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方文山,相信大家跟我一樣,都是通過周杰倫的歌曲了解他的。
方文山的歌詞搭配上周杰倫特立獨行的曲風,發生了劇烈的化學反應,激蕩著每一位聽眾的心靈。
多年之後,周氏音樂和方式文字依舊走在時代的前沿,引領著流行音樂的潮流。
讓我們一起剝離周杰倫的音樂,從方文山的詞句中咀嚼文字之美。
方文山學歷不高,成名之前做過許多臨時工作,但是他一直沒有丟掉對於文學的熱情,始終保持著對文字的熱愛。
他最初的夢想是做一名編劇,進入電影行當大展拳腳。
但是苦於自己沒有門路,再加上當時中國臺灣電影市場低迷,他的夢想沒能實現。
骨感的現實打擊了他的自信心,他的理想一直收納在內心深處,不敢示人。
不久之後,方文山想到了一條曲線救國的道路。
憑藉對於文字的偏執,他很快完成了100多首歌詞,然後分別寄往各大音樂傳媒公司。
在焦急地等待許久之後,終於得到了著名主持人吳宗憲的青睞,把他招致麾下。
以此為起點,讓他多年的積澱終於有了用武之地。
方文山對於文字有先天的嗅覺,尤其是對古典文學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他歌詞裡每一個妙用的動詞,都曾攪動過我們不安的青春。
我們按照方文山作品的時間軸,品茗一下他筆下的中國風。
1.娘子——《Jay》2000年11月07日
一壺好酒/再來一碗熱粥/配上幾斤牛肉/我說店小二/三兩銀夠不夠
《娘子》是周杰倫第一張專輯中主打的中國風歌曲,也是從這首歌開始,周杰倫和方文山兩人開啟了中國風時代。
這首歌詞充斥著法古詩詞的味道,與周杰倫的R&B風格中西合璧,實現了古典與現代的完美結合。這首標新立異的詞作沒有辜負方文山多年的努力,它成功打開了觀眾的心匣。
方文山作為一個新人,憑藉這首歌入圍了第12屆金曲獎最佳作詞人,這對於他是莫大的鼓勵。
實話實講,《娘子》這首歌應該是方文山中國風詞作中的下品,但卻是他中國風詞作的始點,雖然稍顯稚嫩,但是卻奠定了方文山今後的詞作風格。
2.上海一九四三——《範特西》2001年09月20日
泛黃的春聯還殘留在牆上/依稀可見幾個字歲歲平安/在我沒回去過的老家米缸/爺爺用楷書寫一個滿
寫《上海一九四三》之前,方文山沒有去過上海。
雖然沒有身臨其境的實地感受,但是他還是通過各種文件資料、歷史影像,了解了上海這座文化名城的整體風貌。
方文山之所以選擇以上海為切入口,是因為他知道上海是中國文化最多元的地方,傳統與現代碰撞最激烈的城市。
滿清遺老、國民黨、日本鬼子、各種黑惡勢力都曾在此盤踞,十裡洋場充滿著紙醉金迷。
各種勢力犬牙交錯,給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抹上了一抹神秘的底色。
歌詞中「吳儂軟語」「弄堂」「外灘」等文字都是老上海最純真的模樣。
方文山信手拈來,把許多亂序的名詞和意向進行重新排列組合,用自己沉澱的古文底蘊,將老上海的氣象和盤託出,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從家長裡短的敘事中體味這座包容萬千的城市的歷史縱深感。
3.龍拳——《八度空間》2002年07月19日
蒙古高原南下的風寫些什麼內容/漢字到底懂不懂 一樣膚色和面孔/跨越黃河東/登上泰山頂峰/我向西/引北風/曬成一身古銅
小時候,我們喜歡周杰倫,並不是因為歌詞的內容,而是因為特立獨行的曲風。
上學時,大家都以聽周杰倫的歌曲為傲,標榜自己的審美情趣高人一籌。
仿佛告訴世人,只有聽周杰倫的歌曲才能證明審美不存在缺陷。
長大後,我們才醒悟,周杰倫的歌曲除了曲調唯美,歌詞也是不可忽略的記憶點。
方文山的歌詞一直以晦澀難懂著稱,雖然不想古詩文那樣佶屈聱牙,但是在當今口水歌盛行的流行樂壇絕對是一股清流。
最重要的是,在娛樂圈沉浮多年,他一直堅守著自己的詞作風格,沒有受到外部環境的左右。
《龍拳》是一份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伴手禮。
周杰倫第一次登上央視春晚的舞臺,演唱的就是這首歌曲。
這首歌曲內涵豐富,裡面提到了許多中國的地名和流域。
他將流行音樂的範圍無限擴展,不僅局限在鶯鶯燕燕、耳鬢廝磨的愛情曲調中。
雖然這首《龍拳》是方文山近二十年之前的作品,但是現在聽來依舊不過時,反而歷久彌新,散發著做舊的光芒。
4.東風破——《葉惠美》2003年07月31日
一壺漂泊/浪跡天涯難入喉/你走之後/酒暖回憶思念瘦 /水向東流/時間怎麼偷/花開就一次成熟/我卻錯過
我一直自顧自的認為,《東風破》是方文山最好的中國風作品。
這首歌以二胡和琵琶等中國樂器配樂,輔以周氏唱腔,再加上方文山的文字,整個故事渾然天成,讓人產生一種時空交錯的畫面感。
周杰倫在西式音樂薰陶多年後,也一直找尋與中國文化的契合點。
遇到方文山之後,兩人的思想不謀而合,造就了這首經典之作《東風破》。
「破」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曲的形式,叫作曲破。
從歌名中我們就能看出來,方文山的骨子裡深植著中國古代文化。
他以傳統文化為底色,打破流行音樂的壁壘,將唐詩、宋詞與現代歌詞巧妙揉合,在方文山獨具匠心的解構下,這首備受偏愛的《東風破》孕育而生。
歌詞中將中國文化表現得淋漓盡致,許多躺在古典詩詞中,被我們束之高閣的的意象,全都被方文山移植到現代歌詞裡,不但沒有水土不服,反而達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
我們知道,方文山善用古典意象,利用留白和通感等傳統文化慣用的手法,通過拆解文字、拼接情感,將聽者拉入他苦心經營的意境中。
《東風破》的出現,不僅僅是簡單地推崇中國文化,更是在流行音樂大量西化的背景下,給華語流行音樂注入的新鮮活力,這首歌被看做華語流行音樂的扛鼎之作。
《東風破》中許多文字的選用都能在宋詞中找到對應,「酒暖回憶思念瘦」受到了李清照「綠肥紅瘦」的影響,「楓葉將故事染色,結局我看透」借鑑了「曉來誰染楓林醉,總是離人淚」的情境......
唐詩宋詞雖然離我們很遙遠,方文山的作品裡卻一直在傳承古典文化的精神。
透過他描摹的文字,我們仿佛可以透過紙背,與古人對話。
千年後的我們再咀嚼這份柔情時,自有別樣的感傷。
5.發如雪——《十一月的蕭邦》2005年11月01日
狼牙月/伊人憔悴/我舉杯/飲盡了風雪 /是誰打翻前世櫃/惹塵埃是非
《發如雪》與《東風破》一樣,都是方文山原創的歌曲名稱,並非摘自任何古典文學的詞牌名。
在《發如雪》歌名的下面有一行引註:
「極凍之地,雪域有女,生媚,膚白,眸似月,其發如雪」
這段文字是方文山的原創,是為了烘託詞中的意境而作。歌名的靈感可能來自李太白《將進酒》中「朝如青絲暮成雪」一句。
如此看來,方文山被稱作當代才子當之無愧,他的曲名非常唯美,非常具有代入感。
與過往的中國風詞作一樣,《發如雪》中也借用了許多古典文學中常用的意象。
可以看得出來,他對於「惹」字十分偏愛,不僅在此首歌曲中運用,在《青花瓷》裡更是多次出現。
「惹」字的出處,想必大家都清楚,取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詞作中不僅有青絲白髮的哀婉,還有世事無常、命運多舛的喟嘆。
《發如雪》的故事情節很簡單,但是表現手法卻是精彩紛呈。
他並沒有使用爛俗的愛情語言,而是通過改良的古風文字,換了一種方式、換了一個角度,把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剪成了記憶碎片,融入每個人內心深處最柔軟的記憶裡。
正是對於文字的精雕細琢,才成就了如今的方文山,在他的身上體現出了我們追尋許久的「工匠精神」。
6. 菊花臺《依然範特西》2006年9月5日
你的淚光/柔弱中帶傷/慘白的月彎彎/勾住過往/夜太漫長/凝結成了霜/是誰在閣樓上/冰冷的絕望
《菊花臺》是張藝謀導演《滿城盡帶黃金甲》的電影主題曲。
雖然電影本身備受詬病,但是歌曲《菊花臺》卻受到了聽眾熱烈追捧。
這首歌曲不僅受到了國內觀眾的喜愛,更是入圍了奧斯卡金曲獎,幫助周杰倫打開了國際知名度。
這不僅是對於周杰倫和方文山個人的褒獎,更是世界對中國文化的認同。
方文山的詞作充滿朦朧美,對於感情和人物關係他不會直接點破,而是通過意象的表達和感情的遞進逐漸推到觀眾的眼前。
他把感情滲透到字裡行間,讓觀眾自己參透其中草蛇灰線的故事脈絡,從而獲得真實的感官體驗。
《菊花臺》一詞,以倒敘的視角向我們講述了思婦等待出徵將軍的故事。
詞作的開始,就交代了故事的結局。
而後通過各種意境的描寫,將「思念」的主題烘託到極致。
這首詞作朗朗上口,搭配上電影華麗的視聽語言,成為一時無兩的經典之作也是當然。
7.青花瓷《我很忙》2007年11月01日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撈起/暈開了結局
周杰倫的曲子送到方文山的手裡很久了,他打電話給方文山,詢問歌詞創作進度。
方文山在電話的那邊說:「歌詞寫好了,名字叫做《青花瓷》。」
周杰倫一時摸不著頭腦,面露難色地說:「青蛙池?」
方文山有些哭笑不得說道,自己怎麼會起如此幼稚的歌名呢?
當他把成品送到周杰倫的面前時,周杰倫看完後,十分開心,愛不釋手,老搭檔的實力果然不容小覷。
《青花瓷》最終不負眾望地奪得了金曲獎最佳作曲、最佳作詞、年度最佳歌曲等大獎。
周杰倫再次參加央視春晚時,演唱了這首感情細膩、曲調優雅的歌曲。
由於對於古代文化的鐘愛,方文山對於老物件也是十分痴迷。
一般的人去北京都會去繁華的地方吃喝玩樂,逛街娛樂。
但是方文山卻選擇去胡同朝聖,他對古色古香的木質家具、恍如隔世的青銅鏡、斑駁銅綠的青銅器都分外感興趣。
創作《青花瓷》時,最開始是以青銅器為軸心創作。
但他意識到銅器戾氣過重,充滿血腥的味道,與周杰倫的溫婉、柔美的曲調並不相宜。
放棄青銅器後,他想到了汝窯瓷。
但是當下筆後,才發現汝窯瓷顏色單一、特點內忍,發散的內容實在太少,只能擱淺。
他這才將目光投向了青花瓷,青花瓷瓶體周身都布滿花紋,整體輪廓含蓄沉穩,與江南水鄉的墨色小鎮有內在的牽引,用來側寫感情恰如其分。
古人沒有掌握天氣溼度的技術,所以燒制汝窯瓷時只能選擇下雨天,才能燒制出上等的「天青色」汝窯。
方文山從宋徽宗的「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得到了靈感,順手寫下「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
雖然最終割愛了汝窯瓷,但是這句描寫汝窯瓷的詞句還是留了下來,成為了渲染情感的利器。
對於方文山的詞作,聽眾們的態度也不盡相同。
愛慕者認為,方文山文筆雋秀,是上等的詞者。
反對者認為,方文山擅弄文字,是下等的搬運工。
其實,這是我們樂見的現象。
這說明,我們的文藝事業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的狀態,每個詞者都有自己的擁躉,同樣也有不同的聲音。
每個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對於色彩紛呈的世界,我們沒有盲目複製、拾人牙慧,而是通過獨立的思考實現了千人千面的局面。
借用一句話,多岐為貴,不求苟同。
方文山的筆下生出了花,在我們荒蕪的記憶裡,添置一抹新綠。
從不同的角度側寫世界,給我們日漸嚴苛的味蕾上放置新香,這也不失為一種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