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共同生活為何必須有適當的規範?有人認為是源自人類競爭、好強、自私、獨佔的本性,這就引起了人的本性是善還是惡、是利己還是利他的討論。從哲學、心理學、生物學和社會學的觀點來說,這無疑是個重要的課題,尤其是近年來,從事進化生物學和進化心理學研究的科學家,對於在進化過程中人類本性的改變,做了很多研究。當然,答案還沒有找到,也不太可能會是一個善與惡、利己與利他截然二分的答案。利己或利他?讓我們看看古今中外的各種討論。
孟子與荀子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孟子在〈告子上〉裡對「人性本善」的看法有很多闡述,他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意思是人性向善,就如水向下流,人性沒有不善的,正如水沒有不往下流一樣。他也說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就是仁、羞恥心就是義、恭敬心就是禮、是非心就是智,仁、義、禮、智不是外來的,而是本來就具有的人性。
荀子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倡「性惡論」,《荀子·性惡》篇裡,他說人天生就喜愛利益和好處,順著這種天性發展下去,就會產生爭奪而失去謙讓;人天生就不願意吃虧,順著這種天性發展下去,就會產生殘害而失去忠信;人天生就喜歡享受,順著這種天性發展下去,就會產生淫亂而失去禮儀和規矩。因此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必須經由教育來導引向善。
楊朱與墨子
談到利己和利他的觀念,當然也可以探究利己和利他是天性?還是後天形成的理念?也可舉出一些生物學上的證據,不過,重點還是這些天性或者理念對行為的影響。
中國文化思想裡,楊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和墨子「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正是「利己」和「利他」兩個理念的代表。
楊朱是春秋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列子·楊朱》篇裡,楊朱對弟子說:「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意思是古時候的人,要他損傷自己一根毫毛,去讓天下的人受益,他不會這樣做;但是如果拿全天下的東西來奉養他一人,他也不會要,如果每個人都不損害自己的利益,也不給天下的人好處,天下就太平了。楊朱的理念可以算是「利己主義」或「個人主義」,他認為如果每個人都不為別人犧牲,但是也不要別人為他犧牲,每個人好好照顧自己,不去照顧別人,也不要求別人照顧他,那麼天下就太平了。
墨子本名翟,是春秋末戰國初時期的思想家,他提出「兼愛」的觀點,也就是「利他主義」,墨子在〈兼愛〉篇裡說,如果天下的人都彼此相愛,國與國之間不互相攻打,家與家之間不互相動亂,那麼就沒有盜賊,君臣、父子之間都有孝順和仁慈,那麼天下就太平了,他更明確地強調「兼相愛,交相利」,就是如果彼此相愛,彼此都會得到利益和好處,正是所謂雙贏的結果。
孟子在〈盡心〉篇裡,把楊朱和墨子的理念做了一番比較:「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意思就是楊朱主張「為我」,即使拔一根毛髮對天下有利,他也不肯做;墨子主張「兼愛」,即使磨禿了頭、走破了腳後跟,只要有利於天下,他也要去做。
但是〈盡心〉篇也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窮」就是在困境裡沒有機會和權力的時候,「達」就是在順境裡擁有機會和權力的時候。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得志時就修身自好,修養個人的品德;得志的時候就讓天下都受到照顧,這也可以解釋為利己和利他這兩個理念可以隨著環境時勢來適應,不必硬性地一分為二。
亞當·斯密談利己與利他
亞當·斯密(Adam Smith) 是蘇格蘭的哲學家和經濟學家,他的兩本重要著作是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闡述他的倫理觀念;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Nations),闡述他的經濟思想。《國富論》開經濟學的先河,奠定了亞當·斯密成為近代經濟學鼻祖的地位,他相信人類許多行為——特別是經濟行為,是源自利己的心態和理念,《國富論》裡,他說:
每個人常常需要別人的幫忙,但是他不能期待這些幫忙純粹來自別人的仁義和善心,他必須用利己的心態來打動他們,讓他們了解這些幫忙是對自己有利的,我們的晚餐並不是來自宰牛的屠夫、釀酒的農人和烘麵包的師傅的仁慈和善心,而是來自他們對己身利益的關懷。
但是《道德情操論》裡,他一方面指出利己是一種天性,他說:「毫無疑問的,每個人源自天性會把照顧自己的利益視為首要,當然他也是最適當、最應該照顧自己的人。」不過,同時也強調:
無論我們認為人是如何自私,但是在他的天性裡必須有若干原則,使他關心別人的幸福和喜樂,雖然他並不從中得到好處,只不過是樂觀其成而已,這就是同情和憐憫。
他又說:
「多為別人少為自己著想,壓抑自利、發揚兼愛,就是人性的完美。」他還說過:「我們關心自己的幸福因而產生『審慎的德性』(the virtue of prudence),我們關心他人的幸福因而產生『公平的德性』(the virtue of justice) 和『仁慈的德性』(thevirtue of beneficence)。」
換句話說,亞當·斯密認為人的本性有利己的成分,也有利他的成分。也有人認為亞當·斯密的兩個觀點並不是完全一致的,《道德情操論》裡,他的觀點傾向道德、情操,因此認為利己和利他並存,17年後出版的《國富論》裡,他的觀點傾向經濟行為,因此較為強調利己的理念。
適者生存是利己,善者生存是利他
西方哲學思想裡,利他主義(Altruism)這個概念是19世紀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孔德(Auguste Comte) 所提出,他為利他主義下的定義是「為別人而活,為了別人的幸福快樂而犧牲自己」,這個定義較為極端,較緩和的看法是「為了別人的生存,自己願意付出代價」,更緩和的看法就是「愛人如己」。
20世紀美國文學家、哲學家蘭德(Ayn Rand),強調個人的權利和利己主義,她強烈反對極端的利他主義,當利他主義被解釋為「人沒有為自己生存的權利,人只是為了別人而生存,自我犧牲就是最高的道德責任和價值」的時候,帶來的是自拒、自棄和自毀,就是拒絕自己、放棄自己和毀滅自己。自我變成惡,無我才是善。她又說:「我不為他人而生存,也不要求他人為我而生存。」這也響應了楊朱所謂「每個人都不願意損害自己的利益,也不給天下人任何好處」的說法。
19世紀德國哲學家尼採(Friedrich Nietzsche) 認為若將別人放在比自己更高的位置,將會壓抑自我的發展,阻礙卓越和創新的追求。
但生物學家發現動物界也有許多利他的例子。例如,海豚不但會陪伴生病或受傷的動物,在牠們旁邊遊泳,甚至會從下方把牠們推到水面上,好讓牠們唿吸。狼會把獵獲的肉帶給不在場的狼,狗會領養照顧貓、松鼠甚至老虎的孤兒,猴子會在危險的敵人入侵時發出叫聲警告同伴,雖然這樣會引起敵人的注意,增加自己的危險。這也令人想起可以把達爾文(Charles Darwin)「適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 的觀點和「善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nicest) 的觀點做一個比較:適者生存是利己,善者生存是利他。
享樂主義也是利己
最後,讓我指出「享樂主義」(Hedonism) 的觀點是「追求快樂是生命裡最高、甚至是唯一的目的」,遠在古希臘時代公元前三、四百年的哲學家如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和伊比鳩魯(Epicurus) 已經提出此一觀點。享樂主義常和利己主義連在一起,連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的楊朱,也主張重視生命裡的享受和快樂,他認為人生短促,因此在生時必須享盡人生之樂,充分地放縱人的天性,他說:「豐屋美服,厚味姣色,有此四者,何求於外?」意思就是有了高樓華廈、西裝革履、山珍海味和明媚美色這四個東西,還有什麼別的要求呢?這和儒家的禮教道德、墨家的禁慾和道家的無欲都相牴觸,而傾向自我中心主義。