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者生存是利己,善者生存是利他

2020-12-03 獨視角

人類共同生活為何必須有適當的規範?有人認為是源自人類競爭、好強、自私、獨佔的本性,這就引起了人的本性是善還是惡、是利己還是利他的討論。從哲學、心理學、生物學和社會學的觀點來說,這無疑是個重要的課題,尤其是近年來,從事進化生物學和進化心理學研究的科學家,對於在進化過程中人類本性的改變,做了很多研究。當然,答案還沒有找到,也不太可能會是一個善與惡、利己與利他截然二分的答案。利己或利他?讓我們看看古今中外的各種討論。

孟子與荀子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孟子在〈告子上〉裡對「人性本善」的看法有很多闡述,他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意思是人性向善,就如水向下流,人性沒有不善的,正如水沒有不往下流一樣。他也說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就是仁、羞恥心就是義、恭敬心就是禮、是非心就是智,仁、義、禮、智不是外來的,而是本來就具有的人性。

荀子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倡「性惡論」,《荀子·性惡》篇裡,他說人天生就喜愛利益和好處,順著這種天性發展下去,就會產生爭奪而失去謙讓;人天生就不願意吃虧,順著這種天性發展下去,就會產生殘害而失去忠信;人天生就喜歡享受,順著這種天性發展下去,就會產生淫亂而失去禮儀和規矩。因此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必須經由教育來導引向善。

楊朱與墨子

談到利己和利他的觀念,當然也可以探究利己和利他是天性?還是後天形成的理念?也可舉出一些生物學上的證據,不過,重點還是這些天性或者理念對行為的影響。

中國文化思想裡,楊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和墨子「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正是「利己」和「利他」兩個理念的代表。

楊朱是春秋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列子·楊朱》篇裡,楊朱對弟子說:「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意思是古時候的人,要他損傷自己一根毫毛,去讓天下的人受益,他不會這樣做;但是如果拿全天下的東西來奉養他一人,他也不會要,如果每個人都不損害自己的利益,也不給天下的人好處,天下就太平了。楊朱的理念可以算是「利己主義」或「個人主義」,他認為如果每個人都不為別人犧牲,但是也不要別人為他犧牲,每個人好好照顧自己,不去照顧別人,也不要求別人照顧他,那麼天下就太平了。

墨子本名翟,是春秋末戰國初時期的思想家,他提出「兼愛」的觀點,也就是「利他主義」,墨子在〈兼愛〉篇裡說,如果天下的人都彼此相愛,國與國之間不互相攻打,家與家之間不互相動亂,那麼就沒有盜賊,君臣、父子之間都有孝順和仁慈,那麼天下就太平了,他更明確地強調「兼相愛,交相利」,就是如果彼此相愛,彼此都會得到利益和好處,正是所謂雙贏的結果。

孟子在〈盡心〉篇裡,把楊朱和墨子的理念做了一番比較:「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意思就是楊朱主張「為我」,即使拔一根毛髮對天下有利,他也不肯做;墨子主張「兼愛」,即使磨禿了頭、走破了腳後跟,只要有利於天下,他也要去做。

但是〈盡心〉篇也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窮」就是在困境裡沒有機會和權力的時候,「達」就是在順境裡擁有機會和權力的時候。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得志時就修身自好,修養個人的品德;得志的時候就讓天下都受到照顧,這也可以解釋為利己和利他這兩個理念可以隨著環境時勢來適應,不必硬性地一分為二。

亞當·斯密談利己與利他

亞當·斯密(Adam Smith) 是蘇格蘭的哲學家和經濟學家,他的兩本重要著作是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闡述他的倫理觀念;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Nations),闡述他的經濟思想。《國富論》開經濟學的先河,奠定了亞當·斯密成為近代經濟學鼻祖的地位,他相信人類許多行為——特別是經濟行為,是源自利己的心態和理念,《國富論》裡,他說:

每個人常常需要別人的幫忙,但是他不能期待這些幫忙純粹來自別人的仁義和善心,他必須用利己的心態來打動他們,讓他們了解這些幫忙是對自己有利的,我們的晚餐並不是來自宰牛的屠夫、釀酒的農人和烘麵包的師傅的仁慈和善心,而是來自他們對己身利益的關懷。

但是《道德情操論》裡,他一方面指出利己是一種天性,他說:「毫無疑問的,每個人源自天性會把照顧自己的利益視為首要,當然他也是最適當、最應該照顧自己的人。」不過,同時也強調:

無論我們認為人是如何自私,但是在他的天性裡必須有若干原則,使他關心別人的幸福和喜樂,雖然他並不從中得到好處,只不過是樂觀其成而已,這就是同情和憐憫。

他又說:

「多為別人少為自己著想,壓抑自利、發揚兼愛,就是人性的完美。」他還說過:「我們關心自己的幸福因而產生『審慎的德性』(the virtue of prudence),我們關心他人的幸福因而產生『公平的德性』(the virtue of justice) 和『仁慈的德性』(thevirtue of beneficence)。」

換句話說,亞當·斯密認為人的本性有利己的成分,也有利他的成分。也有人認為亞當·斯密的兩個觀點並不是完全一致的,《道德情操論》裡,他的觀點傾向道德、情操,因此認為利己和利他並存,17年後出版的《國富論》裡,他的觀點傾向經濟行為,因此較為強調利己的理念。

適者生存是利己,善者生存是利他

西方哲學思想裡,利他主義(Altruism)這個概念是19世紀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孔德(Auguste Comte) 所提出,他為利他主義下的定義是「為別人而活,為了別人的幸福快樂而犧牲自己」,這個定義較為極端,較緩和的看法是「為了別人的生存,自己願意付出代價」,更緩和的看法就是「愛人如己」。

20世紀美國文學家、哲學家蘭德(Ayn Rand),強調個人的權利和利己主義,她強烈反對極端的利他主義,當利他主義被解釋為「人沒有為自己生存的權利,人只是為了別人而生存,自我犧牲就是最高的道德責任和價值」的時候,帶來的是自拒、自棄和自毀,就是拒絕自己、放棄自己和毀滅自己。自我變成惡,無我才是善。她又說:「我不為他人而生存,也不要求他人為我而生存。」這也響應了楊朱所謂「每個人都不願意損害自己的利益,也不給天下人任何好處」的說法。

19世紀德國哲學家尼採(Friedrich Nietzsche) 認為若將別人放在比自己更高的位置,將會壓抑自我的發展,阻礙卓越和創新的追求。

但生物學家發現動物界也有許多利他的例子。例如,海豚不但會陪伴生病或受傷的動物,在牠們旁邊遊泳,甚至會從下方把牠們推到水面上,好讓牠們唿吸。狼會把獵獲的肉帶給不在場的狼,狗會領養照顧貓、松鼠甚至老虎的孤兒,猴子會在危險的敵人入侵時發出叫聲警告同伴,雖然這樣會引起敵人的注意,增加自己的危險。這也令人想起可以把達爾文(Charles Darwin)「適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 的觀點和「善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nicest) 的觀點做一個比較:適者生存是利己,善者生存是利他

享樂主義也是利己

最後,讓我指出「享樂主義」(Hedonism) 的觀點是「追求快樂是生命裡最高、甚至是唯一的目的」,遠在古希臘時代公元前三、四百年的哲學家如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和伊比鳩魯(Epicurus) 已經提出此一觀點。享樂主義常和利己主義連在一起,連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的楊朱,也主張重視生命裡的享受和快樂,他認為人生短促,因此在生時必須享盡人生之樂,充分地放縱人的天性,他說:「豐屋美服,厚味姣色,有此四者,何求於外?」意思就是有了高樓華廈、西裝革履、山珍海味和明媚美色這四個東西,還有什麼別的要求呢?這和儒家的禮教道德、墨家的禁慾和道家的無欲都相牴觸,而傾向自我中心主義。

相關焦點

  • 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這個社會很豐富,不是你想的那麼可怕,也不是你幻想的那麼美好,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有的人在負重前行,有的人在墨守成規,有的人成了社會的精英,有的人被社會淘汰。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改變,不斷適應的過程,改變自己,適應環境,才能隨著時代巨輪滾滾向前。
  • 世界不是弱肉強食,也不是適者生存!
    他說的很有道理,並且我們去研究之後無法反駁,很好,你說的都對。因為我們通過化石研究發現,在很久很久以前有著非常厲害的生物,他們才是地球霸主,然而他們都滅絕了!加上近代滅絕的強大生物,讓我們深以為然,生物競爭,適者生存!事實就是如此,不是嗎?問題總是會源源不斷,這是人類的特性,也叫智慧。
  • 「適者生存」究竟是誰提出來的?達爾文?NO!
    自然選擇學說源於達爾文1895年發表的《物種起源》一書,其主要內容有四點:過度繁殖、生存鬥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在今天,人們普遍認為是達爾文發明了「適者生存」這一術語。但事實上是嗎?NO!非但不是,達爾文在1869年發行的第5版《物種起源》中引用了這一詞彙,之後居然還為此向公眾道歉,估計是後悔死了!這是為什麼呢?
  • 中考滿分作文:適者生存
    中考網整理了中考滿分作文:適者生存,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古往今來,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世間萬物只有與它所處的環境相適應,才能立足於世。材料中的小男孩為使橡皮桶不被風颳倒,特意在桶中灌上清水,使桶在狂風中仍能駐足於地。   適應生存環境對我們高中生的發展同樣重要。
  • 利他, 就是利己
    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稻盛哲學》、《京瓷哲學》讓人眼前一亮,他詮釋了企業在「對手強大自己才會強大」的競爭中倡導和諧共生哲學的智慧魅力。稻盛的「利他」哲學代表了人類的良知和睿智,指明了人類前進的方向,稻盛哲學就是拯救人類的哲學。在杭州,有一個專門為求職的大學畢業生提供住處的旅行社——攜職旅社。
  • 適者生存也要學會改變
    適應環境的變化,才能不斷進度,才能生存下去。這個道理不僅對企業中的普通員工適用,對企業的高層管理者也是適用的。我們都知道時代不斷的在變,我們人也要與時俱進,否則容易被後來者趕上,成為時代的淘汰品。以公司舉個例子:公司計劃一件轉型的業務,小王感到擔心,他覺得自己目前很難達到要求來應對公司轉型業務。小王一直談困難,他說:「無論交付還是各種流程都需要改變,不按照傳統業務來,我一時也習慣不了。」
  • 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理論對嗎?
    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理論對嗎?古嶽丘壑社會達爾文主義,是把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應用到人類社會中,宣揚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社會學說。我認為有對的一面,也有不對的一面。生物進化論的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法則,在大自然的動物界裡確實是存在的。當然,人類也是動物之一。但人類與自然界動物的區別是,人類能夠創造文明社會,並制定各種規章制度,如法制制度等,來制約人性惡的一面。自然界裡的動物是做不到這點的。人的本性與自然界動物的本性是善惡皆有的。而善惡又是通過資源的多少,來激發本性的。
  • 《青苔》:終究是適者生存!
    導演郭子健本身就是香港人,住在舊水深水埗,這也是他一直想拍的關於身邊真實生活的電影。以四類人物形象揭露社會底層人的生存狀態,就如青苔一樣,他們以頑強不息的生命力生活在惡劣的生活環境中。郭子健比較有衝勁,總能以新鮮的視角去拍攝電影。他執導的《救火英雄》,選擇了不同的類型,製作規模也很大,開創了香港電影的新紀元。
  • 適者生存的現實社會生存法則
    其實生活本就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只能靠我們自己一路劈荊斬刺的闖過去,所以不寄希望於別人,適者生存才是這個社會的常態。
  • 鄱陽築閘,讓白鶴適者生存就行嗎?
    然而前不久,江西省鄱建辦副主任紀偉濤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就算草不夠吃了,適者生存,鳥類也會捕魚,或者到農民田裡去吃玉米、番薯。「我們救助的時候給白鶴吃小魚,也都是吃的。」採訪中紀偉濤說,就算出現最差的結果,鳥類還是可以通過改變飲食結構尋找到生存方法。
  • 適者生存還是試者生存,現如今我們究竟怎樣過自己的生活?
    在以前,不管是書本裡還是別人告訴我們,都一直是「適者生存」,但是今天小編想告訴你一個現如今的生存法則—「試者生存」,但我並不是要推翻「適者生存」這個觀點哦!什麼是「試者生存」,就是說你光會說是不行的,你說出來你還得做出行動。
  • 手藝人的本分和適者生存
    戴維·洛奇的小說《小世界》寫了學術圈子裡的一群文人們文山會海的生存狀態,筆調平緩,卻暗藏機鋒,讓他們在城際間和國際間奔波於各種會場的動機心態纖毫畢露。讀畢,使人對這類專業性的圈子頓生疑惑:他們整天都幹正事嗎?
  • 《狼道》-適者生存
    有了野心,你就需要行動,那我們如何行動,就需要不斷去適應這個環境,適者生存,如果只是盲目的去做,無謂的努力會讓我們做無用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然界的生存法則不僅僅是講生物的,也是對人類的忠告。我們不斷的在人生道路上探索著,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就在於誰能夠更好的適應這個社會。適應能力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想要獲得一絲的成功,我們必須具備這樣的基本素質。
  • 適者生存法則,在今天依舊如此
    被偷走,裝進木箱,他妥協了殘酷的現實觸動了巴克由於人類文明的長久薰陶而向大自然回歸的本能和意識。在時代的變遷中,人們不再需要雪橇犬了,巴克和他的同伴被流放了。被人們任由處置,當殘暴的哈爾將巴克打的遍體鱗傷,奄奄一息時,桑頓的解救讓巴克感受到溫暖並決定誓死效忠。
  • 陳行之:「適者」的生存
    從他的思想似乎看不到時代所發生的顛覆,也聽不到政權更迭中的戰馬嘶嘯和生靈呼號。這位傳統士大夫靜坐在書齋裡,以524字精煉而成的一套高論,獲得了廣泛的社會呼應,近五百年以來一直被中國人所喜愛,成為很多人自律和治家的座右銘。它之所以像一塊美玉,直至今天仍然不失其溫潤和光澤,正是因為它搔到了中國人的癢處,傳達了潛藏於中國人靈魂深處成為合格的「適者」的願望。
  • 【講座醒目】來聽Ent大大講達爾文的適者生存吧!
    【講座醒目】來聽Ent大大講達爾文的適者生存吧但這麼使用「適者生存」,真的不是對它的誤解嗎?當我們在說「適者生存」時,說的真的是達爾文口中那個「Survival of the fittest」嗎?>的講座▼本周四,日曆娘請了果殼網主筆、物種日曆作者Ent開講,他將帶領大家了解「適者生存
  • 《刀》:適者生存強者勝!
    導演徐克應該被尊為香港武俠電影的鼻祖,他所執導的作品都有非常豐沛的感情,而且整個畫面都是東方美學的典範,集浪漫與華美於一體,一如在《東方不敗》中塑造紅衣飄飄的經典畫面一樣。但是在《刀》這部電影中,徐克卻一反常態,無論主角還是配角,清一色都是面目緊繃的男人,乾脆利落的節奏,陰暗與明豔的強烈對比,讓本片的有一種凌厲的武學痛快之感。
  • 弱肉強食,適者生存,這就是生存的法則
    電影的整個布局是用動物的視角去的,將人類社會比作是動物的世界,用動物世界中的弱肉強食,適者生存來形容人類世界。李易峰所飾演的鄭開司,幼年父親消失,母親病重,高額的醫藥費使他的生活非常的拮据。在遊戲廳做著兼職小丑的鄭開司經常會出現小丑的畫面,童年的陰影使他一直無法擺脫。
  • Survival of the fittest是「適者生存」嗎?
    英語口語:Survival of the fittest是「適者生存」嗎?你只知道英語survival of the fittest是中文(嚴復翻譯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意思(弱肉強食,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 爐石傳說適者生存卡牌圖鑑 進化效果一覽
    爐石傳說適者生存是一張聖騎士的1費進化法術卡牌,本篇就帶來適者生存卡牌圖鑑和點評,看看這張勇闖安戈洛聖騎士新卡怎麼樣,有什麼樣的進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