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PBS著名的系列紀錄片American Experience將最後的焦點放回到美國矽谷,在一期82分鐘的特別節目中講述了曾經的仙童半導體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和英特爾創始人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8位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們,他們涵蓋醫學、電子、冶金、光學工程以及化學領域。
「八叛逆(The Traitorous Eight)」的故事發生在幾乎半個世紀之前,當時這八個人的老闆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肖克利,肖克利就像蘋果公司創始人賈伯斯的前輩,專橫而又固執,這八位學者忍無可忍,憤然離開了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譯者註:肖克利曾怒不可遏地的指責他們是「八叛逆」,也正是The Traitorous Eight的由來)。
當時一個員工離職是件非常令人震驚的事情,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他們被稱為「叛徒」了。那個時候,員工對公司的忠誠度很重要,公司也會給你提供一份可以持續終身的工作。正是這種矽谷「叛徒」文化的興起,促使越來越多的人離開工作的公司而去創業。
紀錄片還展示了矽谷與美國國防部千絲萬縷的聯繫。在當時,來自軍方的投入成為矽谷很長一段時間內的重要風險資本。
這期紀錄片最後以20世紀70年代英特爾發布4040微處理器來結尾——正是4040處理器的發布正式宣告了「數字時代」的來臨。而正是在同一時間,記者Don Hoefler在Electronic News雜誌中首次提出了「矽谷」這個名字。
如今,這個由8位科學家一手開創的「矽谷」早已今非昔比,最重要變化就是,矽谷現在已經基本上不再製造半導體晶片。在矽谷五十年的發展歷史中,幾乎每隔五到十年就夠得上改個名字了。
80年代,伴隨著數以百家的個人電腦公司,還有眾多爭奪區區10%市場份額的硬碟公司紛紛出現在矽谷,它變成了個人電腦世界,可以叫做「PC Valley」;而到了90年代,網際網路的崛起使它變成了「Network Valley」,或者叫「Communications Valley」,在舊金山又誕生了一個「多媒體峽谷(Multimedia Gulch)」。
今天的矽谷,已經搖身一變成為「媒體世界」(Media Valley),Google 和 Facebook都是其中的代表。對這些公司更準確的描述,不是網際網路企業,而應該是技術驅動的媒體出版商。與此同時,致力於開發媒介技術以及相關產品和服務的創業公司也在大量湧現。
英特爾生產的晶片,也許描述成「媒介處理器」更為貼切;蘋果以及其他PC廠商的產品,本質上就是媒體硬體平臺,為各種形式的媒體提供了土壤。
而且,矽谷締造的巨大傳媒產業已經將紐約的傳媒產業遠遠甩在身後。矽谷已經變身為一架由大量先進的媒體技術裝備的大型「古登堡印刷機」。
500年前,古登堡的偉大創新普及了活字印刷術(movable type);而矽谷的新時代「古登堡」則基於程序化出版(programmable type),程序化了的媒體,能夠生產出任何類型任何格式的媒體內容,並實時更新。
這個大型的古登堡機器還可以微縮化、口袋化,使得任何人都可以以極小的成本生產任何內容。
網際網路就是一項先進的出版技術。在網際網路發展的第一階段,任何內容一經生產,就可以通過瀏覽器向各種計算機屏幕進行傳播;而在新媒體時代,內容生產方式發生了改變:瀏覽器和接入網際網路的APP另一端都能夠「反向」傳播內容。我們接通了網際網路的另一端,另一端也變成了媒介。一句話,如今的網際網路變成了「雙向媒介」。
如果你同樣驚嘆於網際網路的第一層變革,那麼請你繼續拭目以待。我相信,接下來,「雙向性」的網絡還將以你想像不到的方式再次令你尖叫!未來,充滿革命性和創造性的空間就在這裡,矽谷已經在行動。(RFID世界網編輯整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