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聖時作品
初次聽說張聖時這個名字,還是今年山東金鄉老家的朋友告知的。說此人文學造詣、繪畫技藝皆爐火純青,少年時曾被著名文學家李廣田譽為「少年果戈理」,後來又成為傅抱石先生的唯一入室弟子。
張聖時先生生於1922年,山東省金鄉縣人。父親張義方,畫得一手好山水。母親姚敏芝,曾在濟南女子師範就讀,知書達理。就是這樣一個書香門第,為張聖時後來深厚的文學、繪畫造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張聖時10歲便開始跟父親學畫,14歲考入泰安省立三中,繪畫成績名列第一。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泰安省立三中解散,張聖時不得已回到了金鄉老家。不久,濟南失守,濟南省立第一中學校長李廣田帶領流亡學生行至金鄉縣,便收留了這個對前途充滿了迷茫和嚮往的孩子。從此,張聖時一直跟隨李廣田,輾轉流亡到達四川。
1946年夏,國民政府教育部保送張聖時入中央大學學繪畫,張聖時因為有教育部推薦,原本可以直接入學,他卻非要試試自己的實力,參加了招生考試,結果以優異成績入校,從此也與傅抱石結下了不解之緣。
據張聖時本人回憶錄記載以及傅抱石長子傅小石(著名畫家)回憶,1944年張聖時在重慶看了傅抱石的畫展後,尤其是傅的畫作《陽關圖》後,便一直決心要跟傅抱石學畫。1946年秋季開學後,張聖時便帶著自己在《中央日報》上發表的《傅抱石之畫藝》這篇稿的剪報去初拜傅抱石。但他不知此文刊出後,傅抱石也已看到,並重刊於《上海報刊》作為自己畫展的介紹材料。當時,傅抱石還不認識張聖時,曾向夫人念叨過寫這篇文章的是哪裡的大手筆呢?所以傅抱石一見張聖時便破例收了這位入室弟子,也是唯一一位。學習期間,張聖時曾代筆傅抱石寫稿《中國山水畫之寫生》、《中國畫之理解和欣賞》等,幫助校訂傅抱石所著的《石濤上人年譜》。張聖時大學期間發表的文章有《一幅名畫的解釋》等,發表的繪畫作品有《法國藝術家與巴黎公社》、《王維與韓斡》等。
張聖時不但是傅抱石大師的弟子,同時還是傅抱石的私人英語翻譯、傅小石的英語家教。傅小石回憶說:「我父親畫畫從不讓人看,大都是酒後閉門作畫,但只要張聖時在,總是把他叫到案前,傳其真諦,不但手把手傳畫技,更是常傳其畫魂。」傅抱石對張聖時學畫要求極為嚴格,要求張聖時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畫千張畫,畫畫要形神兼備,如果形都沒有了,哪裡還有神呢?憑著童年時即打下的深厚功底和不俗的悟性,張聖時很快得到傅抱石先生的真諦。1950年,他畢業後被分配到南京文工團,白天畫主席像,晚上,他就在宿舍畫自己的山水與人物,很快便有幾張在《新華日報》上發表。到了1952年,在傅抱石的影響下,張聖時的畫已經名聲大振。
退休之後,他「隱居」於小城金鄉,像恩師傅抱石一樣處世不喜張揚;所以他在世時,很少有人知道他。在生活困窘時,他為死去的老人們畫過遺像。另外就是為親戚、同學、朋友作畫。他曾經為同學王琦、平野、吳寒石等作過畫,畫過像(油畫)。有熟人見他生活儉樸勸他賣畫創收,他說:「年紀這麼大了能安穩地過溫飽生活足也,畫畫只是我生活的樂趣,再說手眼都不靈了又畫不好,怎能換別人的錢?」
不幸的是,這位早年雄姿英發的有志少年,經歷了太多的坎坷和磨難,他的隱居給我們留下了很多遺憾和惋惜。2006年6月,張老因病於山東金鄉縣去世,所留畫作少之又少。其同學王琦、學生傅小石等友人得知張聖時去世的消息,感到悲痛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