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六和弦(英語:Augmented Sixth Chord)是一個包含增六度音程的和弦,最初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在巴洛克時期進一步發展,並在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音樂中形成明確的風格。
增六和弦的首要組成要求是擁有一組增六度音程,不論是在大調或小調音階裡,均取採降第六音(也就是♭6)和升第四音(也就是♯4)。在標準和聲進行的理論,這兩音所產生的不穩定性會自然推向最接近屬音,形式一個純八度。以此基礎下,在增六度中間插入不同的音級時,便成為了增六和弦。
增六和弦的分類
增六和弦有多種多樣,常見的有三種:義大利增六和旋(It6)、法國增六和旋(Fr6)、德國增六和旋(Gr6)。每種的名稱都是以一個歐洲國家命名的,但是理論家對其精確的起源意見不一,而且為了定義根音和將其納入傳統和聲體系糾結了幾個世紀。
義大利增六和弦It6過渡至V。 義大利增六和弦的和聲進行,由It6過渡至V。義大利增六和弦(It或It)是最簡單的增六和弦,只運用三個音級,除原來的增六級外,中間再插入主音,形成♭6—1—♯4。在C大調上即為A♭—C—F♯。用和聲功能則可被分析為降三音的重屬導六和弦,即♭3DDⅦ6。在進行四部和聲時,主音會重複使用。根據和聲進行理論,上面的主音會上移至上主音;而下面的主音則會向下移至導音,最終變成屬和弦。
法國增六和弦Fr6過渡至V Play" titlename="一般法國增六和弦的和聲進行,由Fr6過渡至V
法國增六和弦(Fr或Fr)和義大利增六和弦類似,但增加了一個上主音2:♭6—1—2—♯4,即C大調上的A♭—C—D—F♯。此和弦之所以名為」法國」是因為其中的音都包含在一個全音音階中,讓人聯想到法國19世紀的音樂(特別是印象主義音樂)。用和聲功能則可被分析為降五音的重屬三四和弦,即♭5DD。根據和聲進行理論,上主音不會移動;主音則會向下移至導音,最終變成屬和弦。另一種形式為主音不會移動,而上主音則上升至中音,形式了I。
德國增六和弦Gr6過渡至V,特點在標註藍色的♭3。Play" titlename="德國增六和弦的和聲進行,由Gr6過渡至V,特點在標註藍色的♭3。
德國增六和弦(Gr或Ger)也和義大利和弦類似,但增加了一個降中音♭3:♭6—1—♭3—♯4,即C大調上的A♭—C—E♭—F♯。在德奧當導的古典主義音樂中常找到,例如貝多芬的音樂。德國增六和弦和其餘兩個增六和弦有所不同,因其組合中包含了♭6—1—♭3,均屬小調音階中的基本音,所以亦較常出現於以小調寫成的樂曲。用和聲功能則可被分析為降三音的重屬導五六和弦,即♭3DDⅦ。
根據和聲進行理論,主音和降中音皆會向下移至導音及上主音,但如果以這樣的和聲進行,♭6—3 → 5—2會產生平行五度,在和聲學是被禁止採用的。
總結一下各類增六的音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