣情況相似,也是可供退守之地。既然如此,為什麼60萬殘餘國軍最終把落腳點設在臺灣,而不選其他兩處呢?
-
解放戰爭,國民黨60萬殘軍為何逃去臺灣,而不是西南或海南?
解放戰爭,國民黨60萬殘軍為何逃去臺灣,而不是西南或海南?1949年解放戰爭末期,國民黨部隊已經潰不成軍,基本無還手的能力了。在那樣的狀況下,戰敗只是時間問題,於是殘軍準備逃亡。海南和臺灣都是島嶼,四周環海,與大陸兩兩相隔,都是可供退守之地,面積和地理情況差不了多少。
-
西南和海南都是易守難攻,1949年,國民黨軍撤退時為何首選臺灣?
解放戰爭末期,臺灣島成了國民黨軍敗兵的最後容身之地。眾所周知解放戰爭的整體進程是從北往南推進,到49年時,國民黨政府先後從南京遷到廣州、重慶,最終才敗退臺灣。這裡有一個疑問,西南國土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抗戰時就是大後方;海南島和臺灣情況相似,也是可供退守之地。既然如此,為什麼60萬殘餘國軍最終把落腳點設在臺灣,而不選其他兩處呢?
-
解放戰爭,國民黨60萬殘軍為何逃去臺灣,而不是西南或海南?
1949年解放戰爭末期,國民黨部隊已經潰不成軍,基本無還手的能力了。在那樣的狀況下,戰敗只是時間問題,於是殘軍準備逃亡。當時逃亡的地點有三個選擇,一個是海南島,一個是臺灣島,一個是西南地區。海南和臺灣都是島嶼,四周環海,與大陸兩兩相隔,都是可供退守之地,面積和地理情況差不了多少。西南的國土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型,抗戰時期就是敵軍堅固的大後方,但最終國民黨選擇了臺灣,為什麼不是其他兩處呢?
-
解放戰爭末期,逃往臺灣的60萬國軍包含哪5位一級上將?結局怎樣
後來國民黨軍在大陸全線潰敗,剩餘部隊退往臺灣、海南等島嶼,其中去臺灣的一級上將共有5人,他們都是誰呢?最後結局如何?但解放戰爭時期何應欽就沒有掌握過軍權,國防部長只是虛職,到了臺灣也基本上在賦閒。由於1936年西安事變時有藉機派兵除掉老蔣的嫌疑,何應欽事後一直很低調,對於權力不爭不搶。借著這樣的處世之道,活到了97歲高齡,病逝於臺北。
-
解放戰爭:國軍的臺灣「總退卻」計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部署的?
國民黨軍能在1949年把近60萬正規軍,外加200萬平民從大陸海運到臺灣、海南等島嶼,如果沒有經過長期精密的計劃和組織,其實現難度會非常大。從實際情況來看,顯然國府不是在最後時刻才臨時決定撤出大陸,據守臺灣的。那麼這項「總退卻」計劃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準備的呢?1945年日軍戰敗,臺灣這一通過不平等條約被日軍搶佔的海島,被國民政府接收。
-
解放戰爭後期,國軍敗局已定,為何還有60多萬軍人渡海去臺灣?
當時我軍全國兵力已經超過了500萬人,而國軍部隊也開始了投降熱潮,尤其是西南方向投誠近70萬人。這時候問題來了:既然全國戰局都已經如此明了,蔣軍毫無前途,為什麼還有60萬國民黨兵願意跟著老蔣渡海去臺灣呢?這豈不是不合常理?我們來了解一下。
-
1949年國軍敗退時,為什麼要選守臺灣,不選擇同樣是島嶼的海南?
自從三大戰役結束後,國軍基本上敗局已定了,我軍解放大陸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但老蔣也在做戰爭後的善後工作,他制定出了退守臺灣的計劃,把大批軍隊和物資運往臺灣。然而最初時期,國軍的退守計劃地點不僅只有臺灣,而且有大西南和海南三個地方,最終為什麼選擇臺灣呢?
-
海南島戰役結束後,3位國軍將領逃往臺灣,都是誰?
1949年,隨著渡江戰役拉下帷幕,國軍敗局已定,剩下的殘兵敗將大都逃往臺灣。不過,不死心的國民黨政府,在海南島集結了重兵,企圖實施所謂的「光復大陸」計劃 。1950年,為解放海南島,我軍發動了海南島戰役。
-
西南戰役的戰爭奇蹟:解放軍60萬人殲敵90萬,國軍起義和投誠50萬
提及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圍殲戰,許多軍事愛好者會想當然認為是「基輔會戰」,在那場1941年的大戰中,德軍共消滅蘇軍80餘萬人(其中斃傷19萬並俘虜64萬餘人),而實際上,在解放戰爭中我人民解放軍發起的「西南戰役」才是殲敵數字最多的戰役,總數突破90萬人。並且在這次戰役中,我軍將「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爭理念發揮到極致,爭取了大批敵人起義和投誠。
-
解放末期,蔣介石為何選擇逃往臺灣?之前國民黨選擇過3個地方
此時的民國很像三國鼎立之前的混亂時期,各種勢力都在拉攏發展,誰也不清楚未來的走向和發展是什麼。 如果說各地 軍閥 像是起兵造反的地方勢力,那他就是身負「皇室血脈」的正統繼承人,等到他擁有國民黨內最大的軍權之後,民國政府皆以他馬首是瞻,他的部隊也成為了正兒八經的中央軍,地方軍閥如果不想被明著針對的話,只能假意歸順服從蔣介石的安排和指揮。
-
解放戰爭結束後,國軍一名將死在臺灣,為何竟被大陸追認為烈士?
解放戰爭中,有一位國民黨軍高級將領非常特殊。此人曾擔任國民黨中將綏靖區司令官,率部與解放軍部隊多次激戰;戰爭後期國民黨軍殘部敗逃臺灣,這位中將也在其中。後來此人死在臺灣,卻被新中國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國民黨高官怎麼會被大陸追認烈士呢?這些經歷似乎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怎麼回事呢?
-
49年蔣軍在大陸完敗,前途黯淡,為何仍有60萬官兵跟去臺灣?
當時我軍全國兵力已經超過了500萬人,而國軍部隊也開始了投降熱潮,尤其是西南方向投誠近70萬人。這時候問題來了:既然全國戰局都已經如此明了,蔣軍毫無前途,為什麼還有60萬國民黨兵願意跟著老蔣渡海去臺灣呢?這豈不是不合常理?我們來了解一下。
-
49年蔣軍在大陸完敗,前途黯淡,為何仍有60萬官兵跟去臺灣?
當時我軍全國兵力已經超過了500萬人,而國軍部隊也開始了投降熱潮,尤其是西南方向投誠近70萬人。這時候問題來了:既然全國戰局都已經如此明了,蔣軍毫無前途,為什麼還有60萬國民黨兵願意跟著老蔣渡海去臺灣呢?這豈不是不合常理?我們來了解一下。
-
解放戰爭三大戰役,國軍作戰部隊195萬,為何被殲滅150萬?
解放戰爭中的三大戰役,對於整個戰局的影響十分關鍵,所以國民黨軍不惜投入作戰部隊高達共195萬,其中在東北戰場上投入了55萬、華北投入了60萬、華東投入了80萬,出動了極為重要的力量,包括4支5大美械王牌,其中多數是中央軍主力。為什麼國軍投入的力度那麼大,卻有150萬人以上遭到了殲滅,甚至沒有一個戰役有靠譜的表現?
-
解放戰爭末期,成都戰役,胡宗南為什麼丟下部隊跑了?
解放戰爭進入最後的戰略追殲階段,戰線由中北部深入到西部地區。西南地區部分,由於僅憑國民黨軍隊的殘餘力量已經再難有作為,大規模的軍事會戰已經不可能再出現,那西南戰線是如何被攻略的呢?「天下第一軍」覆滅記:總指揮跑了人民解放軍解放成都前,成都人民處於一片水深火熱之中,一片狼藉。當時駐守成都的32萬國民黨軍隊有胡宗南集團15萬人,其他國民黨軍約17萬人。
-
1949年國軍將領李文起義後,又趁機逃往臺灣,後來過得怎樣?
但為了制衡手握60萬大軍的傅作義,蔣介石又將沒有多少戰功和才華,可官運卻亨通的中將李文派往北平,並且還提拔擔任了華北黃埔嫡系的全新代理人。此時,除了自己麾下擁有的第四兵團之外,石覺的第九兵團和其他的黃埔嫡系部隊,全都在李文的節制和掌握之下,與傅作義分庭抗衡,毫不讓步。但李文志大才疏,雖然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一期,可軍政才能很平庸。
-
解放戰爭,國軍為何不先對付東北野戰軍?眼睜睜看著東野越來越強
既然東北解放軍起步條件如此艱難,解放戰爭初期實力強勁的國民黨軍為什麼不集中全力先打東北野戰軍,反而眼睜睜看著東野一步步壯大到百萬兵力,最終局面無法收拾呢?這個問題應當分時間段來解釋。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擁有人才優勢和強大智囊,籌劃全面戰爭,對於東北地區將來在國內戰爭中的關鍵地位,自然也是了如指掌。
-
解放戰爭後,為什麼國民黨不逃到海南島,而是逃到臺灣島呢
當然,也不是一開始就選擇了臺灣,當時的海南就曾經在選擇方案裡面。當時是有這麼三種方案的:第一,以四川為中心,固守大西南。選擇西南,是因為當初抗日戰爭,國民黨就是依靠大後方西南,與日軍周旋了八年,這是一個天然的保障。可是別忘了,今時不同往日,那是抗戰,舉國抗戰,可今日卻是解放戰爭,屬於內戰,指望著老百姓幫你國民黨,痴人說夢!
-
抗美援朝期間,大陸總兵力減弱,臺灣國民黨軍為何不趁機反攻?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連續爆發解放戰爭及抗美援朝戰爭。解放軍在49年年底的時候總兵力已經超過了500萬,在殘餘的國民黨軍面前是有絕對優勢的。但在1950年的朝鮮戰場,我軍先後派出了240萬志願軍戰士,在這段時間裡我軍和蔣軍之間的兵力差距明顯減少,對於臺灣方面看起來是一個絕佳機會,那為什麼蔣軍沒有趁機展開對大陸的反攻行動呢?在抗美援場戰爭的初期,可以算是臺灣方面一個難得的反攻時機。在1950年6月份,美國便封鎖了臺海,使得已經丟了海南的老蔣暫時有了喘息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