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名皮山患兒享安徽醫生高水平服務

2021-01-16 中安在線網站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查房、問診、商討方案、安排手術、帶教……每一個環節、每一次活動,以孫軍為首的安徽省兒童醫院專家團隊,都一絲不苟、科學推進。

  5月24日,安徽省兒童醫院副院長孫軍率領的專家團隊,帶著對邊疆患兒的濃濃關切,遠赴萬裡之外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皮山縣人民醫院,開展兒童正畸行動,用先進的技術為當地患兒解除病痛、送去健康。

  5月26日上午,患有發育性髖關節脫位的8歲女孩熱孜耶,幸運成為第一個接受手術的患兒。兩個多小時很快過去了,孫軍滿身是汗。他顧不得擦一下,立刻通過手術X光機觀看手術部位,達到預期效果,手術取得圓滿成功。

  近三個小時裡,孫軍帶領的專家團隊為這個女孩作了左髖關節切開復位+骨盆三聯截骨+股骨短縮、旋轉、內翻截骨+關節囊成形+石膏固定術。

  孫軍說,如果熱孜耶在小的時候進行治療,難度會大大減小,康復效果也會更好。當前,已經發展成為大齡髖關節脫位,手術難度極高,創傷大,手術時間相對比較長。

  聽說有安徽大專家在,很多在醫院帶孩子看病的家長,都想請專家給孩子看看。薛先生帶著他的4歲兒子前來看診,因出生時胎位不正,小孩做了剖腹產手術取出。後來發現孩子走路不太正常,之前到天津、河南等地看過,但效果不是很好。

  在臨時安排的病房裡,孫軍給孩子做了詳細的檢查,判定薛先生的兒子由輕度腦癱引起的左側跟腱攣縮。共同參與診斷的安徽省兒童醫院康復科主任童光磊建議家長,孩子不需要做手術,可以選擇康復治療。

  孫軍建議薛先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康復治療,如果效果不明顯,再進行手術治療。得到如此肯定的答覆後,薛先生感到很放心。他說,安徽來的專家技術高明,聽到專家的建議,接下來對孩子進行康復治療。

  一接著一臺手術,孫軍不停的催促,儘可能多的安排手術。短短3天時間,孫軍帶領的專家團隊,成功完成了18臺手術,涉及先天性馬蹄內翻足、髖關節脫位、先天性並指畸形、羊膜束帶綜合症、股骨頭壞死等多個病症。

  不僅如此,孫軍邊做手術邊講解,儘可能地把技術傳授給皮山縣人民醫院醫生,以期通過短暫的帶教,讓當地醫生的技能有一個很好的提高。皮山縣人民醫院創傷外科主任阿布拉?色地艾合買提說:「專家團隊真的高效,技術和敬業精神都值得我們學習。」

  早在2017年11月,為了貫徹落實醫療扶貧政策,改善當地兒童的健康狀況,安徽援疆指揮部和皮山縣計生衛生委謀劃,聯合安徽省兒童醫院,籌劃開展「皖疆手足情」兒童正畸行動,並要求皮山縣人民醫院在全縣先行開展大普查、大動員。

  經過謀劃和聯繫,在援疆指揮部的搭橋牽線,皮山縣衛生計生委與孫軍,就赴皮山縣支援的具體細節進行了對接,並藉助安徽省兒童的先進技術,通過手術、康復訓練等醫療手段,可以使患兒恢復或部分恢復勞動能力,讓其家庭擺脫或基本擺脫殘病困擾。

  據悉,根據「皖疆手足情」兒童正畸行動活動實施方案,皮山縣人民醫院在全縣16個鄉鎮開展了兒童手足殘疾普查,覆蓋率達到100%,並計劃三年內完成正畸手術120例。

  孫軍說,由於時間關係,還有很多孩子沒有能夠趕上手術。但是,安徽省兒童醫院既然接受了這項任務,我們一定會堅持做下去。「接下來,還會有專家醫生陸續趕過來,確保讓更多的孩子能夠得到科學治療,恢復健康。」(劉標 記者 王佳)

相關焦點

  • 醫生一句話鼓舞了一家人!9年前患兒感恩送花道謝
    彭先生父女送給王瑩醫生的鮮花5日,武漢兒童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王瑩意外收到9年前的患兒送來的一把鮮花,在朋友圈寫下了這些話。送花的孩子剛進入某師範大學就讀,這次特地和父親一起到醫院看王瑩,讓國慶值班的醫生們都感覺心裡暖暖的。  這名曾經的患兒叫甜甜,今年18歲,家住黃陂。女孩看上去面色紅潤,很難想像她在9年前差點因為哮喘失去生命。
  • 18名蒙古國先心病患兒在內蒙古得到救助醫治
    18名蒙古國先心病患兒在內蒙古得到救助醫治 2018-12-04劉文華 攝   中新網呼和浩特12月4日電 (記者 劉文華)3日下午,18名蒙古國先心病患兒在位於呼和浩特市的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順利完成手術,即將康復回國。  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王汝鵬,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紅十字會會長歐陽曉暉及專程從烏蘭巴託前來的蒙古國紅十字會秘書長寶樂爾瑪一行,到醫院心外病房看望正在治療的患兒。
  • 安徽滁州先心病患兒在滬獲免費救治
    近日,來自安徽滁州的小朋友小語(化名)在爸爸媽媽的陪同下,在上海遠大心胸醫院心外科病房裡正在積極接受醫治。此前,患先天性心臟病的她在上海遠大心胸醫院被診斷為「先天性心臟病、室間隔缺損、三尖瓣輕度關閉不全」,根據病情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幼兒患先心病,家庭貧困沒錢醫治  一頭黑黑的頭髮,水汪汪的小眼睛,如今快一歲的小語萌態十足,惹人疼愛。
  • 彌勒這位醫生,把患兒當成...
    彌勒這位醫生,把患兒當成...這是一位普通兒科醫生的表白,彌勒市婦幼保健院兒科醫生包崇連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樸實的語言,平凡的崗位,彰顯了一位醫者對生命的敬畏,彰顯了一位醫者的仁心、風採。【 彌勒市婦幼保健院兒科醫生 包崇連 】:像這樣,哎,像這樣抬著點,然後少少地餵奶,你不能全部塞進去,不然弄了吐奶又嗆著他。他咽一點又拿出來,然後再喂,好不好。
  • 兒科醫聯體劍指看病難痼疾 需「高水平、同質化」
    此舉開創了全國兒科專科醫院聯合綜合醫院兒科共同發展的橫向醫聯體模式,劍指兒科「看病難」痼疾,力求為更多患兒提供「高水平、同質化」的醫療服務。  很多家長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帶孩子去醫院看一次病就像「打仗」。兒科專科醫院排隊太長,家門口的社區醫院又不放心。兒科優質醫療資源短缺、不均衡,兒科醫生少且流失嚴重等問題,影響了患兒的就診體驗和診療選擇。
  • 兒童重症監護室醫生李晶:重症患兒的臨時媽媽
    大眾網隨醫記③兒童重症監護室醫生李晶:重症患兒的臨時媽媽   隨醫地點: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   時間:12月8日早8點至18點   隨醫記者:劉梅幾名插著呼吸機的患兒在病床上甜甜的睡著;醫生們輕輕地穿梭在病房裡仔細觀察患兒病床邊心電監護儀上數據的變化;護士們輕輕撫摸著患兒的頭餵他們喝奶......
  • 做兒科醫生很累 患兒的笑臉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兒科醫生有多忙 平均1小時看18個病人「孩子發燒多久了?食慾怎麼樣?」「乖乖,把嘴張開,範叔叔看一下……」範忠祥一邊向家長詢問孩子病史,一邊為小患兒檢查身體。為了讓孩子不感到恐懼,他每次都要化身為慈眉善目的「萌叔」,經常小寶寶還沒搞清楚怎麼回事,已經完成了聽診。
  • 安徽師範大學:致力建成地方高水平大學
    2009年,安徽師範大學第九次黨代會首次提出「建設特色鮮明的綜合性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的奮鬥目標。2013年10月,入選我省首批四所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項目。三年多來,該校以高水平大學建設項目為引領,堅持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這個導向,圍繞質量提升、內涵發展這條主線,全面實施「七大發展戰略」和「八個高水平」建設方案,推進「實力師大,特色師大,活力師大,開放師大,幸福師大」建設,推動各項事業發展實現全面提升,開創了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新局面。
  • 金玉蓮 肩負安徽2000萬孩子生命健康
    2013年8月30日,倪鑫攜北京兒童醫院骨科、泌尿外科、血液科、內分泌科等4位特級專家來到安徽,為患兒手術、查房、診治,並表示以後將定期派專家來這裡問診。安徽的患兒在家門口就看上了北京的兒科專家,這在以往是難以想像的。   安徽省東至縣18個月大的男嬰晨晨,因左腰背部長有雞蛋大小的包塊,反覆發燒,來安徽省兒童醫院就診。
  • 河南醫生和新疆腦癱患兒的情緣
    新華社鄭州3月22日電題:河南醫生和新疆腦癱患兒的情緣新華社記者韓朝陽按摩、針灸、中藥燻藥治療……在河南省汝州市金庚醫院康復中心,7歲的重度腦癱患兒穆海麥提每天要完成10餘項恢復訓練,碰到喜歡的康復師或治療項目
  • 兩臺先心病患兒手術間隙 海南這名醫生累得「靠牆睡著了」
    等待下一臺手術的間隙,艾力醫生睡著了。海南省婦女兒童醫學中心提供記者了解到,該醫生是海南省婦女兒童醫學中心小兒心胸外科的醫生艾力夏提阿里甫,他中午剛做完一臺手術,在等待下一臺手術的間隙,依靠在手術室的角落裡睡著了,同事拍下照片,有點不忍心叫醒。
  • 安徽省兒科醫生嚴重匱乏 千名兒童擁有0.2個醫生
    安徽省立兒童醫院近日接收一名從安徽阜陽轉院來的5歲兒童,但因送醫太遲,顱腦損傷時間過長,已不可逆轉,至今仍處於植物人狀態。  沒有兒童專用床位、沒有專業兒科醫生、兒童專用救護設備稀缺……這是兒科急救的現實狀況。專家稱,兒童急救的「黃金時間」要比成人更加珍貴和短暫,因此建立完備的兒童急救體系、為幼小的生命爭取生存的機會是十分緊迫的課題。
  • 患兒嚴重骨折 醫生奮戰17小時完成"拼接"
    上頜骨、下頜骨多發粉碎性骨折並面部頭皮軟組織腫脹、頸椎半脫位、多發胸椎壓縮性骨折、胸段脊髓損傷……醫生說,患兒幾乎全身上下的骨頭都斷了,還有多處多發性的粉碎性骨折,病情嚴重,修復起來十分困難。通過CT等影像檢查、三維重建等明確患兒各處骨折詳情後,由醫生林剛、汪飛、王儒法等11人組成的手術團隊制定方案,力求一次手術修復全部骨折,避免患兒多次手術受到更多創傷。
  • 破解看病難:復旦兒科醫聯體覆蓋上海九區,患兒在家門口就診
    1月8日早上10點20分左右,上海金山醫院兒內科醫生龔敬宇坐在會議室,第一次通過「遠程會診」,與遠在55公裡外的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醫生徐家驊「面對面」討論這例疑難病的診斷。不到10分鐘,徐家驊就開出了一張詳細的「會診單」。 這次遠程會診得益於「復旦大學兒科醫療聯合體」(簡稱「復旦兒科醫聯體」)。
  • 安徽一醫院10名兒科醫護聯名要求轉崗
    安徽宿松縣人民醫院兒科的狀況,只是國內大量兒科醫務人員生存狀況的一個縮影而已。在我國,除了個別頂級兒科專科醫院憑藉規模優勢尚能保證基本的造血功能外,絕大部分公立醫院的兒科經濟效益都較差。20萬兒科醫生缺口致超負荷工作兒科醫生收入低並非是目前兒科的困境,兒科醫生缺口大、超負荷工作也是一個亟需解決的現狀。
  • 合肥一退休醫生辦康復中心 助100多名患兒回歸社會
    2011年,退休幾年的徐寶珍與兩位老友一起創辦了安泰康復中心,致力於幫助孤獨症和智障兒童家庭,近6年的時間裡,已有100多名患兒從這所康復中心回歸到幼兒園和小學。  老醫生退休後創辦  孤獨症、智障兒童康復中心  9月8日下午,在蜀山區南七街道丁香社區西城花園安泰康復中心內,江淮晨報、江淮網記者見到了徐寶珍。在創建安泰康復中心之前,徐寶珍曾是安徽省立兒童醫院兒童保健科的主任醫師。而現在,她是孤獨症和智障孩子與家長心目中最和藹可親的徐老師。
  • 患兒嚴重骨折,南京市兒童醫院醫生奮戰17小時「拼接」
    上頜骨、下頜骨多發粉碎性骨折並面部頭皮軟組織腫脹、頸椎半脫位、多發胸椎壓縮性骨折、胸段脊髓損傷……醫生說,患兒幾乎全身上下的骨頭都斷了,還有多處多發性的粉碎性骨折,病情嚴重,修復起來十分困難。  通過CT等影像檢查、三維重建等明確患兒各處骨折詳情後,由醫生林剛、汪飛、王儒法等11人組成的手術團隊制定方案,力求一次手術修復全部骨折,避免患兒多次手術受到更多創傷。為保證術中最大程度修復患兒受傷骨骼,手術團隊在術前使用3D列印技術列印出骨折的實體模型,進行手術模擬推演。  13日上午9時30分,手術開始。
  • 11時18分,包頭轉運來京的重症患兒曈曈平安抵達醫院
    北京日報客戶端報導的包頭重症患兒曈曈赴京治療一事,牽動著讀者們的心。今天上午11時18分,經過近5個小時的轉運旅程,曈曈順利抵達了北京某醫院,住進了新生兒外科重症監護病房。(今晨報導:請讓出應急車道!重症患兒今早轉運來京救護車途經這些地方)只有4個多月大的曈曈,剛一出生就被診斷患有呼吸衰竭、支氣管肺發育不良、新生兒溼肺及重度肺動脈高壓、感染性休克等多項疾病,只能靠有創呼吸機來維持生命。為治好曈曈的病,父母決定將他從內蒙古包頭,轉院來京接受治療。
  • 華中阜外醫院:知名專家去太康義診,把頂尖技術和基金送到患兒身邊
    在太康縣人民醫院,專家們穿上白大衣,坐在小桌前,讓當地老百姓在家門口就享受到高水平的醫療服務。不僅如此,他們還攜手"童心項目",為當地符合條件的患兒提供基金資助。0-18周歲,具有中國國籍,只要困難家庭,可享受人均2萬元、最高5萬元的基金項目資助!
  • 安徽省立醫院成功為一出生14天先心病患兒開展床旁動脈導管結紮手術
    在為患兒進行術前準備 人民網訊 近日,安徽省立醫院兒科重症監護病區聯合心臟大血管外科成功為一出生僅14天的動脈導管未閉患兒小亦然(化名)開展了動脈導管結紮手術,挽救了稚嫩的小生命,小亦然是安徽省開展此類手術年齡最小的患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