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司馬懿稱為「智囊」,若聽了他的建議司馬家絕奪不了曹家的江山

2020-12-14 狐史首丘

司馬懿和曹魏群臣緊閉洛陽城門,正緊鑼密鼓地安排政變時,大將軍曹爽正和少帝曹芳在高平陵拜祭魏明帝曹睿,之後曹爽被殺,司馬懿掌權,這就是所謂的高平陵之變。

司馬懿最終奪了曹家的權力

智囊桓範的不得意

桓範雖然出身士族,卻因為和曹爽的同鄉的關係,所以情感上會更加支持曹爽一派,桓範在少帝時做了大司農的官,也就是掌管了全國的錢財賦稅,手握曹魏江山的錢袋子,地位極為重要。桓範極其聰明,被司馬懿稱為「智囊」,早在政變之前,桓範就向曹爽說過:你和兄弟曹羲不要老是形影不離的,就算有大事要出城也要留一個在城裡,要不你們走後,有人把城門一關,看你們怎麼進城?這話和現代很多國家和企業裡老大和老二絕不坐同一架飛機的死規定一樣,都是注重分散投資,避免被一鍋端的情況出現。

可惜的是曹爽不聽,後面司馬懿能政變成功,就是抓住了曹爽和曹羲都在高平陵,洛陽城中基本沒有有力的曹家人才能成功的。

桓範勸諫分散投資

桓範是自取滅亡的,司馬懿必殺

因為桓範的士族和大司農身份,在以太后的名義分派大臣接管曹爽陣營的軍隊時,司馬懿是打算派桓範接任中領軍曹羲的軍隊的。中領軍和中護軍是魏晉時期掌管禁軍的官職,有選拔武官,監督武將的權力,可以說非親信重視的人是絕不能授予的官職之一。

曹爽的父親曹真,曹魏第一臣夏侯惇等都曾擔任過這個職位,看得出司馬懿其實對桓範很重視,也有意拉攏。桓範倒好,偷偷溜出城去找曹爽,還想讓他挾制少帝曹芳先到許昌,再發動各地的軍隊攻入洛陽,這時的司馬懿可算是嚇了一大跳,要是曹爽真的這麼做,那自己就師出無名了,到時鹿死誰手其實還真的不能確定。

桓範勸曹爽

蠢鈍如豬的曹爽

可惜的是以曹爽的本事,在變亂一起自己就已經嚇得魂飛魄散了,最後考慮了一個晚上才決定繳槍投降,甚至還希望司馬懿厚待他們一家。司馬懿總算虛驚一場,接受了曹爽的投降,不過對桓範還算有禮,似乎根本沒有高平陵之變的發生,自己和桓範還是曹魏的大臣。

可是司馬懿最後還是滅了曹爽、何晏和桓範三族,曹爽,何晏不說,滅桓範三族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警醒那些還效忠曹魏的士族,讓他們以後做事要掂量掂量,這和曹操殺孔融警告效忠漢室的士族有異曲同工之妙。

曹爽被夷三族

天道輪迴,報應不爽

司馬懿動不動就喜歡滅人三族,高平陵之變殘殺了多達五千多人,曹操殺人最多就殺全家,牽涉到如此多人的大案幾乎沒有。曹魏後三帝被司馬家欺凌,最後曹魏禪讓把天下給了司馬晉,也算是對曹操的報應了吧。

不過司馬家的報應就更加慘烈了,不止被人唾罵了幾千年,甚至還拉上了數千萬的百姓一起遭殃。有意思的是,桓範三族中偏偏就漏了一個桓楷沒被殺,桓楷的曾孫子,也就是東晉朝獨攬朝綱數十年的桓溫,桓溫的兒子桓玄最後甚至逼晉安帝禪讓,做了桓楚皇帝,歷史兜兜轉轉又重現了一次漢獻帝的悲劇,這也算是替桓範報了滅族大仇了。

司馬懿取得最後勝利

原創文章,歡迎轉發評論!!!

文章來源/那隻胖狐狸

相關焦點

  • 他號稱「智囊」,如曹爽對他言聽計從,司馬懿政變未必成功
    三國時期,有許多出名的謀士,他們胸有韜略,指點江山,替公主定鼎天下。其中在三國末期,有一個著名的智囊,他滿腹才華,甚至令司馬懿都對他非常忌憚,只可惜他選錯了主公,主公對他信之而不用之,這也導致了他最後的悲劇。
  • 高平陵政變後,司馬家獨掌大權,為何過了三世,才篡奪曹家江山?
    所以曹叡死後,司馬懿再一次成為託孤重臣。就在其權勢越來越大,功勳德望日漸盛大的時候,司馬懿卻更加謙虛。居功不自傲,這讓司馬懿深受器重。如說此時司馬懿有異心,可能有。可若說其無,這必然是有的。只是這種異心,並非爭權奪利,而是希求司馬家保全。
  • 司馬家族雖滅了曹家,但曹操生前留下一策,把司馬懿的子孫害苦了
    司馬家族雖滅了曹家,但曹操生前留下一策,把司馬懿的子孫害苦了導語:曹操號稱奸雄,他辛辛苦苦統一北方,不曾想卻為司馬家做了嫁衣。司馬家雖然成為三國最大的贏家,可是他們建立的晉朝政權並沒有維持太久。究其原因,與司馬家後人的腐敗統治有關係,但也和曹操當年的一個政策有關。估計就連曹操都沒想到,當年的無心之舉,竟然為司馬家埋下了如此大的隱患,還可以替曹家報仇。曹操勢小,但是心不小,他在眾位謀士武將的幫助下,滅了袁紹,成為北方勢力最大的集團。曹操滅了袁紹之後,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夢見馬吃草,這夢讓他懷疑曹家會被馬家吞併。
  • 司馬懿兩次裝病有多高超?曹操和曹芳都派人去試探,還是丟了江山
    公元249年(嘉平元年),洛陽皇宮裡發生了一幕算奪皇權的歷史劇——曹家被司馬氏纂奪了。這次宮廷政變的結果是,曹家的宗室曹爽、曹羲以及他們的同黨何晏、桓範、丁謐、鄧題、畢軌、李勝等被殺,並夷三族。十八歲的皇帝曹芳只好步漢獻帝的後塵,當傀儡。這篡奪曹家天下的司馬氏,就是當時位居太傅的司馬懿。
  • 高平陵之變中,若曹爽聽從桓範的建議前往許昌,能否戰勝司馬懿?
    司馬懿得知桓範出逃後,對蔣濟說:智囊跑了!蔣濟淡定的回答:桓範智慧是智慧,可曹爽是駑馬戀棧豆,一定不會用他的計策。果然,曹爽心存僥倖,覺得投降也還可以當個富家翁,沒有採納桓範的建議,向司馬懿投降。結果,曹爽兄弟、何晏、畢軌、李勝等親信連帶著桓範都被誅三族。那麼,在高平陵之變中,若曹爽聽從桓範的建議前往許昌,能否戰勝司馬懿?
  • 高平陵之變,魏國政權盡落司馬家,三馬分曹始於此變
    不想魏國皇帝皆是短命,景初三年(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駕崩,立八歲小兒曹芳為帝,王權旁落,後司馬家掌權,最後司馬家的勢力已分布魏庭,司馬後人不顧為臣禮法,之間篡權奪位,建立晉朝。而司馬家正式掌權還得從司馬懿發動的高平陵之變說起,此後魏國政權再沒有回到過魏帝的手中。
  • 司馬懿歷經曹家三代人,一直到古稀之年才造反,為何等這麼久?
    最終以三家歸晉才結束了那個動亂的時代。正所謂「亂世出英雄」,在這期間湧現了無數英雄好漢,都令我們印象深刻。而最後司馬家族能夠一統天下,離不開一個人的努力,他就是司馬懿。但司馬懿在成為曹魏的臣子後,歷經了曹家三代人掌權,一直到70歲才發動政變,成為曹魏的實際掌權人。為何他到古稀之年才選擇造反呢?下面聽小編細細道來。
  • 託孤大臣司馬懿成了亂臣賊子,揭露「司馬能順利代曹」的原因
    很多學者或許都會感慨,如果曹操心再狠一點殺掉司馬懿,那會不會就沒有「高平陵政變」?曹操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也就不會改姓司馬。而且讓人不解的是,司馬懿和諸葛亮同為託孤大臣,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個狼子野心成了亂臣賊子;更可笑的是司馬家竟然順利竊取了曹魏的政權,在那個「獨尊儒術,以孝治國」的年代,真的讓人很費解不是,下面書生給大家分析分析。曹操為什麼不殺了司馬懿?或許很多人都會說是曹操惜才,當然估計有這一部分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
  • 夏侯玄沒有幫曹爽,去平定司馬懿的叛亂,原來他和司馬家有親戚
    公元249年,曹爽帶曹芳去魏明帝參觀高平陵,司馬懿藉此機會發動了高平陵的更迭,最後曹爽在徐雲和陳泰的建議下向司馬懿投降,最後曹爽被三大部族殺死。夏侯玄是夏侯尚的兒子和曹爽的表弟。夏侯玄是中原著名的名人。公元239年魏明帝去世後,他被任命為西部將軍、永州總將軍和涼軍將軍。(大約公元244年)高平陵墓的改變發生在公元249年的第一個月。司馬懿發動政變時,夏侯玄沒有動。
  • 人稱智囊的曹爽謀士,痛罵曹爽兄弟是蠢豬笨牛,最後被誅滅三族
    司馬懿乘機發動政變,上奏太后,請廢曹爽兄弟,並率兵屯司馬門,控制京城,史稱高平陵之變。而這樣的危機時刻卻有一位大臣疾馳出城向曹爽告變,此人就是人稱「智囊」的大司農桓範,他做出的這個決定也將在不久後改變全家人的命運。桓範,字元則,頗有文才,雅善丹青,初為羽林左監。魏明帝時,任中領軍、尚書、 徵虜將軍、兗州刺史等官職。
  • 曹阿瞞好歹靠自己打出來的天下,司馬家純屬鳩佔鵲巢,背信棄義
    曹阿瞞好歹靠自己打出來的天下,司馬家純屬鳩佔鵲巢,背信棄義,不勞而獲!曹操的天下是靠自己奮鬥出來的,掃黃巾、伐董卓、除袁術、戰袁紹、誅呂布、滅張魯、北擊烏桓,雄踞北方和中原,即便他的兒子篡漢自立,曹阿瞞自己的功績是無法掩蓋的,不愧是一世之雄。
  • 司馬家的兩兄弟司馬昭和司馬師,為何沒有在權力面前反目成仇?
    三國時期,曹魏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大家都認為曹魏最終會一統天下,結果後來司馬家篡位,奪了曹家的天下,建立了西晉。曹叡死後,兒子曹芳繼位,司馬懿再次成為託孤大臣。起初司馬懿和曹爽還是比較和睦的,二人一起輔佐國家,治理國家。但很快曹爽就對權力上癮,開始對司馬懿施壓,並最終成功地奪取了曹魏的大權,司馬懿被迫退位。然而司馬懿並不甘心,一方面他覺得自己受到了侮辱,他的一四○年老臣,竟被曹爽這個小輩逼得如此落魄。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後,曹家是否已經大勢已去,再無回天之力?
    而司馬懿已經70歲了,一旦司馬懿去世,司馬家新老交接,形勢也將非常複雜。一旦出現差錯,司馬家倒臺,曹家重新控制局面,並非沒有可能。安定人心,爭取時間。在局面混亂時,如果司馬懿不能穩定人心,很容易成為各派群起而攻之的對象。
  • 司馬懿熬死了曹家三代人,等到70歲才造反,他到底在怕什麼?
    曹家、劉家、孫家互相徵伐,都想一統天下,卻沒想到最終的結果卻是:天下歸晉,最終屬於了司馬家,曹家只不過是在給別人做嫁衣。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司馬懿。不過,令人奇怪的是,司馬懿篡奪魏國大權的時候,已經是七十歲高齡,他為何不提前動手?他到底在害怕什麼呢?
  • 他是司馬懿的親哥哥,也是司馬家唯一一個在《三國志》列傳的人
    然而單看各大家族人丁都挺興旺的,曹操有25個兒子,荀家有荀氏八龍,司馬家有司馬八達,長子是司馬朗,字伯達。河東司馬氏司馬朗是司馬家的一員,他是司馬防的長子,也是司馬懿的親哥哥。從司馬朗的祖父司馬儁這一代開始,司馬家轉型了,從一個軍人家族向經學世家過渡。到了司馬防這就厲害了,8個兒子並稱「司馬八達」,司馬朗、司馬懿、司馬孚都是當世名士,順便提一句司馬懿也有9個兒子。司馬防對兒子也很嚴格,說不讓進就不能進,說不許做就不能做,不問就不許說,司馬朗就是在這樣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
  • 司馬孚活93歲,不是曹操子孫無能,實乃曹家基因不如司馬家基因
    司馬防,大漢首都市長(京兆尹)。在首都市長任期內舉薦20歲的曹操出任首都城北派出所所長(洛陽北部尉),到了曹操稱魏王的時候,曹操請當年舉薦他的司馬防喝酒。我前幾天給寫過這個典故,有網友問我:「曹操當魏王的時候,司馬防居然還活著?」是的,曹操當派出所所長的時候,司馬防是他的領導。
  • 司馬家族:我們憑本事拿的江山 你竟說全靠陰謀?
    魏明帝身邊的託孤之臣是燕王曹宇(曹操之子,與曹叡關係特別親密),以及曹肇(曹休之子)、曹爽(曹真之子)、秦朗(其母杜氏為曹操之小妻,秦朗本人在曹府長大,受到曹操特別的喜愛)、夏侯獻(與曹家有特殊關係的夏侯氏之子)。這些人建議司馬懿從遼東回來後直接到關中去,不必來京。這說明,司馬懿一開始是被排除在中樞顧命大臣之外的。
  • 司馬懿誅殺曹爽三族,僅漏掉一人,結果司馬家族被他趕盡殺絕
    眾人只道魏國是三國的最後贏家,曹家子孫大概也是這麼想的,三國鼎立的後期是他們帶領魏國立於不敗之地,殊不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魏廷上的司馬一族才是真正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
  • 司馬懿熬走曹家三代人,七旬之後才造反,是在怕什麼?
    司馬懿謀朝篡位的時候,已經七十多歲了,對於一個老人而言,對於權利以及金錢已經沒有太大的念頭,他謀朝篡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讓司馬家可以好好存活下去,如果他再不篡位,讓一個有能力的人成為皇帝,那麼最終的結果一定是司馬家滅絕。司馬懿想要趁自己還活著,為司馬家再做點什麼,等他死後,司馬家也要滅絕,於是,司馬懿決定謀朝篡位,讓自己的後輩當皇帝,以此保存司馬家的血脈。
  • 龍吟虎嘯,三家歸晉,僅過了一代人司馬懿一脈便死絕
    加上他後來分封同姓王與立下傻兒子為皇儲的「愚行」,被認為是後來西晉大亂而五胡亂華的禍根。作為大一統王朝開國之君,此人也算是最不受待見的帝王了。很多人在談起他的時候,都會說上一句,若不是司馬懿是他爺爺,就他能夠統一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