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旅行你買過紀念品嗎?
可能99.9%的人外出旅遊,都會隨手買一些當地產品帶回來。
然而大包小包的把辛苦尋來的紀念品扛回家之後,上網一搜,輕輕鬆鬆就能找到一堆9.9元包郵送到家的同款……
紀念品的坑,明星也踩過
在摩洛哥街頭錄某旅行綜藝節目時,沈騰看中了一隻大鐵猴。
這隻面目猙獰的猴子,也不知怎麼的就戳中了沈騰的審美點。
他大呼特別,覺得很有藝術感,當即打算買下來帶回家。
鐵猴長這樣
要知道這隻猴子重達45公斤,運回國內一趟下來的運費不菲。
但沈騰實在是很喜歡,擔心錯過這村就沒這店了。
同行隊友都不太能理解這件「藝術品」,不過還是陪著沈騰去找快遞公司。
這件沈騰眼中的「高級工藝品」,就這樣被大費周章地寄回了國內。
結果在節目播出以後,這隻大鐵猴的「真面目」被無情拆穿了。
原來,這是一隻「土生土長的中國猴」!還是從廣州出口到非洲的。
不僅如此,業內人士還表示:
沈騰買的這隻大鐵猴,從做工各方面來看都屬於比較差的「次品」。
這,就很尷尬了。
沈騰看到之後,可能在家裡抱著大鐵猴哭吧……
避雷!那些看起來很不錯的紀念品
▼真絲繡花手帕
在蘇州叫「蘇繡」,在四川叫「蜀繡」,在江西又成了「贛繡」。
具體是不是真絲不知道,反正一看就是電腦繡出來的。
▼銀飾
各種古鎮裡最常見的紀念品。
買的時候吹得如何如何出神入化,結果買回家才兩天就變黑了。
▼鑰匙扣
這種不貴又花裡胡哨的小東西,似乎總是很容易讓人們失去理智。
▼民族風服飾
相信大家都沒少被所謂的民族風坑過……
去雲南旅遊,有幾個女生能忍住不買一副花裡胡哨的民族風耳環呢?
那些衣服、披肩、絲巾,買來就幾乎只在景區拍照時穿了一次。
帶回家之後壓箱底,成了「送人都被嫌棄,卻又捨不得扔」的垃圾。
所以這類東西,與其在景區高價購買,還不如自己提前在網上買好了帶過去拍照。
至於其他小東西:繡花鞋墊、小布包、椰子殼做的工藝品、陶笛、口琴……
很多東西雖然都被冠上了民族特色,但一看就知道是從小商品市場裡批發來的。
木梳、草帽、玉鐲、串珠小包,幾乎每個景區賣的都是一模一樣的。
不過當然了,也會因地適宜一下。
在四川就加一些熊貓元素,在陝西就是兵馬俑元素,在海濱城市就是海鮮元素……
很多博物館的櫃檯裡,常年擺著賣不出去的地球儀、石雕。
文創也比較缺乏設計感,只是把書畫文物的圖案直接復刻在絲巾、抱枕或是手機殼上。
這種情況不分什麼國內外,世界各地的網友們分享著類似的悲傷:
古城裡買的銀鐲褪色變黃銅,海邊買的塑料珍珠掉了皮……
景區買的竹子人字拖,走了倆小時,「人」字還在,拖沒了……
德國新天鵝堡,買到了廣州的紡織花布……
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大街上,到處是中國製造的木鞋……
丹麥的陶瓷碗,碗底寫著熟悉的Made in China……
看過網友的一句話,總結得很好:
「說到底,很多紀念物的品質,沒有跟上旅遊業蓬勃的發展。」
保存!真正值得買的紀念品
那麼問題來了,怎麼尋找那種值得買的紀念品?
答案是:最好能兼顧性價比、實用性,又能有一些意義在。
雖然跟各種鑰匙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冰箱貼依然是個不錯的選擇。
首先是購物體驗不同:在景點逛完一圈之後,對比著實景去挑選幾個可愛的冰箱貼。
那個感覺和網購絕對是不一樣的。
其次是這種小東西就算買上一二十個,也佔不了多少空間和重量。
不管是送給親朋好友還是自己帶回家,貼在冰箱上也常常都能看到。
實用性這方面,比鑰匙扣要強上不少。
有朋友來家中參觀這些小小的冰箱貼時,還可以跟朋友侃侃而談介紹上面的景點。
如此一來,勾起的回憶又能轉化為一段談資。
冰箱貼可能在某寶9.9元包郵就能買到,但這種分享的樂趣可不是隨便就能買來的。
看著那些興衝衝買回來卻又在家裡無處安放的紀念品,心中難免總覺得後悔。
其實主要是旅行時,我們很難保持住平日裡那種「貨比三家」的謹慎作風。
聽了攤主幾句「錯過這個村就沒這個店」的忽悠,一衝動一咬牙就獻上了錢包。
如果是為了哄小孩子買個樂呵,也沒什麼,開心就好。
如果是真的想尋找一些值得收藏的紀念品,那需要好好做上一番功課再出發。
不然就是勞心勞財,卻背回了一大堆壓箱底又捨不得扔的「潛在垃圾」。
真買不到什麼合適的紀念品,也不必焦慮。
畢竟在路上最重要的是看看遠方的風景,感受下當地的人文情懷。
一段美好的回憶,精彩的見聞,就是旅行最好的紀念品。
你在旅行時有買過哪些有意思的紀念品?
來分享一下你的故事吧!
編輯 | 棲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